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戴 姓
戴姓始祖——宋戴公
戴姓系出宋微子之后。周公姬旦平定“三监之乱”后,周成王封商纣王庶兄微子开(
原名微子启,避汉景帝刘启之讳,改为微子开)于商的旧都(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宋国第十一位君宋戴公,其后裔即以“戴”为姓,尊宋戴公为始祖。
渊
源
戴姓起源与演变
据《中国姓氏》所载:构成汉族戴姓来源主要有三支:子姓、姬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立国于商朝时的戴国,伯爵,古城在今河南兰考县东南,西周初为周武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这支子姓戴氏的历史至少在3000
年以上。
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
注:《史记·宋微子世家》载:“微子开(启)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其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应是微子开之侄),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今河南商丘。传七世至宋戴公(公元前799—前766年在位),仁而爱民,古代谥法:万民所仰戴。戴公之子武公,武公之子宣公,宣公以祖父谥为氏,并将宋国王位传于其弟和,是为宋穆公。所以宋戴公以后的这支直系宋人是以戴为氏,其历史至少有2800年。
第二支系出自姬姓。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灭商后,子姓戴国也被吞并,另封姬姓族子于戴,姬姓戴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春秋时,公元前713年郑庄公灭戴国,子孙以国为氏。戴国灭亡后,一支戴国遗民南迁到安徽当涂市的戴山。这支戴氏的历史有3000多年,普遍使用戴姓是在国亡之后,其历史也有2700多年。
第三支源出外族的改姓。戴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东汉明帝时有燕姓改为戴姓的事件,也有殷姓改为戴姓。殷原本出自子姓,实为同源。清朝时满洲八旗姓戴佳氏、达尔充阿氏等氏族全部改姓戴,使戴姓家族扩大了队伍,大部分满洲戴姓被同化为汉族,一部分成为鄂温克族的戴姓。近代东北地区戴姓的数量异军突起,当与外族的改姓和融人的事件有关。
戴姓郡望
谯郡。东汉建安年间(
公元三世纪初)将沛郡分出一部设置谯郡。治所在谯县(今安徽省亳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二省之间地区。
戴姓堂号
注礼堂。西汉时,戴德与其侄戴圣,同时学礼,皆被宣帝立为博士。戴德编有《大戴礼记》、戴圣编有《小戴礼记》,即今本《礼记》,后人遂以“注礼堂”称之。
独步堂。东汉汝南慎阳人戴良(
字叔鸾),才华出众,议论尚奇。曾说“我独步天下,孰与我比?”后人遂以“独步堂”称之。但他多次拒绝做官,后携妻儿人山躲避,不入仕林,后人又以“避贵堂”称之。
苍南戴姓迁徙
戴姓迁徙与演变
入迁苍南的戴姓,系历史悠久的望族。据金乡老城戴家堡《戴氏宗谱》记载,其始迁祖戴荆华,系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由福建赤岸人迁来此定居。系戴姓最早一支入迁,也是苍南全县最早人迁定居之一。又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戴家堡戴姓于南宋时期,连续考中进士一人,武榜眼一人,武进士八人,堪称“进士村”。现将收录部分迁徙列明于下,以供考证。
老城戴家堡戴姓
始迁祖戴荆华,系戴潜派下苗裔。于唐广明元年(880)
庚子,由福建赤岸入迁浙江温州平阳县二十二都珠明里河西西堡戴堡(今苍南县金乡镇老城办事处戴家堡村)定居。配应氏,生子戴承可。承可配杨氏,生子三:逢顺、逢显、逢颖。繁衍成族,后裔分居郊外大宅基,炎亭东、西沙、黄泥坪,金乡城内、南门,湖里倒桥,老城东(山)蔡,括山下汤,肥艚泮河、新城倪家堡、垟底张、东代头,湖里梅岭脚、布袋底,石砰,大渔大岙,新安塔头,矾山街,龙港街,灵溪街和平阳万全、白马桥、坡南,温州市区,台州市区,温岭泽国李鳍团,以及福鼎白琳,秦屿葛坪等地。
仙居湖广店戴姓
始迁祖戴克钦,系戴闵之十九世孙,戴汉生次子。戴克钦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
癸未,由温州龙湾永强寺前街人迁来此定居。配章氏。生子四:兆昇、兆亮(居钱仓)、兆德(居峰门头)、兆元。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宜山鹏桥、龙港江口、街路、新美洲,县城灵溪和平阳钱仓、沙岗(西门官山新村)等地。
郊外大宅基戴姓
始迁祖戴永宝(1906
—1947),系戴荣一玄孙,戴大懿曾孙,戴成音之孙,戴就槐之子。于民国年间由老城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包氏,生子二:安禹、安选。
炎亭戴姓
始迁祖戴荣钊(1863
—1912),系戴昌远玄孙,戴必瑚曾孙,戴文森之孙,戴邦潮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老城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徐氏,生子三:大观、大庆、大木。
石砰戴姓
始迁祖戴文实(1817
—1854),系戴昌熙之孙,戴必尾之子。于清道光年间由老城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饶氏,生子三:邦景、邦聪、邦饶。
