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节日。
――梁文道
今天是圣诞节,大街小巷不管是餐厅还是商场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欢快气氛。打开淘宝都是圣诞主题,就连滴滴打车都变成了圣诞老爷爷的雪橇,走到哪里都被这城市里浓郁的节日气氛所包裹,即便是待在家里也难以“幸免”。
圣诞节本是西方的节日,是耶稣基督诞生的日子,如今完全席卷了全球,不管是不是基督徒都要蹭着节日快乐一下。人们爱上圣诞节的原因我猜可能是它有很多的元素:红绿的配色,装扮的圣诞树,叮叮当当的音乐,精美包装的礼物和手写的卡片......这些东西加起来营造出一种欢快温馨的节日气氛,让人无法拒绝。
很多人喜欢圣诞的另一个原因我想是生活太过平淡,有时候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仪式感,制造一些浪漫,做一些平时不会做的事,告诉自己今天是很特别的。可以趁此机会和久未联系的好友说几句话,跟自己喜欢的人表白,去一家平时舍不得去的餐厅,或是借此机会买一个自己看上好久却不忍心下手的礼物......把这些加在一起,的确是有很多理由好好过一个圣诞!
你或许正在和情人一起浪漫,或许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聊天,也或许静静的在家,和往常一样享受着安静却不失温馨的夜晚,又或者你和陈奕迅的“圣诞结”里面唱的一样正在一个人孤独......如果你点开了这篇文章,没有多的推荐和介绍,分享几篇关于圣诞节的杂文,空下来听着圣诞的背景音乐读一读也不失为另一种过节的方式。
圣诞节的真正精神
摘自《一千零一夜》 | 梁文道
1. 改变西方圣诞节的一本书
过去几年来,圣诞节这个洋来的节日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但是也有很多人看不惯:什么圣诞节呀?圣诞节不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
其实这种声音,很早以前就有的,民国年代就有人建议:“圣诞节”不该叫“圣诞节”,应该叫“耶诞节”,它是耶稣诞生的节日。我们中国未必要像西方那样很崇拜耶稣,都信基督信仰,把耶稣叫做“圣”。
我觉得其实所有的节日,就像所有的文化一样,它是会旅行的,它是会随着文化的交流,移植、散布到世界各地去。比如说像我们中国人的端午节,不就在韩国落地生根了吗?我们很多中国传统的节日,也一样在东亚很多地方流传已广,直到今天。同样的,一个东西旅行、移植到别的地方,它的意义会改变,大家对它的看法也会改变,跟它原来的原产地会发生相当大的差异。比如像圣诞节,在我们中国这儿,主要体现为一种消费的狂欢。 事实上,今天几乎所有的节日都已经变成一种跟消费有关的节日了。
圣诞节在中国,演变为好像是另一个情人节,好像这天是很多情侣要出来吃大餐的日子。但是原来在西方基督教世界里,圣诞节不是这样的。圣诞节其实更像是我们中国人过年。你春节的时候,农历初一你会跟你的女朋友说:“唉,怎么样,我们去吃个春节大餐吧。”会吗?不会!春节的时候,大家会在满大街购物狂欢吗?不会!我们都回家里头,跟家里的人相聚。同样的,圣诞节在西方也是这样。
可是,今天西方人所了解的过圣诞节的方法,并非从来都是如此。事实上,它曾经一度衰微,至少在英语世界。
但是有一本书,它改变了英语世界,乃至于今天所有人对圣诞节的认知。 这本书就是《圣诞颂歌》,它的作者就是我们很多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英国的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
查尔斯
?
