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包括培养王闰秋的江苏大学在内的多所院校,明确给姜萍抛出橄榄枝,希望她能到高校里再深造。
对于外界的关注,姜萍和王闰秋也表达了感谢,但因为正值期末,以及下周就要参加决赛,婉拒了进一步采访。
橙柿互动记者辗转联系了姜萍老家和王闰秋的老师,看看身边人对这对数学“师徒”的印象。
姜萍的其他科成绩也是数一数二
村里人都替她感到骄傲
姜萍是土生土长的江苏涟水县人。涟水史称“安东”,有着“自古安东出才子”的说法,涟水因此有“教育之乡”的美誉。东汉政治家军事家陈登、南北朝文学家鲍照,当代军旅作家吴强、台湾著名诗人蓉子等,都是涟水的骄傲。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祖籍也是涟水。
不过,因为经济欠发达,此前涟水是江苏有名的贫困县。
姜萍的家在涟水县下面的一个村,村支书孙先生向橙柿互动记者表示,昨天看到姜萍的消息后,
全村人都很开心也很骄傲,“毕竟在农村出这么一个人才,太不容易了。”
包括他在内的很多村民第一时间跑去姜萍家祝贺。
“我们其实很早就通过家里的小孩知道,小姜数学很好,
没想到这么好。
”孙书记还透露,“姜萍和姐姐两个人的成绩都不错,姐姐已经上大学,姜萍每个月都会回来几次。”
为什么数学天赋这么好的孩子,读的是中专而不是重点高中?姜萍是不是特别偏科?这是很多网友心中的疑问。
对此,孙书记也曾问过姜萍的爸爸,得到的回复是:
“既不是因为偏科,也不是因为家里条件不好。虽然家里不是很富裕,但上学的钱还是有的。”
关于姜萍的成绩,王闰秋老师也表示,姜萍报考中专并不是因为总分低,相反,她的各科成绩都是数一数二,但相对于数学的断崖式领先,其他比较平均,跟别人的差距不是很大。
今天,有网友“考古”考到了当年姜萍中考的成绩是621分,在一堆名单里分数并不低。王闰秋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当时姜萍的成绩可以报考当地的四星级中学,
也就是重点高中。
在2022年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一道左右一致的题目让王闰秋想了整整一天,在最后一刻写下证明后,他真实地感受到那个证明的对称性太美了:“对我来说,
数学是更本质的东西,就像我戴的眼镜一样,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去重新看待日常生活。
”
在江苏大学读研三年,王闰秋师从数学科学学院卢殿臣教授,算起来他是姜萍的“师爷”。刚刚退休的卢教授昨天也看到了新闻,第一时间转发到了朋友圈,并把链接发到了学生群。
卢教授曾参与编写《高等数学及其应用》一书
仔细看了姜萍的经历,卢教授认为能闯进全球前30名,而且是唯一一名女生,除了天赋外,
跟姜萍的刻苦努力分不开。
“一方面需要对数学感兴趣,自己想学,这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另外,就是能不能刻苦努力。”
这也让他从姜萍身上看到了王闰秋的影子。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这位得意门生几乎所有的娱乐时间都沉浸在数学世界里,即使研究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还在坚持研究数学课程。去年全球数学竞赛最终成绩公布后,王闰秋特意跟老师汇报了自己的成绩:(离获奖)就差了半道题。
刻板印象里,数学学得好的都是男性,不过卢教授并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教学生涯中,特别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
男生和女生的比例占一半和一半,
“数学好的女生也非常多。”
他一再强调,姜萍是个很难得的正面例子,“因为到了职高或者大学,还能保持吃苦精神的学生其实并不多。”他还觉得从积极的角度看,没能上高中反倒让姜萍有了更多空间释放数学天赋,“
因为高中应试教育模式和发挥兴趣爱好是两码事。
高考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研究更高阶数学。”
现在回想起来,王闰秋说自己读高中的时候连“数学分析”听都没听说过,“但如果能接触到未必就学不懂。”因为没有领路人,他直到上了大学之后,才发现身边已经有人提前学过高等数学建模。
不少高校抛出橄榄枝
浙大教授:欢迎来浙大!
王闰秋老师曾透露,浙江大学是姜萍梦想中的高校,不过由于专业限制,她只能就读江苏省内的三所高校,最好能申请到常熟理工。
就在今天下午,@常熟理工大学发了条微博进行回应:“非常期待小姜同学未来报考常熟理工学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我们建议可以先来常熟理工打好扎实的本科基础,硕士阶段到浙江大学继续深造。
杭州和苏州很近,我们学校会全力以赴帮助你实现梦想。”
刚刚,
浙江大学苏德矿教授转发姜萍的相关报道,并表示“欢迎来浙大!”
浙江大学教师个人主页信息显示,苏德矿为数学科学学院数学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精品课程《微积分》课程负责人、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微积分》课程负责人,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高等数学。
姜萍的优秀,也引来了更多高校的橄榄枝。
@同济大学
发博祝贺姜萍:“每一份努力都会有回报。欢迎广大考生报考同济大学,一起来学高数!”王老师此前向姜萍推荐的自学数学教材中,第一本便是同济大学出版的《高等数学》。
在微博上,点进话题词#学数学我们是专业的##轮到数学专业展示了#,还可以看到各大高校花式推荐自家的数学专业。
复旦大学
用一则精心制作的视频表示:“数学实力影响着国家实力,作为数学英才的你不可或缺。”
“与你共赴这场数字之旅,用心去感受数字的韵律”,
厦门大学
搬出了“陈景润院士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这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