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绿豆 · CORS 错误 - HTTP | MDN· 5 月前 · |
另类的冲锋衣 · Convert Excel to JSON ...· 8 月前 · |
发怒的黄瓜 · c语言实现等待用户输入 ...· 1 年前 · |
千年单身的手套 · WPF打开文件对话框和保存文件对话框_wpf ...· 1 年前 · |
可爱的黑框眼镜 · VS.NET(C#)提升-1.9_IIS最大 ...· 1 年前 · |
三农 经济 建设投资 国民经济 |
https://www.suzhou.gov.cn/szsrmzf/ndgmjjhshfztjsjfb/202403/24da355e7a19462a8116aa36896738c1.shtml |
还单身的红茶
4 月前 |
2023 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苏州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 落实落细各项稳增长政策,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创新转型赋能发展,改革开放纵深推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综 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24653 . 4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4 . 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95 . 2 亿元,增长 3 . 1 %;第二产业增加值 11541 . 4 亿元,增长 3 . 6 %;第三产业增加值 12916 . 8 亿元,增长 5 . 5 %,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0 . 8 : 46 . 8 : 52 . 4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9 . 06 万元,比上年增长 4 . 1 %。
新动能持续壮大。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式创新、数字化转型、融合式发展,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47 . 6 %,比上年提高 2 . 7 个百分点。生物医药在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考评中获得优秀,先进材料入选首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试点示范,电子氟材料、多肽类生物药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 现代服务业提质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 58 . 0 %,较上年提升 1 . 7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 6 . 0 %。 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两业融合”经验在全国推广。
数实融合加快推进。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达 16 . 2 %,比上年提高 0 . 4 个百分点。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培育建设首批 22 家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园区,建成全省首个区块链测评中心。新增国家 “数字领航”企业 3 家;新增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3 家,累计 7 家。年末国家级工业互联网 “双跨”平台累计 16 家,创成首个本土国家级工业互联网 “双跨”平台。新增省级智能工厂 16 家,累计 40 家;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160 个,累计 838 个;新增省级领军服务机构 22 家,累计 81 家。新增全球 “灯塔工厂” 2 家,累计 7 家。
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发布《苏州市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 2023 》,全面推进政务服务 “一网通办”“跨省通办”,完善“ 15 分钟政务服务圈 ”。全年新设经营主体 30 . 9 万户,其中新设企业 10 . 65 万户。年末全市拥有企业 92 . 5 万户,比上年末增长 5 . 4 %。出台实施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 55 条、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30 条、促进产业投资 26 条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切实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 571 . 9 亿元。 3 家企业入围《财富》世界 500 强、 26 家企业入围 “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 ”、 25 家企业入围 “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 500 强 ”。互联网法庭获批成立,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知识产权、国际商事、破产、劳动、互联网 5 个专业化法庭的城市。苏州工业园区被联合国贸发会议评为全国唯一的 “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
就业优先战略深入实施。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23 . 2 万人,比上年增长 7 . 1 %。提供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31 . 1 万个,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8 . 2 %。发放各类就业政策补贴 51 . 8 亿元,其中稳岗返还资金 13 . 0 亿元,惠及企业 30 . 1 万户。建成 “家门口”就业服务站 207 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26 . 4 万人次。苏州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
物价水平总体平稳。全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 0 . 2 %。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上涨 0 . 6 %,衣着类上涨 2 . 2 %,居住类上涨 0 . 5 %,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 0 . 4 %,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 0 . 7 %,医疗保健类上涨 4 . 8 %,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 4 . 0 %,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 5 . 3 %。
二、农 业
农业生产稳中向好。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354 . 8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3 . 0 %。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 214 . 1 千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 132 . 4 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 67 . 1 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 95 . 1 万吨,创七年新高,比上年增长 2 . 9 %,其中夏粮产量 26 . 9 万吨,增长 6 . 8 %;秋粮产量 68 . 2 万吨,增长 1 . 5 %。年末地产生猪存栏 22 . 4 万头,比上年下降 0 . 4 %,全年地产生猪出栏 27 . 1 万头,比上年增长 33 . 6 %。主要农产品中,猪牛羊禽肉产量 2 . 4 万吨,比上年增长 31 . 5 %,其中猪肉产量 2 . 2 万吨,增长 40 . 0 %;蔬菜产量 203 . 8 万吨,增长 1 . 0 %;水产品产量 14 . 5 万吨,增长 1 . 4 %。
