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曲赋明末清初时代背景新解(3)
作者:至真斋主
《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在睡梦中随一僧一道来到太虚幻境大石牌坊前,只见两边书写着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到了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也看到了这副对联。关于这副对联的文字,绝大部分抄本只是在上联的第六个字处,是“亦”还是“作”有异同,只有舒序本差别大且第一回与第五回对联文字不一致。舒序本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是“色色空空地,真真假假天”,第五回变成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同一个地方对联书写前后不一致,这很可能是传抄者误抄造成的。我们不采用舒序本上联,而以甲戌本文字为准。
一副对联重复书写,甲戌本批语解释说:“正恐观者忘却首回,故特将甄士隐梦景重一滃染。”批书人这么解释我觉得是牵强的,如果怕读者忘却就要重复,书中很多警句恐怕都要重复。我觉得作者之所以重复书写,是为了显示这副对联对于整部书的重要作用。然而,看了一些对这副对联含义和作用的解读,觉得大都没说到点子上。这副对联的表面意思很好理解,我们就按照蔡义江教授的解释:“把假的当做真的,真的也就成了假的;把没有的当做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没有的了。”蔡教授阐释了这副对联的深层含义:“作者用高度概括的哲理诗的语言,提醒大家读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小说中借‘假语村言’将政治背景的‘真事隐去’,用意是为了避免文字之祸。”蔡教授并未进一步解释“真事隐去”的含义是指“真事”彻底消失了?还是隐藏在本书中需要索隐才能把“真事”挖掘出来?蔡教授属于胡适红学,而胡适红学自诩“考证派”,秉持胡适观点把索隐派斥之为“猜笨谜”。我想蔡教授是不同意“真事”就隐藏在本书中的,因为一旦承认“真事”隐藏在本书中,那就只有通过索隐才能找出来。
冯其庸、李希凡主编的《红楼梦大辞典》基本上是在蔡义江观点的基础上做了补充,在解释“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时说:“‘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与‘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一联,应视为作者表述自己创作思想和方法的特殊用语。一般认为包含从生活原型到艺术形象的典型概括过程,当然也意味着作者避免文字之祸的难言之隐。有的研究者提出,以假隐真不限于一般的典型化方法,还应当领会这部小说的特殊写法,包括以假事敷演、用真事点醒,互相补足、彼此沟连,成正话反说,或以褒为贬,或借题发挥,或隐喻暗示等。这才可能以‘儿女笔墨’的形式,写出一部具有‘怨时骂世’深刻内容的作品。”《红楼梦大辞典》引用的“有的研究者”的观点确实是真知灼见,但是由于胡适红学一贯反对索隐,再加上把时代背景错误地定在乾隆朝,认为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红楼梦》是以曹家家事为素材写成的,胡适红学的研究者除了在曹家家事上索隐外,基本没有当时社会政治背景的索隐成果。刘心武的索隐“成果”已经成了笑柄,有的民间研究者也往清廷宫斗上索隐,无视书中处处显现的汉民族文化元素和情感,这种索隐肯定是缘木求鱼、徒劳无功。而那些持明末清初时代背景的民间红学,因为他们的很多索隐契合本书主旨,因此硕果累累,已经接近彻底揭开《红楼梦》真相。
近日,《红楼梦学刊》公众号发表了卜喜逢的文章《“真假”、“有无”一联的三重阐释》,他基本上赞同蔡义江和《红楼梦大辞典》对这副对联表面意思的解释,但是他认为这副对联不是针对《红楼梦》一书的阅读方法而设置撰写的,而是针对世事的批判与讽刺,他说:“这副对联实际上是对世事的批判与讽刺,真假不分,有无不辨,这正是世路上的俗人们的通病。这副对联对于甄士隐来说,实际是点化。”
事实上,这副对联既是对读者阅读理解《红楼梦》方法的提示,也是对书中人物的警示。书中人物甄士隐和贾宝玉都看到了这副对联,那么这部书传抄流行于世,也是对当时读者世路上的警示。贾瑞管理学堂收受好处,又贪恋女色勾引王熙凤,结果被王熙凤算计得了重病奄奄一息。王熙凤是荣国府大总管,再加上作者给她起名“王熙凤”,从名字含义也赋予了她权力的象征。那么贾瑞追求王熙凤也就有贪恋追逐权力与荣华富贵的影射。跛足道人手持两面皆可照人的“风月宝鉴”来给贾瑞治病,是要让他不要贪恋追逐权力和荣华富贵,这样才能保全性命。如此设计情节,在清初时代背景下有警示士人不要仕清的寓意。
