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活中电力设施:高压线、变电站、移动基站等的电磁辐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长期更新中)

关于生活中电力设施:高压线、变电站、移动基站等的电磁辐射问题的调查与分析(长期更新中)

本文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力设施的电磁辐射问题做长期的客观调查分析与更新。

写在前面的话

本文长期更新内容较长,对于没有耐心看完的人,先不必说结论,至少我这个文章不不倾向任何”结论“,我只引述国内外权威机构的调查,国外占比90%以上。

特意设置一个目录以供方便阅读, 可以直接针对目录 寻找编号一级标题直接阅读。本文做到一切说法均有权威和官方出处!而非网络自媒体和个人无任何数据出处的的自以为是只占立场非科学模糊表达!

我想能看到这篇文章的人,大概率是搜索相关内容看到的,确实文章比较长,很多人没耐心看完,喜欢直接看结论,不去了解相关分析和研究。这些人特别容易受到网络言辞的影响,因为他们不知道具体问题的来龙去脉,很多人的认知只是叫 “我看到哪一种说法的多” 我就相信哪一种说法的态度,就像西方有一句谚语:谎话千遍就是真理!一样的。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不得不针对一些人特此声明:

我想给一些自以为是,很懂的“大神”在强调一遍,我说过无数次了,这篇文章叫调查文章,明白么?懂什么叫调查么?

我是不占任何观点和立场的!所谓的辐射,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我不代表任何利益方!但是仅代表科学的调查学术研究!

我欢迎所有的朋友,以专业的态度指出我的错误,我会积极修改,而不是一个非专业人士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主观偏颇的看法,去说着一些误导性言论。

我宣传电磁辐射无害,没人给我一分钱!我说电磁辐射有害,也不耽误无数个有电磁辐射设备附近的小区有人居住,或者在相关领域上班工作。他们既不会搬家,更不会辞职。

我的文章强调的很明白,工频、射频分开看!最后请那些,自己非专业相关领域的人,不要以自己不高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不高的科学认知和文化来评价,谢谢!我欢迎你说电磁辐射有害,我也欢迎你说电磁辐射无害,请拿出你找到的证据、论文、数据、严谨的测试,不要动辄上来说着什么云里雾里的,电力专家不是医学专家,不是生物学家,不要以为全世界就你一个人聪明,以为自己是王多鱼身边的卧龙凤雏。

目前来看,我发现坚持说电磁辐射有害的一类人的群体中有这么两个特殊代表:

1、有些人素质极差,张嘴就喷,我均有截图我就不粘贴在这里污染视听了,总是想引起骂战来拉低你。

2、坚持有害的人,我反复的说,麻烦你拿出相关证据:包括、权威的论文、数据、研究、测试等等,一概拿不出,然后统统的把一个科学论证的问题变成一个语文问题。在强调一遍,他们统统的把一个科学论证的问题变成一个语文问题。

这一点我就感觉挺搞笑的,我再次强调声明,我不占任何观点,如果你有权威证据就拿出来,我说到做到,立马补充到我的文章里,不论你说有害无害,有影响没影响,如果没有,就别再语文论战了,真的很无聊。不要动不动就国外研究称,哪个国外?哪个科研机构团队?谁主导的?叫什么名?

评论区更有甚至者说: 生物系统的运转非常复杂,现在的科学家也知之甚少,生物体其实是有自己的一套电磁系统。受外界电磁波影响如何,科学界并没有准确结论。所以盲目说电磁辐射没用危害的,也是一种迷信和愚昧。更何况,现代社会被电力既得利益者深层次绑定,即使有危害,公众也很难知道的。

那么针对这句话我不反对也不排斥,那么请问既然科学家知之甚少,那么请问你怎么知道的?你什么学历?什么科研水平?你说的生物体有自己的一套电磁系统这话我也同样不反对,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谁告诉你的?这套电磁系统怎么运作的?另外科学界没有准确结论,那么请问我文章里的国外研究结论甚至发布在权威期刊上的这些结论哪来的?另外,你看看老北京胡同那些电线杆架设的电线多不多乱不乱?几十年过去了,你自己可以去调查,那边住户啊,胡同里的人多着呢。你在看看日本一户建周围的电线架设多不多,乱不乱?

我还是那句话,我不占观点,麻烦拿出来相关研究,

这是科学论证问题,不要变成语文问题!

这是科学论证问题,不要变成语文问题!

这是科学论证问题,不要变成语文问题!

谢谢。

另外,那些自称生物学影响的,你自己敢做个双盲实验不?自己把眼睛蒙上,去高压线下24小时待1周,然后,在去没有高压线的地方待一周,你看你自己能区分出来哪有高压线不?你不是说有生物影响么?

另外,现代社会,电磁辐射你能摆脱得了?你看看你家WIFI工作频率是多少?吓不吓你?你以为你在家里的满格4G信号仅仅是靠着路边零散的移动基站?你要知道现在商品房里在你看不见的地方都有小型基站,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了,是不是看不到就眼不见心不烦了?要知道这可是射频,不是高压线的工频!你要知道,很多爱美的人可是天天射频美容仪呢!这不考虑生物影响了?

酒类、烧烤、阳光都是一级致癌物,这对生物影响就不研究研究了?


欢迎指出我的错误,我会积极修正,如果本文对你有帮助,我很高兴。

关于我写的“地球磁场50Hz”这一表述单位表述是错误的,我这篇文章第一次提到地球磁场是50HZ是笔误(这个笔误我也不打算改了,就留在评论区解释)。但是下一段说到地球磁场我就写成50μT了。HZ不是磁场强度单位,是震动单位。地球磁场是变化的,地磁场强度在25-70μT的范围之内。要问怎么来的?知友:Serendipity的答案有提到, 地球是怎么产生磁场的? 前提是你能够看得懂。回答里面提到地面磁场强度。关于这个错误,我解释在这里。

关于善意热心指出我的表达错误的朋友,我真心热烈欢迎!因为我这个文章不是科普电磁辐射无害的文章,而是一个调查文章,并不是一个抓住一个非黑即白结论的文章,如果你看完文本你就会感受到。

另外,关于地球50Hz的这个问题我想表达,关于很多人担心的电磁辐射,这里暂且把射频抛除在外,很多人担心的所谓高压线,其实我国所有电力设施都是50HZ,有人认为这个50HZ是极低频,这个极低频长期对人体产生生物影响,那么我们看一下地球的震动频率是多少,地球频率是德国科学家温弗里德奥托·舒曼于1952年在一次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后来以其名字命名为“舒曼共振”。而美国工程师尼古拉.特斯拉早在1889年也曾发现了地球的共振频率接近8HZ,其实舒曼测得地球只产生7.83HZ也是不准确的,其实地球频率是由一系列的从7HZ到50HZ七组频率组成舒曼共振,从7HZ依次递增5.9HZ(7.HZ、13.7HZ、19.6HZ、25.5HZ、31.4HZ、37.3HZ、43.2HZ),确切的频率也随时间变化。我想表达的是,地球的频率比高压线工频还低,而且你可以躲得了高压线,躲不开地球。

理论上,物理结构都是有一个固有频率或者叫共振频率。由于不同的物理结构是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它们的固有频率也不尽相同。这就好比谈到辐射,只要是绝对零度的物体才没有辐射,但是目前没有绝对零度的纯在一个道理。

No 1 :【 引言 】

关于互联网上人们常常担心的电磁辐射问题,很多人由于没有相关领域知识,经常被一些网络”转载“的内容带节奏,为人云亦云的言论而担忧。事实上,任何物体只要超过绝对零度(-273.15 ℃)都会产生热能,就都会有辐射。而绝对零度只是一个理论值,没有地方可以达到这种温度。也就说任何物体都有辐射!

