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制度建设,管理规范,保证图书资料购置经费的投入,配备数量充足的纸质和电子介质的专业图书资料,生均图书不少于80册,师生能够方便使用,阅读环境良好,包括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
网络空间安全
教学经费
教学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1200元。每年正常的教学经费包含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人员经费、实验室维护更新费、专业实践经费、图书资料经费、实习基地建设经费等。新建专业还应保证固定资产投资以外的专业开办经费,特别是要有实验室建设经费。
网络空间安全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对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以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保证培养的人才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产教深度融合的“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面向产业需求,实施“以场景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方案
依托奇安信集团的企业资源和校企共建的实验室,本专业紧跟网络空间安全领域前沿技术趋势,改革课程体系(自大二开始,由企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每学年不少于6 学分,实践学时比例超过37%)。课程教学方案以典型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运维、管理为目标,基于奇安信产品如防火墙、入侵检测、日志审计、漏洞扫描、代码检测、无线安全等设备和实验平台,针对企业实际应用场景,模拟企事业单位日常网络安全工作遇到的典型问题,依托企业的实际案例完成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贯彻“三全育人”思想,实施本科新生导师制,培养德才兼修的创新型人才
1.强化“课程思政”
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使价值塑造、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学习辅导及生活指导,本专业除了配备辅导员之外,还选派素质高、业务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教师(要求具备博士学历或高级职称)作为大一新生导师(每位导师对接8-10 名学生),协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为未来的求学之路奠定良好基础,让学生成长为思想政治过硬、具备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良好道德人才。
2.坚持“以赛促学”
积极参加网络空间安全竞赛是选拔和培养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本专业树立了专项经费,引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含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强网杯”“网鼎杯”等网络安全类专业竞赛,ACM、数学建模等计算机及数学类学科竞赛,“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综合学科竞赛等)。
3.引入“名师名家”
为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重视能力与素质”的教育指导思想,专业定期邀请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院士学者(如沈昌祥院士团队、方滨兴院士团队)、企业家为本科生开展前沿技术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同时为有研究兴趣的学生提供近距离学术交流和探讨的机会。
(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相结合
为了培养真正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立足“引领职教、特色发展”的办学定位,本专业将最能体现行业标准的相关认证培训内容(如网络攻防专业领域人才资格认证CISP-PTE/CISP-PTS、教育系统网络安全保障专业人员认证ECSP 等)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具备条件的同学本科阶段通过相关资格认证考试提供保障。学生毕业不仅具备本科学历,若顺利通过相关认证考试还可取得相应的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培养的目的是为了结合企业的安全技术能力和企业安全产品实践经验,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素质养成和技能提升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保障学生就业,提高毕业生薪酬。
校企双方通过前期项目合作的了解,以校方为主体完成合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校方制定委派型挂职锻炼的奖励和补贴机制,构建企业方零成本、零负担的挂职进修模式,共指派专业主任和专业骨干教师3人次完成累计18个月的企业挂职锻炼和实践进修,分别参与实践平台开发部门和企业内训部门的工作,通过对企业产品线、运营过程、企业文化、技术路线的了解,确定共建网络安全学院、共建网络空间安全专业、共建实践训练基地的合作模式;同时,结合自身办学定位,设计如图2所示切实可行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1)校内基础能力养成阶段,包括基本素质教育和专业基础能力养成,分别对应1次质量评估过程,为后续的教学实施提供改进依据。教学团队采用课程导入、学分置换等方式保障这一阶段的人才培养实施顺利开展,实施主体为专业专任教师。
(2)专业技能训练阶段,主要在校企共建的专业实训基地完成,实施主体为专业专任教师与企业工程训练导师,课外学习采用SPOC模式的教学实践平台完成。
(3)专业实习阶段,主要在实习基地完成实习基地采用学校和部分用人单位签订的云实习基地模式,实习基地可采用分布式管理(按岗位职能划分,自主开展业务)的方式组织。
网络空间安全
人才需求
据《2019网络安全人才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等逐步设立网络安全专岗人员,使得其人才需求量不断增加,特别是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一线和新一线等省市,人才需求数量占全国需求总量60%以上;再从用人单位规模来看,随着2019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2.0标准正式发布,对中小型机构的安全等级要求更高,中小型机构对网络安全人才的需求量普遍较高;技术服务人员的需求量居于最高位,达53.02%;研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占比分别为 28.84%和15.81%,网络安全人才处于短缺状态。
网络空间安全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网络空间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运维、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其就业方向有政府部分的安全规范和安全管理,包括法律的制定;安全企业的安全产品的研发;一般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国与国之间的空间安全的协调。
地区
|
院校名录
|
北京
|
中国科学院大学
|
国际关系学院
|
中国传媒大学
|
北京邮电大学
|
北京理工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
|
天津
|
天津工业大学
|
天津大学
|
|
|
上海
|
上海大学
|
|
|
|
重庆
|
重庆邮电大学
|
|
|
|
河北
|
华北科技学院
|
|
|
|
山东
|
山东师范大学
|
齐鲁工业大学
|
中国海洋大学
|
曲阜师范大学
|
山东政法学院
|
山东大学
|
|
|
安徽
|
安徽大学
|
安徽师范大学
|
|
|
江西
|
南昌大学
|
东华理工大学
|
|
|
江苏
|
东南大学
|
南京理工大学
|
|
|
浙江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浙江万里学院
|
|
|
湖北
|
武汉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
武汉工程大学
|
武汉东湖学院
|
湖南
|
湘潭大学
|
|
|
|
广东
|
暨南大学
|
广州大学
|
中山大学
|
惠州学院
|
广西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
|
|
云南
|
云南大学
|
云南警官学院
|
|
|
贵州
|
贵州理工学院
|
|
|
|
四川
|
四川大学
|
西南石油大学
|
西华师范大学
|
成都理工大学
|
电子科技大学
|
成都东软学院
|
|
|
陕西
|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西安工程大学
|
西安邮电大学
|
西安交通大学
|
|
|
|
黑龙江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大学
|
|
|
吉林
|
长春大学
|
|
|
|
辽宁
|
沈阳工程学院
|
|
|
|
新疆
|
新疆大学
|
石河子大学
|
|
|
内蒙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
|
|
福建
|
厦门大学
|
福建师范大学
|
福建农林大学
|
福建工程学院
|
甘肃
|
兰州理工大学
|
|
|
|
(表格内容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2年2月1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