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曲钦岳校长之前,先引用几位网友的留言

1、真正把南京大学带到全国高校第一方阵的是曲钦岳校长,非他莫属。曲校长在任13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那时,我校好多指标领跑全国高校,引以为骄傲。

2、曲老成绩太多了,90年SCI发文量和引用量连续七八年全国第一,北清都不好意思提论文的事。南大top3无疑问。这些都是副产品,是做好工作后必然的产出。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受任于危亡之时,给彷徨无助的南大人指明了方向,注入了精神动力,提供了最好的做科研、做学术的环境,那时候的南大有最好的本科生教育,有最心无旁骛做科研的教师。

还有,他的余泽深远,继任者蒋树声校长期间,新增院士13名,近五年共获得10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学基金获得者已达75人等等。

按照8-10年培养一个国家级奖项,栽培一名院士的周期,可以说,都是曲老的遗产啊!

3、学生以为民国时期罗家伦校长与解放后匡亚明校长、曲钦岳校长皆堪称伟大。

罗家伦校长奠定南京大学的气派,匡亚明校长带领南京大学的复兴,曲钦岳校长树立南京大学的地位。

所谓薪火不绝者,有赖三位校长相继而承自成一脉的风骨与格局。南大之所以保持年轻而令代代青年向往,正因为校长们为南大注入的精神,是年轻的,是温情的,是雄伟的,是担当的,是每令人想起就心头发热的。


前言:曲钦岳简介

曲钦岳,中国科学院学部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前校长。

1957年曲钦岳从南京大学数学天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1979年至1980年就任南京大学天文系系主任;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4年至1997年出任南京大学校长;

1988年至1998年担任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曲校长的重要贡献:

1、南大在国内高校的综合排名,从十名开外,到进入前三,正式进入高校第一梯队。

2、为学校争取了地位和资源:曲钦岳担任校长期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高校之一。

3、学科建设,由文理科学科单一高校,到基本建成综合性大学。

4、SCI所代表的科研水平,进入国内顶尖高校行列,相关指标曾接近十年位列全国第一。

本文会展开,详说曲校长的贡献。


学生时代:文武双全

1935年5月21日,曲钦岳出生于山东烟台,籍贯山东牟平,先后在烟台市经纶街小学、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和山东省青岛第一中学(张瑞敏、黄晓明等是青岛一中知名校友)读书。

1953年,曲钦岳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

曲钦岳在学生时代,有几件事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卓越的运动能力

曲钦岳在中学生时代是短跑健将,他喜欢一、二百米短跑,曾在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上一显身手;他还曾经是中学足球队的门将。

进入南京大学以后,每届校运动会上,曲钦岳都是天文系田径队的主力队员。

天文系是个仅有70多名学生的小系,却从人多势众、猛将如云的地质、化学等大系手中夺走了男子4×100m和4×400m两个接力赛冠军,而曲钦岳正是跑最后一棒的队员。

1956年,数天系(1955数学、天文二系合并)打破了男子4×100m接力的校纪录,曲钦岳也在破校纪录的四员虎将之列。

二是大学时,发起学术园地

勤于思考、勇于求索的曲钦岳进入南大后如鱼得水。

大二时,在他的倡议与组织下,班里出了一块学术园地墙报,专门发表同学们在课堂学习和文献参阅中的心得体会。

曲钦岳、汪珍如(曲钦岳夫人、南大天文系博士生导师,夫妻两人于1974年合作完成《宇宙伽玛射线爆的恒星超耀斑模型》)、李启斌(北京天文台台长)、冯和生(云南天文台台长)等后来在中国天文学领域顶大梁、唱主角的学者,当初就是在这方小小的园地,开始他们的学术生涯的。

三是面对知识如饥似渴,品学兼优

1953年,18岁的曲钦岳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有人问他为何报考天文?

