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水边沙外》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岁秋》是秦观写身世愁思的名作。创作的时间大致是在秦观被贬至处州之后(绍圣二年,1095年)。创作的地点当为处州,杨慎《词品》记载:“秦少游滴处州日,作《千秋岁》词”另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少游谪古藤,意忽忽不乐。过衡阳,作《千岁秋》词”可见也可能作于衡阳。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把秦观和欧阳修并列,说欧阳修词长于表达意,秦观词则长于摹景。秦观词的这种特点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上阕首句,“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交代了大的背景。“水边沙外”,或作“柳边沙外”,但意思相差不大,都是交代一个大致的景况。“城郭春寒退”,古代城池一般都有好几层城垣,其中内城称为“城”,外城称为“郭”。这里城、郭并举,应该是泛指城中城外春寒都已消退,说明暖春季节的到来。
“花影乱,莺声碎”化用唐代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不过,把“鸟声”改作“莺声”、把“花影重”改作“花影乱”,使得愁思“剪不断,理还乱”的程度更深了一层。“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写自己四处漂泊、日渐憔悴的境况。“宽衣带”指身形的憔悴。柳永《风栖梧》词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可见把衣带缓、衣带宽与游子的乡思结合起来的写法是早已有之的。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一句,化用江淹《杂体三十首·休上人怨别》“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的诗句。一个“空”字,将前文的哀景点染得更加韵味悠长。词的上阕通过对不同场景和意象的描写,使得情感的表达步步深入,由平淡至于强烈,已经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悲哀之情。但通过体物来写情感,终是隔了一层,相比之下,下阅的描绘虽仍是象征,却能起到实指、明“志”的作用。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词人以“西池会”暗喻自己在汴京时的盛况。“西池”在丹阳(今属南京),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晋明)帝时为太子,好养武士,一夕中作池,比晓便成,今太子西池是也”。可见词人是以晋明帝蓄养武士之事来暗喻自己当时的官场得意和京都的盛况。“鹓鹭同飞盖”是对这种盛况的具体描述。
作者通过对往昔胜景的描写来衬托今之哀情,“携手处,今谁在”的诘问,表现了作者从胜景回到现实之后所产生的悲绝情感。当时携手欢饮的同伴,今日还有谁在身边?子然一身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日边清梦断”,“日边”象征京都,如今京都繁华的美梦已经消散。“镜里朱颜改”则是写岁月的流逝与人的老去,作者在坎坷的经历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短暂和岁月的无情。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无限的愁情都付诸一炬“春去也”的叹息,而万点落红随风飞舞的景色,好像还停留在眼前一样。转念一想,原来是一场春梦,只剩那永远难以消解的愁和恨,像大海一样渺无边际地占据着心房。词的最后,作者把这种时光飞逝的慨叹融入自然景物当中,既扩大了词境,也将愁的深广无际描摹得十分深入有力。
2019-03-30
阅读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