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一篇主要讲了影片《水门桥》里与真实历史相违背的地方,这篇接着谈谈影片中还有一些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情的情节,但这种似是而非甚至是真假混搭,但这样更有欺骗性,历史就被娱乐所包装。
图1:《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海报
【公告:本号在今日头条新开关联账号“知兵堂老周”,敬请大家关注支持】
上一篇(文章标题“《水门桥》影评第一弹,历史和艺术的冲突,下碣隅里美军空运能力不够?”)主要讲了影片《水门桥》里与真实历史相违背的地方,这篇接着谈谈影片中还有一些看上去很像那么回事情的情节,但这种似是而非甚至是真假混搭,但这样更有欺骗性,历史就被娱乐所包装。
今天咱们继续聊聊《水门桥》。
影片中“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陆军五星上将出场,播放的音乐竟然是《美国海军进行曲》,虽然说美国陆军和海军的矛盾没有二战时日本陆军和海军的矛盾这么尖锐,但也是有着很深的矛盾,如果现实中麦克阿瑟听到他的出场音乐是《美国海军进行曲》,恐怕都要杀了放音乐的家伙了。
在雄壮的《美国海军进行曲》里,晚会主持人宣布欢迎麦克阿瑟将军,宾客们一起鼓掌,而此时麦克阿瑟却被从前线打来的电话绊住了,原来是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请求撤退,麦克阿瑟则对着电话大吼:“不许撤退!”大嗓门把所有来宾都吓到了。
看到这一幕,老周第一个反应,这不是麦克阿瑟而是希特勒吧,二战中希特勒才是这样歇斯底里地命令德军绝对不许撤退。而在长津湖战役中,一开始麦克阿瑟是非常乐观,认为中国就算出兵也不过最多派五六万人,象征性出兵,所以依然信心满满发动了“圣诞节总攻势”,一心想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但史密斯接到从长津湖地区向江界进军与西线美军在鸭绿江边会师的任务,却满心忧虑,因为他看到长津湖地区地形复杂,高度机械化的陆战1师只能沿着崇山峻岭之间一条勉强称得上是公路的道路进军,同时侧翼缺乏可靠掩护,这是非常危险的态势,所以对这个任务很是抵触,行动极为谨慎,每天推进不过一两公里。不过,史密斯只是师长,而且还是隶属于海军的海军陆战队,更不可能直接给麦克阿瑟打电话。历史上史密斯是向海军陆战队司令克里夫特·凯兹上将写了一封长信,详细说明了长津湖地区的情况,希望他出面与麦克阿瑟沟通,对陆战1师的任务进行调整。
11月29日,西线美军第8集团军在志愿军凌厉攻势下不得不全线总退却,同时东线美第10军也转入防御,并开始准备由兴南港登船从海上撤退。
12月1日,陆战1师开始从长津湖地区撤退,当陆战1师作战处处长阿尔法·布斯尔上校将撤退命令交给作战参谋瓦恩科夫上尉,要求他制订撤退计划时,瓦恩科夫竟然惊呼起来:“老天啊!我得赶紧去找一本参谋手册,我从未想过陆战队会后撤!”史密斯师长立即制止他的这一说法:“撤退?见鬼!我们不过是换个方向进攻!”(Retreat?hell, we're just attacking in another direction!)这句话成了海军陆战队长津湖之战的“金句”,确实,陆战1师在长津湖的撤退其实是一场无比艰难的突围战。
可见,实际上是麦克阿瑟下达了全线总退却的命令,反倒是史密斯很不愿意用“撤退”这个词语。
图2:“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陆军五星上将
图3:美军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少将
至于麦克阿瑟要用原子弹,其实最早提出使用原子弹的并不是麦克阿瑟,而是美国总统杜鲁门。
早在1950年10月,也就是长津湖战役打响之前,杜鲁门在一次记者会上,在被问及美国是否会在朝鲜战场使用原子弹时,杜鲁门回答
各种选择都在考虑之列,将会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来应对军事形势。而原子弹也是选择之一,这是美国掌握的一件大规模杀伤武器,在必要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一切的武器。接着又有记者问,如果使用原子弹是用来打击军事目标还是民用目标时,杜鲁门回答这要由战场上的军事指挥官决定。
