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炭“多、小、散、乱”的格局如何浴火重生?
做好加减法 做优煤产业
山西是我国煤炭资源最丰富的省份,全省119个县(区、市)中有91个县(区、市)产煤,查明煤炭资源储量超过2600亿吨。然而,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密布于山西全省的小煤矿多数是县级或县级以下煤矿,最多时遍地涌现的煤矿超过1万座。经过1998年开始的关井压产和治理整顿,虽然在此次资源整合前全省煤矿数量已减少到4300多座,但年产量30万吨以上的煤矿只有321座,仅占总数的8%。“多、小、散、乱”的格局和粗放落后的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给山西的发展带来严重后果: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资源整合是系统工程
虽然重组整合势在必行,然而,“资源整合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山西省要关掉1400多个小煤矿是很难的,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协调工作,单靠哪个部门都搞不成,还需要市、县、乡各级政府对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达成共识,从而变成自觉的行动。”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怀文直言。
“推进结构调整,要敢舍善取,哪怕忍受发展暂时放缓的阵痛。”正如山西省省长王君所言,面对重重困难,山西省委、省政府下定决心,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在推进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协调指导与市场作用发挥相结合,坚持煤炭企业整合重组与煤炭开采秩序治理整顿相结合,坚持上大、改中与关小和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坚持既注重发挥省内外国有大型煤炭企业的作用,又注重发挥民营骨干企业的作用。”王君说。
重组整合绝不是简单的“加减法”,而是要走一条跨越式转型的道路。具体而言,首先是科学规划、明确目标。根据国家有关规划,结合煤炭资源赋存、矿井布局、企业结构等情况,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论证,制定了煤矿企业重组整合的总体规划和要达到的目标。
第二,设立合理标准,扶优汰劣。坚持以先进生产力为标准,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发挥资本、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兼并重组中小煤矿,建立煤炭旗舰企业;具备一定生产规模的民营煤矿也可作为主体,兼并重组小煤矿;支持电力、冶金、化工等与煤炭行业相关联的大型企业以参股方式参与煤矿企业兼并重组。
第三,明确整合模式,兼顾各方利益。这次兼并重组整合以资源为基础,以资产为纽带,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对被兼并重组煤矿的资产,依法进行评估,由兼并重组双方协商确定转让价格或作价入股。对被兼并重组煤矿,退还剩余资源量采矿权价款,同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实行属地注册公司,维持原有税费上缴渠道不变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工业反哺农业、以煤补农,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努力做到被兼并煤矿、整合主体、当地群众、地方政府都满意。
第四,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政策。山西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组。省领导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总体规划和配套政策,审查各市上报的整合重组方案。在工作中,将各市县作为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保证了既能高效推进又能因地制宜。各市上报方案符合政策的,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审批或变更证照时实行联合办公、集中受理、限时办结。纪检、监察部门全过程参与、监督,加大煤焦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力度,确保兼并重组整合阳光操作、健康推进。山西省政府先后制定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参与兼并重组企业范围、新增资源范围、地方合理利益保障、生态环境保护、采矿权价款处置、证照手续办理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出台了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意见,为退出的民营资本开辟转型转产绿色通道。
“加减法”组合拳