约翰?赫芬姆?狄更斯(1812―1870),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2. 一个关于圣诞节的“鬼故事”
这本书的第一句是:“Marley was dead,to begin with.”翻译成中文就是,“首先要确定的是,马利死了”。
原来这个故事是个鬼故事。就这样,狄更斯吊住了所有读者的胃口,开始娓娓道来。用他那种既通俗、充满色彩,但是又很有文学想象力的手法跟我们讲了这本书的主角斯克鲁奇的出场。
马利是斯克鲁奇几年前去世的一个生意上的拍档。这两个人性格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守财奴,吝啬得不得了,斤斤计较,很会做生意,把人间所有的感情都泯灭掉,只剩下怎么样赚钱的心思。
书的一开头,我们看到圣诞节快来了,已经是12月24日平安夜那一天。斯克鲁奇不肯让他的员工早早下班回家跟家人团聚,甚至很不想让他们第二天放假。他的外甥也来找他:“哎呀,舅舅,你好,圣诞快乐!”他愤怒地骂他外甥:“你这没出息的东西,圣诞节有什么好快乐,圣诞节烦透了,莫名其妙放一天假,害我少赚了一天钱。”圣诞节这时候也有很多人过来要他们捐款,因为这时候就说街上有很多穷人,很多小孩不够东西吃,生病,看看能不能够请他也捐赠一下,他死活不要。
他还说:“既然那些人又病又弱又残废又穷,干脆让他们死了算了,死了点人,对我们人口也好嘛,现在人口不是太多了嘛”。他是这么一个刻薄成性的人。
终于,当天晚上出现了怪事,那个已经死去的马利先生的灵魂回来找他了。马利先生对他说:“哎呀老朋友,老伙伴,你千万别再这么下去,你再这么下去就会像我一样。你看我灵魂下了地狱不得安宁,我每天身上都被铁链缠着,那铁链全是我生前赚的那些钱所组成的。我们这种人的命运就是这样,你接下来还会遇到三个精灵来找你。”
结果果然在接下来一天之内,来了三个精灵来找斯克鲁奇。
第一个精灵领着他,带他重温了一遍他从小到大的历程,让我们了解这个非常冷漠、把感情完全泯灭掉的,没有人性的家伙曾经也是个小孩。在小孩阶段,他很穷苦,日子过得很不好。当时他渴望有一点温暖,有人对他好一点,给他一点帮助,但是他得不到。
第二个精灵领着他,看看现在这个平安夜的晚上,家家户户是怎么过圣诞。这个精灵整个形象就是乐呵呵的,尽管外观、形貌跟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圣诞老人不同,但是活生生就是个圣诞老人精灵。
第二个精灵甚至还引着他,带他去看他平安夜那天下午呵斥的那个伙计,鲍勃一家人怎么准备过圣诞。
斯克鲁奇,这个原来非常斤斤计较、对人毫不友善、没有半点同情心的商人,在圣诞精灵的引领下,看到了他的员工,他平常对他非常刻薄寡恩的鲍勃一家人,看着他们生活得那么艰苦,在圣诞平安夜这一天努力张罗出一种欢乐的家庭团聚的气氛,相处得是那么温暖。他还看到,鲍勃最小的小孩,原来是个残废的小孩。到这时候,他再也忍不住,问这个精灵,“这个小孩他活得下去吗?”精灵指示给他看,原来再过一段日子,这个小孩终于是会早死的。
他立刻想起来,那一天,当一些慈善团体的负责人到他的办公室,想让他拿点善款,去帮助那些穷人或者病人和小孩的时候,他怎么答呢?他说那些人反正留着没用,让他死了就好了。他后悔不已。
但是当你看到这一家穷苦的人家,为他们的处境落泪难过时;你又不由得为他们这一刻的那一点点的温馨、温暖的感觉,感到一种宽心的安慰。
3. 狄更斯其实写的是自己
