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第91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Skin》(《皮肤》)?
今天下午我正忙着做片子呢,突然一个圈子里很知性的海归小姐姐义愤填膺的联系我,上来就说“是我的问题还是知乎用户的问题?”“仿佛不批评两句不说点所谓的有深度的话就不是合格的知乎用户一样= =”
然后我就被安利了这个奥斯卡获奖小短片,并学习了各位大神的回答内容……

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最后说说,先说说片子相关。
首先你要评论一个奥斯卡获奖的片子,是不是应该先了解一下奥斯卡? 奥斯卡是个什么奖项?奥斯卡一直是个商业片类型的奖项,所谓人性等深层次的探讨也只是奥斯卡穿的一件华丽外衣而已。说白了,奥斯卡获奖的影片一直是针对故事向的,顺便说说人性,内容上可以说是一直“简单粗暴”的表达方式,很直接,哪里有那么多弯弯绕绕。估计本片导演看了这些为装逼死命挖掘“内涵”的评论都得一脸懵逼!“我是这个意思?”“没有吧?”“我就是简单一拍”“我这么牛逼么?”
如果你真想展现自己挖掘电影深层含义的能力,那就去评论柏林、威尼斯、戛纳的影片去,这三个电影节的影片内涵还深点度,可以发挥的地方也很多。

所以能不能不“为赋新词强说愁”? 说着说着连狗都有种族歧视了……逗乐呢?包括狗,包括白人妈妈开不开枪,其实都是在积累紧张情绪。小狗舔主人,引导观众思维感觉狗认识他,就不会有危险了,结果狗跑了,危机又来了;白人妈妈大喊要打死主角,观众情绪紧张,后来白人妈妈认出自己的丈夫了,观众情绪放松,在观众情绪放松的一瞬间,男孩开枪。一波三折,起起落落引导情绪,好莱坞影片的惯用套路。所以,你的意思是在情节紧张推进的同时导演还在向观众传达狗狗也被教育成了种族歧视狗?
还有因为加了白人小孩和黑人小孩,所以一群所谓评论者就开始无限意淫了。这是家庭教育片么?重点和核心在小孩身上还是在小孩的教育上?结果剖析半天发现如果是这个方向,那么“导演有问题,导演拍的不好,为什么没有展现黑人小孩的教育呢?黑人小孩帮忙报复白人的时候都没有详细的刻画黑人小孩!”如果重点在这里,那么剧作结构都有问题了,自己分析半天把自己绕进去了,还要嫌弃导演不好……自圆其说都做不到。影片其实很简单很粗暴,就是在说一个事——“黑人智慧的以牙还牙,白人倒霉的自食恶果”——让白人尝尝被种族歧视的感觉。总结就俩字——报应。影片的重点在于孩子么?在于教育么?两个小孩只是串联故事的重要角色,也不排除导演为了更加有戏剧性而特意添加两个未成年的角色来增加影片深度。用中国话说,“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就完事儿了,那么多细枝末节的延伸啊?

还有,有关微博号标题的事儿, 这里的问题是“如何评价第91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Skin》(《皮肤》)?”然后一群人进来以后开始骂某微博号夸大影片质量,呵呵。这就好像我问你中午吃的啥,你跟我说了半天特朗普一样。
其实用旁观者的视角看看,这群人跟微博标题党有什么两样?
微博标题当为了争取点击量夸大其词的制作吸睛标题;而知乎回答的一群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牛逼”就非要对着干,想尽办法给影片挑刺。这不都是一样的跳梁小丑么?
然后想说的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 看了看评论,还有人说剧情不合理!说是黑人父亲被打,然后他的亲人不第一时间下去救人就知道敲车窗,感觉不合理。很尴尬。这个观点怎么说好呢?就好像“你冲着用刀叉吃西餐的人叫嚣说,你们为啥不用筷子呢!”是一样的……拿东方文化思维评论西方影片,这才叫尴尬。
东方文化中,道德体系讲究克己复礼,克制自身的本能和欲望,去奉献去帮助,在我们的思维里,不管打不打得过,自己亲人被打了就得第一时间去保护,不管有没有保护的能力。
但在西方文化体系中,道德框架是从人性从人的本能出发的,追求最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因此遇到危险,第一件应该做的事情是保护好自己,而不是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上去添乱。
所以,到底谁尴尬?
最后回头看第一个问题,“是我的问题还是知乎用户的问题?” 我感觉是这位小姐姐的问题,也是知乎所有用户的问题。随着平台前期的运营,知乎在网民的认知里已经渐渐成为了一个大神云集的高端知识问答平台。但是知乎本质上并不是所谓的学术研究网站也不是什么权威网站,说白了只是一个平台,所谓专业性靠的是真正懂行的用户多发声。这个小姐姐吐槽半天,我说那你把你认为对的发出来啊,她说嫌麻烦,没注册账号……所以,有内涵有想法的人不发声,你凭什么要求知乎的回答质量水平高?知乎上越来越多一知半解就哔哔叨叨,为了装逼抓眼球给出一些看似有理但其实深思狗屁不是的回答的人,原因是啥?还不是真的懂的人就看看然后内心波澜壮阔的吐槽最后不言不语的离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