华文教育,作为主要针对海外华裔所实施的汉语与中华文化的教育,理应在教学上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尤其是在语言教学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汉语学习上,华裔与非华裔的差异是显著的,方言便是其中一个非常特殊而突出的问题。

一、方言与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

方言在海外华人的语言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海外华人中,以普通话为日常用语的人并不多,华人社会更多使用的是闽南话、粤语与客家话等方言。

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大体是以方言为基础,普通话和当地民族语兼用,逐步形成多语并用的局面。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华人中约十分之九祖籍为福建,居住相对集中,闽南方言这种“强势方言”成为当地华社的“官方语言”。今天,菲律宾华人间所通行的的“菲律宾华语”,就是受菲语、英语、闽南话和广东话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因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他一些国家的华人社会也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华语”,如“新加坡华语”、“印尼华语”等,这是超越方言的当地华人的华族共同语,然而这些“华语”无不带有方言的印记,这些海外华语均与汉语普通话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汇、语音乃至语法等各个方面,是一些明显带有当地特点的普通话的域外变体。即使是书面语,各国华人社会虽已基本形成共同语,但其中仍掺杂着不少方言的成分。

对于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汉语的社会性变异”,即由社会因素而导致的汉语的变异。除外来语言的影响外,方言成分的留存是造成这种变异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方言与华裔学生的汉语能力

相当一部分的华裔学生具有程度不等的方言能力,这是他们进行汉语学习的有利条件。

华人是否使用方言母语,除与职业和文化程度有关外,还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老年人使用较多,依年龄递减。此虽为业内共识,但是,华裔青少年的方言能力仍不容忽视。绝大多数华裔学生自幼便生活于华人社区,其家庭语言和一部分的社交语言往往就是某一种汉语方言。研究显示,在华裔家庭中,语言混用的现象很普遍,常常是当地语和汉语方言杂糅,尤其是在谈论日常事务时,使用方言更加频繁。海外华人较强的宗族观念、乡土观念也是方言得以留存的重要因素。在同宗、同乡的婚丧喜庆的场所,大家共同使用的,无疑是自己的母语方言,这种场合,也就无形中成了传承、教习母语方言的一个渠道。此外,当地的华文媒体如电台、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往往使用当地华人所通用的一种方言,如粤语或闽南话等,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是由于常看电影或电视、唱流行歌曲而学会了方言。在老式的和近几十年由港澳台移民开办的一些华文学校中,方言还是主要的教学媒介语或目的语。

一项调查表明,在来华学习汉语的华裔青少年中,有相当一部分汉语水平并不算高的学生表示,自己“习惯于用汉语或汉语与当地语交叉思维”。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但若将学生所说的“汉语”理解为“汉语方言”,这就不难解释了。

掌握一种方言对于学习汉语普通话和汉字都大有裨益。这一点,海外华文教师也深有感触,汉语中一些对于外国人来说应该是十分难以理解的语法规则,对华裔学生几乎不很困难。不仅如此,近来又有学者提出语言的可懂度问题。即不同的方言或语言之间的可懂度通常是不一样的,可懂度的不可互逆性与文化扩散的方向密切相关,文化强势地区的语言的可懂度相对较高。依此,则通方言的学生能够无师自通地懂得一点普通话也就不足为怪了,这正是华文教学的特殊性之一。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华裔学生都具有方言基础,其与家庭环境、社区语言、当地华文媒体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与华人的人口数量在居住地是否集中有关。若讲一种方言的华人不以聚集型的社会存在,这种方言将会逐步消失。在华人就业广泛,居住分散的地区,方言几乎已销声匿迹,青少年的方言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三、关于海外华语的规范化

海外华语是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与汉语普通话的差异使它看起来是一种“不标准”的汉语。华裔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中也常会出现“你别看我不起”,“我没有吃饭,你有吃”这样的句子。对于海外华语中那些受方言影响而产生的与标准汉语的差异,我们要不要承认和接受?换言之,是海外华语要不要受汉语普通话规范和限制的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华文教育中语言教学的原则、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

首先应该承认,使用某一种语言的社会集团,对自己的父母语都拥有强烈的感情,这种心理状态或可称之为“语言感情”,这是一种不能用暴力来禁压的社会习惯。对于那些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更无法用法令或规定来加以禁约。