既然世界万物均有辐射,所以我们讨论的辐射终极意义是:这个辐射范围是否会对人类是否有绝对的伤害,是否对人很危险。毕竟如果说电磁辐射对蚂蚁有害,是没有人去关注和关心的。本文将从科学角度去阐述解释,本文非宣传电磁辐射无害的文章,而是一个真相的调查文章。

目前生活中常见的电磁辐射可以分为三类 :① 工频电磁场 ② 射频电磁场 ③ 电离辐射 ,其中工 频电磁场和射频电磁场属于非电离辐射 范畴,这两种辐就是平常人们所担心的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无需科普是公认的对人有害的一种辐射,关于这一点凡是关心辐射的人想必都早已知晓,但是目前互联网上关于电磁辐射的危害却争论不休,主流观点认为电磁波是无害的, 但是简单的一概的论电磁辐射无害是不够严谨, 毕竟非电离辐射分为 工频电磁场 和 射频电磁场。至少这二者要区分看待与分析。当下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以 高压线为代表的「 被认为产生电磁波 」的电力设施都是产生的工频电磁场,是没有所谓辐射危害的,但是对于移动基站为代表的的射频电场则持保留谨慎意见。

虽然,关于电磁辐射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可以轻而易举地可以查询到相关的内容和信息,但是无论是官方科普实测还是相关业内人士或相关领域从业人员的解释都不能够消除一些人的疑虑和质疑,因为毕竟网上还存在着不少电磁辐射有害的文章和视频。

本文所有引用的资料均有详细出处来源并标记网址,国外资料全部引用国际官方权威科研组织:WHO(世界卫生组织)、IARC 国际肿瘤研究机构)、ICNIRP 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等,国内资料来源仅选择985相关领域高校研究。全部资料来源均具有极高可信度,而并非网络上的没有信度和没有任何出处传言。比如我在看到一些人谈到电磁辐射问题时候文章里的描述非常模糊, 诸如:某某相关领域的一些科学家,请问这个科学家是谁?哪位?又比如说:我看了一位北大专家提交否定这一提案的资料,请问这个北大专家又是谁?哪位?什么时候说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然后很多网友对这种,措辞极其模糊粗糙,内容来路不明,没有任何出处,没有任何实验和数据支撑的,仅仅可能就是人云亦云复制粘贴式的言论缺深信不疑,明显造成误导!

甚至有的人在否定官方的观点的言论,比如,在知乎上就有人说ICNIRP(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存在利益相关 ,显然是在否定ICNIRP关于低频电磁辐射无害论的观点,但是反过来立马对IARC 把电磁辐射列为2B类致癌物予以承认,同样都是两个官方观点,一个肯定一个否定,显然就是为了表达「我只愿意相信我认为的」,而不是非主观和客观的!其实这个2B类致癌物到底是怎样的解释连散播此信息他本人都没搞懂。 (本文将有详细解释)

还有人列出来一个国外的链接,是个人的博客!该博客作者指出:ICNIRP除利益相关外,指出 ICNIRP 14名专家团只有一个是有医学背景,其他13个是物理学背景,研究电磁辐射的影响更应该是具备医学背景的人来做个研究。可是我却并没发现这名博主的自我介绍,更没有看到该博主是何科研背景。只是该博客不停的发文,引用一些论文数据说电磁辐射必须有危害。

很多人不明就里,认为国外的网址发布的内容就多高级,要看看该网址是不是权威的,无论国外和国外的研究,我们采取的是信度更高,具备科研实力的权威研究和平台发布的权威信息和内容。你可以承认目前科学研究并不完备,但科学也绝对不是连民科都不是的普通人的自我想象。

至少,当你想了解电磁辐射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时候,你需要了解以下相关名词,比如:什么是工频、射频、极低频、中频、高频、磁场、电场、电磁场、磁场强度等等一系列相关表达。至少你要了解相关研究和论文在说的是什么,表达的是什么,以及相关科学用语的真正含义。以及一些科研实验调查研究的手段,比如双盲测试,随意采样等等,比如了解什么是相关性与因果性,科学上的关于「 没有证据的表达 」的真正含义。

很多人总是在用自己固有的非领专业的理解来评价和判断,比如:有人担心高压线辐射问题,就是因为高压线有高架塔、很多绝缘瓶、很长的线,主要是因为高压这个词汇,就担心辐射,如果这样的话,为什么没人关注路边的普通电线杆辐射呢?这样的电线杆遍地都是,因为这二者都属于工频电,工作频率都是50HZ,地球的磁场也是50HZ。

No 2 :【WHO或者IARC把电磁波列为2B类致癌物的解释】

世界卫生组织WHO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2017年公布了最新的致癌物清单。其中说电磁辐射被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实 IARC 国际肿瘤研究机构也发布过致癌物清单。而这一直很多认为的电磁辐射有害的证据和观点。实际上真正为 2B类致癌物的是射频电场,要知道高压线和变电站是不会产生射频电场的,这个与移动基站相关。其中,极低频电磁场为3类致癌物。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是这个致癌物清单到底在表达什么。

致癌物标准划分为:

第一类致癌物,有「明确」的致癌作用,116种。
第二类致癌物,有「可能」的致癌作用 ,357种。
第三类致癌物,有「证据不明确」致癌作用,499种。
第四类致癌物,有「不太可能」的致癌作用,1种。

实际上这个 致癌物等级划分是按照证据强度划分的,而不是根据一些自媒体或者有些人主观理解的致癌能力强弱来划分的。 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完全是在表达两码事!

比如: 酒精和黄曲霉素都是一类致癌物,但是它们的致癌能力可相差甚远,适当或者少量饮酒没有任何问题,甚至你经常看到一些百岁老人有的会有一些少量饮酒习惯,但是黄曲霉素你吃点试试 ?

要知道WHO把紫外线放射日光浴设备列也为一级致癌物, 是不是以后太阳都不要晒了? 加工肉也是一级致癌物,可是烧烤店遍布各地, 到了旺季每天都人满为患。同理: 酒精和烟也都是一类致癌物 ,也许有的人正在给家人吸着二手烟喝着酒正在担心着所谓电磁辐射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危害吧。

No 3 :【美国、瑞典、英国等国家把工频电磁辐射安全值设定为0.4μT(微特斯拉)的真相 】

这个说法是在互联网上传播范围很广,特别是强调引用了欧美的标准,让人感觉好像欧美的标准才 0.4μT是很严苛的 ,而我们国家的这个值是 100μT ? 难道真的是国外的标准更严么?尤其这个 0.4μT究竟是怎么来的?是来描述怎样的情景?

虽然这个说法流传广且被各种认为电磁辐射有害论的人引用,但是这个说法的真实的意思表示究竟是怎样没有人去探究,尤其是瑞典这个国家被反复提及工频电场最为严格,于是我特意请教了在同是北欧国家挪威的朋友。从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机构FHI查阅相关资料,并且也发现了0.4μT这个关键性描述。

具体如下:

其中有这样一段原文描述(挪威语):
“ skoler og barnehager nær høyspentledninger skal gjennomføres en utredning som grunnlag for å vurdere eventuelle tiltak, dersom magnetfeltet til brukerne i gjennomsnitt over året vil overskride 0,4 µT. Dette skal ikke oppfattes som grenseverdier, men innebærer at det ved eksponering over 0,4 µT skal søkes å gjennomføre tiltak eller alternative løsninger slik at magnetfeltene kan holdes lavest mulig.“

以下是 原文描述的谷歌google机翻:

如果在一年中用户的平均磁场强度超过0.4 µT,则在高压电线附近建造新房屋,学校和幼儿园时,将进行研究作为评估任何措施的基础。 这不应视为极限值,而是意味着当暴露于0.4 µT以上时,应努力采取措施或采取其他解决方案,以使磁场保持尽可能低的水平。

由此可见,这个0.4μT这个概念说的是一个平均值,是平均磁场强度强度,而且是一年内的平均磁场强度,它并不是一个累计值。也不是一个瞬时值、标准值,而且只是作为一个评估基础,原文也说了「不应视为极限值」。

地球磁场强度是50μT,但是平均起来就微乎其微,所以我们既没有明显感觉,也对人体毫无影响。另外 电磁辐射标准,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tandards MPR-II由瑞典国家测量测试局(Swedish National Board for Measurement and Testing)所制定的标准,TCO 主要是对电子设备的电磁辐射程度等实行标准限制,包括电场、磁场和静电场强度三个参数。 现已被采纳为世界性显示器质量标准。也就说,全世界大家都是这么玩的,不存在自己私自定制标准,更不存在国外月亮更园标准更高。因为这个标准是瑞典定制的,所以有的人总把瑞典挂在嘴边,不是瑞典多么严,而是瑞典制定这套标准。

另外,挪威公共卫生研究机构对电力设施也有继续描述(挪威语):

“ DSB (Direktoratet for samfunnssikkerhet og beredskap) har fastsatt forbud mot bygging nærmere en kraftledning enn 6-7 meter (14). For en større kraftledning tilsvarer dette en byggeforbudssone på 16-20 meter på hver side av midten. Forbudet er begrunnet med fysisk sikkerhet (brann, muligheten for fallende gjenstander etc.), mens magnetfelt-problemet ikke er utgangspunktet for denne bestemmelsen. ”

以下是 原文描述的谷歌google机翻:

“ DSB(民防和应急计划局)已禁止在距离电力线6-7米(14)附近的地方施工。 对于较大的电源线,这对应于中心两侧两侧的16-20米的非建筑区域。 该禁令是基于人身安全(火灾,坠落物体的可能性等)的,而磁场问题并不是此规定的出发点。”

