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号·湃客 >

《电影手册》:法国电影市场处于危机时刻

2023-03-02 11:17
北京

法国影业当前的状况,院线观影人数的减少,对不同领域里从业人员间争端熟视无睹的CNC(法国国家电影和动画中心)至少从辩论层面重新唤起大众脑海里中那个既高冷又不卖座的令人讨厌的作者电影印象。

打着为电影好的旗号,商人的唯利是图把这项艺术形式当做了替罪羊。所谓的行业火车头指责小车厢们不愿前进,却对不同电影在宣发预算、上映时长和排片数量上的不平等熟视无睹。事实上,越来越少的电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展现并找到他们的受众群体,更别提小成本制作。

《不可思议但千真万确》剧照

电影产业中的不平等待遇一直存在,在法国前文化部部长贾克·朗的政策推动下,过往四十年通过CNC多方的资助,电影业得以重新找回平衡。作为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主席的贾克·朗提议和发起的影业纵观号召(法国《电影手册》792刊)在安抚的同时也让人忧心忡忡:他努力的成果被那些喜欢用“动态影像”代替电影的监管部门侵蚀着,就好像活跃的影人一代在文化政治领域没有任何贡献一样。

这样的成果值得被保留下来吗?是否应该另辟蹊径,规范的同时也特例独行,扎根于本土,必要时超越规则,对抗依附在所谓自由市场上的危险的霸权意识流(jacobinisme 激进主义,专政)。若想拯救法国艺术院线联盟当前脆弱的经济情况,不能仅限于鼓励发展最有利可图的电影,还需要承担援助的政治和主观上压力,真正帮助这些需要被承认、看见和了解的艺术家。

电影院是否生产电影?

在这场伴随争论的危机和大多数影人都认可的影业影业纵观号召运动中,一本影评杂志到底站在哪里?答案很简单,《手册》从不站在票房那一方。票房数字不是我们对电影评价、喜欢或分析的标准。

再次确认一件如此明显的事情,为何显得十分重要?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我们在无数争论中,在批评国家援助的意愿方面似乎遭到了质疑,尤其是在如此一个出现文化政治和工业公司互不相容的时刻。比如CNC在它发“法国2030”计划的公告中把“电影国际市场:从视听到游戏”和全部内容联系到了一起,在如此时刻,我们当然能认为重申“电影”一词的艺术性是相当重要的。

CNC—法国国家电影中心

真正的威胁其实是一种一有机会就不惜任何代价实施垄断并用票房来扼杀多样性的主要形式。它能以虚假的进步、肤浅的回报和宣扬“主流”的名义来作恶。在法国电影“大家庭”被数个危机(新冠和院线人数)拷问的当下,我们从中看到了一个更大的裂痕,只要一有机会,潜伏的野心,对权力的渴望和对别人的鄙夷就会乘虚而入。

当法国电影面临危机,一种声音就会占地为王。这种声音看起来很务实且友好,希望拯救法国电影和它璀璨的历史,但它也是一种独断专行的声音:这既不是维戈的声音,也不是希维特或杜拉斯的声音,这是米歇尔·奥迪亚、克劳德·贝黎或贝特朗·塔韦尼耶的声音。

去年九月,专业电影周刊《法国电影》一篇名为《收复失地》的文章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但有一层含义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电影所想要的不仅仅是票房,更是坚持看激进、不合时宜且小众的作者电影的观众。在电影看似虚弱的时刻专注机会讥讽它的专横。这场收复的战场并不在于用观众填满影厅,而是在于占领荧幕。

从左至右分别是三位法国著名的导演,米歇尔·奥迪亚、克劳德·贝黎及贝特朗·塔韦尼耶

从一部大胆作品的诞生到院线上映,电影节和影评在其间发挥启明大众的作用,然而这种作用对排片的效果似乎越来越小。克斯尔·萝珀特的作品《少女索朗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此外还有帕特里西亚·玛佐《土星保龄球》,尽管饱受媒体好评,但被贴上了16岁以下禁止观看的标签(如今已经有很少的作品被如此标注,它对电影受众范围有很大的影响),在极少的影院上映:根据最新的消息,它都没能进入像波尔多或雷恩这样的大城市。

导致该现状的原因并不在于影评的怠慢——顺道提一句安德烈·巴赞在50年代确实遭此待遇——而是激进影评精神、美学品味和那种渴望把作品呈现到观众面前的政治任务的消失。尽管在法国我们能见证许多美丽的意外,但也不得不承认越来越难在影院看到那些独特的作品了。然而,我们不能只从影评中寻找批判的眼光,所有想维护电影发展的人都参与其中,这使得他们不单单从商业方面(有时候是道德方面)来考量作品,也会关注美学层面和对艺术的贡献,同时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好奇。

少女索朗日海报

影评杂志,或富裕的时间

电影是什么?绝对不是一款在市场的红毯上滚落的、毫无沉淀的视听产品。影评的角色正好与宣发相反,它的意义在于把电影从见风使舵的商业和广告齿轮中解放出来,并赋予艺术价值。《电影手册》在这一点上对所有电影一视同仁,因为我们一直相信,单一对艺术的向往是不够的,而诗歌能帮助最平平无奇的作品脱颖而出。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能够定义影评人工作的真正目标:把电影人从失败的压力和打着自由派旗号的虚伪中解放出来,维护电影诞生的平等权,忽视票房数字,与重量不重质的行业帝国作斗争。

电影《卧底》剧照

在万物保质期都缩短、电影院都配备动感座椅的今天,还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塞尔日·丹尼曾经写道在“杂志”(revue)一词中,包含了“再看”(revoir)的含义,这也是真正影评文章所倡导的:重看电影,让它们越过时间的限制,深入思想,这里是表达的延续或开始。这同时也意味着通过文字来打破任何消费电影的行为。我们还追求电影的历史,把电影当作一场艺术、形态和人文的冒险。

塞尔日·丹尼,法国影评人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在乎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对于一部喜爱的电影,我们也希望它能被更多的人看到。我们达到目的的方法首先是把赌注放在观众/读者的品味上,认为所有电影只有在讨论、深思和交流中才是最迷人的。它们并不被其来源、标志、标签或预算所定义,而是为不同人所秉持的不同视角而存在。因此,影评的任务就是瓦解那些自诩理解“大众”意义的人的高谈阔论。这个幻想的词语把每个敏感的个体工具化了,并认为读到这篇文章的每个人也都是其中的一份子。

FIN

本文来自《电影手册》

翻译:Zen

校对:tobias

排版:捕风

审稿:Xavier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文仅供交流学习,严禁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原标题:《《电影手册》:法国电影市场处于危机时刻》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