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大会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项授予美国科学家卡塔林·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德鲁·魏斯曼(Drew Weissman),理由是他们发现了核苷酸基修饰,从而开发出有效的抗COVID-19 mRNA疫苗。两人将共享1100万瑞典克朗奖金(约合732万元人民币),相比去年增加100万瑞典克朗。
诺贝尔奖委员会表示,获奖者的突破性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 mRNA 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理解。在现代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期间,它们为疫苗的开发速度做出了贡献。
卡塔林·卡里科1955年出生于匈牙利,1982年在匈牙利塞格德大学(University of Szeged)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匈牙利科学院(the Hungarian Academy of Sciences)进行博士后研究。随后,她又在美国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等进行了博士后研究。1989年至2013年,她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担任助理教授。随后,她成为德国生物技术公司BioNTech RNA Pharmaceuticals的副总裁,后成为高级副总裁。自2021年以来,她一直是塞格德大学的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佩雷尔曼医学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的兼职教授。
德鲁·魏斯曼1959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987年在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然后,他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接受了临床培训,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魏斯曼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佩雷尔曼医学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成立了他的研究小组。他是罗伯茨家族(the Roberts Family)疫苗研究教授和宾夕法尼亚州RNA创新研究所(the Penn Institute for RNA Innovations)所长。
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诺贝尔六大奖项之一,是根据已故的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前一年学术界同行认可在生理学或医学界做出卓越发现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图案是拿着一本打开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提名规则:
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于1901年首次颁发,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的相关章程,评选由瑞典的医科大学卡罗琳学院诺贝尔大会(Nobel Assembly)负责,大会由50名选举出来的卡罗琳医学院名教授组成。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候选人不受国籍、肤色以及宗教信仰限制,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除此之外,诺贝尔奖候选人必须在生前提名,却可在死后授予。国家和政府是不得干预奖项评选的,也不接受个人毛遂自荐。按照诺奖的规定,每年的提名者信息和评奖记录都必须保密,有效期 50 年。
评选过程:
卡罗琳医学院的诺贝尔大会任命诺贝尔委员会(Nobel Committee)负责前期准备工作。然后邀请生理和医学领域的代表提名候选人,通常具有推荐候选人资格的人包括先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评委会委员、特别指定的大学教授、诺贝尔奖评委会特邀教授等,推荐提名从每年9月开始,截至日期为每年2月1日。
从2月1日开始,诺贝尔委员会对推荐的候选人进行资格确认,清理不够资格的提名,将提名归为200人左右的“长名单”。到 4 月,评委会提出一份15至20人的复选名单(俗称“半长名单”)。5月底,大部分人被淘汰,委员会将只剩下5名候选人的“决选名单”提交给诺贝尔大会。
从6月份开始,评选委员会全体院士对5名候选人并分别写出自己的推荐报告。
9月中旬复会,进行讨论、评议和表决。到当年的10月初至中旬,诺贝尔大会最终决定得主,并对外公布。12月10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颁奖仪式,瑞典国王和王后出席并授奖。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近7年获奖者:
2022年,瑞典遗传学家Svante Pääbo(斯万特·帕博)获得该奖项,以表彰他“对已灭绝人种的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
2021年,美国生理学家David Julies、Ardem Patapoutian获奖,以表彰他们“发现温度和触觉感受体”。
2020年,美国病毒学家哈维·奥尔特(Harvey J. Alter)、英国生物学家迈克尔·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美国病毒学家查尔斯·赖斯(Charles M. Rice)共享该奖,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丙型肝炎(Hepatitis C)病毒。
2019年,美国癌症学家威廉·凯林( William G. Kaelin, Jr.),英国医学家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医学家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获奖,以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2018年,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利森与日本生物学家本庶佑,因他们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获得表彰。
2017年,三名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扬,凭借他们在研究生物钟运行的分子机制方面的成就获奖。
2016年,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凭借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获奖。
中国本土学者第一个科学类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2015年10月,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她发现了如何将青蒿素从青蒿中更高效率地提取出来,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与她分享该奖项的是日本科学家Satoshi ōmura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 Campbell.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国际认可的重要标志。
自1901年以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总共颁发了113次, 共有225位获奖者。在113次颁奖中,39次授予了单个获奖者,35次由两人分享,39次由三人共享。最年轻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是加拿大外科医生、发明胰岛素的Frederick G. Banting,他在1923年被授予该奖时仅32岁。最年长的得主则是美国病毒学家、发现肿瘤诱导病毒的Peyton Rous,他在1966年获奖时已87岁。(李志民,资料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