原文明确表示:对于距离的禁令是因为:火灾,坠落物体的可能性等,而不是因为磁场问题。

(以上资料来源全部引自挪威公共卫生机构官方网站 https://www.fhi.no

至于我国标准的100μT,这个其实根本是关公战秦琼的问题,因为这个100 μT和0.4μT看起来貌似单位相同,可以简单理解为,同样两个人数学一个考了100分另一个考了90分,你能说考100分的比考90分的更优秀?实际上考100分的是小学数学的加减法,考90分的是高等数学,二者根本没有可比性,尽管他们的分数计量单位是一样的。

其实我国这个100μT是怎么回事呢?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向世界各国推荐了一个电磁场辐射的限制的导则。这上面是多少呢,电场强度不超过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00微特斯拉。但不具备强制性,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
美国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900微特斯拉
欧盟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00微特斯拉
日本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3千伏/米,磁感应强度没有规定
澳大利亚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00微特斯拉
英国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12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600微特斯拉
德国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00微特斯拉
瑞士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5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微特斯拉
中国的标准:电场强度不超过4千伏/米,磁感应强度不超过100微特斯拉
可见,中国的标准即使不是最严格的,也是相对很严格的,比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严格。网络上动辄把0.4μT这套标准搬出来,其实首先要知道的是这个0.4μT在表达的是什么概念,拿手机为例:手机待机时采集到的电磁辐射峰值为0.52μT;在接收短信时,采集到的电磁辐射峰值为1.31μT;但当接通电话时,电磁辐射峰值达到惊人的142.9μT。

No 4 :【辐射是累计值?居住在电力设施附近或者相关工作人员的累计辐射量很大?】

其实,瞬间值和累计值这两个概念更像是心理意义上的自我想象概念。如果是单纯谈伤害的话,那么瞬间高额伤害和长期温水伤害真的有很大区别?反而好像按照这个逻辑,长期伤害反似乎更好一些。即便这个说法成立,毕竟没有谁永远在所谓的生活里常见的电磁辐射源住一辈子或者工作一辈子,毕竟人的居住总会变更地点的,工作也总会调整岗位。

可是有些我们生活里的永远都需要使用的工具却无法避开电磁辐射,比如交通工具的电磁辐射确是真的是经常伴随你。

牛车实验室曾经做过一个车内电磁辐射测试,仅打开车内空调空调风量最值逐渐增大的时候,电磁辐射值直接从0.14μT接飙升到月1.17μT。如果你开车听歌,音量越大电磁辐射越大,而且你加大油门的时候电磁辐射都会随之变大。

在燃油汽车自动挡汽车中,PRND挡位的切换是依赖一个叫电磁阀的部件来实现汽车的变速箱换挡,也就是说你开车换挡都会产生所谓的电磁辐射。

在比如,地铁启动瞬间,B站上有个网友测试地铁运行的辐射值 地铁启动时电磁辐射测量爆表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这个电磁辐射有多高!

英国1998年一项研究表明:动力集中式列车的电磁辐射集中在机械间、司机室附近;乘客车厢的磁场辐射值一般在30µT以下,在乘客坐着的高度,辐射值小于5µT。或者感兴趣可以测试一下飞机的是多少µT。

所以这个所谓的累计值,很多人理解的累计强度,完全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科学上的问题。 在国际权威组织调查电磁辐射问题的时候,采用的说法是: 「平均磁场暴露」 而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累计磁场强度这样的说法,也从来没有人采用过这样的说法,即便是反对电磁无害的文章和研究也没有过这一说法!这完全是没有任何科学常识背景的伪民科的说法,说此类人民科都是高抬了。

No 5 :【 关于电磁辐射表述「没有证据证明」的科学意义上的解释 】

网络上曾有人表达:既然没有证据证明电磁辐射有害,那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电磁辐射无害。这种观点就属于杠精抬杠问题了,把科学问题彻底变成了语文的问题,如果按照这套逻辑,你可以随意套用在生活里的方方面面,那就无解了,别说辐射,饭都别吃了。

关于科学上:没有证据证明这句话,并不是杠精那种非黑即白的理解!!!

比如:培根被WHO列为一级致癌物,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有很充分的证据表明培根致癌,但是,并没有表示培根会极大地增加患癌症的概率。

事实上,培根对患癌症概率的影响比不上黄曲霉素。但是因为关于培根的相关证据和数据又特别多,也特别的充分,经过WHO分析过后,很确信“培根会稍微增加患癌症的概率”。虽然这个影响小,但是他们非常敢肯定这个影响是存在的。请注意,影响的大小,和有没有影响是俩概念。

所以科学上的 [有充分证据表明] 和 [没有充分证据表明] 确实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至少不会被这样的说辞欺骗。同样科学上的措辞并不是一些杠精的狭隘理解。

“ 没有证据表明 ” 这六个字,虽然做到了科学意义上的严谨,但是在,辟谣、解惑、澄清的效果都打了很大折扣。并且成为部分杠精的有力武器!很多情况下所谓的没有证据,只是暂时还没有可以被主流学术界承认的证据,并不是真的没有证据。许多人直接的理解是,如果“没有证据”就否定,是错误肤浅的理解。

No 6 :【电磁辐射的热效应与非热效应对健康的影响 】

关于电磁辐射的热效应不科普了,生活里常见,比如微波炉。

重点是非热效应。比如有人提出国外研究电磁辐射非热效应对老鼠的影响

原文标题《The 2100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of a 3G-mobile phone and the DNA oxidative damage in brain》

中文翻译《3G手机的2100MHz射频辐射和大脑中的DNA氧化损伤》

( 资料来源: The 2100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of a 3G-mobile phone and the DNA oxidative damage in brain - PubMed

原文:

“ We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2100MHz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emitted by a generator, simulating a 3G-mobile phone on the brain of rats during 10 and 40 days of exposure.
Our main finding was the increased oxidative DNA damage to brain after 10 days of exposure with the decreased oxidative DNA damage following 40 days of exposure compared to their control groups. Besides decreased lipid peroxidation end product, MDA, was observed after 40 days of exposure. The measured decreased quantities of damage during the 40 days of exposure could be the means of adapted and increased DNA repair mechanisms. ”

Google 机翻:

“ 我们旨在评估在暴露10到40天期间, 模拟3G手机 对大鼠大脑的发生器产生的2100MHz射频辐射的影响。
我们的主要发现是,与对照组相比, 暴露10天后对大脑的氧化DNA损伤增加,而暴露40天后对氧化性DNA损伤减少。 暴露40天后,除了脂质过氧化终产物MDA减少外,还观察到。 在暴露的40天内测得的减少的损伤量可能是适应和增加DNA修复机制的手段 ”

这篇文章居然是研究的模拟3G的信号,而现在已经进入5G时代,即便如此,文章结论是: 暴露10天后对大脑的氧化DNA损伤增加,而暴露40天后对氧化性DNA损伤减少。 在暴露的40天内测得的减少的损伤量可能是适应和增加DNA修复机制的手段。

所以说,有些人列举资料,一定要看最后的结论究竟是在表达什么,即便现在有人在论证电磁辐射的危害问题,也是持有谨慎态度,并没有极其肯定和确定, 只是更多的在表达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

No 7 :【关于极低频电磁辐射引起儿童白血病以及可能引起成人相关疾病问题】

关于极低频电磁辐射对于人体影响,以及儿童白血病问题,这个说法也颇为广泛,说实话这些人是也是人云亦云,他们连具体的出处都不知道在哪里。实际这个研究是1979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流行病专家 威海莫(N. Wertheimer)和物理学家埃德·利珀(E. Leeper)在《美国流行病杂志》发表的“电线配置和儿童癌症”一文开启了极低频电磁场对人类健康影响的研究, 并且儿童白血病成为极低频电磁场健康效应的中心议题。 ( Wertheimer N, Leeper E.Electrical wiring configurations and childhood cancer[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79, 109(3): 273-284.)