其次,应尊重当地华人已经形成的语言习惯,对于那些被当地华人所普遍接受,进入了华人共同语而没有破坏汉语原有规则的方言成分,大可不必以“不规范”视之。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基本特性之一是约定俗成,用法令进行强制的“规划”、“规范”是行不通的,语言的“纯洁”与否并不在于静止或变化。汉语在远离故土的地方留存、发展,产生变异,方言成分更多地进入当地华人的共同语,对此,我们应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一种语言的传承或消失,扩张或萎缩,主要源自社会因素而非语言自身的性质,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曾有学者指出,某个语言成分(无论语音的、词汇的或语法的)在某个语言里是否具有合法性,主要就看使用该语言的全体成员是否都说它、用它,是否都承认它。普遍性是语言规范化中应重点考虑的因素,而方言之于海外华语,便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这种“合法性”。

再次,语言是相互而非单向产生影响的,特别是同族共同语之间更是如此,例如普通话在词汇方面越来越多地吸收了方言的成分。实际上,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海外华语与中国普通话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普通话正在不断吸收新加坡华语、港台国语中的某些成分,只是,这种现象目前还不易察觉。

第四,受方言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海外华语,有很多富于表现力的用法,尤其是在表达某些特定含义时更是如此。这些用法还不易被普通话所取代。海外华语的意义之一,是其能为汉语母体输入新鲜的血液,丰富汉语的内涵,这是汉语演进过程中的必然和进步。吸收海外华语优秀的表达方式,将使汉民族的共同语更加丰富和优美。

四、关于方言与华文教学中的语言教学

这里,有两个问题是必须明确的:其一,华文教学中应教授或使用哪种语言?普通话还是方言?其二,对于华裔学生本已存在的方言基础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应如何对待?

海外华人社会的语言生活是相当复杂的,普通话、方言、华人间通行的汉语、英语、当地语混用,这种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华人中以方言为日常用语者占到了汉语使用者总数的一半以上,海外华人的地区共同语是与普通话有异的海外华语,这样两点事实是我们在华文教学中处理方言问题时应当首先加以考虑的。

较之其他外国人,华裔学习汉语的原因更加复杂。有人将它当作外语、工具来学,也有人是出于民族认同即身份和归属感的需要而学习。语言对于文化认同的作用很大,由此可以认为,方言对于华文教育的意义不可忽视。至于中文学校应选择哪一种语言,“华语文教学语言应考虑当地华人日常使用什么语言,择善而从”。在普遍使用方言的华人社区,似不宜过分强调普通话教学,因为在这些地区缺乏利于普通话学习的语言和社会环境。在学校中无论将普通话作为目的语还是教学媒介语,都有可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使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压力,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信心。

“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具有无可置疑的官方语言的通用性和国际权威性。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港澳、台湾、新加坡等大陆之外主要的汉语区都推行了一系列语言整合运动。港澳基于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经济发展等原因大力推广普通话;新加坡为凝聚华人力量,有效发挥母语作用而提倡“少讲方言”等等。另,在欧美等地,以“普通话、汉语拼音、简化字”为号召的大陆新移民华文学校迅速发展,中国侨务部门对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力度加大,尤其是得到国际普遍认可的汉语水平考试推广迅速。这些,皆对语言教学的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从个人发展的角度看,普通话的学习无疑更具广阔前景。而对于海外华人社会来说,普通话可消弭同一国家内部来自不同祖籍地华人间的摩擦与隔阂,从而利于团结华人,利于华人争取权利,也有利于当地国家的教育事业和文化事业。海外华文教育中普通话的教学是大势所趋。

海外华语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虽然客观存在、不可逆转,但它的消极性也不能否认,它已经给海外的汉语教学带来了额外的负担。一些教授汉语的院校不得不把大陆和海外主要华语地区的口语结合起来,然后编写教材,冀以增强其适用性。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汉语的推广。

至于具体到华文教育界的教学实践,教师们经常会发现华裔学生在学习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显现出的特点,超出了标准汉语的一般规范,形成一种“非范式”的汉语。对此应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已经“约定俗成”成为区域性的语言通则者,应原则上认可;而对于华裔学生由于受方言影响而形成的不恰当的、扰乱了正常语言秩序的表达形式,仍应及时指出并有针对性地加以纠正。另外还应特别注意,一些学生已有相当的方言能力,教师要给以足够的重视,使之能够转化为对普通话和汉字学习有利的因素。

(作者单位:北京华文学院)

本栏目责任编辑 朱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