乡村振兴加快推进。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 13 . 6 万亩。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8 . 2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到 82 . 3 %,比上年提高 6 . 9 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拥有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分别达 841 个、 223 个和 17 个。全市建成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1 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4 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4 个。新增省特色田园乡村 16 个,市级特色康居乡村 300 个。昆山获评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吴江区入选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吴中区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总量迈上新台阶。全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 4 . 4 万亿元,达到 44343 . 9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 3 . 6 %。分行业看,前六大主导行业实现产值 28940 . 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 65 . 3 %,比上年提高 0 . 7 个百分点。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产业沉锚压舱,全年产值分别达 13441 . 1 亿元和 14241 . 9 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4 . 3 %、 3 . 2 %、 6 . 3 %和 3 . 4 %。规模以上工业中,大型企业产值 18731 . 7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 1 %;中型企业产值 10641 . 6 亿元,下降 2 . 7 %;小微型企业产值 14970 . 6 亿元,下降 0 . 3 %。全市百强企业实现产值 15377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8 . 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产值 1730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 4 %;民营企业产值 20689 . 1 亿元,增长 6 . 6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46 . 7 %,比上年提高 3 . 3 个百分点;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 22019 . 7 亿元,下降 5 . 5 %。
先进制造业蓄能发力。全市高技术制造业产值 16565 . 0 亿元,比上年增长 4 . 1 %,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37 . 4 %,比上年提高 1 . 3 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 8 . 5 %和 16 . 2 %。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值 2337 .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7 . 6 %。智能手机、通信及电子网络用电缆、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传感器、光学仪器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51 . 0 %、 13 . 8 %、 39 . 5 %、 26 . 6 %、 62 . 8 %和 11 . 8 %。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 45042 . 6 亿元,比上年下降 1 . 0 %;实现利税总额 3003 . 6 亿元,下降 1 . 6 %。
建筑业生产稳步扩大。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 3709 . 1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5 %,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 3671 . 8 亿元,增长 10 . 4 %;竣工产值 2395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3 %,竣工率达 64 . 6 %。全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 16499 . 5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10 . 9 %,其中新开工面积 4379 . 3 万平方米,增长 4 . 6 %。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44 . 7 万元 /人,比上年增长 6 . 7 %。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 1083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 1 %。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6031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5 . 0 %,其中第一产业投资 4 . 6 亿元,增长 4 . 8 %;第二产业投资 1884 . 0 亿元,增长 9 . 9 %;第三产业投资 4142 . 6 亿元,增长 2 . 9 %。
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投资支撑有力。全年完成工业投资 1881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 . 1 %,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 31 . 2 %,较上年提高 1 . 5 个百分点。其中专用设备制造业投资、汽车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 43 . 9 %和 32 . 3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888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5 . 9 %,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分别增长 17 . 7 %和 22 . 5 %。全市亿元以上项目 3153 个,比上年增长 11 . 8 %。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 3126 . 6 亿元,比上年增长 14 . 7 %。