曲钦岳说:我发现天文学系的学生能在四年中同时学到数学、物理和天文三大学科的课程。


渴望更多更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这就是曲钦岳步入天文科学殿堂的最初动机,也是他后来在天文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一个重要原因。


曲钦岳在大学时代,还曾因品学兼优,被评为全校优秀学生。





教授时代:学而优则仕


1964年,曲钦岳晋升为南京大学天文系讲师。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曲钦岳与其他教师一起到煤矿劳动。


正当曲钦岳在教学、科研中聚精会神、奋发有为之时,文革狂涛骤起,刚过而立之年的曲钦岳被迫与其他教师一起到煤矿劳动,去溧阳农场挑土方、修渠道……岁月磋砣,一晃就是五年。


1971年,曲钦岳回到南京大学工作。


1978年,曲钦岳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


曲钦岳长期从事天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在我国最早从事高能天体物理的研究。


从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曲钦岳先后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0余篇,在中子星、X射线源、γ射线源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出色。


1979年4月,曲钦岳就任南京大学天文系系主任(至1980年)。


1980年,曲钦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时年45岁,是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学部委员(院士)之一。

可以看出,曲钦岳的科研能力和管理能力,都是非常厉害的。


他成为南大天文系系主任,以及当选中科院院士时,还非常年轻。这还要算上文革期间,下乡劳动,浪费的几年。


他对科研的执着、专注与专业,以及卓尔不凡的管理能力,也有利于他当选校长之后,带领南大成为国内的科研领军高校。




校长时代:临危受命,力挽狂澜,运筹帷幄,完美逆袭

1、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1984年10月,49岁的曲钦岳受任于“危难之秋”,出任南京大学校长。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南京大学,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1984年,中央采纳匡亚明(南京大学)、刘丹(浙江大学)、李曙森(天津大学)、屈伯川(大连工学院)等四位著名大学(名誉)校长关于建设“重中之重”的建议(也称835建议,于1983年5月提出),从“七五”期间开始,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若干所大学。


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和西安交大等五校入围其中。


但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水平较高的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均未能跻身其中。


这一冲击波使得南大人心浮动,群情激昂,工作顿失方向,全校师生忧心如焚。

许多人认为曲钦岳这一届校领导,是“受命于困难矛盾之中,任职于改革竞争之际”。

最初,曲钦岳曾经有所犹豫,不想接任校长,因为他在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正“渐入佳境”,如果转到学校领导岗位,无疑会影响甚至中断他所钟爱的学术工作;同时当时南大困难重重,处于低谷,校长之任,极其艰难。


“但想到全校师生对学校前景的焦虑和关切,想到把南京大学这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办好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意义,想到党和群众的信任,又感到难以推却这副重担。”


在就任南大校长之际,曲钦岳代表新一届校领导班子表态:“开创南京大学新局面的事业,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从事这项事业,必须敢于改革,敢于前进,要有革新家的胆略和事业家的气魄,事必断,言必行,行必果。敢想敢干,有所作为。绝不能因为害怕走错一步而徘徊不前!”

2、学科建设+本科生培养

1)学科建设


曲钦岳和他的同事认识到:处在发展低谷的南京大学,需要凝聚全校人心,需要凝练发展方向,一个上万人的大学,如果没有一个明确而又足以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势必成为一盘散沙,碌碌无为;学校领导也难免被大量的日常事务羁绊牵制,陷于被动忙乱、应付眼前的境地。


曲钦岳上任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组织和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制定了《南京大学1984—1990年发展规划》,于1984年12月提交全校师生代表审议。


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奋斗目标,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把我校建设成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具有自己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教育、科研中心”。


与之前的发展规划相比,这个奋斗目标有两处新意:

其一是突出了学科的综合性和多样化,力图改变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的“文理型综合大学模式”,建成真正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综合大学;

1953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后,南京大学仅剩文、理两科,工科、医科和社会科学都被分离出去。


1984年,南京大学仅有16个系;到1996年,已建成拥有10个学院,36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其二是强调形成南大“自己的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

“以卧薪尝胆之心,立再铸辉煌之志。”南京大学创建一流大学的决心,是在80年代中期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共识的。

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师资队伍。


引用曲钦岳原话如下:


学科的调整、优化和学科内涵的提高,都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这里举两个例子。


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学科的实力在我国位居前列,它有一个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冯端院士。

