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知道‘酷日本’吗?”在繁华的东京涩谷街头,我们问德国情侣汉斯和安克。

“不知道。”

“那么,你们觉得日本酷吗?”

“当然,它很酷。”

“哪些地方呢?”

“动漫。”“时尚。”汉斯和安克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各自的答案。

2013年3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作为“中国青年媒体工作者代表团”的一员访问日本。这是自去年秋天“购岛风波”以来,首个访问日本的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题就是了解“酷日本”。在踏上日本土地的第一天,记者也和这对德国情侣一样心存疑问:“‘酷日本’是什么?”

“萌熊”一年挣了20亿

汉斯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动漫正是“酷日本”的原始含义。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严重衰退,被称作“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的校长杉山知之想出了“酷日本”这个新点子:向全球卖动漫,拯救日本经济。杉山校长年过半百,留着一头蓬松的银色卷发,戴着新潮眼镜,笑起来就像漫画人物。在他看来,日本原有三大国宝,茶道、艺伎和相扑,动漫就是第四大国宝。

201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新增长战略,文化产业的出口被确定为重点增长领域,口号就是——“酷日本”。而动漫这个新国宝果然不负杉山校长的厚望。和其他依旧在低谷徘徊的产业相比,日本动漫一枝独秀:出口到美国的动漫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已经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收入的4倍。

日本人自己更是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动漫。在东京湾的台场,18米高的“机动战士高达”面朝大海,跟它合影的人比跟标志建筑彩虹大桥合影的还多;在拥挤的地铁上,西装笔挺的中年上班族拿着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国会议员告诉记者最“大牌”的动漫迷则是副首相麻生太郎,办公桌上常偷偷放着本漫画书,政坛上人称“麻生漫画太郎”……

日本的企业、高校甚至47个都、道、府、县(均相当于中国的省)都有自己的动漫吉祥物。东京街头最常见的吉祥物有两个,一个是东京警视厅的象征物“Pipo—Kun”,这个全身警察装备的黄色小家伙,让生硬的警察形象变得可爱起来;另一个是东京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特殊大使”哆啦A梦,这只胖乎乎的蓝色机器猫出现在所有申奥资料中。

这些吉祥物还是挣钱高手。就在记者访日期间,熊本县为它的吉祥物“萌熊”举办了2周岁生日宴,吸引了数万游客。县知事蒲岛郁夫表示,“萌熊”系列产品去年卖出了20亿元人民币。

最美的妆容是像漫画女孩一样

在日本,记者发现一个小规律:无论住哪家酒店,叫醒时间总比我们的出发时间早1小时40分钟。“为什么要提前这么久?”面对记者的疑惑,领班小姐笑容可掬:“这是预留给女士的化妆时间。对外国客人,我们已经缩短了,日本女士会要求我们提前3个小时。”

这个小细节让记者对“酷日本”包含的第二个产业——时尚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涩谷,放眼望去,尽是潮男潮女。 17岁的中学生安庆名琳,虽然穿着校服,妆容却无懈可击。记者问:“上学也化妆吗?”她点点头:“学校规定14岁以上就可以化妆了,如果不化妆,那是不礼貌的。”19岁的服装店店员木屿友美,浓密的金色头发精心盘起,再别上一个花环,宛如动画片里的花仙子。24岁的岸和正先生开了家鞋店,货架上的鞋子什么颜色都有,简直可以组成色谱大全,店里生意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把鲜艳的颜色穿在脚上”。

精致的妆容、新潮的发型、大胆的色彩、各种超短裙和裸露在3月凉风里的双腿,组成了东京时尚潮流的“标配”。这样的打扮,就是最有日本特色的“卡哇伊”风格,在日语中,“卡哇伊”是可爱的意思。当地人告诉我们,“卡哇伊”潮流有两个要素:化妆文化和短裙文化。

日本最大的药妆连锁店松本清药妆店涩谷分店的店员说,化妆文化的精妙在于“与漫画结合”,“最美的妆容是像漫画女孩一样。”短裙文化的背后则有更多故事。在旅行社工作的久美女士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日本女性,从小跪着行动,还要穿和服弓着背走路,所以腿不美,身材也不挺拔。现在年轻一代的日本女性,不再受和服、跪坐的束缚,她们有笔直的腿和挺拔的身材,所以很自信地穿短裙展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改变,职业女性人数不断增加。“有经济地位的年轻女人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男人现在管不着了。”久美一边说,她的两位男同事一边频频点头。

日本的书店,也承载着时尚使命。无论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书店里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全是漫画书和化妆书。经营书店已经12年的吉田哉人先生说:“卖得最好的就是这些。”

由时尚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日本有个专用名词——“卡哇伊经济学”。一位中国媒体驻日本记者告诉我们:“涩谷109大厦的T恤,一款设计只做一件,这种‘独一无二’的噱头,吸引了很多好莱坞明星赴日本采购。美国歌手Lady GaGa每年来日本‘扫货’两次,每次都要买走20多万美元(约合124万元人民币)的衣服。就算日本百业萧条,时尚业也不会萧条。”

传统文化才最“酷”