投资结构持续优化。全市完成高技术产业投资 1022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7 . 5 %,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 6 . 1 %,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 12 . 9 %。全市完成新兴产业投资 1955 . 0 亿元,比上年增长 9 . 4 %,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 32 . 4 %,比上年提高 1 . 3 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软件和集成电路、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等行业投资分别比上年增长 32 . 5 %、 26 . 3 %、 14 . 1 %和 12 . 4 %。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 2591 . 9 亿元,比上年下降 3 . 7 %。房屋新开工面积 1565 . 3 万平方米,增长 31 . 8 %;房屋施工面积 9811 . 5 万平方米,下降 9 . 2 %;房屋竣工面积 1785 . 3 万平方米,增长 31 . 2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 1704 . 1 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 16 . 9 %,其中住宅销售面积 1515 . 9 万平方米,下降 17 . 7 %。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恢复向好。持续打响 “五五”“双十二”“夜ZUI苏州”购物节品牌,开展多轮促消费活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9582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6 . 4 %,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 8823 . 4 亿元,增长 5 . 4 %;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 759 . 5 亿元,增长 18 . 6 %。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 1093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3 . 1 %,其中新能源汽车零售额 310 . 2 亿元,增长 47 . 5 %,新能源汽车零售额占限额以上汽车类商品零售额的比重达 28 . 4 %,比上年提高 9 . 4 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单位商品零售额中,体育娱乐用品类、智能手机、金银珠宝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29 . 5 %、 69 . 1 %和 10 . 4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 6 . 0 %,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 11 . 9 %。苏州跻身十大首店城市行列。苏州线下购物无理由退货经验在全国推广,连续两年在中消协全国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中位居第一。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量稳质升。全年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 24514 . 1 亿元,比上年下降 4 . 6 %,其中出口额 15081 . 6 亿元,下降 2 . 5 %;进口额 9432 . 5 亿元,下降 7 . 9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全年一般贸易进出口额 10305 . 1 亿元,比上年下降 3 . 9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42 . 0 %,比上年提高 0 . 3 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进出口额 1075 . 6 亿元,下降 28 . 5 %;民营企业进出口额 9682 . 4 亿元,增长 17 . 3 %,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 39 . 5 %,比上年提高 7 . 4 个百分点;外资企业进出口额 13755 . 8 亿元,下降 13 . 7 %。从贸易市场看,对东盟、美国进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 3 . 0 %和 0 . 7 %;对印度、俄罗斯、中亚 5 国等新兴市场进出口额分别增长 14 . 5 %、 6 . 9 %和 30 . 2 %。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 36 . 2 %。
全年服务贸易进出口额 220 . 6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 . 9 %,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市场采购贸易额 22 . 38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9 . 2 %。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 63 . 4 %。全年完成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 156 . 1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1 . 6 %;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 62 . 6 亿美元,增长 7 . 6 %。
对外开放取得新成效。全年新设外资项目 1339 个,比上年增加 97 个。实际使用外资 69 . 0 亿美元,比上年下降 6 . 9 %,其中高技术产业使用外资 29 . 9 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比重达 43 . 3 %,比上年提升 2 . 1 个百分点。年末 175 家世界 500 强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设立了 486 个项目。全市新增省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功能性机构 19 个,累计达 210 个,占全省的 53 . 2 %。新核定外资研发中心及外资开放式创新平台 173 家。中新、中德、中日和海峡两岸平台建设持续深化。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改革创新,新增 3 项经验在全国示范推广。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 “八连冠”。中荷科技创新港正式启用,中国·沙特中心落户苏州。
对外投资稳定发展。全年新增对外投资项目 528 个,中方境外协议投资额 27 . 0 亿美元,其中对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投资增长 51 . 8 %,占协议投资额比重达 63 . 9 %,比上年提高 19 个百分点。全年开行中欧班列 521 列,比上年增长 3 . 6 %。
七、财政金融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2456 . 8 亿元,比上年增长 5 . 5 %,其中税收收入 2087 . 2 亿元,增长 10 . 0 %,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 8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2621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 . 3 %,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 2125 . 0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 81 . 1 %。
金融信贷稳健运行。新落户及升格持牌金融机构 12 家,年末共有各类金融机构 1045 家。全年金融业增加值 2497 . 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 5 %,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 10 %,达 10 . 1 %,比上年提高 0 . 8 个百分点。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 53638 .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3 . 1 %;其中住户存款余额 19707 . 8 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 22432 . 7 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 16 . 7 %和 10 . 9 %。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 52589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 . 1 %。全市域、全领域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累计落地消费应用场景超 110 万个,累计交易金额超 3 万亿元,交易总量在全国各试点地区排名第一。