大渔小岙戴姓
始迁祖戴就学(1927
—?),名德学,系戴荣暑曾孙,戴大银之孙,戴宗贺之子。约于建国初由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永福、尔钢(养子)。
舥艚倪家堡戴姓
始迁祖戴就领(1919
—?),名德领,系戴荣署曾孙,戴大银之孙,戴成宗之子。于建国初由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上官氏,生子戴永国。
矾山戴姓
始迁祖戴就锄(1922
—?),名德锄,约于建国初期由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温氏,生子三:永宗、永治、永铼。
金乡南门戴姓
始迁祖戴就野(1908
—1974),系戴潘曾孙,戴大廊之孙,戴成明之子。于民国年间由戴家堡入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戴永巽。
大渔大岙戴姓
始迁祖戴大贺(1959
—?),系戴荣仕三子,于清光绪年间由戴家堡入迁来此定居。配林氏,生子四:成祥、成贵、细桂、学严。
舥艚垟底张戴姓
始迁祖戴成明(1909
—?),系戴荣理之孙,戴大恒嗣子。于民国年间由戴家堡人迁来此定居。配陈氏,生子二:立抛、细抛。
湖里梅岭脚戴姓
始迁祖戴成广(1875
—1942),系戴荣敷之孙,戴大仪之子。于清光绪年间由戴家堡入迁来此定居。配杨氏,生子戴就其。
马站街戴姓
始迁祖戴炳斗(1814
—1846),系戴宗松长子。其先世于何时由何处迁居瑞安县塘下镇上戴村不详。戴炳斗于清道光年间由塘下上戴村人迁来此定居。配氏不详。嗣子戴光基。繁衍成族,后裔分居县城灵溪和福鼎桐山,宁德城关,戴显英于民国年间去台湾基隆谋生,戴玉凤也于民国年间随丈夫去台湾定居。
苍南戴姓人口
苍南戴姓人口发展史
苍南原属平阳县,于1981
年从平阳析出建县。
零时,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全县戴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390
人。名列全县第55位,分布全县46个乡镇,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戴姓(1990
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乡镇名称
|
人数
|
灵溪镇
|
7
|
平等乡
|
14
|
夏口乡
|
11
|
桥墩镇
|
2
|
灵江镇
|
2
|
凤江乡
|
4
|
括山乡
|
5
|
南水头乡
|
15
|
沪山乡
|
3
|
云岩乡
|
3
|
金乡镇
|
1007
|
黄檀乡
|
8
|
凤池乡
|
1
|
江山乡
|
177
|
舥艚乡
|
1
|
天井乡
|
3
|
大观乡
|
2
|
湖前镇
|
1
|
大渔乡
|
55
|
矾山镇
|
24
|
龙港镇
|
310
|
钱库镇
|
53
|
石砰乡
|
19
|
南宋乡
|
1
|
沿江乡
|
13
|
芦浦镇
|
4
|
新城乡
|
30
|
南堡乡
|
1
|
龙江乡
|
77
|
望里镇
|
11
|
炎亭镇
|
436
|
马站镇
|
26
|
白沙乡
|
50
|
仙居乡
|
750
|
藻溪镇
|
28
|
霞关镇
|
1
|
海城乡
|
7
|
新安乡
|
16
|
渡龙乡
|
1
|
岱岭乡
|
1
|
宜山镇
|
172
|
陈东乡
|
11
|
繁枝乡
|
1
|
龙沙乡
|
1
|
铁龙乡
|
20
|
项桥乡
|
4
|
挺南乡
|
1
|
|
|
苍南县(2005
)戴姓人口
2005
年,据县公安局人口统计资料,全县戴姓在籍血缘人口为3783
人,每平方公里有3.11人,占全县总人口0.32%,名列全县第55位,分布全县27个乡镇,其中千人以上的有金乡镇。今按乡镇人口多少序数列表于下:
苍南县分乡镇戴姓(2005
年)人口统计表
乡镇名
|
人数
|
每平方公里人数
|
部分行政村或自然村分布
|
金乡镇
|
1002
|
23.00
|
老城、戴家堡、郊外大宅基、南门
|
龙港镇
|
927
|
11.17
|
江山平桥、街路、白沙方良、龙江新美洲
|
仙居乡
|
664
|
83.00
|
湖广店
|
炎亭镇
|
442
|
31.57
|
西沙、东沙
|
宜山镇
|
341
|
23.43
|
平(鹏)桥
|
钱库镇
|
92
|
4.42
|
街路
|
灵溪镇
|
62
|
0.72
|
县城
|
大渔镇
|
56
|
3.50
|
岭门、大岙
|
舥艚镇
|
52
|
2.89
|
倪家堡、
垟底张
|
矾山镇
|
28
|
0.53
|
街路
|
马站镇
|
21
|
0.58
|
街路
|
新安乡
|
19
|
2.32
|
妇女嫁入
|
藻溪镇
|
17
|
0.22
|
街路
|
石砰乡
|
15
|
1.50
|
埠头
|
桥墩镇
|
11
|
0.14
|
妇女嫁入
|
括山乡
|
7
|
0.29
|
妇女嫁入
|
芦浦镇
|
6
|
1.00
|
妇女嫁入
|
望里镇
|
6
|
0.19
|
妇女嫁入
|
霞关镇
|
3
|
0.10
|
妇女嫁入
|
云岩乡
|
3
|
0.23
|
妇女嫁入
|
凤阳乡
|
2
|
0.10
|
妇女嫁入
|
凤池乡
|
2
|
0.14
|
妇女嫁入
|
莒溪镇
|
1
|
0.02
|
妇女嫁入
|
中墩乡
|
1
|
0.10
|
妇女嫁入
|
龙沙乡
|
1
|
0.03
|
妇女嫁入
|
岱岭乡
|
1
|
0.05
|
妇女嫁入
|
南宋镇
|
1
|
0.05
|
妇女嫁入
|
苍南县戴姓人物
据明万历《温州府志·选举志》和明隆庆《平阳县志·选举志》、清乾隆《平阳县志·选举志》、民国《平阳县志·选举志》等记载,收录今苍南县金乡镇老城办事处戴家堡村南宋进士10
人,其中武榜眼1人、文进士1人、武进士8人,其名录简介如下:
戴应扬,金乡戴家堡人。南宋端平二年(1235)