说到这,我必须要讲起狄更斯自己的故事。
狄更斯被认为是十九世纪最畅销的英国作家,但是他也有过一段十分难熬的童年。在写《圣诞颂歌》中鲍勃这一家人的时候,他很可能就在想他自己。他也有一大家子要养,他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家里财政很困难,他老婆还怀上了第五个孩子。他非常希望这本书出版的时候能够成功,赚到的版税就让他家境好转。
但是在写着写着,他状态变了,他完全忘记了要赚钱这件事。他开始非常投入到这个故事的情节,写着写着自己会哭起来,也会自己大笑。他每天晚上就离开家里,大半夜当所有人都睡着的时候,在伦敦各处游荡、散步。看着每一家,家家户户已经关了灯的这些住宅,往内想要窥视,那些家庭里面,老百姓们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在想什么……每天晚上走二十来三十公里的路才回家,继续写作。
终于在当年的11月底,他赶出了这个稿子,正好12月圣诞节前能够上市,《圣诞颂歌》一上市就是畅销书。因为这本书在美国都很畅销,当年有一个美国企业家看完这本书之后,决定立刻给所有员工放一天假,要效法这本书里面的斯克鲁奇。
4. 守财奴的悔悟
说回斯克鲁奇,后来,斯克鲁奇想起了自己也有凄惨的童年,开始同情起那些街上看到的那些穷苦的小孩。这个圣诞精灵又让它看见,那些被他骂走的外甥、被他虐待的下属,在这一天晚上,还会想起他,还要为他祝福。虽然要笑骂他,说他坏话,但是这是个感恩的节日,大家还是要祝福他。他深受感动。
第三个精灵,他是个死神,他引领着斯克鲁奇看到了他死后的状态。没有人挂念他,他所有的遗产立刻被人抱走,很多人要去偷他的床单,偷他的衣服,不会为他留下半点东西。因为他是一个出了名的坏人,一个守财奴,对人不好,没有人跟他是朋友,没有人跟他友善。
终于这时候,他大彻大悟。醒过来之后正好发现,还在平安夜那一天。
他起来,立刻决定要出门,去他外甥家吃饭。他外甥吓坏了,因为外甥下午才到他那儿,希望舅舅来吃饭,他不肯,还骂他外甥没出息过圣诞节,没想到他这时候来了。他后来又立刻地又给了鲍勃加薪。他整个人彻底变了,从里到外地改变。于是所有人都发现,斯克鲁奇是个好人了,他的灵魂获得赎救。而且他看到街上有个小孩,还给了他一点小费,让他赶快去烤一只火鸡回来,这个火鸡,他要送到人家家里面,送给人家吃。
所以,这整个故事几乎像是个童话故事,是关于一个守财奴怎么样灵魂得到救赎的故事。《圣诞颂歌》这本书这么多年来都是西方无数青少年,在幼儿园、小学阶段就会读的一本书。
同时,又是直到今天为止,除了耶稣诞生的那个圣经故事之外,全世界最为通行的关于圣诞节的故事。它这么流行,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个圣诞节真正的精神。
5. 圣诞节真正的精神
这个精神,我们可以从狄更斯本人去世之前,给他孩子留下来的遗言所知道。狄更斯去世前,叫他的孩子们要用最宽广的精神去理解《新约圣经》,不要斤斤计较那字面上的意义。
今天美国一些很保守的基督徒,他们计较的是,你是不是同性恋,你有没有堕过胎……但是你回看整本《新约圣经》,耶稣几乎从来不关注性的问题。不是说他对性的态度很开放,而是他不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就连一个妓女,被人家抓出去要用石头砸死,他都问大家说“你们谁要是没犯过罪,那就砸她吧”,而救了那个妓女。他最关心的是什么呢?
