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contributor.advisor黃錦堂
dc.contributor.authorFu-Chun Hsuen
dc.contributor.author徐福君zh_TW
dc.date.accessioned2021-06-13T05:44:05Z-
dc.date.available2006-07-18
dc.date.copyright2006-07-18
dc.date.issued2006
dc.date.submitted2006-07-14
dc.identifier.citation參考文獻
一、 中文部分
宗喀巴大師造論,日常法師講述,2002,『菩提道次第廣論淺識第一冊』,台北市:圓音有聲。
宗喀巴大師造論,日常法師講述,2002,『菩提道次第廣論淺識第二冊』,台北市:圓音有聲。
周何主編,邱德修復主編,2001,『國語活用辭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大成著,2001,『佛學概論』,台北市:文津。
『有機•光復大地見生機』:福智之友慈心大地系列,2006,台北:福智之聲出版社。
杜拉克,1994。非營利機構的經營之道。余佩珊譯。台北:源流出版。
孫本初,1994,「非營利組織管理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登記有案之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為對象」,台北:台北市政府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吳寧遠,1999,「非營利組織會員對其組織認同結合之研究」,發表於非營利組織之經營管理與社會角色研討會,高雄:中山大學。
陳伊雪,2001,「機構運用志工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督導風格及志工離隊意向之研究--以台中縣、市醫院志工為例」,台中: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泰元,2003,「國人參與志願服務之決定性因素」,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官有垣,2000,『非營利組織與社會福利:台灣本土的個案分析』,台北:亞太圖書。
馮燕,2000,「非營利組織之定義、功能與發展」,收錄於『非營利部門:組織與運作』,蕭新煌主編,台北:巨流圖書公司。
陳政智,2001,「社會福利機構主管對新管理主義因應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川正,2000,「非營利組織的認同管理-以基督教的細胞小組模式等教會為例」,台北: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依倫,2001,「宗教醫院志工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之研究-與非宗教醫院志工做比較」,高雄: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自立、莊伯年,1993「組織溝通與組織承諾」,職業教育學院學報,第二期,頁31-55。
黃春長,1984,「志願工作者機構認同和工作滿足之研究」,台北:東吳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明慧,1986,「志願服務機構組織環境與志願工作者工作滿足之研究--以張老師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正煌,1996,「慈濟功德會、台灣世界展望會和中華聯合勸募協會決策菁英福利觀及其象徵符號之比較研究」,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東傑,2006,『台灣的有機農業』,台北:遠足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王精文,1998,「義工人力資源管理制度」,『文化視窗』,第四期,頁4-8。
江亮演,1992,「社區福利與志願服務」,『社區發展季刊』,第57期,頁54-60。
林士倚,2003,「宗喀巴三士道思想中的生死觀-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為主之探討」,嘉義: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梅,2005,「以菩提道次第廣論看花非花繪畫創作之研究」,台北:師範大學教師在職進修教學碩士學位班美術教學碩士論文。
高正佳,2005,「非營利組織市場化對其課責之影響」,台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騰光,1994,「對志願工作者督導管理之探討」,『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學刊』,第2期,頁73-78。
曾騰光,1997,「志願工作者的組織承諾與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28-34。
曾華源,1997,「人群服務組織志願之工作者人力運用規劃之探究」,『社區發展季刊』,第78期,頁28-34。
曾華源,2000,「當前志願服務工作概況與瓶頸」,『厚生雜誌』,第10期,頁41-42。
黃麗真,2000,「社會福利民營化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互動關係之探討:台灣與美國的比較」,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木添、王明仁,1999,「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的管理與專職人員的角色與定位-以中華兒童福利基金為例」,『社區發展季刊』,第85期,頁105-116。
蔡佳螢,2000,「安寧療護志願服務人員參與動機和工作滿足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蘇癸玲,1997,「鄉村學校義工參與動機參與程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台北:國立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簡瑜慧,1997,「馬偕醫院義工參與行為,工作滿意與市場區隔之研究」,新竹: 交通大學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學雯,2002,「大學生參與運動志工之動機與意願研究」,台北: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尚遠,2000,「從Seyla Benhabib與Joshua Cohen談審議式民主的概念」,台北: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江明修主編,1994,《非營利組織領導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二、 英文部分
Buchanan, B (1974),”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Managers in Work Organizations, vol.19,pp. 533-546.
Buchanan, B(1974),”Building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The Socialization of Candidate Qualifications on Response to Recruitment Advertisement, Journal of Management, vol.8,pp. 105-122.
Connors, T.D.(1993), The Nonprofit Management Hand book Operating Policies and Procedures. John Wiley& Sons. U.S.A..
Drucker, P.E. (1990). Managing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New York: Harper Colins Publichers.
Gillespie , D.F. , King , A.O.(1985) , “Demographic understanding of volunteerism”. Journal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 12(4) , p.798-816.