乙未科武进士,官平江参议。
戴应复,金乡戴家堡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
戊戌科武进士。官钦州容管安抚。
戴应龙,金乡戴家堡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
戊戌科武进士。
戴应新,金乡戴家堡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
戊戌科武进士。官光化知军。
戴应发,金乡戴家堡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
辛丑科武榜眼,官门舍人、高州刺史。
戴松龙,金乡戴家堡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
辛丑科武进士。
戴应极,金乡戴家堡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
辛丑科武进士。官海门县令。
戴梅孙,金乡戴家堡人。南宋淳祐元年(1241)
辛丑科武进士。官桂阳县令。
戴肃,金乡戴家堡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
乙丑科武进士。
戴应雷,金乡戴家堡人。南宋咸淳四年(1268)
戊辰科进士。官诰院。
附
录
一、戴姓在历史上的分布和迁移
戴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八十个姓氏之一,尤其在江苏地区中最有影响。戴姓人群大约占了当代人口的0
.39%,即每10000个中国人中姓戴的人至少有39个,总人口大约近470万。
先秦时期,戴氏世为宋国上卿,活跃在河南地区。秦汉时期,戴姓向东迁移到安徽、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戴姓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广为分布,并向西散播到湖北等地。唐朝时期,戴姓在华北、西北、四川等地有定居点,中原几次南下移民潮中,戴姓进入福建、广东等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
公元960—1279年),戴姓大约有11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15%,排在第一百零七位。浙江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戴姓总人口35%,占浙江总人口O.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这两省戴姓占戴姓总人口的47%;其次分布于湖南、江苏、山东、河南、湖北,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7%。全国以浙江为中心向西、向北散发,形成浙赣湘鄂苏豫鲁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
公元1368—1644.年),戴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O.4%,为明朝第六十五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戴姓人口增长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的速度,600年中戴姓人口净增长率为230%,纯增加了26万。浙江仍为戴姓第一大省,约占戴姓总人口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8%),这两省戴姓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江苏、山东、安徽、湖北、福建,这五省的戴姓又集中了36%。宋、元、明期间,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不大,其人口主要向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由于戴姓的主力早已进人江南,在这600多年中得到稳定和发展。人口繁衍迅速。全国仍以浙江为中心向三个方向散播,形成了浙赣鄂皖苏鲁闽七省联成一片的戴姓人口聚集区。戴姓的重心开始向北(江苏)移动。
当代戴姓的人口已达468
万,为全国第五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9%。从明朝至今600年中戴姓人口由37万增到468万,近13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同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000年戴姓人口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湖北、四川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贵州、安徽、浙江、湖南,这四省又集中了28%。江苏居住了戴姓总人口的16.9%,为戴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全国形成了以东部江浙为首,沿长江向西延伸到川贵的戴姓聚集区域。在近600年间,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较大的区别,其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西部的回迁和移民是主流,同时,向东北的移民成为新的流动方向。
二、当代戴姓的分布