你从他出生的故事就能看到:耶稣在当时社会中比较低下阶层的牧羊人家里的马槽出生。他不是在王宫里面诞生的王子,他是神的儿子――如果你相信基督教教义的话,却在穷人之中出现了。他后来的福音是说给所有可怜的人听的。他说的是,小孩子要比成人更有福气,因为他们保持纯真。他说的是,有钱人要进入天国,比骆驼穿过针孔还要难。他说的是给所有被上层社会排斥在外的那群人听的福音。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其实耶稣是个革命家。
而狄更斯,他身为他那个年代的公共知识分子,他是个小说家,但是他又是一个写很多社论、时事评论的人。他充满了慈悲,总是关注弱势群体。他每一本书都充满了在当时英国这个最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底下,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里,对所有那些矿工,那些街上的流浪孩童,对所有的那些我们今天叫做“无产阶级”的大众,对他们的关怀……
所以,他在《圣诞颂歌》这本书里讲的就是,圣诞节是个什么节日?这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弟的节日。
6. 西方也曾有很多人反对过圣诞节
其实圣诞节在狄更斯之前几十年甚至在他那个年代并不是十分普及。它曾经是西方社会一个很长久的节日,但是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早期,甚至很多人反对庆祝圣诞节。
原因是这样的,圣诞节是耶稣基督的生日。可是耶稣基督真是在12月25号生的吗?根据何在呢?假如你是个基督徒、天主教徒,看看你的《新约圣经》,里面根本没有说耶稣到底哪一天生的。
其实12月25号它最早是罗马帝国一个异教徒的节日,那个节日叫做农神节,一连放七八天假。所谓放假的概念,是整个帝国的法律制度都放假,老百姓们随便寻欢作乐,喝酒,搞性派对,破坏别人财物而不受法律处罚。后来基督教在欧洲兴起的时候,他们说这天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好顺势推广耶稣基督的福音。
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徒特别讲究《新约圣经》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所以很多最虔诚的基督徒是反对庆祝圣诞节的。
7.《圣诞颂歌》重新创造了圣诞节
圣诞节的很多传统,比如说圣诞树、吃火鸡,也都是后来逐渐流行开来。就连这本书《圣诞颂歌》的英文名字A Christmas Carol,Carol指的那种圣诞歌曲,在狄更斯之前那个年代也不是人人都会唱,但这些在《圣诞颂歌》之后都改变了。
要说这些,首先我们要了解狄更斯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出生的头八年,正好伦敦都经历了“白色圣诞”。在伦敦并不是每年12月25号都会下雪。所以狄更斯小时候特别喜欢下雪的气氛。在那个时候,英国工业革命也带来了非常大的社会革命,整个农村、田野、城市的面貌完全都变了,很多过去熟悉的景象没有了。
所以英国人开始怀旧,怀念以前老一辈人过的生活,连带地把老几代人庆祝圣诞节的那些记忆也都回来了。狄更斯小时候家里面,爸爸也开始在过圣诞节。所以他把这些童年记忆,对那个已逝的时代,人情的温暖通通都透过他的笔尖灌入到他的小说之中。
他好几部小说其实都提过圣诞节,而《圣诞颂歌》就是集大成的一部
。