他不仅学问极好,而且作为学者的各种素质也很优秀。


他注意把握学术发展方向,很重视物理系的整个发展趋势和学术前沿动态,并积极提拔年轻的优秀学者。


因此,作为学术带头人,他对自己从事的学科及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发展趋势有很好的研究和掌握。

南京大学的国际商学院始建于1986年,它在原有经济系、管理系的基础上,从全国各地及国外众多大学引进了一批年轻的优秀学者。


这里充满朝气,仅用10多年时间,现已争取到了两个博士点,学术实力在国内已有相当大的影响。

我们注重对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培养。


从1991年到2000年,每年选10位,共选拔100位左右的优秀青年学者,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积极加以培养。


南大还很重视博士后流动站的建设。因为建设博士后流动站,有利于学校和博士后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选择,吸引优秀的青年学者。

2)本科生培养


为了培养本科生,当时的南京大学,采取的5条措施。


第一是抓好一年级的基础课,从入学就抓好。


聘任一些有水平有经验的教师来上基础课。


第二是抓好三十三门主干课的建设。


第三是提倡跨专业横向选课,鼓励学生交叉学习,扩大知识面,增强适应能力。


比如说,数学系的学生,可以选物理系/化学系的课,将来可以用数学这个工具,来研究物理/化学方面的问题。


鼓励学生攻读双学位。


第四是抓特别优秀的学生的培养。


现在已确定了八十几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希望能培养出一些尖子人才,一些富有创造能力的人才。


第五是抓好第二课堂的活动,包括经常组织学术报告会,学术讨论会,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举办暑期学校等等。

作者插句话,祝南京大学真正办成,全国最好的本科教育。

3、为南大争地位、争资源


1956年,北大北师大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南大不是重点大学。

1960年,连合肥工业大学等60所高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南大依然不是重点大学。

上文有提到,“七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建设的若干所大学,也不包括南大。

南大到底经历了什么,才能从一个“被遗忘的高校”,变成受中共最高层的喜欢和重视的明星高校?


2014年,主席考察北京大学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

答案可以从曲校长为南大争地位、争资源的努力中找到。

出掌校政之后,曲钦岳就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思考:如何改变南大的现状,如何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名列国内前茅,并争取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他提出,要“自觉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并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那时的南大,极力树立曲钦岳主张的“强化争第一的意识”,坚信只有“取法乎上”,才可能有所前进。


若取法乎中,则弄得不好,可能得其“下”。

1990年9月中旬,曲钦岳与秘书专程飞到北京,任务是争取把南京大学列入国家“八五”重点建设规则。

1990年9月18日,曲钦岳和其秘书将给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信修改完毕。

这封信是由北大、清华、南大、浙大、人大和北师大六所大学校长联署的,要求国家在八五期间继续选择若干所高校,给予重点支持,以建设成为一流大学。

这一行动的发起者是曲钦岳和浙大校长路甬祥,这两所大学历史都很悠久,办学水平都不差,但七五却没有被列入国家重点投资行列,因而大有“同病相怜”、“同气相求”之感。

路甬祥校长是中央委员,当时在中央党校参加“省、部级领导与中央委员研修班”,曲钦岳赴京,就是与他商量,共同采取行动,争取国家计委,教委的支持,并致信李鹏总理,要求在八五期间在高教领域继续建设“重中之重。”

1993年7月15日,国家教委颁发《关于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若干意见》,决定正式实施“211工程”重点项目,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


1994年11月18日,南京大学继北大、清华之后,顺利通过了国家教委专家组的“211工程”预审。


这是几代南大人孜孜以求,并为之呕心沥血的建设“重中之重”大学的梦想,也是曲钦岳任校长十多年来不倦奋斗、魂牵梦萦的理想。


在专家预审会上,曲钦岳说了一段既充满自信又不失清醒的话:


任重而道远,要真正成为国际一流大学,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要付出长期的、艰辛的努力。同时我们也认为,事在人为,我们必须跨越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高度,我们也有可能跨越这一高度!