1979年美国流行病学家威海莫(N. Wertheimer)收集到一份儿童白血病患者名单, 她猜测祸首也许是电线 于是找物理学家埃德·利珀( E. Leeper) 合作。 埃德·利珀 无法知道每个儿童所暴露的电磁场具体的强度,就以电线的粗细和与人体接近的程度,推算儿童遭受的电磁场辐射剂量。 这个建立在推测与假定之上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生活在因电力而产生高强度电磁场中的儿童,罹患白血病的机率是生活在低强度电磁场中儿童的3倍。

这个合作完全是建立在猜测基础之上,缺失的是未採用「随机取样」、「双盲测试」、 含控制组 对照组」这样现代科学的手段。矛盾的是在同一时间段,1976年和1979年,两家哈佛附近的诊所发现,低剂量的辐射可以使癌症患者在4年内的存活率提高30%左右。

我们来看看吸烟与肺癌之间的研究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首先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致肺癌的可能性超过30% 专家再通过生物体外细胞培养发现烟草中致癌物质有确信的致癌机制,最后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验证,确定了吸烟确实致癌的结果。而威海莫的研究只有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到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因为这份报告,美国许多研究资源转向电磁场的健康效应,许多环保者要求移开电线和变电所,法院中堆满诉讼案件、各式测量和防止电磁场的仪器纷纷出笼。 一般媒体开始耸动地报导电磁场风险,结果引发许多人为了避开这可能的风险而陷入真实的风险。例如,听信广告而购买防电磁产品(大多受骗)、苦心积虑把家搬到看不到电线处。根据美国总统科学顾问的估算, 到1999年,因为害怕电磁场而耗费的总成本,超过250亿美元。

为平息争议,美国国家科学院(United States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NAS)在1996年发表其历经3年的研究结论:并没有证据显示低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有害。记者会中,有人提问,如何解释电线和附近住家儿童的白血病有微弱的统计相关性?主持人答覆,实际测量住家附近的电磁场后,其间的关联性就几乎完全不见了,有可能是住在电线附近的家庭较穷而拥挤,以及较不重视卫生,这些都是致癌的危险因子。

美国物理学家派克(Robert Park)知道有些记者认定,只要还有关联,则「问题之门就没完全关上」。接着在1997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NCI)宣布其研究结果:任何白血病和电线电磁场之间的关联都太微弱,无法察觉,也无需担忧。该研究耗时7年,控制与对照组各600人,所有数据量测都是双盲的,并量测实际的电磁场值。派克认为这一严谨报告,把上述微开的问题之门「猛力关紧」。

在我国,台电公司多年来深受民众围剿变电所和高压电线之苦,但受限于资源,回应的方式是,计算文献中正反两派的数目,原创性研究论文183篇,统计上有相关的64篇,不相关的119篇,因此后者「以量取胜」。

而上述美国国家科学院如何釐清争议呢?由美国国会与能源部的支持,精挑第一流专家(神经生物与化学、流行病学、电机工程、遗传学、生技、毒物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风险与心理学、环境医学、医工与医疗器材、肿瘤学)费时3年和500万美元才得到结论!

低频电磁场的能量远比可见光的低,而光是人类日常暴露和生命所需(例如阳光助益生长), 因为生物自古以来即在自然界,诸如宇宙射线的辐射环境中生长,似已演化出适应低剂量辐射的能力,称为激效(hormesis)。难怪1977年诺贝尔生医奖得主雅娜(Rosalyn Yalow)表示,若要科学而非愚昧引导人生,实在需要了解「无害、可忽略的放射性」的观念。

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院工作小组成员在1998年「全体」同意电线电磁场不在第1类或2A类,而「大多数」同意归在第2B类–与 咖啡 同类! 如果怕电磁场就该「公平地」怕咖啡,更该怕第1类的酒精,但是多少人每天猛喝咖啡、甚至喝酒?还有,英文的probable和possible都译成「可能」,但原意有些程度差异,翻译成中文就很难看出差异,因此国内报导常常断章取义就写「可能」致癌。

科学文献中常用机率,而媒体报导时往往语气肯定,为求新闻性,媒体常挑特例报导。 例如1994年在法国与加拿大的27种癌症研究中,25种无关联,但有两种稀少的白血病似乎呈现微弱与不一致的关联,结果《华尔街日报》的标题是「磁场和白血病相关」, 该报导记者明言:「民众对于不引起疾病的事没兴趣。」

人喜欢喝咖啡,一杯咖啡中含上千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不到30种已经试验具有动物致癌性,单一致癌实验测试约费时3年、25万美元以上,要完整证明咖啡的安全性几乎不可能。致病因子非常多,人类要把资源投到哪里? 1987年的《自然》期刊曾刊登一文〈微波:风险研究的风险〉提到, 一项发掘研究或假设可能只要几周就可宣布,但可能需费时几年才能判定其正确度,其中无解的部分可能一直余波荡漾。电磁场困扰只是许多环境因子之一。

无独有偶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刊物《技术评论》有文指出:若美国总统宣布「电磁场无健康效应,民众的恐惧是莫须有的」,那他就显得漠视民心--尤其是对于已经接受有效应论点的民众。但在另一方面,总统又不能颠倒是非,宣称有效应,于是他最简单的选择是宣布继续研究。但这也有风险,会被批评让民众生活于悬疑中。

瑞典官方曾表示该国不订定磁场强度限制值,因为已有的研究显示其影响不显着,而且它每年只可能增加两个儿童白血病,要避免这极微可能因子的成本太高。相对地,瑞典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约800人和残废约10,000人,须多投入资源使这些人数降低。

2002年,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ICNIRP)流行病常委会回顾了20 年来9个国家有关儿童肿瘤18篇流行病调查文献, 认为没有证据表明磁感应强度<0.4 μT的极低频磁场暴露与儿童白血病之间有关系,磁感应强度>0.4 μT的极低频磁场暴露下儿童白血病相对风险度增加2倍,但缺乏致癌生物机制或可重复实验的支持。 磁感应强度为0.4 μT的极低频磁场暴露成为流行病学证据的标志点。

我们来看一份2019年的研究:《Childhood leukemia risk in the California Power Line Study: Magnetic fields versus distance from power lines》

《加利福尼亚电力线研究中的儿童白血病风险:磁场与与电力线的距离》原文:

In models examining an interaction between distance and magnetic fields exposure, we found that neither close proximity to high voltage lines alone nor exposure to high calculated fields alone were associated with childhood leukemia risk. Rather, elevated risk was confined to the group that was both very close to high voltage lines (<50 m) and had high calculated fields (≥0.4 μT) (odds ratio 4.06, 95% CI 1.16, 14.3). Further, high calculated fields (≥0.4 μT) that were due solely to lower voltage lines (<200 kV)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elevated risk; rather, risk was confined to high fields attributable to high voltage lines. Whilst other explanations are possible, our findings argue against magnetic fields as a sole explanation fo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istance and childhood leukemia and in favor of some other explanation linked to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 lines.

网易有道机翻:

在检验距离和磁场暴露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单独接近高压线还是单独暴露于高计算场,都与儿童白血病风险无关。风险升高仅限于非常接近高压线(<50 m)和计算场高(≥0.4 μT)的组(比值比4.06,95% CI 1.16, 14.3)。此外,仅由低电压线路(<200 kV)产生的高计算场(≥0.4 μT)与风险升高无关;相反,风险局限于高压线路引起的高电场。虽然其他的解释是可能的,但我们的发现不认为磁场是距离和儿童白血病之间联系的唯一解释,而支持一些与电线特征有关的其他解释。

(资料来源: Childhood leukemia risk in the California Power Line Study: Magnetic fields versus distance from power lines - PubMed

可以看到这份研究报告表明: 「无论是单独接近高压线还是单独暴露于高计算场,都与儿童白血病风险无关。」另外文中表示:仅由低电压线路(<200 kV)产生的高计算场(≥0.4 μT)与风险升高无关,实际上很多高压线是低于200KV的,比如东北地区,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市区内的高压线仅为66KV。

我们在看一份2013年的研究:《Residential distance to high-voltage power lines and risk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 Danish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高压电力线的住宅距离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丹麦基于人群的病例对照研究》原文:

A Swiss study previously found increased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for people living within 50 m of a power line. A register-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cluding all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during the years 1994-2010 was conducted among the entire adult population of Denmark. Using 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hazard ratios for ever living close to a power line in the time period 5-20 years before diagnosis were computed. The risks for developing dementia, Parkinson's disease, multiple sclerosis, and motor neuron disease were not increased in persons living within close vicinity of a power line. The risk of Alzheimer's disease was not increased for ever living within 50 m of a power line (hazard ratio = 1.04,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69, 1.56). No dose-response according to number of years of living within 50 m of a power line was observed, but there were weak indications of an increased risk for persons diagnosed by the age of 75 years. Overall, there was little support for an association betwee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and living close to power lines.