年末共有保险公司主体 89 家,保险公司分支机构 741 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 958 . 7 亿元,比上年增长 12 . 8 %,其中人身险业务保费收入 702 . 6 亿元,增长 14 . 9 %;财产险业务保费收入 256 . 2 亿元,增长 7 . 5 %。保险赔付支出 298 . 3 亿元,比上年增长 32 . 3 %。
资本市场持续扩容。全年新增境内 A股上市公司 20 家,年末共有境内 A股上市公司 217 家,居全国第五。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 7 家,年末共有 55 家,居全国第三。新增北交所上市企业 4 家,年末共有 11 家。
八、交通物流
交通运行高效畅通。年末公路总里程 11322 . 2 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 619 . 9 公里。全市公路、水路客运量 1 . 4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3 . 4 %,旅客周转量 89 . 4 亿人公里,增长 3 . 4 %。公路、水路货运量 2 . 8 亿吨,比上年增长 14 . 4 %,货物周转量 458 . 5 亿吨公里,增长 20 . 6 %。
沪宁沿江高铁通车运营,通苏嘉甬高铁、北沿江高铁等项目有序推进。全年铁路客运量 11140 . 2 万人次,旅客周转量 239 . 4 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 168 . 1 %和 136 . 2 %。铁路货运量 246 . 5 万吨,货物周转量 15 . 4 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 4 . 1 %和 4 . 4 %。
港口运输提质增效。全年苏州港货物吞吐量 5 . 9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933 . 4 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 2 . 9 %和 2 . 8 %。其中太仓港货物吞吐量 2 . 75 亿吨,集装箱吞吐量 803 . 9 万标箱,太仓港区外贸货物吞吐量突破 1 亿吨大关。苏州入选全国综合型流通支点城市。
年末全市机动车保有量 537 . 2 万辆,比上年增长 5 . 9 %,其中私人汽车 443 . 7 万辆,增长 6 . 5 %;新能源汽车 39 . 7 万辆,增长 70 . 2 %。年末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线路总长度 295 . 4 公里。全年市区轨道交通(含有轨电车)运营里程 3435 . 8 万列公里,线网客运量 53879 . 9 万人次。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车辆 5171 辆,新开辟、优化调整公交线路 150 条,公交线路总数达 702 条,全年市区公交客运总量 2 . 55 亿人次。
邮政电信平稳发展。全年实现邮政业务收入 316 . 2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 . 0 %。发送快递 27 . 9 亿件,增长 14 . 7 %;实现快递业务收入 277 . 8 亿元,增长 11 . 6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 192 . 71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 1949 . 54 万户,其中 5 G在网用户 1015 . 56 万户,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 757 . 46 万户,移动互联网用户 1842 . 16 万户。
九、科技教育
全力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 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预计 4 . 1 %左右。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 269 . 9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 10 . 3 %。出台苏州首部科技创新综合性地方法规《苏州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制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行动方案》,加快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推动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苏州实验室、 “一区两中心”等科创平台加快建设,成功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5 家,省级重点实验室累计 16 家。 “深时数字地球”大科学计划获国务院批复立项,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二期完成验收,中科可控获批筹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全年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 240 家,累计 1284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14 家,累计 1540 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 20 家,累计 161 家。新增省级以上众创空间 75 家,累计 424 家。新增市级新型研发机构 17 家,累计 106 家。累计培育建设创新联合体 120 家。
培育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年末有效高企数达 1 . 57 万家,比上年增长 16 . 7 %。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 52 . 7 %,比上年提高 0 . 2 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230 家,累计达 401 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 2 . 54 万家。上榜国家独角兽企业 17 家,入选江苏独角兽企业 17 家,认定市级独角兽培育企业 224 家。年末享受研发费加计扣除企业达 2 . 5 万家,比上年末增长 13 . 2 %。加计扣除额 1137 . 1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 8 %,折合减免企业所得税 284 . 3 亿元。首创 “科贷通集群贷”新模式,“科贷通”全年为 3326 家企业解决贷款 146 . 9 亿元,比上年增长 22 . 5 %。
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年末各类人才总量 390 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 42 万人。新立项顶尖人才团队、重大创新团队 13 个。年末有效发明专利量 12 . 99 万件,比上年末增长 24 . 3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00 . 25 件,比上年末增加 19 . 31 件。全年 PCT专利申请 2866 件。获中国专利金奖 1 项、银奖 2 项。获评首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成功举办全国首届先进技术成果交易大会。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 1011 . 5 亿元,比上年增长 16 . 4 %。 23 个项目获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立项。