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下雪的天气,白色的圣诞,以及家家户户为圣诞节准备的那种欢乐气氛。这本书,它掌握到了当时那种圣诞节开始复苏的感觉,同时,又把它固定下来。在书里,他开始强调在这一天,人与人之间应该充满互相关爱的精神。所有大家犯过的错误在这天都应该被原谅,大家不应该吵架,不应该争执。
这本书后来的流行,使得自此之后,圣诞节这个东西稳定下来,传遍整个西方世界。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很多人说,《圣诞颂歌》这本书,它重新创造、发明了圣诞节。像火鸡,这种圣诞节大餐的主要食品,在那个时候英国是刚刚开始出现,但是因为这本书写到了,自此之后终于取代了圣诞鹅的地位,而圣诞树的装饰,也因为这本书开始流行了。而书里那个笑呵呵把欢乐带到人间的精灵,就是后来我们所知道的圣诞老人的原型。
狄更斯,这位伟大的小说家,他的影响力居然能够大到为大家、为世人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节日。
本文摘选自《一千零一夜 | 圣诞颂歌》
摘自《伦敦杂记》 | 朱自清
十二月二十五日圣诞节。英国人过圣诞节,好像我们旧历年的味儿。习俗上宗教上,这一日简直就是元旦;据说七世纪时便已如此,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叶,虽然将元旦改到三月二十五日,但是以后情形又照旧了。至于一月一日,不过名义上的岁首,他们向来是不大看重的。
这年头人们行乐的机会越过越多,不在乎等到逢年过节;所以年情节景一回回地淡下去,像从前那样热狂地期待着,热狂地受用着的事情,怕只在老年人的回忆,小孩子的想象中存在着罢了。大都市里特别是这样;在上海就看得出,不用说更
繁
华的伦敦了。再说这种不景气的日子,谁还有心肠认真找乐儿?所以虽然圣诞节,大家也只点缀点缀,应个景儿罢了。
可是邮差却忙坏了,成千成万的贺片经过他们的手。贺片之外还有月份牌。这种月份牌一点儿大,装在卡片上,也有画,也有吉语。花样也不少,却比贺片差远了。贺片分两种,一种填上姓名,一种印上姓名。交游广的用后一种,自然贵些;据说前些年也得勾心斗角地出花样,这一年却多半简简单单的,为的好省些钱。前一种却不同,各家书纸店得抢买主,所以花色比以先还多些。不过据说也没有十二分新鲜出奇的样子,这个究竟只是应景的玩意儿呀。但是在一个外国人眼里,五光十色,也就够瞧的。曾经到旧城一家大书纸店里看过,样本厚厚的四大册,足有三千种之多。
样本开头是皇家贺片:英王的是圣保罗堂图;王后的内外两幅画,其一是花园图;威尔士亲王的是候人图;约克公
爵
夫妇的是1660年圣詹姆士公园冰戏图;马利公主的是行猎图。圣保罗堂庄严宏大,下临伦敦城;园里的花透着上帝的微笑;候人比喻好运气和欢乐在人生的大道上等着你;圣詹姆士公园(在圣詹姆士宫南)代表宫廷,溜冰和行猎代表英国人运动的嗜好。那幅溜冰图古色古香,而且十足神气。这些贺片原样很大,也有小号的,谁都可以买来填上自己名字寄给人。此外有全金色的,晶莹照眼;有蝴蝶翅的,闪闪的宝蓝光;有雕空嵌花纱的,玲珑剔透,如嚼冰雪。又有羊皮纸仿四折本的;嵌铜片小风车的;嵌彩
玻
璃片圣母像的;嵌剪纸的鸟的;在猫头
鹰
头上粘羊毛的:都为的教人有实体感。
太太们也忙得可以的,张罗着亲戚朋友丈夫孩子的礼物,张罗着装饰屋子,圣诞树,火鸡等等。节前一个礼拜,每天电灯初亮时上牛津街一带去看,步道上挨肩擦背匆匆来往的满是办年货的;不用说是太太们多。装饰屋子有两件东西不可没有,便是冬青和苹果寄生(mistletoe)的枝子。前者教堂里也用;后者却只用在人家里;大都插在高处。冬青取其青,有时还带着小红果儿;用以装饰圣诞节,由来已久,有人疑心是基督教徒从罗马风俗里捡来的。苹果寄生带着白色小浆果儿,却是英国土俗,至晚十七世纪初就用它了。从前在它底下,少年男人可以和任何女子接吻;但接吻后他得摘掉一粒果子。果子摘完了,就不准再在下面接吻了。
