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流浪地球》
三毛去流浪,看见了人世间的种种黑暗。但如果地球去流浪,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果?
——题记
我不是刘欣慈的书粉。他的作品,我未曾读过。所以在这,我们就先不论电影与原著之间的改编关系。我就谈谈影版《流浪地球》。
郭帆导演保留了书名——《流浪地球》。我认为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决定。一是有了互文性。二是“流浪地球”与“地球流浪”相比,更动人。“流浪地球”想象大胆,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给人一种情感倾向。这是一种被动状态,会给影者带来吸引力。到底是什么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流浪的地球?而“地球流浪”主动性强,同情性却减弱。
而流浪的结果,要么是回家,要么是四海为家。影片前十几分钟便给出了地球要流浪的前提。在太阳即将毁灭之际,人类开启了“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的新家园。很明显,地球要毁灭,回家是不可能了。所以联合政府把整个地球带走。也许有人会有疑问,地球如此庞大,为何在临难之际还要带上地球?我想还是文化差异使然。靠农耕经济成长起来的我们向来重视血缘宗亲。所以只要载体还在,家便在。我们的流浪必须要带上地球。
但对于情节,我有些许失望,但又带有一点乐观。看到吴京以宇航员的身份出现,我以为又是超级英雄加父子情怀的戏码。故事发展下来,的确如此。朵朵的名字是来自死去的女儿;韩子昂的扶养权来自女儿的弃疗。刘启恨父亲的无情,也爱父亲的伟大。但唯一不同,这场灾难,导演没有违背自然规则。他承认人的脆弱性、感性。刘培强违背空间站条例,把莫斯开向木星,给救援队添加动力。他很伟大,但最终死了。哪怕他是一名中国宇航员。这是比较现实的一点。中国可以拯救世界,但方式不仅只有超级英雄和红色主义。牺牲是常有的。
影片也有一些尬点。影片为了在贺岁档上,加入了新年这一条时间线。我想这是市场营销的手段。舞狮、烟花、各种年味小装饰,它们的出现,我想是为了补充家这一观点。农耕起家的我们,的确忘不了家。而且在新年之际流浪,更显得无奈痛苦。但元素还是差了点。除了舞狮、装饰,和台词重复出现,新年时间点和其他时空的对比不够强烈,反而使这条线索成了一个尬点。所以说这种考虑市场的想法没错,但该如何自然运用值得细细思考。
虽然情节不够完美,但影片的特效很不错。在3D视角下,上万地表发动机的机器感,被冻住的地表的灾难感,吹在脸上的冰粒的刺痛感,影者能深刻感受到。这让人真实。虽科幻,但我们信了。画面也是很唯美的。木星吸引地球,地球离开木星轨道的画面都可以拿来当屏保。整个画面多是采用冷色调,给人毁灭感。只有影片开头或在救援队胜利之际才有黄色调。父子情深,团队合作值得动情。但胜利的曙光,导演其实在开头就给了我们暗示。刘启父子在户外露营时,椅子上绑有三个红色的气球。红颜色和黄柴光,那都是胜利的曙光!
相比其他贺岁片,这部科幻片的确特别。而它的重点就应是特效。此次郭帆做到了,也给其他人做了个榜样。而电影情节如何缜密,如何脱俗,不只是编剧的功夫,也可能是整个行业的责任。继续前行,相信会有更好的科幻片出现。
而影片最后,地球继续流浪。我相信它依然会是一个可爱的蓝水晶!
Ps: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