网易有道机翻:

瑞士的一项研究之前发现,生活在电线50米以内的人患老年痴呆症的风险会增加。一项以登记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994-2010年期间在丹麦所有成年人口中诊断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所有患者。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诊断前5 ~ 20年在电线附近居住的危险比。生活在电线附近的人患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症和运动神经元疾病的风险没有增加。生活在距离电力线50米以内的人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没有增加(风险比= 1.04,95%可信区间:0.69,1.56)。没有观察到在距离输电线5000米范围内的生活年数的剂量反应,但有微弱的迹象表明,在75岁之前确诊的人风险增加。总的来说,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神经退行性疾病与生活在电线附近有关。

(资料来源: Residential distance to high-voltage power lines and risk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 Danish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 PubMed

WHO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结论:

In 2002, the WHO commissioned a huge (339 pages) and very thorough report on all the types of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fields on the planet and how these EMFs might effect our health. Among its findings were:
“There is little experimental or theoretical evidence that mutations could be directly caused by EL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There is little evidence that ELF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can cause malignant transformation of cells in culture.”

Google机翻:

2002年,世卫组织委托撰写了一份长达339页的详尽报告,内容涉及地球上所有类型的电场和磁场以及这些EMF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其调查结果包括:
“几乎没有实验或理论证据表明突变可能是由ELF(极低频)磁场直接引起的。 几乎没有证据表明ELF电场或磁场会引起培养细胞的恶性转化。”

(资料来源: Do High Voltage Power Lines Cause Cancer?

I ARC国际肿瘤研究机构调查结论:

IARC(国际肿瘤研究机构)于2001年6月,把极低频电磁场工作组根据两项涉及儿童白血病的流行病学集合研究结果,把工频磁场按证据强度分类为2B类。 研究表明:“ 在居室内超过0.4μT的平均低频磁感应强度与两倍的儿童期白血病危险之间,显示了还算一致的统计学关联 ”。 IARC在肯定上述流行病学统计上存在的弱关联的同时,指出:“实验室的动物研究,并未表明曝露到低频磁场具有一致性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同时,对所观察到的儿童期白血病危险的增加与居室低频磁场曝露间的关联,没有找到科学的解释 ”。鉴于证据的微弱性, IARC把工频磁场归入按证据强弱程度区分的三种潜在致癌性分类中最微弱的一种(2B类)。

“5.5评价结果 在极低频磁场与人类儿童期白血病的致癌性关系方面存在 有限的证据
在极低频磁场与人类其癌症的其它致癌性关系方面存在 不足的证据
在静态电场、磁场以及极低频电场的人类致癌性方面存在 不足的证据
动物实验没有涉及静态电场、磁场以及极低频电场有关致癌性的数据。
总的评价结果 极低频磁场分类为 “可疑的人类致癌物(2B组)” ; 静态电场、磁场以及极低频电场分类为 “不能分类为对人类具致癌性(3组)”

引自《IARC人类风险评价专著第80卷,“非电离辐射,第一部分,静态和极低频电场和磁场”》”

关于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人类致癌性证据分类中所使用的定义的解释:

足够的证据:已建立因果性关联
有限的证据:观察到一个关联,对此因果性的关联是可信的,但不能排除非因果性的解释 不
充足的证据:研究不具有足够的数量或一致性来确定是否存在一个关联;或没有人类的数据 不充足的证据:有许多阴性与一致性的研究;在曝露全范围中,没有显示出与任何类型癌症间有关联

IRAC只是根据2项流行病学集合研究反映的结果,即居室中的工频磁场可能与儿童期白血病风险的增加有关的微弱证据,把工频磁场归入按证据强弱程度区分的“潜在致癌性分类”中最微弱的一种(2B类), 即“可疑”致癌的(与咖啡、咸菜同类)。

已知ELF极低频电磁场因在组织中感应电场与电流而与组织相互作用。这是这些场作用的唯一已确认的机制 。然而,在我们环境中通常所见的、由ELF场所感应的电流, 一般远小于自然存在于躯体中的最强电流,例如控制心脏跳动的电流。

自1979年流行病学研究首次引起对关曝露到电力频率磁场与儿童癌症的关心以来,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来确定测量到的ELF曝露是否会影响癌症的发展, 特别是儿童中的白血病。

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曝露到在我们生活环境中所经历的ELF场,会对生物的分子(包括DNA)引起直接的伤害。 因为ELF场看来是不可能始发癌症的 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来确定ELF曝露是否会影响到癌症的促进或协同促进。迄今为止所进行的动物实验结果提示:ELF场并不始发或促进癌症。

然而,两个最近的流行病学综合分析,为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见识并对IARC评估起了关键作用。 这些研究提示:在曝露到平均磁场超出0.3-0.4μT的人群中,对比于较低曝露的人群,儿童可能发展白血病的数量可能增加一倍。 尽管有大量的数据为基础,但一些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例如,究竟是磁场曝露还是某些其他因子是造成白血病发生率增加的原因。

儿童的白血病是种很罕见的疾病,每年确诊的0-14岁年龄段儿童10万个中只有4个。 同时,居室中平均磁场曝露超出0.3μT或0.4μT是罕见的。 从流行病学研究的结论中,能够估计出: 使用240伏电压的人群中,少于1%的人会曝露到这些水平上 ,虽然这可能较高于使用120伏电压的国家。 (该括号内非原文引用,只想提醒两个关键点:第一:平均磁场概念。第二:罕见)

IARC指出,找不到儿童曝露到极低频的电场或磁场,与脑肿瘤或其他种类的实体肿瘤间存在关联的一致性证据;也找不到成人的居所或职业性曝露到极低频磁场,对任何种类的癌症有增加危险的一致的证据。

IARC还指出,实验室动物研究的结果,找不到曝露到极低频磁场具有一致的致癌效应或促进癌症的效应;而且对所观察到的儿童期白血病危险增加与居所极低频磁场曝露增加间的联系,没能建立起科学的解释。

WHO也明确否定在现有环境的电场、磁场水平下的曝露会对人体造成实际健康危害 ,进而,认定了上述低水平电场与磁场在科学意义上的无害性。WHO的上述结论性意见是明确而毋庸置疑的。

下表是IARC已评定的一些人们熟知的物剂的例子。

类 别 物剂举例
对人类致癌的(1类)(通常根据对人类致癌的强证据) 石棉、芥子气、烟草、伽玛射 线
可能对人类致癌的(2A类)(通常根据对动物致癌的强证据) 柴油机废气、太阳灯、紫外线辐射、甲醛
怀疑对人类致癌的(2B类)(通常根据来自人的可取证据,但不排除有其它解释) 咖啡、苯乙烯、汽油机废气、焊接烟雾、低频磁场

人们还忽略一个细节是,比如极低频电磁场50HZ,都盯住了高压线和变电站,实际上,人们常见的极低频电磁场来源还有: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空调、热水器、烤箱、电热毯、电灯、手机、路由器、电吹风机、电脑、电熨斗。要知道这些距离可比你距离高压线的距离近的多的多,都在室内。

No 8:关于极低频对磁场对孕妇与胎儿的影响

这一点也是很多人关注的点,我会陆续整理收集一些资料论文研究。

有一项国内研究得到上海计划生育研究所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研究是根据《赫尔辛基宣言》进行的。参加研究的妇女在进行研究之前提供了书面知情同意书。

《Prenatal 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and its impact on fetal growth》

《产前暴露于极低频磁场中及其对胎儿生长的影响》

Abstract
Objective: Studies on the effect of prenatal exposure to magnetic field (MF) on fetal growth is inconclusive and subject to some methodological limitations, particularly in measurement of MF exposur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F (ELF-MF) exposure during pregnancy and fetal growth in offspring.
Methods: A total of 128 pregnant women were recruited at their 3rd trimester and asked to wear an EMDEX Lite meter for 24 h to capture daily ELF-MF exposure. Time-weighted average (TWA), P50, and P75 of personal 24-h measurements were used to evaluate prenatal ELF-MF exposure. The medians of these measurements were used as cut-off points of high and low prenatal ELF-MF exposure. Fetal growth was measured by infant's birth weight, skinfold thickness of triceps, abdomen, and back, and circumference of head, upper arm, and abdomen. These measures were conducted within 24-h after birth.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was used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aternal ELF-MF level and fetal growth indices after potential confounders were adjusted for.
Results: Compared with girls with lower prenatal ELF-MF exposure, girls with higher exposure had a lower birth weight, thinner skinfold of triceps, abdomen and back, and smaller circumference of head, upper arm and abdomen in all three ELF-MF matrices.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for birth weight and most other growth measurements (P < 0.05). These measure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higher and lower prenatal ELF-MF exposure in boys except back skinfold thickness.