圣诞树也有种种装饰,树上挂着给孩子们的礼物,装饰的
繁
简大约看人家的情形。我在朋友的房东太太家看见的只是小小一株;据说从乌尔乌斯三六公司(货价只有三便士六便士两码)买来,才六便士,合四五毛钱。可是放在餐桌上,青青的,的里瓜拉挂着些耀眼的
玻
璃球儿,绕着树更安排些哀斯基
摩
人一类小玩意,也热热闹闹地凑趣儿。圣诞树的风俗是从德国来的;德国也许是从斯堪第那维亚传下来的。斯堪第那维亚神话里有所谓世界树,叫做乙格抓西儿(YgDgdrasil),用根和枝子联系着天地幽冥三界。这是株枯树,可是滴着蜜。根下是诸德之泉;树中间坐着一只
鹰
,一只松鼠,四只公鹿;根旁一条毒蛇,老是啃着根。松鼠上下窜,在顶上的
鹰
与聪敏的毒蛇之间挑拨是非。树震动不得,震动了,地底下的妖
魔
便会起来捣乱。想着这段神话,现在的圣诞树真是更显得温暖可亲了。圣诞树和那些冬青,苹果寄生,到了来年六日一齐烧去;烧的时候,在场的都动手,为的是分点儿福气。
圣诞节的晚上,在朋友的房东太太家里。照例该吃火鸡,酸梅布丁;那位房东太太手头颇窘,却还卖了几件旧家具,买了一只二十二
磅
重的大火鸡来过节。可惜女仆不小心,烤枯了一点儿;老太太自个儿唠叨了几句,大节下,也就算了。可是火鸡味道也并不怎样特别似的。吃饭时候,大家一面扔纸球,一面扯花炮--两个人扯,有时只响一下,有时还夹着小纸片儿,多半是带着爱字儿的吉语。饭后做游戏,有音乐椅子(椅子数目比人少一个),乐声止时,众人抢着坐,掩目吹蜡烛,抓瞎,抢人(分队),抢气球等等,大家居然一团孩子气。最后还有跳舞。这一晚过去,第二天差不多什么都照旧了。
新年大家若无其事地过去;有些旧人家愿意上午第一个进门的是个头发深,气色黑些的人,说这样人带进新年是吉利的。朋友的房东太太那早晨特意通电话请一家熟买卖的掌柜上她家去;他正是这样的人。新年也卖历本;人家常用的是老
摩
尔历本(OldMoore′sAlmanack),书纸店里买,价钱贱,只两便士。这一年的,面上印着乔治王陛下登极第二十三年;有一块小图,画着日月星地球,地球外一个圈儿,画着黄道十二宫的像,如白羊金牛双子等。古来星座的名字,取像于人物,也另有风味。历本前有一整幅观像图,题道,将来怎样?老
摩
尔告诉你。从图中看,老
摩
尔创于一千七百年,到现在已经二百多年了。每月一面,上栏可以说是推背图,但没有神秘气;下栏分日数,星期,大事记,日出没时间,月出没时间,伦敦潮汛,时事预测各项。此外还有月盈缺表,各港潮汛表,行星运行表,三岛集期表,邮政章程,大路规则,做点心法,养家禽法,家事常识。广告也不少,卖丸药的最多,满是给太太们预备的;因为这种历本原是给太太们预备的。
1934年12月15-17日
圣诞节杂感
摘自《三剑楼随笔》| 金庸
是圣诞夜,圣约翰教堂的钟声和风琴声在寂静的夜里远远传来,望着红红的烛光,想起了许多十分亲切的人,在东北的弟弟,在印尼的朋友……这对蜡烛真美,是在一个花纹刻得非常精致的模子中烧出来的,一位远在北方的朋友眼巴巴地托人带来给我,真是舍不得点,每年圣诞夜点它一寸,就珍重地收起来吧。
我不是基督教徒,但对这个节日从小就有好感,有糖果蛋糕吃,又能得到礼物,那总是一件美事。在中学读书时,爸爸曾在圣诞节给了一本迪更斯的《圣诞述异》(AChristmasCarol)给我。这是一本极平常的小书,在任何书店中都能买到,但一直到现在,每当圣诞节到来的时候,我总去翻来读几段。我一年比一年更能了解,这是一个伟大温厚的心灵所写的一本伟大的书。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伦敦的守财奴史克鲁奇,他对任何人都没有好感,对所用的雇员异常刻薄。一年圣诞节晚上,一个已死合伙人的鬼魂来拜访他,说将有三个圣诞节的精灵来带他出去游历。到了约定的时间,精灵们果然来了。第一个是“过去的圣诞精灵”,带着史克鲁奇回到他出生的地方,让他看到他小时是怎样的孤独,看到他亲爱的妹妹,看到他自己怎样爱钱胜于爱他的未婚妻而使爱情破裂。第二个是“现在的圣诞精灵”,带他看到人们怎样互相亲爱、怎样在贫穷之中开开心心的欢渡圣诞。第三个是“将来的圣诞精灵”,带他看到在将来的一个圣诞节中,他孤零零地死了,没有一个朋友一个亲人来关心他。这些事情融化了史克鲁奇那僵硬的冰冷的心,使他变成为一个亲切温暖的人。