岸守一是外务省广报文化外交战略课首席事务官,在和记者讨论“酷日本”时,他先讲了一个故事:“2006年,我在埃及工作,埃及想把有3200多年历史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石像,从露天场所搬到新建的博物馆里。但是当地的搬家公司比较粗犷,搬迁方案总不能让埃及文物委员会满意。我们提议,能不能让日本的搬家公司来试试?‘搬家’的效果让埃及很满意。后来,埃及只要有文物搬迁,就会找‘细心的日本人’。我告诉埃及朋友,这种细致入微的传统作风就是‘酷’。”

岸守一这番解释令记者惊奇。众所周知,从英语单词cool音译而来的“酷”,是指潮流、个性。“酷日本”对应的也是动漫、时尚等流行文化。难道传统文化也能理解为酷?

“是的,传统文化才是最酷的。比如,两年前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这种雪中送炭的传统精神就很酷!”

对“酷”的这种另类理解,记者随后还遇到不少——

在涩谷,潮男潮女相约碰头的地点是涩谷车站的忠犬八公雕像。在摩天大楼和标志建筑比比皆是的涩谷,为什么要选一只小狗的雕像碰头?这些潮男潮女告诉记者一个真实的故事:1923年,上野英三郎教授养了一只秋田犬八公,八公每天都到涩谷车站等候下班的上野教授。两年后,上野教授在大学里突发急病逝世,八公被亲戚收养。但一到上野教授下班回家的时间,八公就独自前往涩谷车站等候,直至1935年它离世。“我们在象征诺言、守候这些古老信念的地方见面,不是很酷吗?”

在青森县,有一种著名的传统乐器“津轻三味线”。记者原本以为,演奏这种古老乐器的一定是花甲老人,谁知一推开门,演奏者竟然是一位高大帅气的25岁年轻人。“年轻人爱玩三味线这种古老乐器,不是很酷吗?”

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这对截然不同的矛盾,被日本人执着地拉到一起,统一到“酷日本”的口号下。这不禁让记者想起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对日本人的一段经典描写:“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短短8天的访问,记者很难见识日本国民性中所有的矛盾,但“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一条总算体会到了。见微,能够知著。

“国与国之间,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喜欢和了解是两码事。”岸守一说的一句话,令记者过耳不忘。对日本这个近邻,可以不喜欢,但不可不了解。

“你们知道‘酷日本’吗?”在繁华的东京涩谷街头,我们问德国情侣汉斯和安克。

“不知道。”

“那么,你们觉得日本酷吗?”

“当然,它很酷。”

“哪些地方呢?”

“动漫。”“时尚。”汉斯和安克不假思索地说出了各自的答案。

2013年3月,环球人物杂志记者作为“中国青年媒体工作者代表团”的一员访问日本。这是自去年秋天“购岛风波”以来,首个访问日本的中国代表团,此行的主题就是了解“酷日本”。在踏上日本土地的第一天,记者也和这对德国情侣一样心存疑问:“‘酷日本’是什么?”

“萌熊”一年挣了20亿

汉斯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动漫正是“酷日本”的原始含义。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严重衰退,被称作“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数字好莱坞大学的校长杉山知之想出了“酷日本”这个新点子:向全球卖动漫,拯救日本经济。杉山校长年过半百,留着一头蓬松的银色卷发,戴着新潮眼镜,笑起来就像漫画人物。在他看来,日本原有三大国宝,茶道、艺伎和相扑,动漫就是第四大国宝。

2010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新增长战略,文化产业的出口被确定为重点增长领域,口号就是——“酷日本”。而动漫这个新国宝果然不负杉山校长的厚望。和其他依旧在低谷徘徊的产业相比,日本动漫一枝独秀:出口到美国的动漫及相关产品的总收入,已经是日本出口到美国的钢铁收入的4倍。

日本人自己更是工作、生活都离不开动漫。在东京湾的台场,18米高的“机动战士高达”面朝大海,跟它合影的人比跟标志建筑彩虹大桥合影的还多;在拥挤的地铁上,西装笔挺的中年上班族拿着漫画书看得津津有味;国会议员告诉记者最“大牌”的动漫迷则是副首相麻生太郎,办公桌上常偷偷放着本漫画书,政坛上人称“麻生漫画太郎”……

日本的企业、高校甚至47个都、道、府、县(均相当于中国的省)都有自己的动漫吉祥物。东京街头最常见的吉祥物有两个,一个是东京警视厅的象征物“Pipo—Kun”,这个全身警察装备的黄色小家伙,让生硬的警察形象变得可爱起来;另一个是东京申办2020年奥运会的“特殊大使”哆啦A梦,这只胖乎乎的蓝色机器猫出现在所有申奥资料中。

这些吉祥物还是挣钱高手。就在记者访日期间,熊本县为它的吉祥物“萌熊”举办了2周岁生日宴,吸引了数万游客。县知事蒲岛郁夫表示,“萌熊”系列产品去年卖出了20亿元人民币。