Heiderich,K.W.(1990),Working With Volunteers: In Employee Services and Recreation Programs.Chapain, IL: Sagsmore Publishing Inc. .
Knauft, Berger and Gray, (1991), Profiles of Excellence: Achieving Success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Jossey-Bass.
Lewis , J.A. , M.D. , & Souflee , F., Jr.(1991) , Management of human service programs.Pacific Grove , CA : Brooks Cole Publishing Comapany.
Quinn, R.E.(1988). Beyond Rational Management: Mastering the Paradoxes and Competing Demands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Robbins, S. P.(199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4ed., New-Jersey: Prentice Hall, Inc.
Turner, J. C. (1982). Towards a cognitive re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group. In H. Tajfel (ed.),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alamon, L. M.,1992., What is 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Why do we have it?,America’s Non-profit Sector:A Primer 2nded,New York:The Foundation Center.
Wan-Huggins,Veronica N,(1998),”The Development and Longitudinal Test of A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vol 28,pp.724-749.
Wiener, Y.,(1982),”Commitment in Organizations: A Normative View,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pp.421-429.
Wiener,Y.,(1988),”Forms of Value Systems: A Focus on 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Cultural Change and Mainten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 13, No. 4 (Oct., 1988) , pp. 534-545
Yin, Robert K.,1989. 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Newbury Park,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dc.identifier.urihttp://tdr.lib.ntu.edu.tw/jspui/handle/123456789/33638-
dc.description.abstract第三部門在台灣目前的社會發展扮演由下往上的社會民間力量,集合社會的資源與大眾的需求,第三部門開啟大眾來關心特定社會議題的空間,這是民主國家的社會發展現象,也是經濟發展到達一定程度的社會作為。然在台灣民主進程與經濟發展的當前,環境議題仍是社會中的弱勢議題。此中包括政府的經濟思維正在從傳統經濟思維轉型為永續發展經濟思維的調適期,雖然政府已逐漸認知到環境永續對於經濟永續的重要性,但這樣的調適期其陣痛效應是當前政府不願意立即為環境而放棄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對於本著經濟發展的第二部門思維,其則會衡量經濟效益來決定是否要進行環境保護的工作。在這樣的情勢下,第三部門成為環境議題的發聲者,從社會的本土草根力量來由下往上推動台灣的環境事業。
有機農業為環境事業的一環,是從最根本的農業開始,影響大眾最基本的飲食來源。有機農業對於土地的影響是長期的,有機農業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農藥,而是仰賴生物多樣性,以及土壤肥力的維持與充實。有機農業是一種生產食物以及纖維的體系,此體系的操作特點是不使用化學肥料以及農藥,而是仰賴生物多樣性,以及土壤肥力的維持與充實,遵守自然資源循環永續利用原則,強調維持水土資源保育與生態平衡之管理系統,來生產自然安全的農產品。有機農業連結的是大地的環境、人類的飲食與生態的平衡,要能達到永續的環境,必須要能逐漸以有機農業來取代傳統農業。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目前是台灣第一大的有機農業驗證機構,為一宗教非營利組織。其結合佛法的內涵來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與里仁公司的水平整合,結合產銷消的三者連結,希望能從有機農業來恢復大地環境、並注重人心的淨化,希望能建立誠信的社會。其中的佛法內涵菩提道次第廣論,為慈心每位志工必須修習的佛法內涵,《菩提道次第廣論》扮演慈心志願服務的精神內涵,也是慈心從事有機農業的思想主體。
本研究要探討的是慈心如何結合佛法的內涵在有機農業的運作上,從決策菁英福利觀與核心使命的推動,到結合組織聲望、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的志工運作與管理,以及其如何運用具備宗教脈絡與環境事業的象徵符號來推動有機農業,帶動社會大眾來認同有機農業。
本研究嘗試建立一宗教非營利組織運作模式,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為個案研究,本研究透過深度訪談與文獻探討來進行分析研究,嘗試建構其運作內涵與模式,並與原先建立的非營利組織運作良好模式來進行比對,希冀從此篇研究中嘗試建構出宗教非營利組織在進行環境事業的運作模式,及宗教非營利組織屬性的運作法則與內涵。zh_TW
dc.description.provenanceMade available in DSpace on 2021-06-13T05:44:05Z (GMT). No. of bitstreams: 1
ntu-95-R92341012-1.pdf: 2591358 bytes, checksum: 4a554e8ad12a8ebabc9b6d5d945a3503 (MD5)
Previous issue date: 2006en
dc.description.tableofcontents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2
第三節 關於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3
第四節 研究方法……………………………………………………7
第五節 研究架構……………………………………………………8
第六節 研究流程……………………………………………………13
第七節 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文獻探討……………………………………………………19
第一節 非營利組織的興起…………………………………………19
第二節 非營利組織的功能…………………………………………20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的使命與志工…………………………………24
第四節 組織聲望、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27
第五節 組織文化……………………………………………………30
第三章 非營利組織運作模式的建構……………………………34