百度机翻:

摘要
目的: 关于产前磁场暴露对胎儿生长影响的研究还没有定论 ,并且受到一些方法学的限制,特别是在测量磁场暴露方面。本研究旨在探讨孕期母体极低频MF(ELF-MF)暴露与子代胎儿生长的关系。
方法:选择128例孕晚期孕妇,要求她们佩戴EMDEX-Lite仪器24小时,记录每日ELF-MF暴露量。使用个人24小时测量的时间加权平均值(TWA)、P50和P75来评估产前ELF-MF暴露。这些测量值的中位数被用作产前ELF-MF高和低暴露的分界点。胎儿生长通过婴儿出生体重、三头肌、腹部和背部皮褶厚度、头围、上臂围和腹部围来测量。这些措施在出生后24小时内进行。在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采用广义线性模型研究母体ELF-MF水平与胎儿生长指数之间的关系。
结果:与出生前接触ELF-MF较少的女孩相比, 接触ELF-MF较多的女孩出生体重较低,三头肌、腹部和背部皮褶较薄,头围、上臂围和腹部围较小。 出生体重和其他生长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背部皮褶厚度外, 这些测量值在男孩产前ELF-MF暴露较高和较低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资料来源: Prenatal 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and its impact on fetal growth - PubMed

注意,关于上述研究中统计学意义的P<0.05,怎么解释呢:

1、P<0.05并非判断研究结果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万金油”。0.05只是一般情况下人为设定的显著性水平。(资料来源: 医小咖:如何正确看待“P<0.05”?

2、P<0.05是否真的具有统计学意义有待商榷。(资料来源: P值小于等于0.05是否真有统计学意义 | 科研动力 ——)

3、P<0.05 是小概率事件,习惯上将 P≤0.05 或 P≤0.01 称为小概率事件,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就认为该事件不大可能发生了从而拒绝它。

另一篇研究:

《Maternal 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Association with time to pregnancy and foetal growth》

《孕产妇暴露于极低频磁场中:与怀孕时间和胎儿生长有关》

原文:

Background: Data on reproductive and developmental effects of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ELF MFs) are inconclusive. This study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maternal exposure to ELF MF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time to pregnancy (TTP), reduced birthweight or 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 (SGA).
Methods: The study cohort consisted of 373 mothers who gave birth between 1990 and 1994 in Kuopio University Hospital, Finland. To increase prevalence of high ELF MF exposure, women living in buildings near known ELF MF sources were included. Maternal exposure to ELF MF before and during pregnancy was assessed with short term measurements in residences and questionnaires. Associations between ELF MF exposure and TTP, low birth weight and SGA were analysed by logistic regression (or linear regression for continuous variables), adjusting for factor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selected pregnancy outcomes, such as maternal smoking,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Results: The MF exposure of the mothers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in Finnish residences in general, but very high exposures (>0.4μT) were rare. No consistent association of ELF MF with TTP, birth weight or SGA was found.

百度机翻:

背景:关于极低频磁场(ELF-MFs)对生殖和发育影响的数据尚无定论。这项研究验证了以下假设:母亲接触极低频磁场与妊娠时间延长(TTP)、出生体重减轻或小于胎龄(SGA)有关。
方法:研究队列由373名1990年至1994年在芬兰库皮奥大学医院分娩的母亲组成。为了增加高ELF-MF暴露的患病率,包括住在已知ELF-MF源附近的建筑物中的妇女。母亲在怀孕前和怀孕期间接触极低频电磁场的情况通过短期的居住地测量和问卷调查进行评估。通过logistic回归(或连续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ELF MF暴露与TTP、低出生体重和SGA之间的关系,调整已知与所选妊娠结局相关的因素,如母亲吸烟、饮酒和社会经济状况。
结果:母亲的MF暴露总体上略高于芬兰居民,但暴露非常高(>0.4)μT) 很少见。ELF-MF与TTP、出生体重、SGA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 在本研究中观察到的住宅暴露水平下,ELF MF暴露不太可能与TTP或产前生长相关。

(资料来源: Maternal exposure to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s: Association with time to pregnancy and foetal growth - PubMed

No 9:【关于辐射监测仪器的测量数据可以作为证据与解释么】

关于电磁辐射问题,很多视频都和文章截图都有人拿着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作为工具,把实际监测出来的一个数据当做一个证据来证明电力设施是否有辐射,但是问题是,很多网友拿着购物网站上的百十来元的所谓监测仪器作为监测手段显示是不够准确的。

如果说这样的仪器当做玩具有些过分,但是这样的仪器监测数据至少在科学上是不能当做数据的,因为很显示的讲,真正测量精准的仪器都是造价非常昂贵,至少无论测出来的数据是否有辐射,至少随意网购来的仪器监测根本不可能证明和解释电磁辐射的强度。

比如:校级运动会的百米计时器,可能仅仅用了非专业的计时器具记录,但是奥运会,全程都是有精准的仪器跟踪监测。

比如:普通业余的足球比赛,裁判也是临时客串或者是爱好者,但是到了专业的足球比赛,无论联赛还是世界杯,都是全程比赛数十台摄像机跟踪,以及门线技术,还有视频裁判全程协助。

自媒体老爸测评曾测评过,关于甲醛检测仪,全是某宝热销10W+销量的店铺,结果买来的检测仪靠近醋和橙子居然都显示甲醛超标,其实一些人网购的电磁辐射检测仪也是一样,基本属于“玩具”类。

微特斯拉这个数值单位岂能是某些人网购的百十来元的玩具能够测得准?这简直是对科学的亵渎,如果这样,那中科院电工所的精密仪器是不是早该扔了?

所以说,真正科研与科学上的东西,并不是民间的用一个造价成本较低的仪器来测量,就草率的拿出来当做证据来证明电磁辐射问题,科学也更不是某些连专业知识和领域的人随便拿着玩具就到处检测的事。

所以,当你看到一些人拿着一些所谓的网购仪器说事的时候可以直接忽略掉。

No 10 : 【 关于高压线辐射问题分析与探讨 】

首先不管多少伏的高压线,它们的工作频率在我国都是 50 赫兹(50Hz) 。这种频率的电磁辐射的波长长达 6 千千米, 按照电磁辐射发射天线的理论分析,想要发射这种波长的电磁辐射,那么其天线的尺寸也要达到 上千千米 才能做到。所以对于 50 Hz 的输电设施来说,只能在其很近距离的周围产生感应电磁场,很难做到向外辐射能量。另外高压线也是非常典型的工频电场,无需担心辐射问题。

即便有人依然担心高压线的电磁辐射,那么你以为离高压线距离远就可以躲得开?太天真了!因为,6000千千米的长波可以穿过整个小区,因为它的波长太长了,覆盖面极大,可以说市内几乎都逃离不了高压线长波的覆盖,如此长波可以说是无害的,如果还坚持认为有害,那么无论你在城市的任何角落都躲不开它超长波长的“辐射”。 比如, 你为什么在城市任何角落都可以收听得到广播?

如果把高压线电力线路看成一根“发射天线”,它的“发射”能力几乎为零,实际上也不可能形成向外“辐射”

另外,这里不得不提到是:网上常常有人动辄拿着一个国外的2004年的研究说事:

《Effect of 50 Hz electromagnetic fields on the induction of heat-shock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leukocytes》

中文翻译为:《50 Hz电磁场对诱导人白细胞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资料来源: pubmed.ncbi.nlm.nih.gov

该研究结尾中明确表达:

These findings and the extant literature suggest that power-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re not a universal stressor, in contrast to physical agents such as heat.

中文翻译为:

这些发现和现有文献表明,与诸如热之类的物理因素相比,工频电磁场不是普遍的压力源。

所以,那些只看标题,连结论都不看的人就不要到处拿这篇文章说事了。

另外WHO在1998年关于极低频电场有过官方论述,其中有一段内容如下:

㆒般大众均认同在日常生活及医疗方面使用电力的 好处,而在过去20年,他们亦越来越关注暴露在极低频电场及磁场对我们健康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该类电磁场主 要来自输送及使用电源频率 50/60 赫兹的电力。

因为涉及到50/60HZ,所以该在这儿做一个引用:

资料来源: bjep.org.cn/UploadFiles

极低频电磁场与生物组织互相感应后的唯㆒实质影响,是产生感应于体内的电场及电流,但是,因受到我们周围环境㆒般存在的极低频电磁场的照射而感应的电流数值,其实较我们体内自然产生的电流数值为低。

可见,WHO认为极低频电磁场较体内自然产生的电流数值相比是低的。

在1999年6月15日,美国全国环境卫生学学会(NIEHS)就“暴露于电力线电场和磁场中的健康影响”,向美国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结论和建议是:“30名科学家组成的国际专门小组,小组投票(19/28投票成员)得出结论:‘有限的报告证明,与居所暴露有关的儿童白血病以及与职业性暴露有关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发生率的升高’”。