迪更斯每一段短短的描写,都强烈地令人激动,使你不自禁的会眼眶中充满了眼泪。英国人曾根据这小说拍过一部影片,但拍成干巴巴的没有什么感情。其实,这本薄薄的小说中充满了多少矛盾和戏剧、多少欢笑和泪水呀!兄妹之爱、男女之爱、父子之爱、朋友之爱,在这个佳节中特别深厚地表现出来。
但奥亨利那个短篇《圣诞礼物》,在美国片《锦绣人生》中却由花利格兰加和珍妮奇莲演得相当动人。丈夫卖了他至爱的表来买一个送给妻子的发钗,妻子卖了她最感到骄傲的秀发来买一个送给丈夫的表链。一对贫穷夫妻的爱情,真难写得更好了。
我曾译过美国短篇小说家丹蒙·伦扬的那篇《圣诞老人》。故事是说一个善心的强盗劫了一批珠宝,去放在他爱人老祖母的圣诞袜子里。这位老太太快要死了,她一生都相信圣诞老人会在她的袜子里装进些礼物,在临终之前,这愿望终于达到了。这个强盗由于穿了圣诞老人的服装,埋伏着要打死他的敌党竟然没有认出他来,因而逃得了性命。这是一篇惊险而滑稽的故事,但在人物的内心,蕴藏着善良和温柔。
我们生活在这个十分重视金钱和物质的社会里,友情和善意常常被利害关系及钞票的数字所破坏。许许多多人一早起床就陪着算盘、计算机、收银机、红色绿色的钞票;许许多多人觉得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马票头奖。新年是很好的节日,但人们总是爱把“恭喜发财”和它联系在一起,红封包里包着的是“利”是,买花来插是图吉利,是为了卜占发财的兆头。发财当然不坏,金钱和物质也决不能轻视,但总得有一个日子,让每个人多想到一些亲谊和友情,少算一些利害和金钱吧!中国人的“中秋节”是这样一个可爱的节目,这是“团圆”和“月饼”;“清明”和“重阳”也是可爱的节日,大家想看那些已经逝去了的亲友,这是“旅行”和“纪念”。外国人的圣诞节也是这样的节日,大家互相赠送美丽的卡片和礼物,整个社会沉浸在一种温暖喜悦的气氛之中。
圣诞节这天在古罗马时本是庆祝丰收的节日,后来才由基督教徒加上了宗教的意义,其实它并不是耶稣诞生的日子。如果大家当它是象征和平的日子,我想,即使是伊斯兰教徒、佛教徒以及无神论者,都可以在这天快快乐乐地过一个佳节。
既然金庸和梁文道都推荐了《圣诞颂歌》这部狄更斯的短篇小说,我从网上找来了中文版放在副标题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下,从中体会圣诞节的真谛,关于爱和感恩。
最后,祝大家圣诞快乐!
Merry Christmas!!
自我介绍
:我们喜欢探求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很理性,我们偶尔疯癫,我们爱时尚,我们讨厌一成不变......我们致力于成为不一样的时尚生活信息来源,带给你每天更多的灵感和想象!
http://fashion.sohu.com/20171225/n526303082.shtml
fashion.sohu.com
搜狐媒体平台
http://fashion.sohu.com/20171225/n526303082.shtml
report
16882
这不是一个在豪华商场门前挂起灯,让大家来买名牌、吃大餐的日子。它是一个要让我们看到这个社会还有多少人需要我们关注,要让我们懂得感恩,同时照顾好那些比我们更小的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