最美的妆容是像漫画女孩一样

在日本,记者发现一个小规律:无论住哪家酒店,叫醒时间总比我们的出发时间早1小时40分钟。“为什么要提前这么久?”面对记者的疑惑,领班小姐笑容可掬:“这是预留给女士的化妆时间。对外国客人,我们已经缩短了,日本女士会要求我们提前3个小时。”

这个小细节让记者对“酷日本”包含的第二个产业——时尚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涩谷,放眼望去,尽是潮男潮女。 17岁的中学生安庆名琳,虽然穿着校服,妆容却无懈可击。记者问:“上学也化妆吗?”她点点头:“学校规定14岁以上就可以化妆了,如果不化妆,那是不礼貌的。”19岁的服装店店员木屿友美,浓密的金色头发精心盘起,再别上一个花环,宛如动画片里的花仙子。24岁的岸和正先生开了家鞋店,货架上的鞋子什么颜色都有,简直可以组成色谱大全,店里生意很好,因为“每个人都想把鲜艳的颜色穿在脚上”。

精致的妆容、新潮的发型、大胆的色彩、各种超短裙和裸露在3月凉风里的双腿,组成了东京时尚潮流的“标配”。这样的打扮,就是最有日本特色的“卡哇伊”风格,在日语中,“卡哇伊”是可爱的意思。当地人告诉我们,“卡哇伊”潮流有两个要素:化妆文化和短裙文化。

日本最大的药妆连锁店松本清药妆店涩谷分店的店员说,化妆文化的精妙在于“与漫画结合”,“最美的妆容是像漫画女孩一样。”短裙文化的背后则有更多故事。在旅行社工作的久美女士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日本女性,从小跪着行动,还要穿和服弓着背走路,所以腿不美,身材也不挺拔。现在年轻一代的日本女性,不再受和服、跪坐的束缚,她们有笔直的腿和挺拔的身材,所以很自信地穿短裙展现出来。”

更重要的是,日本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改变,职业女性人数不断增加。“有经济地位的年轻女人想穿什么就穿什么,男人现在管不着了。”久美一边说,她的两位男同事一边频频点头。

日本的书店,也承载着时尚使命。无论是商业区,还是住宅区,书店里摆在最显眼位置的全是漫画书和化妆书。经营书店已经12年的吉田哉人先生说:“卖得最好的就是这些。”

由时尚业带来的经济收入,日本有个专用名词——“卡哇伊经济学”。一位中国媒体驻日本记者告诉我们:“涩谷109大厦的T恤,一款设计只做一件,这种‘独一无二’的噱头,吸引了很多好莱坞明星赴日本采购。美国歌手Lady GaGa每年来日本‘扫货’两次,每次都要买走20多万美元(约合124万元人民币)的衣服。就算日本百业萧条,时尚业也不会萧条。”

传统文化才最“酷”

岸守一是外务省广报文化外交战略课首席事务官,在和记者讨论“酷日本”时,他先讲了一个故事:“2006年,我在埃及工作,埃及想把有3200多年历史的拉美西斯二世法老的石像,从露天场所搬到新建的博物馆里。但是当地的搬家公司比较粗犷,搬迁方案总不能让埃及文物委员会满意。我们提议,能不能让日本的搬家公司来试试?‘搬家’的效果让埃及很满意。后来,埃及只要有文物搬迁,就会找‘细心的日本人’。我告诉埃及朋友,这种细致入微的传统作风就是‘酷’。”

岸守一这番解释令记者惊奇。众所周知,从英语单词cool音译而来的“酷”,是指潮流、个性。“酷日本”对应的也是动漫、时尚等流行文化。难道传统文化也能理解为酷?

“是的,传统文化才是最酷的。比如,两年前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这种雪中送炭的传统精神就很酷!”

对“酷”的这种另类理解,记者随后还遇到不少——

在涩谷,潮男潮女相约碰头的地点是涩谷车站的忠犬八公雕像。在摩天大楼和标志建筑比比皆是的涩谷,为什么要选一只小狗的雕像碰头?这些潮男潮女告诉记者一个真实的故事:1923年,上野英三郎教授养了一只秋田犬八公,八公每天都到涩谷车站等候下班的上野教授。两年后,上野教授在大学里突发急病逝世,八公被亲戚收养。但一到上野教授下班回家的时间,八公就独自前往涩谷车站等候,直至1935年它离世。“我们在象征诺言、守候这些古老信念的地方见面,不是很酷吗?”

在青森县,有一种著名的传统乐器“津轻三味线”。记者原本以为,演奏这种古老乐器的一定是花甲老人,谁知一推开门,演奏者竟然是一位高大帅气的25岁年轻人。“年轻人爱玩三味线这种古老乐器,不是很酷吗?”

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这对截然不同的矛盾,被日本人执着地拉到一起,统一到“酷日本”的口号下。这不禁让记者想起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对日本人的一段经典描写:“极其好斗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短短8天的访问,记者很难见识日本国民性中所有的矛盾,但“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一条总算体会到了。见微,能够知著。

“国与国之间,就像人和人之间一样,喜欢和了解是两码事。”岸守一说的一句话,令记者过耳不忘。对日本这个近邻,可以不喜欢,但不可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