戴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浙皖、鄂川贵大部、赣湘北部、鲁豫南部、辽宁大部、吉林南部地区,每平方公里的戴姓人口达到1
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3人以上,其地区占国土面积仅仅15%,戴姓人口大约211.5万;0.5—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戴姓人口大约169.9万;不足0.5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61%,戴姓人口大约86.6万。
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戴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戴姓在长江流域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戴姓在江浙沪皖赣鄂湘川贵云十省市、闽北、桂北、豫陕南部、辽宁、内蒙古东南和东北地区,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
.3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2%;在闽粤桂大部、台湾、陕甘宁大部、青海东部、晋东南、豫鲁大部、冀东北、黑吉大部地区,戴姓频率在O.17%—0.3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5.5%;在其他地区,戴姓频率不足O.1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9.3%,其中频率不足O.1%的地区占了31%。
三、戴姓历史名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收入了戴姓历代名人175
名,占名人总数的0.3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位;戴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2%,排在并列第六十七位;戴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史医学家总数的0.32%,排在第六十五位。
历史上戴姓名人有:汉代有戴圣,官江西九江太守;戴宏,官酒泉太守;戴孟,官殿中将军;戴封,官中山相;戴涉,官上党太守;戴野,官将军,击燕、代,有功封台侯;戴崇,官少府九卿;戴德,官信都王太傅,世称“大戴”;戴遵,官侍御史,家富而尚侠,时人称为关东大豪;戴恐,官侍中。晋代有戴洋,官扬州刺史、庐江太守;戴渊,官征西将军,都督兖、豫、幽、冀、雍、并六州军事;戴缘,官龙骧将军、沛郡太守,以军功封广信侯;戴勃,善鼓琴,工书画,作曲多部。南北朝有戴明宝,官南青河太守、太中大夫;戴法兴,官南郡太守,兼中书通事;戴僧朔,官巴州刺史;戴僧静,官北徐州刺史、淮南高平太守。唐代有戴护,官先锋突将都押衙兵马使;戴孚,官饶州录事参军;戴胄,官尚书左丞、民部尚书,以检校吏部尚书主选事;戴元益,治家楷模,五世同居;戴司颜,官太博士;戴至德,官西台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戴休璇,官仓部郎中;戴休颜,官盐州刺史、奉天行营节度使;戴叔伦,容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戴峄,画家。五代有戴安,官饶州刺史、检校国子祭酒;戴思远,官太子少保。宋代有戴兴,官定武军节度使、京兆知府;戴栩,官太学博士;戴溪,官太子詹事兼秘书监、工部尚书;戴翼,官邕州知州;戴庆炣,官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戴良齐,官秘书少监;戴昺,官赣州法曹参军。元代有戴思恭,官御医,医学家。明代有戴中,历官河南巡按、广东按察使;戴仁,官镇远知府;戴弁,官广东参政;戴纶,官兵部侍郎;戴金,历官御史,巡按川、贵,兵部尚书;戴经,官泰安知州;戴珊,官南京刑部尚书;戴科,历官四川叙州知府、广州知府;戴珙,官布政使;戴恩,官陕西布政司参议;戴浩,历官雷州太守、巩昌知府;戴铣。官兵科给事中、追赠光禄少卿;戴绶,官河州学正;戴琥,历官南京监察御史,广西布政司右参政;戴新,官云南右布政使;戴缙,官南京工部尚书;戴豪,官广东右参政;戴颙,官大理少卿;戴德,官湖广行省参知政事;戴璟,官佥都御史巡抚广东;戴羲,官光禄寺典簿;戴鳌,官浔甸知府;戴暨,官四川巡抚;戴士衡,官陕西盐课副提举,赠太仆少卿;戴光启,官河南布政使;戴庆祖,官太常少卿;戴时宗,官左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君恩,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戴嘉猷,官湖广左参议;戴德孺,历官临江知府、云南右布政使;戴德彝,官左拾遗,赠太常卿。清代有戴玑,官广西右江道;戴屺,官胶州知州;戴熙,官兵部右侍郎;戴槃,官浙江严州知府;戴震,官纂修;戴璐,官太仆寺卿;戴三锡,官四川总督兼署成都将军;戴圣聪,官淮徐道副使;戴廷熺,官盐场大使;戴延祄,官户部郎中;戴明世,官编修;戴均元,官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戴明说,历官户部右侍郎、户部尚书;戴宗骞,官威海卫陆路统领,抗击日军,战败,吞金自杀;戴第元,官太仆寺少卿;戴鸿慈,官法部尚书;戴联奎,官兵部尚书;戴敦元,官刑部尚书;戴殿泗,官翰林院编修;戴燮元,官户部郎中;戴衢亨,官体仁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