1999年,教育部开始实施“985工程”,南大和另8所高校,最早被列入“985工程”,并获得了新的重点投资,因而被人们称为“C9高校”。

4、后来居上,勇争第一

曲钦岳原话引用如下:


基础科学研究只有世界第一,没有第二。所以要把基础科学研究放到世界舞台上去。这就是南京大学为什么狠抓SCI的原因。


从1992年至1999年,南大被SCI收录论文的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第一,被SCI引用的数量从1994年至1999年连续6年位居全国第一。


我并不重视SCI这一问题本身,而且这一要求仅限于基础学科,重视的是由此在我国高校中形成的竞争局面。这种竞争的局面,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得更快。

自1987年起,中国学术界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指标,评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绩。


根据国家科委新技术局的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先采用三种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检索系统:SCI、ISR、ISTP。

南京大学首先对此有所响应。理论物理学家龚昌德教授当时刚刚出任南大物理学系主任,他力图通过变革管理机制、组建创新团队来赶超北大、复旦和中科大物理学系。

上任伊始,他就提出:“物理系的讲师晋升副教授,必须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有研究论文发表;而副教授晋升教授,则要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样的国际核心杂志上有研究成果发表。”

曲钦岳校长关注并赞同物理学系学术评价的新思维和新机制,建议在校内其他理科院系推广。


这一决策对南京大学基础研究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产生了积极作用。

作者插句话,2010年,我报高考志愿时,南大物理学院9个院士,录取分数线全校最高,确实很有吸引力,实力强劲。

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南大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在稳步上升,尤其在国家科委科技情报所根据国际上几种权威学术论文索引所收录的中国科技论文分析排序的“高校学术榜”中,南京大学排名前列。

从1992年起,南京大学被SCI(《科学引文索引》)所收录的论文首次超过200篇,居国内高校第一(未统计香港、台湾、澳门的大学)。


从1994年起,南大在被国际学术界引用的论文数这一项指标上,也超过国内其他高校而居第一。


在EI《工程论文索引》方面,南大也跻身全国高校三甲之列。


至1998年底,南京大学已创造出SCI“七连冠”的伟绩。

下图为,1991——2000年间,SCI收录论文数最多的10所中国大陆高校。


南京大学的基础科研取得了大幅的提升,并得到了国内外学界的广泛认可。


《光明日报》在一篇题为《南大基础科学研究奇峰突起》的报道中说:“近年来国内科技、教育界有关‘基础研究滑坡’的呼声,已是不绝于耳。在这种情况下,南京大学的基础科研能有强劲的上升势头,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国际权威刊物《科学》《自然》也对南大学术研究的迅速崛起给予关注,把南大列入“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南京大学甚至都排不到中国高校的前十名。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教授冯端说:‘我们那时非常地失望。’但是现在,南京大学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一起,位居中国高校的前三强或前四强,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它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成功。”








结尾


开头我说了曲校长的重大贡献,此处再回顾一次。


1、南大在国内高校的综合排名,从十名开外,到进入前三,正式进入高校第一梯队。


2、为学校争取了地位和资源:曲钦岳担任校长期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首批7所211工程高校之一。


3、学科建设,由文理科学科单一高校,到基本建成综合性大学。


4、SCI所代表的科研水平,进入国内顶尖高校行列,相关指标曾接近十年位列全国第一。


曲钦岳当了三届校长,前后历经十三个春秋。他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为中兴这所命途坎坷的大学殚精竭虑,从未有一日懈怠。

曲钦岳曾不止一次地表示:“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也不管个人会有什么得失进退或毁誉荣辱,我们都不后退!”


和曲钦岳搭班子,当时担任副校长、后来当选为院士的地质学家,王德滋教授,曾经动情地说:“我们的任期是有限的,(但)南大的事业是永恒的!”


这两句话被认为是一种庄重的誓言,是一番发自肺腑的心声,在后来被曲钦岳不断地引用、重申。


他们带领全校师生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立卧薪尝胆之志,遂重铸辉煌之意。


感恩前人的付出,也祝一代代南大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创辉煌。






作者简介:

作者是南大10级本科校友,从事教育行业。曾连续创建4个微信公众号,粉丝10多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