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公开宣称美国正在考虑在朝鲜战场上使用原子弹,并且暗示什么时候使用原子弹,原子弹将具体攻击哪些目标都将由麦克阿瑟做决定。其实这是杜鲁门的核威胁与核讹诈,并不是美国就已经真的要使用原子弹了。但麦克阿瑟却兴奋异常,他向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正式提出要求赋予他使用原子弹的权限,同时他还向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核打击的目标清单,其中包括朝鲜和中国总共26个军事基地和工业中心。
其实,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基本战略非常明确,就是将战争控制在半岛范围,不扩大到中国。所以麦克阿瑟的要求自然不会被批准。同时,由于杜鲁门的这番言论,引起了西方盟国的强烈不安。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都明确表示坚决反对在朝鲜战场使用核武器,因为当时中国和苏联是有同盟条约的,如果对中国使用了核武器,就等于是向苏联使用了核武器,会引起苏联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在盟国的压力下,杜鲁门后来也只好明确向西方盟国承诺不会使用核武器。
这个决定自然引起了麦克阿瑟的不满,他是一向主张与中国全面开战,派B29轰炸东北和上海,能够使用核武器当然是求之不得。但杜鲁门出尔反尔,在核武器问题上玩花招,也加深了两人的矛盾。因此麦克阿瑟多次在公开场合宣称要和中国全面开战,这显然和美国的基本战略背道而驰,最终使得杜鲁门在1951年4月,将向来桀骜不驯的麦克阿瑟撤职,以损害国家利益的名义一撸到底,出了心中压抑已久的一口恶气。
影片中虽然出现了杜鲁门,也提到了麦克阿瑟被撤职,但语焉不详。确实,这个事情和水门桥没有太大关联,完全可以不讲,但是既然提到了,那就要说清楚,不然还不如完全不提。
图4:美国总统杜鲁门
接着,再来聊聊男主所在的部队,第一攻坚团第七穿插连,这是个什么神奇的番号啊,人民军队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直到今天,部队番号都是用数字序号,而在部队的数字番号前加上称号,则是一种荣誉,例如前缀的称号有人名的,像“杨根思连”、“王凤江排”等;例如加地名的,像“洛阳营”、“黄草岭英雄排”等;还有战役战斗名的,像“新兴里战斗模范班”、“横城反击战英雄营”等;还有反映作战特色的,像“”守如泰山营、“勇猛穿插尖刀连”、“尖刀五连”、“硬骨头三连”等。
而像济南第一团、济南第二团,则是在济南战役中分别第一个、第二个攻上济南城头而被授予的荣誉称号。
像影片里那样以战术再加数字的,攻坚一团,穿插七连这样的番号,还从来没看到过,所以怎么没看怎么别扭。
根据片中吴京问路过的友邻部队,你们是哪个部队?回答20军的。那么可以推测,穿插七连应该是27军的。因为九兵团下辖三个军,20军、26军和27军,其中26军作为战役预备队,由于集结地点距离战场较远,加上开近途中遭到美军猛烈空中阻滞,部队不但投入作战较晚,而且零零落落投入战斗,基本上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20军和27军都是华东野战军的头等主力,绝对的精锐王牌,20军的前身是抗战时期粟裕的新四军第一师,擅长穿插。27军的前身则是许世友的胶东军区部队,擅长攻坚,惯于打硬仗恶仗。
长津湖战役中,27军主要负责进攻新兴里、柳潭里,20军主要进攻下碣隅里、德洞山口、“地狱火”峡谷、古土里,而三炸水门桥的就是20军60师。
而穿插七连从剧中的设定来看,应该是27军所属部队。但是剧情里又先后参加了新兴里、下碣隅里的战斗,当然还有水门桥。既有27军的作战任务,又有20军的作战任务。这个设定主要是剧情需要,不然很难将整个长津湖战役的机场战斗串起来,所以这样安排也可以接受。
图5:《水门桥》的海报