一块大煤田,让数个小煤矿“割据”开采,必然造成资源浪费;而由一个大矿统筹开采,则打破了“割据”的藩篱,实现了资源集约式开采。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通过整合,煤炭总储量超过400亿吨,矿井总数达到57座,产能规模接近每年1.4亿吨。目前正在临汾、晋中、忻州打造三个千万吨级的煤炭企业,为构建煤炭、电力、煤基合成油、煤基天然气、醇醚燃料、太阳能等多个层次的立体能源输出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同煤矿集团将省内太原、大同、运城、临汾等7市13县的103座煤矿整合规划成39座,新增产能3480万吨,储量近30亿吨。到今年年底,原煤产量将超过1亿吨,在“十二五”期间可再造一新同煤……
对于山西省的大型煤矿企业而言, 2009年无疑是火热的一年,山西省各大煤炭资源整合主体企业,无一例外地将自己的产能翻了一番。以至于山西省的这场煤炭资源整合行动被一些媒体称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次企业重组行动”。
此次山西煤炭资源整合重组运用的是“加减法”的组合拳。具体而言,“减”矿井数量和办矿企业数量:2010年山西省矿井由2598处压减至1053处,办矿企业由2200多家缩减至130家。这一方面的“减法”却促成另一方面的“加法”。具体就是,“加”单井产量和企业“单产”。经过重组整合,实现矿井、企业做大: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实现平均单井年产量从33万吨提高到100万吨以上;山西省将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72个300万吨级的地方集团公司,大集团煤炭产量占到全省的75%以上。
资源开发集约化水平的大幅提高,大大提升了山西煤炭产业水平。根据规划,到2011年,所有煤矿实现采掘机械化,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大型煤炭企业主要污染源治理达到国家标准,煤矸石为主的固体废弃物处理率达到70%以上,矿井水复用率达到80%以上,达标排放率为100%;全省矿井回采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薄煤层达到85%以上,中厚煤层达80%,厚煤层达到75%。
实现“1+1>2”
长久以来,煤炭销售是山西煤炭产业的主要业务,单一产业发展模式让山西煤炭产业前景极不稳定,总是随着市场行情波动“起伏不定”,山西煤炭产业亟待做强。山西不仅要挖好煤,更要用好煤;不仅要做好煤炭本身的文章,更要做好煤炭延伸发展的文章。这也正是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的另一个重大目标。
记者在新建成的同煤塔山工业园区看到,这里建成了以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矿井——塔山煤矿为龙头,包括洗煤厂、坑口电厂、甲醇生产、粉煤灰砖厂、水泥厂、高岭土加工等10个项目,形成了“煤―电―建材”和“煤―化工”两条产业链条,对资源“吃干榨净”,消化外部成本,实现“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在潞安集团的屯留矿,原煤洗选后,喷吹煤外运,煤矸石及中煤、煤泥分别用于制砖、综合利用发电;矿井水经过处理作为煤制油、综合利用电厂的水源;抽采的高浓度瓦斯,以及集团控股焦化厂的焦炉煤气经转化作为煤制油的氢源,尾气及低浓度瓦斯用于发电;利用合成油装置富余的氢气、排放的高纯度氮气和二氧化碳,同期建设联产合成氨、尿素装置,实现二氧化碳减排27万吨/年。这里把煤炭开采、洗选加工、矸石发电、煤气化合成油、制化肥、联合循环发电等融为一体。
这些循环经济园区通过延伸产业链,消化掉煤炭产业的外部成本,代表了煤炭工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成为做强山西煤炭工业的重要“抓手”。山西确定了立足煤炭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条的方针。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大力发展煤制化肥、煤制油品、煤制天然气、煤制甲醇及深加工等以煤为基础的产业;加大煤矸石和矿井水的综合利用;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
“煤炭资源整合绝不是简单的1+1=2,而是让落后产能合理退出,为优势产能腾地方。”王君说道:“优势产能实现有序‘扩张’,占领空间。其技术优势、人才优势、管理优势、安全生产优势也就得到相应扩张,进而带动整个煤炭产业水平提高,真正实现1+1>2。”
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王君发表讲话时称,山西经过近年来的煤炭资源整合,已经彻底告别了小煤窑时代,进入了现代化大矿时期,预计今年全年煤炭产量在8亿吨以上;电力装机“十二五”末将突破1亿千瓦,能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记者 刘存瑞
“十二五”煤炭工业重点推进兼并重组
( 2011-11-16)
煤炭供求由“偏紧”向“平衡”过渡
( 2011-11-14)
铁路部门全力保障煤炭运输 山西中南运煤大通道加紧施工
( 2011-11-10)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煤炭消费或超越石油
( 2011-11-10)
预计2011年全国铁路运输煤炭将近23亿吨
( 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