第一節 結合組織聲望、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進行志工管理…34
第二節 決策菁英福利觀與核心使命……………………………39
第三節 非營利組織資源動員及象徵符號………………………44
第四節 非營利組織運作模式提出………………………………46
第五節 問卷設計…………………………………………………49
第四章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決策菁英福利觀與核心使命…54
第一節 菩提道次第廣論……………………………………………54
第二節 菩提道次第廣論對於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決策菁英福利觀的影響…………………………………………………………69
第三節 決策菁英福利觀對於使命推動的影響……………………74
第五章 從組織聲望、組織認同與組織承諾進行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志工管理探討………………………………………………80
第一節 慈心的組織聲望對於志工召喚的影響……………………80
第二節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志工的組織認同………………85
第三節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志工的組織承諾………………89
第四節慈心志工的組織融入圈:慈心志工見行合一的修行內容…104
第六章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象徵符號與資源動員……109
第一節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象徵符號…………………109
第二節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里仁事業的合作…………111
第三節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資源動員:有機農業的持續推廣與外部消費者的帶動………………………………………………119
第四節 以人為主的市場運作法則:無形理念的推行超越有形產品的推廣…………………………………………………………………127
第七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132
第一節 研究發現…………………………………………………132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方向………………………………………138
參考文獻………………………………………………………………140
附 錄
附錄一: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有機驗證土地名冊…………………………146
附錄二:深度訪談逐字記錄稿
受訪者A: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蘇慕容先生訪談記錄……………154
受訪者B: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長期志工代表方玉珍女士訪談記錄………170
受訪者C: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長期志工代表顏妙如女士訪談記錄………179
受訪者D: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長期志工代表鄭偉仁先生訪談記錄………185
受訪者E:里仁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理韓敬白先生訪談記錄……………………191
圖 次
圖1-3:慈心事業體組織圖……………………………………………………………4
圖1-5-1:組織融入圈…………………………………………………………………9
圖1-5-2:組織運作位階圖……………………………………………………………10
圖2-5-1:四種競值途徑的組織文化………………………………………………31
圖3-1-1:外部志工的組織認同形成圖………………………………………………35
圖3-1-2:外部志工產生組織認同後的組織融入圈…………………………………36
圖3-2-1:組織融入圈(同心圓)……………………………………………………42
圖3-2-2:非營利組織不同時期,決策菁英帶動職工與核心志工、外部志工、外部消費者的組織同心圓………………………………………………………42
圖4-3-1: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決策菁英福利觀的使命推動層次圖………77
圖4-3-2: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生產者、消費者與銷售者的信任/支持(Trust/Support)連結………………………………………………………………79
圖5-1:慈心的志工來源與志願服務內容圖…………………………………………84
圖6-2: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里仁公司水平整合的系統運作圖 …………119
圖6-3-1:推動有機農業成長的序列圖……………………………………………120
圖6-3-2:有機農業的推廣:生產者、銷售者與消費者正向循環的推廣圖………123
圖6-3-3:外部消費者的帶動圖……………………………………………………126
表 次
表1-3: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與里仁公司的發展歷程…………………………5
表3-2:三組織決策菁英福利觀對照表………………………………………………39
表3-3:三組織資源動員及象徵符號對照表…………………………………………45
表4-1-1:《菩提道次第廣論》三士道………………………………………………63
表4-1-2:廣論修學次第及目標………………………………………………………66
表4-1-3:三士道共與不共的修行內涵………………………………………………66
表4-2: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決策菁英與福利觀……………………………73
表7-1: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的模式檢驗表…………………………………137
dc.language.isozh-TW
dc.title宗教非營利組織運作環境事業的觀察:以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進行個案研究zh_TW
dc.titleThe Observation Of Religious NPO's Operation On Environmental Field: The Case Study Of Tse-Xin Organic Agricultural Foundationen
dc.typeThesis
dc.date.schoolyear94-2
dc.description.degree碩士
dc.contributor.oralexamcommittee吳珮瑛,江瑞祥,周桂田
dc.subject.keyword宗教非營利組織,有機農業,菩提道次第廣論,決策菁英福利觀,組織認同,組織承諾,象徵符號,zh_TW
dc.subject.keywordReligious NPO,Organic Agriculture,Lamrim Chenmo,The Welfare Values Of Decision-makers,Organic Identification,Organic Commitment,Symbol,en
dc.relation.page202
dc.rights.note有償授權
dc.date.accepted2006-07-17
dc.contributor.author-college社會科學院zh_TW
dc.contributor.author-dept國家發展研究所zh_TW
顯示於系所單位:
國家發展研究所
文件中的檔案:
大小格式
ntu-95-1.pdf
目前未授權公開取用
2.53 MBAdobe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