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科技管理
系列文章1——科技创新管理简述

系列文章1——科技创新管理简述

导读: 2020年,中国的GDP占美国的70%左右,随着差距越来越小,中美争端不断加剧,尤其是近两年的贸易战愈演愈烈。为应对这种冲突,2021年开始我国提出要不断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能否持续快速的增长,也深刻关系的每一个人的生活,比如随处可见的餐桌上的食物(种子育种、养殖等)、出行工具(新能源汽车、高铁等)、电子娱乐产品、信息通信等等。既然科技创新尤其重要, 那么如何去做科技管理?科技创新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我国的科技创新管理历史和现状是怎么样的呢?本篇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解答。

一、经济增长是和平的基石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战争是可怕的噩梦,而历次战争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经济问题,经济陷入滞涨、或者萎缩都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暴乱、民粹主义、加剧意识形态对立,战争反而成为解决经济问题的其中一个选择,比如第2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日本。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战争所造成的伤亡和社会代价越来越大,尤其是现代化战争所造成的后果更是难以承受,因此维持和平、促进经济增长是当代世界各国一致的选择。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保罗.默提出了技术进步内生增长模型,认为 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核心, 这一理论受到学界认可,并且重视技术创新也成为各国制定宏观政策的理论依据。

二、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论依据

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此重要,那么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图1:科技创新政策的历程

1、第一阶段:线性模型

1945年,时任美国战时科学研究发展局的主任V.布什发表的《科学—没有止境的前沿》一文中阐述科技创新活动是按照“研究—开发—商业化”的线性模型展开的,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前端基础研究的投入,也就是重视基础研究,这一报告直接促就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的成立,也深刻影响了别的国家的科技管理活动。而我国1986年才成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2、第二阶段:链环模型

图2:科技创新活动的链环模型

198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Stephen Kline提出了链环模型,认为创新活动并不是单向线性传递、创新活动的链路也不止一条,提高创新效率,应当关注创新活动链条间的良性互动,而不仅仅在基础研究方面,因此政府的政策也应该扩展到税收激励、政府采购、鼓励技术转移等领域。

3、第三阶段:国家创新体系

20世纪90年代, 弗里曼提出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认为创新是在特定环境中多主体互动的系统性行为。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更加关注创新主体间的 关联活动和创新环境 塑造,而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指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以调整结构、转换机制为重点,取得了重要突破和实质性进展。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党的十八大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图3:国家创新体系内容及政策范围

三、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五个阶段

图4:我国好科技创新发展的五个阶段

1、 第1阶段 :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了中国第1个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即《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提出了12个重点任务,包括原子能的和平利用、无线电电子学中的新技术、喷气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精密仪器等,还对数学、力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地理学等8个基础学科做出了系统的规划,填补我国在一些急需的尖端科学领域里的空白。1961年发布了《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草案》,简称科研工作十四条,被称为科学工作的第一部宪法,是第一个全面系统的科技政策文件。

2、 第2阶段 :1978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邓小平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大会,明确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会上通过《1978~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由此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85年启动了科技体制改革,转变科技工作运行机制,调整科学技术系统的组织机构,改革人员制度。1992年推进院所管理制度改革,鼓励各类科研机构转变为企业进入企业与企业结合支持和扶持技术中介机构。1982年设立了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1984年发改委启动了实验室计划,1986年设立了星火计划、863计划、火炬计划。

3、 第3阶段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2年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 要求科技政策围绕市场经济的发展 进行调整。1999年,以调整结构布局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主要内容,以原10个国家级所属的242个科研机构的向企业化转制为突破口,中国科研院所体系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以实际情况出发,自主选择改革方式,包括转变为科技型企业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和转化技术服务为中介机构。1998年、1999年国家颁布了相关的税率法规进行配套改革。2002~2004年,国家出台了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成果转化政策等。

4、 第4阶段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2006年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开启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向自主创新的重大转变和调整,该规划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部署。这一阶段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国家层面出台了78条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发布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各部门出台了200多项改革政策文件。

5、 第5阶段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国家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这一阶段既强调科技自好的新主体建设,及其之间的协同互动开放,也围绕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将保护知识产权,制约行业垄断,改进市场准入,健全产业技术政策等,作为未来政策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创新活动会面临的三类问题

图5:科技创新活动面临的问题

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复杂性特征。在创新活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会阻断这种动态过程。科技创新政策的落脚点正是解决这些障碍,从而保证创新系统内的知识的生产和流动,干预市场的失灵,调节创新,促进创新。

五、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基本特征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是提高科技创新的工具,也是科技管理人员的武器。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此对于科研管理人员来说,必须了解科技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政策体系不是一个简单的组合,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1、 系统性 :体现在单一的政策不能局限于局部对象的影响和作用,更应该关注各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创新链条各环节和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配合,要防止政策对其他政策的排斥作用,以及阻碍创新活动高效流动的迹象。

2、 协调性 :各类政策要确立创新导向,形成目标一致的政策合力,避免政策打架,影响政策效益,政策不仅局限于问题的一个维度,而要覆盖各个维度。

3、 多层次性 :科技政策体系从高层到低层有非常多的层级,包括宏观中观微观的政策政策,也包括供给面政策,需求面政策,也包括金融性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政策等。

六、结束语

本文围绕科技创新活动,介绍了科技管理的理论、框架、特征,以及我国的科技管理的发展阶段,后续对我国的科技计划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转载或编辑使用,请注明出处。

珍惜须臾人生:系列文章2——我国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发展历程

珍惜须臾人生:系列文章3——我国科技人才政策

编辑于 2021-02-03 16:27

文章被以下专栏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