优化教育资源供给。全年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 37 所,新增学位 4 . 6 万个。年末拥有各级各类学校 894 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高等学校 26 所;在校学生 185 . 9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 29 . 3 万人;毕业生 39 . 0 万人,其中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 8 . 0 万人;拥有专任教师 12 . 4 万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 1034 所,比上年末增加 19 所,在园幼儿 35 万人。新增省、市优质幼儿园 60 所。实施中考招生制度改革,首次开展普通高中市区跨区招生试点工作。专职校医和心理教师实现中小学全覆盖。
十、文化旅游、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成功举办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长江文化节、文博会、戏曲百戏盛典、费城交响乐团访苏交流等活动。 5 个项目入选 2023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 13 个作品(项目)入选 2023 年度省艺术基金。 新增 81 个市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加快建设,元和塘文化产业园区获评国家级示范园区。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 3467 . 4 亿元,比上年增长 2 . 6 %。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 11 座,备案博物馆 46 座,文化馆 11 座,文化站 99 个。建成国内首个集齐中国 348 个剧种的戏曲主题博物馆。《苏州全书》编纂取得阶段性成果。
年末全市拥有 5 A级景区 6 家, 4 A级景区 36 家。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累计 57 个、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累计 70 条、乡村旅游精品民宿累计 100 家。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 15852 . 4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 63 . 6 %。年末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8 处,获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健康苏州建设成效显著。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4484 家,其中医院 266 家、卫生院 66 家。全市新增三级医院 2 家、三甲医院 1 家、国家级重点专科 4 个,市康复医院、市疾控中心新址启用。年末卫生机构床位 8 . 4 万张,其中医院 7 . 3 万张、卫生院 0 . 8 万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 6 . 51 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 11 . 2 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 4 . 4 万人、注册护士 5 . 1 万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 3 . 37 人。全年各级医疗机构完成诊疗量 1 . 05 亿人次,比上年增长 21 . 4 %。
体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市新建改建体育公园 6 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 4 . 03 平方米。新建健身步道 42 . 1 公里。精心举办苏迪曼杯、中国足协杯、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等活动。举办省级以上赛事 120 项,其中全国性赛事 63 项。苏州健儿在第 19 届亚运会和首届全国学生 (青年)运动会上获得佳绩,获得金牌 31 块,银牌 17 块。全年体育彩票销售 66 . 32 亿元,比上年增长 39 . 9 %。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常住人口 1295 . 8 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82 . 48 %。
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4076 元,比上年增长 4 . 6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989 元,增长 4 . 3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6385 元,增长 5 . 9 %。全市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46018 元,比上年增长 7 . 3 %,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50656 元,增长 6 . 8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31609 元,增长 10 . 0 %。
社会保障提档升级。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缴费人数 601 . 68 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836 . 04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11 . 34 万人;全市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 554 . 76 万人、 633 . 82 万人和 569 . 18 万人。全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 1115 元 /月。市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 655 元 /月。全市最低工资标准 2280 元 /月。全年建成棚户区改造安置房 3766 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 3 . 57 万套。改造提升农贸市场 86 个,累计建成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52 个。
“一老一小”举措更加暖心。“ 15 分钟养老服务圈 ”持续完善。全年新增养老机构床位 1765 张,养老机构备案床位 50991 张。全年完成 12912 户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为 1 万户空巢独居老人免费安装烟雾报警器。新建助餐点 66 个,累计 2105 个。建设 166 个 “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市老年病医院正式挂牌。年末提供住宿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 202 家,其中养老服务机构 178 家,儿童服务机构 17 家。年末托育机构 752 家,托位 4 . 45 万个。获评全国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名单。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实施城市更新项目 192 个,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103 个、惠及居民 5 . 0 万户。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推进,全年建成海绵城市面积 60 . 2 平方公里,累计面积 312 . 1 平方公里。 城市信息模型平台获得全国金奖。沪苏之间 6 条省际 “断头路”实现贯通,尹山湖隧道、胥涛路对接横山路隧道、桐泾路北延等建成通车,吴淞江整治(江苏段)工程全线开工,苏台高速相城段建成全国首条全息感知智慧高速。 轨交 11 号线与上海轨交实现 “无感换乘”。新增公共停车泊位 3 . 9 万个,非机动车停车泊位 9 . 1 万个。全市 1177 处停车场(点)实现 “无感支付”。累计建成 5 G基站达 45834 个,年末城域网出口带宽 24 . 2 TB/s。