剧中还有这么一个情节,志愿军经过苦战之后,各排排长报告伤亡情况,一边汇报伤亡人数,一边将牺牲战士的志愿军胸章交了上来。
首先必须说明,志愿军全军统一佩戴胸章一直要到1953年10月25日,也就是入朝参战三周年纪念日之后才开始的。而抗美援朝战争是从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到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定结束,也就是说,在1953年10月才开始配发的志愿军胸章,等于就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都没有配发。在1953年10月之前,除了一些特殊情况才有少数单位和人员配发了志愿军胸章,例如在中朝联合司令部里的志愿军人员、归国的志愿军英模代表和文工团等等,主要还是用来表明身份。但同样是归国的志愿军英模代表,从历史照片上来看,1952年10月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志愿军英模代表都没有佩戴志愿军胸章,1953年10月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志愿军英模代表就有了,尽管国庆是在10月25日全军配发胸章之前,但是提前给英模代表配发,既是表明志愿军的身份,也是一种荣誉的体现。
但是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都觉得志愿军应该从一开始就配发志愿军胸章的。就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些经典的抗美援朝战争片,如 《英雄儿女》和《上甘岭》,片中的志愿军都是佩戴胸章的。不过,在《奇袭》中,志愿军侦察连长方勇以及后方的首长,军服上都没有志愿军胸章,算是比较真实还原了历史上的真面目。
图6:老电影《奇袭》的剧照,剧中的志愿军都没有胸章
而像《水门桥》中,把胸章作为牺牲的标志,显然就是在扯淡了。志愿军的胸章,是在解放军1949年全军统一编制和军服时配发的解放军胸章基础上改动而来。胸章为长方形白色布条,正面红色边框内用黑色繁体字分上下两行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背面印有表格,最左边一栏填写姓名,右边分别是所属部队、职务和编号。确实有身份识别的功能,但作为牺牲的标志,这就是效仿美军的身份牌了。
图7:志愿军胸章正面
图8:志愿军胸章背面
美军是世界上最早配发身份牌的军队,在南北战争时就出现了。北军官兵为了能使自己的身份在伤亡时得到尽快确认,纷纷私下购买或制作了5厘米见方的牌子,大多是纸质的,也有木质和皮质的。在上面写上或刻上自己所属部队的番号及本人姓名,用绳索或细皮绳串起来挂在脖子上或装在衣袋里。当时的身份牌还只是官兵的私人行为,但是却能在战斗中,遇到伤亡的情况下,让救护人员能根据身份牌上的内容,迅速明确伤者血型、亡者姓名,为快速救护伤员赢得时间,为准确辨别阵亡遗体提供依据。所以虽然这种身份牌质地粗糙,做工简单,但却很快得到了普及和推广。随即从1916年开始美军正式配发身份牌,时值一次世界大战,由于新式武器的巨大威力,许多士兵受伤或阵亡后都是血肉模糊,根本无法辨认。而那些极易损坏的纸质身份牌自然不能适应需要,于是金属身份牌便在战火中应运而生了。美军在一战中佩带的身份牌为圆形,由铝制成,在上面压印出佩戴者的部队番号、血型、姓名。起初只有一枚,到战争末期才增加到两枚。
为什么身份牌要两枚?主要是考虑到官兵阵亡后,尸体万一带不回来,这时候战友就会把阵亡者两枚身份牌中的一枚放入死者嘴里,另一枚则带回来交给家属,家属看到身份牌就知道自己的家人已经阵亡了,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身份牌是绝不会给别人的。而留在死者嘴里的身份牌,将来在确认尸体时就是最好的身份证据。另外,退役时也只要上交一枚,自己可以留一枚作为纪念。