也许有人对有限证据这个说辞依然担忧,按对人的致癌危险性IARC对已有资料报告的989种物质分类中,第4类很可能不致癌,仅为1种。

而高于有限证据等级分类的常见物诸如:

为1类致癌物有:
含酒精的饮料(含酒精饮料的定义为:乙醇含量在0.5%(vol)以上的饮料)、发动机排气、室外空气污染、加工肉、画家(职业暴露)、太阳辐射、烟草烟雾及二手烟、槟榔果、幽门螺杆菌、中国式咸鱼。

讲到这儿,如果依然有人咬住高压线50HZ产生极低频的话,那么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人们只盯着了住宅或者工作环境附近的高压线,但是我们可以看一下人工极低频电磁场常见的都有什么:

极低频电磁场的人工电磁源主要有:

1) 背景电磁场,多数来自于配电线路、导线、接地等。居家背景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约为 0.05~0.07 μT ,电场强度约为1~20 V/m;起居室电磁场的磁感应强度约为0.07 μT,电场强度约为37 V/m。

2) 家用电器,包括 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空调、热水器、烤箱、电热毯、电灯、手机、路由器、电吹风机、电脑、电熨斗 等。 距离家用电器5cm处的磁场磁感应强度约为1~40 μT

3) 输电线路, 有高压输电线路和低压输电线路。 高压输电线路用于远距离电力传输,电压等级有1~1 000 kV不等,环境电场强度为0.02~700 V/m, 磁感应强度为0.25~1.4 μT ;低压输电线路用于家用电器电源传输,电压等级有 110 V和220 V这2种 ,环境电场强度为0.62~13 V/m,磁感应强度为0.14~0.57 μT。

4) 工业设备, 焊接电弧的磁感应强度为100~200 μT, 最高达 1 mT ;电磁感应炉的磁感应强度为0.2~10 mT,最高达60 mT; 电气机车的磁感应强度为2~120 μT 。只有职业工人在工作期间才能接触到工业设备,属职业暴露。

所以可以下结论:市区内高压线等电力设施工频电场为50HZ,无需担心! 通俗点讲,高压线设备是“连着线”的,即电能是靠导线来传递电能,不是靠“辐射”。否则高压线不必连着线,直接靠建设发射塔来传播了。

No 11:【 关于变电站辐射问题与探讨 】

变电站从工频电场的原理的角度上讲,与高压线是大同小异的,无非是对电压和电流进行变换,接受电能及分配电能, 但是在实际中以及网络讨论中二者对生活影响又有很大区别。

以下引用一个电力从业工作名为都灵半兽人网友说:

“从事电力行业10多年了,我告诉你,高压线路附近只有电磁波,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辐射,但是变电站会产生强辐射,所以原离变电站即可。”

在电力行业人员表达关于变电所问题的时候和高压线有个明显的区别就是,高压线绝大部分人认为无危害,但是变电站却是有害和无害的说辞各占一半。

我也问了朋友的朋友,因为朋友的朋友的父亲是大学里的相关专业的老师,给出的说辞比较含糊:离变电站50米以上不必担忧。

我找出的相关资料如下:

“《电磁辐射管理办法》规定100伏以上为电磁强辐射工程,第二十条规定:在集中使用大型电磁辐射设备或高频设备的周围,按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要求,在规划限制区内不得修建居民住房、幼儿园等敏感建筑。 北京市规划委(2004规意字0638号)110千伏的地下高压变电站工程项目,明确要求距离不得少于300米。66KV变电站安全距离。35KV以上变电站的建设,要求正面距居民住宅15米以上,侧面12米以上箱式变电站距居民住宅5米以上10-35KV变电站安全距离:般10KV35KV变电站,要求正面距居民住宅12米以上,侧面8米以上。”

可以根据相关规定看出,变电站比高压线还是有着比较严格的相关距离规定。

然而随着查找资料时发现,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某卫视官方账号有一期关于变电站官司的视频,在一个生活纠纷调节栏目中讲述,A先生买了一套别墅,在工人施工无意中发现,与该别墅相邻的一个封闭空间里是该小区的变电站,随即A先生与开发商协商要求退房,最后闹到和开发商打官司,重点来了,法院的 司法鉴定结论是:该房屋不适宜居住。

由于是短视频,受时长闲置,所以只知道事情大概,至于具体的这个变电站规格是多少,不得而知,仅从视频上了解到,该业主A先生把问题矛头直接指向噪音问题,但是至于司法鉴定的不适宜居住的原因是什么,视频内容并未呈现。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变电站的低频噪声污染是显而易见的。在不繁忙的单车道马路对面,660KV变电站在白天依然可以听到工作时的低频噪音,低频噪音的穿透力是非常强的,在夜晚尤其甚。

低频噪音是指频率在200赫兹(倍频程)以下的声音,低频噪音的特性:频率低、传播距离远、穿透力强、衰减缓慢(在建筑结构受影响位置与源头,衰减量几乎可忽略)。

浙江大学环境科学系的翟(Di)国庆教授,张邦俊,童美萍等学术人士写过论文:《室内窄频带低频噪声烦恼度与治理研究》,针对住宅楼底层箱式变压器引起的室内结构声污染,采用模糊数学原理进行了噪声烦恼度研究,发现在低频低噪声环境下(等效连续A声级<35dB),仍能引起较高的烦恼概率,且噪声大小与噪声烦恼度仍存在着较好的关联关系;对于同一中心声级的噪声,室内噪声烦恼概率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室内噪声频谱特性改变所致;在低噪声级环境下,小幅度增强中高频噪声,利用噪声的掩蔽效应,可降低噪声烦恼。

所以,对于变电站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低频噪音污染就好。

No 12 :【 移动基站辐射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

其实移动基站的辐射个人认为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移动基站涉及到了射频电场!射频(RF)是Radio Frequency:频率范围从300KHz~30GHz之间。从这一点上看是明显区别于工频的高压线的工作频率50HZ的。

搜狐总裁张朝阳在出席搜狐科技5G峰会时称, 5G基站密度极其高,对人体危害很大。他称:“到了毫米波,对微波转播的高频率几千兆赫兹,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我的物理知识,这个频率其实对人体的危害是更大的。”

不过,随后在微博上他又重申,“关于电磁波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只是说这个问题值得探讨,我本人不是生物医学方面的专家,只是看到了一些国外的报道(当然,对任何事情,国外的报道都会五花八门)。目前我对这个问题还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大家对我今天的发言涉及这个问题,不要把我的观点太看重。特此声明。另外,我自己生活中,一般会保持与手机30厘米以上的距离。”

要看移动基站的辐射问题,首先要看一下,电离辐射的概念:

电离辐射是一切能使受作用物质发生电离现象的辐射的总称,即 波长小于100nm 的电磁辐射。由此可见, 辐射危害,明确是以波长100nm为划分。个人认为即便高于100nm,在此波长附近的辐射依然要注意,既波长越短危害越大,尤其毫米波及纳米波。

5G信号的频率是24gHz—32gHz,按28gHz计算,5G的波长由公式 :光速=波长*频率来决定,光速是恒定的,为每秒30万km。 因此5G的波长是108mm 。( 可以根据毫米与纳米公式换算 参考:1毫米(mm)=1000000 纳米(nm))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的结论是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射频电磁场列为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物质(2B类),即在无法合理可靠地排除偶然因素、偏差和错误的情况下,因果关系被视为具有可信度。

另外引用《2012BioInitative研究报告》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how links between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 (RFR) exposure and cancers, neurological disorders, hormonal changes, symptoms of electrical hypersensitivity (EHS) and more. Laboratory studies show that RFR exposure increases risk of cancer, abnormal sperm, learning and memory deficits, and heart irregularities. Fetal exposures in both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result in altered brain development in the young offspring, with disruption in learning, memory and behavior. The brain development of a fetus can be impaired by in-utero exposure to a pregnant woman. The evidence for these statements is based on hundreds of published, peerreviewed
scientific studies that report adverse effects at levels much lower than current FCC public safety limits. WiFi is schools, in contrast to wired internet connections, will increase risk of neurologic impairment and long-term risk of cancer in students. Corporations cannot avoid responsibility simply by asserting compliance with existing legal, but outdated and inadequate FCC public safety limits.


