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科技科协联组(一):

贵组提出的关于强化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已开展工作

(一)高标准构建低碳政策体系

近年来,市发改委牵头深入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实施路径研究,在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务实推进双碳工作。一是出台系列低碳政策文件。牵头起草并由市委印发全市双碳工作方案和“十四五”低碳发展规划。根据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编制并出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南京市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深入开展《碳达峰实施方案》前期研究,努力构建“1+3+12+N”低碳发展政策体系。二是成立双碳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全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在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建立联席会议机制,系统扎实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三是构建低碳发展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南京高校、央企资源优势,市政府先后联合东南大学成立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联合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联合华能集团筹划成立低碳城市研究院,三个碳研院实现错位发展,为我市双碳政策及目标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二)全方位打造低碳能源体系

一是编制能源发展规划。完成我市“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电网发展规划、坚强局部电网建设方案、电动汽车充、换、储电基础设施规划、综合利用发电规划和《“双碳”格局下南京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方向及政策机制研究》等规划和课题,充分发挥规划引领性作用。二是优化能源消费和供应结构。严格控制煤炭消费,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加大终端能源清洁替代,积极构建低碳能源结构体系。调整能源供应结构。煤电装机规模稳中有降、占比大幅下降,清洁装机规模、占比“双上升”。三是深挖光伏发展潜力。推进4个国家整区屋顶光伏项目试点,细化试点方案,摸排屋顶资源,分析屋顶光伏消纳水平,明确年度光伏建设进度计划。重点跟踪、按月调度2021年度光伏发电市场化并网项目建设情况。不断增强和优化电网架构布局,为提高区外来电比重提供可靠通道保障,满足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

(三)深层次完善低碳创新体系

一是加强规划引领。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中明确提出,助力“双碳”战略,提升绿色技术源头供给能力。依托在宁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和龙头企业,加强碳捕集、清洁地热能智能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低碳创新主体。组建一批节能减碳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二是加大配套力度。研究起草《南京市低碳重大技术攻关方案》,统筹配置科创资源,系统谋划低碳技术科研攻关体系,实行“揭榜挂帅”制度,统一组织、协调和推进。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深化“政产学研用金介”合作模式。建立项目库,做好前期引导性培育,及产品和技术推广应用。三强化具体举措。根据市委1号文精神,制定《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重点支持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目前省科技厅下达的2022年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中,我市共立项12项,总经费达1.14亿元。四是落实项目支撑。聚焦CCUS、特钢、光伏技术、氢能和储能技术等行业领域,积极组织国家能源集团江苏电力有限公司实施“燃煤电站超大规模碳捕集利用及封存技术研发与重大科技示范”、中国石化集团华东石油局实施“苏北地区二十万吨级CCUS重大科技示范工程”等省级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项目。

(四)大力度健全能耗监测体系

2022年国家统计局把制订科学规范、具操作性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统一的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制度体系,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作为年度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目前,结合上级部门能耗双控要求,我市正在加快推动市级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对已经接入的78家重点耗能企业系统进行评估,保证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将已建成的新增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两高”项目纳入系统,加以重点跟踪。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积极打造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一是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低碳转型。加快工业绿色化改造步伐,推动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发展,指导企业持续提升绿色制造水平,重点实施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转型升级及绿色低碳工艺革新,加快梅钢等企业新产业发展,培育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钢铁企业废钢再生资源高效利用,推进氢冶炼技术研发及转化应用。加强已获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和单位的监督和管理,规范有序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二是积极优化电力能源系统布局。加快推动江苏盱眙-秋藤500千伏线路工程、秋藤-望江220千伏线路工程、望江-莫愁220千伏线路工程等重点电网工程建设进度,不断增强和优化全市电网架构布局,为提高区外来电比重提供可靠通道保障,进一步满足分布式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接入需求,有效提升全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三是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规模。结合我市自然禀赋实际深挖光伏发展潜力,坚持分布式与集中式光伏发电并举,大力推进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工作,积极推动华润溧水和凤120MW渔光互补和大唐龙潭60MW农光互补项目年内开工,加快六合区程桥100MW农光互补和马鞍120MW渔(农)光互补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江北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年内建成,确保今年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超过100万千瓦。

(二)大力构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着力培育低碳创新主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我市节能环保服务业的优势,鼓励机构和企业研发先进工艺、技术、设备。加大对企业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等的扶持力度。加强碳捕集、清洁地热能智能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低碳创新主体。重点支持相关企业碳捕集、低碳冶金技术、二氧化碳尾气回收利用等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持相关企业CCUS示范项目、废钢炼钢及智慧工厂等成果推广。二是全力突破关键技术。开展低碳零碳负碳相关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技术攻关,支持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生态碳汇、低碳或生物碳(负碳)产品、生物绿色流程再造等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重点支持智能电网及储能技术攻关、扬子石化碳捕集、金陵石化二氧化碳尾气回收利用等碳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加快开发关键新能源,重点支持扬子石化生物柴油、金陵石化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南钢特殊钢技术研究,为下游减碳提供技术支持。三是推动创新成果应用。构建从技术研发、转化应用到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建立以市场化机制为核心的成果转移扩散机制,拓展技术成果向相关行业领域渗透应用的渠道,努力形成面向全行业可复制、可推广的低碳产业创新成果应用共享模式,进一步加快综合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碳标签、碳足迹等领域发展,促进跨行业跨领域技术耦合优化,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

(三)逐步完善低碳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一是积极探索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探索碳交易新市场,构建碳交易基础支撑,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健全碳排放配额市场调节和抵消机制,建立市场风险预警与防控体系,逐步完善交易规则,增加交易品种,探索多元化交易模式。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电力等八大行业重点企业有序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指导督促涉碳交易重点排放单位按时足额完成履约。二是加快制定重点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分别制定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优化调整能源结构,严格控制和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费,深挖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积极争取区外清洁电力配额,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的能源体系。三是完善财税价格政策。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实施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减免。大力落实新能源汽车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购买新能源货车实行税收减免,给予新能源汽车停车、充电等优惠政策。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落实惩罚性电价、差别化电价政策和峰谷电价政策。推进节约能源、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电价改革。

(四)加快建立健全统计能耗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统计核算制度。目前,国家层面碳排放统计核算方法制度体系正在制定中。下一步,南京将按照国家和省统一部署,规范完善能源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加强对重点排放领域和企业能源指标的审核监测,研究建立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二是完善能耗监测机制。提升信息化实测水平,实现信息共享,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建立、完善分地区建筑业、服务业电力消费跟踪监测机制。组织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能源平衡表,摸清全市能源流向及碳家底,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数据基础。三是试点开展碳排放监测。落实《江苏省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方案(试行)》要求,围绕城市、园区及钢铁、水泥、废弃物处理等重点行业开展碳源、碳浓度监测试点。积极推动石油化工行业安装火炬在线连续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和规范企业非正常工况碳排放行为。在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开展园区环境空气碳浓度试点监测,在梅钢、中联水泥、光大环保开展废气总排口二氧化碳排放浓度等参数试点监测。

感谢你们对我市双碳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再提宝贵意见!

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2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