在美军中,这个身份牌有个很有名的称呼,“狗牌”(Military Dog Tag)。虽然美军是最早配发身份牌的,但直到二战,各军兵种的身份牌形状都不一样,给后勤保障带来一定困难。在这点就不如其他国家,比如德国和日本在30年代就有了全军统一的身份牌了。二战中的美军身份牌形状由圆形变为椭圆,在材料上开始使用铝合金,边缘处加了一个缺口,链子改为珠串式的铝合金链条。至于边缘上有缺口,据说有三个原因,一是为了甄别方便。因为各参战国使用的身份牌形状基本一致,第一眼很难区分,而只要看到有缺口,就知道是美军。第二是为制作的时候方便刻字固定在模板上。第三是阵亡后便于战友卡在死者门牙上的。不过后来这个缺口就消失了。到朝鲜战争时期,美军才统一了全军身份牌样式,材质也改为不锈钢。但是50年代定型的身份牌到了越南战争中又出现了问题,因为是在热带地区作战,士兵们衣服穿的都很少,不锈钢的身份牌很极易划伤裸露的皮肤。而且不锈钢身份牌在战斗中容易与武器碰撞,发出声响暴露自己。针对这种情况,美军对身份牌又进行了改进。先是在身份牌周边包上一层塑料薄膜,不过塑料膜容易磨损,也不理想。后来采取在身份牌周边包上橡胶圈,这才有效解决了这个缺点。
图9:美军的身份牌
志愿军的胸章是布质的,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很容易受到损坏,所以要靠胸章来识别伤亡者的身份,根本不靠谱。更何况在三年你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部队基本上都没有配发胸章。
自从知道要推出《长津湖》续集《水门桥》之后,老周就担心最后会不会出现志愿军将水门桥彻底炸毁,美军陆战1师丢弃所有重装备狼狈败退的场景。还好,没有出现这样的神剧情节,基本上还是按照历史上的真实情况,志愿军炸了三次,美军修复了三次,最后是空投下M2车辙桥的预制件才将水门桥修复——只是影片中是用直升机吊运而不是空投,从而使得陆战1师的车辆能够从桥上通过。
接着影片也很真实表现了美军从海上撤退前,将囤积在兴南港的大量物资破坏销毁的情景,接二连三的大爆炸,腾空而起的巨大烟云,和历史照片上的画面非常相似。美军物质条件雄厚,所以对于丢弃装备和武器,毫不吝惜。不过,绝不会愿意落到对手手里,所以如果撤退时无法带走的装备和武器都要尽可能破坏,实在来不及破坏,也会派飞机前来轰炸。第一次战役志愿军缴获了大约2000辆汽车,可还没来得及开走(当时志愿军也没有这么多司机),美军的飞机就蜂拥而来,将这些丢弃的汽车全部炸毁。影片志愿军炮兵刚缴获的火炮就被美军空袭炸毁,气得炮营营长大骂,对自己的东西也不怜惜。这也算是对当时情形的真实写照。
不过,紧接着志愿军占领兴南港的场景就让老周很是无言,只见无数志愿军官兵在兴南港海岸边欢呼雀跃,无数面胜利的旗帜上下翻飞,气氛极为i热烈。但事实上,美军在撤退时,在兴南港海面部署了2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和3艘火箭炮舰,一字排开,以全部火力向岸上轰击,在兴南港陆地上还部署了155毫米和105毫米榴弹炮,舰炮火力和陆炮火力交互重叠,再加上航空兵力,构成了一个绵密的火力封锁地带,在整个撤退过程中,美军仅舰炮就发射了3.4万发炮弹和1.28万发火箭弹,火力猛烈程度甚至超过了仁川登陆!
图10:兴南港海面上的美军军舰和运输船
图11:美军在兴南港炸毁物资时的漫天烟云
然而此时,志愿军只是用炮火对兴南港进行了零星的射击,既没有进行猛烈的火力轰击,也未进行地面攻击——九兵团实在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既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没有足够的弹药来封闭兴南港。当时在九兵团位置最南面的20军50师全师还能行动的人员仅有120人,在师参谋长蔡群帆的率领下追到了兴南港!
美军的海上撤退从12月17日开始,直到12月24日下午14时36分,眼睁睁看着美军最后一艘美军船只驶离兴南港,在兴南大撤退中,美军共撤出10.5万名士兵、9.8万名朝鲜平民(在这9.8万名撤出的朝鲜平民中就有现任韩国总统文在寅的父母,两年以后的1953年12月文在寅出生在韩国巨济市)、35万吨物资和1.75万台车辆。
图12:跟随美军撤退的难民正在登船
25日拂晓,27军一支大约200人的部队进入兴南港,这也已经是27军最后仅有的力量了。如果志愿军还有像影片里那样进入兴南港还有这么多官兵,陆战1师还能这样顺利全身而退?
当你了解这段历史,再看到银幕上这一幕欢呼胜利的场景,真得会觉得有些锥心,有些辣眼睛。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