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艾·丽·伏尼契的长篇小说《牛虻》了,它在我的人生成长道路上,在我世界观的形成中,在我的价值观的定位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迹。
2024-02-28
龙年新春前,《人民文学》携手“与辉同行”进行直播,一度火爆出圈。
2024-02-28
翟永明的新诗《全沉浸末日脚本》,巧妙传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危机意识,比较起来,与根子《三月与末日》中个人化的“末日情绪”非常不同,这两首诗也因此标注了两个时代的不同的历史意识,前者代表了“后革命时代”的历史意识,后者则可以标记为“后人类时代”的历史意识。
2024-02-26
文学是有根的诗意。
2024-02-23
● 摘 要
创意写作热潮在当下方兴未艾,论文梳理了创意写作国内、国外两条历史传统。
2024-02-22
丛子钰(青年批评家,同济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
潘凯雄(评论家,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原副总裁)
王春林(评论家,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大先(评论家,中国社科院民文所研究员)
吴 越 (《收获》杂志编辑)
石一枫(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陈楸帆(作家,中国作协科幻文学委员会副主任)
戴潍娜(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战玉冰(青年批评家,复旦大学中文系青年副研究员)
梁 豪(青年作家,《人民文学》编辑)
三 三(青年作家,获第七届郁达夫小说奖短篇小说奖)
王苏辛(青年作家,编辑)
罗 昕(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袁 欢(《文学报》记者)
每到年末,各类文学榜单就会在公共媒体和自媒体上密集发布。
2024-02-22
当下,文学创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变局。
2024-02-21
当我们观看一部由经典文学名著改编的戏剧或影视作品时,到底想要看什么?创作者改编这部名著又是想做什么?这两个问题似乎不需要讨论,但长久以来,正是因为观众的“期待视野”经常与最终的改编成果相偏离,关于名著改编的争议才会持续不断。
2024-02-21
本专栏开了一年,成绩如何,读者自有判断。
2024-02-19
正月里了,万千的《繁花》粉不禁要像沪生那样问:还在对王家卫的剧版《繁花》上头,回味之余,还可以干一点很“繁花”的事吧?
当然是有的。
2024-02-18
无论基于艺术的还是生活的考虑,柳青并未在20世纪50年代将《在旷野里》修改完成并付梓,即便其时社会各界对他的新作翘首以待已久。
2024-02-05
不管叫文学批评,还是文学评论,这种文体本质上是一种针对当下的言说。
2024-02-02
人工智能侵入了审美领域,这是不争的事实。
2024-02-02
在得知自己的文章获得第八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时,欣喜之余,也有惭愧的感觉袭来,这也激励着我更努力地去学习与工作。
2024-02-01
曾几何时,当复旦大学在王安忆、陈思和教授领衔下成立中国大陆高校第一个创意写作MFA专业学位点时,人们还在为高校能否培养文学写作人才而争执不休。
2024-01-31
如何增强文学批评的有效性?什么样的文学批评才有穿透力?我认为,清代叶燮提出的“才胆识力”说,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些问题。
2024-01-24
新世纪以来,散文研究领域迎来了新的气象, 一批散文研究专著相继出版,一改以往以论文或者评论集为载体的成果显示。
2024-01-23
【读书者说】
2024年新年伊始,伴随着春天的脚步,南方的两家出版社一下子推出了谢冕先生的两部诗文集《昨夜闲潭梦落花》和《以诗为梦》,带来了南方春天的气息,也给我们带来了诗的慰藉。
2024-01-18
“传统”是中西方作家、理论家密切关注的话题。
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