公用事业供给优化。全年全社会用电量 1719 . 3 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 3 . 5 %,其中工业用电量 1235 . 4 亿千瓦时,增长 2 . 6 %,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183 . 6 亿千瓦时,下降 4 . 3 %。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 21 座,总供水能力 752 . 5 万吨 /日,其中市区供水能力 365 万吨 /日。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 474 . 05 万吨 /日。全市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 42 . 99 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 0 . 7 %;年末家庭天然气用户 374 万户,比上年增长 5 . 4 %。年末全市拥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5727 个,公共自行车 12 . 9 万辆,市区拥有共享单车 6 . 8 万辆。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用水总量 100 . 15 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0 . 1 %,其中生活用水增长 2 . 3 %,工业用水增长 2 . 2 %,农业用水下降 15 . 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20 . 2 立方米,比上年下降 4 . 8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5 . 4 立方米 ,比上年下降 4 . 1 %。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 PM 2 . 5 年均浓度 30 微克 /立方米;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80 . 8 %。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 95 %,比上年提高 2 . 5 个百分点。阳澄湖湖心水质首次达到 Ⅲ类。七浦塘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太湖实现连续十六年安全度夏。在全省“ 263 ”专项行动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连续五年位列第一方阵。
绿色资源更加丰富。新增及改造城市绿地面积 264 . 2 万平方米,建成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 252 个。年末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5 . 03 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44 . 99 %。完成营造林 2 . 94 千公顷,新建及改造提升绿美村庄 10 个,林木覆盖率达 20 . 56 %,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 1 . 33 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 72 %。
绿色转型深入实施。新增 “近零碳”工厂 12 家、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2 家、绿色工厂 18 家。全年排定实施 VOCs治理项目 1835 家。全市生活垃圾分类 “三定一督”小区实现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
全面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比上年下降 11 . 3 %和 10 . 7 %。
[ 1 ]本公报中 2023 年统计数据为快报数。
[ 2 ]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可比价。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 3 ]各类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险业金融机构、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中基协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和地方金融组织。
[ 4 ]数据来源:本公报中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数据来自市发改委;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独角兽企业、“科贷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众创空间、研发经费加计扣除等数据来自市科技局;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专精特新“小巨人”、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等数据来自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机动车保有量数据来自市公安局;低保、养老机构、社会服务数据来自市民政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就业、社会保障、人才总量等数据来自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生态环境局;老旧小区改造、海绵城市面积、管道天然气数据来自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绿地面积、林木覆盖率、湿地保护率数据来自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停车泊位、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数据来自市城市管理局;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用水、供水、生活污水处理数据来自市水务局;现代农业、绿色优质农产品、水产品等数据来自市农业农村局;进出口数据来自苏州海关;外资、外经数据来自市商务局;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卫生医疗数据来自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知识产权数据来自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等数据来自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苏州市分行;保险数据来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苏州监管分局;轨道交通数据来自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有轨电车数据来自苏州高新有轨电车集团有限公司;铁路数据来自上海铁路局苏州站;邮政快递数据来自市邮政管理局;用电数据来自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苏州供电分公司;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数据来自市医疗保障局;经营主体数据来自市行政审批局;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数据来自市应急管理局;带宽、 5 G基站等数据来自江苏省苏州通信行业管理办公室;电话用户、互联网用户数据来自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江苏省广电有线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分公司;税务数据来自国家税务总局苏州市税务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苏州调查队。
[ 5 ]个别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苏ICP备10219514号-1 网站标识码:3205000002 苏公网安备32050802010561号考研的绿豆 · CORS 错误 - HTTP | MDN 5 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