Google机翻中文: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射频辐射(RFR)暴露与癌症,神经系统疾病,荷尔蒙变化,电超敏性症状(EHS)等之间存在关联。 实验室研究表明,暴露于RFR会增加罹患癌症,精子异常,学习和记忆不足以及心脏不规则的风险。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胎儿​​暴露都会导致年轻后代的大脑发育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学习,记忆和行为。胎儿的子宫内暴露会损害胎儿的大脑发育。这些陈述的证据是基于数百篇经过同行评审的已发表论文
科学研究报告的不良反应水平远低于当前的FCC公共安全限值。与有线互联网连接相反,WiFi是学校,它将增加学生神经系统受损的风险和长期患癌症的风险。公司不能仅仅通过宣称遵守现有法律,而是过时且不充分的FCC公共安全限制来逃避责任。

(资料来源: CEO Wireless Letter

在我查阅资料过程中,看到很多网友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移动基站对自己身体的影响。 这一点是非常非常的明显的,要高于高压线和变电站的的吐槽。 在高压线的担忧中,更多的是心里意义上担忧,暂时在查询大量资料中并未发现“网友在网上的现身说法式的伤害”,

豆瓣网友:Haziwell 表达:( 2019-06-19 22:22:07 )

通讯基站确实伤害身体啊,你有试过住在基站旁边吗?前两天还跟一个基站受害者聊过,对方说一个基站按在他们那栋楼的旁边,一栋楼的人基本都搬走了。症状基本都是一致“综合整栋楼的症状是:抵抗力差,心情烦躁易怒,不易入眠,不孕掉胎,出虚汗盗汗,整个房间温度偏高。离开了那个地方,则不会洗澡后出虚汗,不会那么易躁,睡眠好很多。辐射穿透力强,水泥无法阻挡,只能用密集金属网隔离,一下子屋内温度降低一些。影响都是长期的,毛病多了很不健康,影响生活和工作。” 此外还有注意力下降 容易疲惫 记忆里下降 脱发 耳鸣。。。

知乎网友:为我 表达:

“电磁辐射对 敏感人群 有害是100%板上钉钉的事。这个敏感人群的比例有研究称是3%-5%,但实际感觉至少在中国没这么高。国外的研究已经比较充分,有大量的公开报道和相关研究。国内的研究和报道很少。大多数人确实对日常电磁辐射无感。太阳光,手机信号,wifi这类辐射也确实无处不在。但是对大多数人无害不表示对少数人无害!!这个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无害不能代表那个频率的电磁波对人体无害!!“

关于移动基站的辐射言论还有很多很多,不多转载。

有一篇论文:《 World’s Largest Animal Study on Cell Tower Radiation Confirms Cancer Link》

"Governments need to take measures to reduce exposures from cell tower emissions. Cell towers should not be near schools, hospitals or people’s homes. Public health agencies need to educate the public on how to reduce exposure from all sources of wireless radiofrequency radiation—be it from cell towers or cell phones or Wi-Fi in schools,” stated David O. Carpenter MD, former Dean of the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t the University at Albany. “This is particularly urgent because of current plans to place small 5G cell towers about every 300 meters in every street across the country. These 5G ‘small cell’ antennas will result in continuous exposure to everyone living nearby and everyon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The increased exposures will increase risk of cancer and other diseases such as electro-hypersensitivity.”

Google机翻: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发射塔发射的辐射。 手机信号塔不应靠近学校,医院或人们的住所。 公共卫生机构需要对公众进行教育,以减少所有无线射频辐射的照射,无论是来自手机发射塔,手机还是学校的Wi-Fi辐射。” 奥尔巴尼大学的公共卫生。 “这尤为紧迫,因为当前计划在全国每条街道上每300米左右放置一个小型5G蜂窝塔。 这些5G“小型蜂窝”天线将使附近的每个人和在街上行走的每个人都能持续暴露。 暴露量的增加将增加罹患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风险,例如电超敏性。”

(资料来源: ehtrust.org/worlds-larg


抛开理论不谈,但从实际的切身感受上,很多人 也许对于移动基站的信号辐射属于“过敏状态“ 。当然每个人的过敏源和过敏状态不一样,这里也可能包含“心里过敏”的状态。

在知乎上看到过有知友因为长期在移动基站附近生活,引起了相关免疫性疾病,出于个人隐私不详细说明知友网名及病名,但是到底是不是因为移动基站与他的病产生因果关系,依然很难给出因果关系上的判定。 因为我在顶级期刊《cell》,查阅相关资料显示:该免疫类疾病一致指向肠道,没有任何研究证据表明与移动基站辐射有因果关系。

但是随着知乎网友@ kkkmnl 提供的资料: The Appeal — 5G Space Appeal g/the-appeal射频的危害则需要广泛的重视,现在简单摘要部分内容。

Space-based 5G

At least five companies [5] are proposing to provide 5G from space from a combined 20,000 satellites in low- and medium-Earth orbit that will blanket the Earth with powerful, focused, steerable beams. Each satellite will emit millimetre waves with an effective radiated power of up to 5 million watts [6] from thousands of antennas arranged in a phased array. Although the energy reaching the ground from satellites will be less than that from ground-based antennas, it will irradiate areas of the Earth not reached by other transmitters and will be additional to ground-based 5G transmissions from billions of IoT objects. Even more importantly, the satellites will be located in the Earth’s magnetosphere, which exert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ver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the atmosphere. The alteration of the Earth’s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may be an even greater threat to life than the radiation from ground-based antennas (see below).

百度翻译:

至少有五家公司(5家)提议在中低地球轨道上,利用两万颗卫星从太空提供5G,这些卫星将覆盖地球,形成强大、聚焦、可操纵的光束。每颗卫星将发射毫米波,有效辐射功率高达500万瓦[6],由数千根天线组成相控阵。虽然从卫星到达地面的能量将少于从地面天线到达的能量,但它将辐射地球上其他发射器无法到达的区域,并将是数十亿物联网物体地面5G传输的额外能量。更重要的是,这些卫星将位于地球的磁层中,这对大气的电学性质有重大影响。地球电磁环境的变化对生命的威胁可能比地面天线的辐射更大(见下文)。

由于该文章较长,只截取部分,该内容有详细详解,想了解可以点击链接。

综上所述,关于生活常见电力设施的辐射问题,重要明确两点:

第一:到底是工频电场还是射频电场。

第二:波长与辐射危害有极大关系。

最后不得不提到一个概念:电磁环境背景值。也称为自然本底值,它反映自然环境的原始状态下的电磁场强度。 目前,在全球人为电磁源日益增多的今天,要寻找绝对没有人为产生电磁场的区域是非常难做到的。

写到最后,不得不说一个有趣的事,既然很多人喜欢拿网上捕风捉影的言论,我也来转载一个网上的说法, 在人们着力探求电磁辐射的危害时,有些研究结果却大出意外。 在1976年和1979年,两家哈佛附近的诊所发现,低剂量的辐射可以使癌症患者在4年内的存活率提高30%左右。日本东北大学的一项研究也表明,接受低剂量辐射的病人存活12年的几率为84%,而没有接受辐射的病人存活9年的几率只有50%。 此外,1994年在加拿大和法国、1995年在美国,曾经进行的规模庞大的研究都一致指出,电机员工不但无额外致癌危险,甚至比远离电磁辐射的人平均罹患率还低。

一个更能说服人的事实是,电磁辐射在疾病治疗上早已被广泛应用了, 例如医生以电磁波治疗忧郁和精神分裂、脑中风、脑部水肿、高血压、帕金森氏症等疾病。 这样说来,电磁辐射不但没有毒害,反而是良药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药理学家帕拉塞尔苏斯说:“所有的事物都带有毒性,剂量的多少决定它是否成为毒药。”让人疑惑不已的电磁辐射, 也正是这样的一种“毒药”。 生物自古以来即在自然界、诸如宇宙射线的辐射环境中生长,已演化出适应低剂量辐射的能力,这称为电磁辐射的激效。

以下是关于低频电磁辐射的有益研究:

1、《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LF-EMF)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improves func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极低频电磁场(ELF-EMF)可减少氧化性应激并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功能和心理状态》

(资料来源: Extremely low 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 (ELF-EMF)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and improves func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status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 - PubMed

2、《Efficacy of extremely low-frequency magnetic field in fibromyalgia pain: A pilot study》

《极低频磁场在纤维肌痛疼痛中的功效:一项初步研究》

(资料来源: pubmed.ncbi.nlm.nih.gov ))

3、《Inactivation of TGF-beta signaling in lung cancer results in increased CDK4 activity that can be rescued by ELF》

《肺癌中TGF-β信号的失活导致CDK4活性增加,可通过ELF挽救》

(资料来源: Inactivation of TGF-beta signaling in lung cancer results in increased CDK4 activity that can be rescued by ELF - PubMed

4、 《长期暴露于低强度磁场可改善记忆的获取和维护》

(资料来源: Chronic exposure to low-intensity magnetic field improves acquisition and maintenance of memory - PubMed

附录:

1、各波段名称、频率范围及波长

编辑于 2023-02-21 12:09 ・IP 属地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