关于“风月宝鉴”的隐喻我们吴氏红学有多篇文章解读,“风月”在明遗民的诗文中是“隐语”,“月”指代“明朝”,“风”指代“清朝”,“风月宝鉴”就是明清易代的历史镜鉴。批书人也提示我们:“此书表里皆有喻也。”这面镜子正面是美女,背面是骷髅,隐喻满清表面光鲜的政权是靠屠杀汉人建立起来的。正如通灵玉嘲讽诗所说:“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也如太虚幻境的警幻用散发着香气的“千红一窟(千红一哭)”茶和“万艳同杯(万艳同悲)”酒,来教育开悟贾宝玉。而这面“风月宝鉴”,道人说是“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上,警幻仙子所制”,“警幻”这个名字意即“警示身处幻境中的人”,这个幻境是虚幻的,是虚假不真实的。这其实是在讽刺用野蛮手段建立起来的清朝。道人叮嘱贾瑞:“千万不可照正面,只照他的背面,要紧,要紧!”在这里批书人说:“观者记之,不要看这书正面,方是会看。”再一次强调《红楼梦》这部书的解读方法,不要被表面的风花雪月、公子美女所迷惑,要看这部书“白骨如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背面。然而受胡适的误导,主流红学家们和众多的读者只看这部书“假语存”的正面,而无视“真事隐”的背面。即便是看这部书的背面,因为胡适红学错误地把时代背景定在清中期,错误地认为曹寅之孙曹雪芹是作者,他们看到的也只不过是曹家被抄家的家事,而与“白骨如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丝毫也不沾边。贾瑞因为只喜欢看“风月宝鉴”的正面美女,不愿看背面的骷髅,“以假作真”最终精尽而亡。胡适红学只看正面的结果是对《红楼梦》的真相一无所知,发文出书误己误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含义正如蔡义江教授所说:“提醒大家读本书要辨清什么是真的、有的,什么是假的、无的,才不至惑于假象而迷失真意。”然而对书中“真、假、有、无”的辨别是最难的。有的曹学红迷就曾经说过:“你们能看出书中明朝的事情,我怎么就看不出来?”,不单是一些红迷看不出书中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一些著名红学家、文学研究者也如此说。这反映了五个方面问题:一、对明末清初那段历史不了解,导致对书中明确交代的重要日期所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不敏感,如果跟他们提起当代的一些敏感日期他们很清楚,如果跟他们提起明末清初的一些敏感日期他们就很茫然;二、对书中的“隐语”不熟悉,例如“风”、“月”、“春”、“秋”、“红”、“雪”等隐语在书里都有特定的指代,这些隐语跟明遗民诗文中的指代是一样的,如果对这些一无所知,那么也就只能当做一般风物景致来看了,这就影响了对这部书思想内涵的解读;三、受胡适红学的误导,把时代背景定在清中期,认为作者是曹寅的孙子曹雪芹,处处往曹家事上联想;四、国学知识薄弱,文学感悟力差,本书开篇明确说“真事隐”、“假语存”,大家族贾家实际上是“假家”,也就是假托的一个大家族,实际上隐写的是朱明皇家,书中的很多情节也支持这种影射,即作者采用了“以家喻国”的写作手法,而很多红迷因为知识的欠缺、感悟力不强却看不出来“以家喻国”;五、被现实利益捆绑,不肯承认错误,这些人主要是那些出过书因此博取了各种职称、名誉、地位的红学家,否定他们的观点或者自我否定,意味着所博取的利益有毁之一旦的可能,他们又岂能不拼命维护自己的观点?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作者是在反复提醒我们不要沉醉于这部书表面敷演的故事,要通过作者提供的一些线索准确定位时代背景,把书中的“隐语”含义和指代全部破解,把遍布书中的“机关”通过索隐打开,从而挖掘出隐藏的真事,这部书的思想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了。
————————————————————
校对:王华东 编辑:潇湘夜雨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欢迎关注“吴氏红学”,欣赏更多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