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汽协的数据指出,过去的4月份,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为28万辆,1-4月的累计销量为148.8万辆,分别同比增长45%和114.1%,这与4月车市整体下滑50.6%的情况相比,形成明显反差,说明国内新能源的市场部表现力确实足够高。
从独资到中外合资的江铃集团新能源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4月份,国内新能源销量排前十五位的厂商中有十四位为自主汽车品牌,1-4月累计销量排前十五位的厂商则有十三位来自自主汽车品牌,可见,自主汽车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话语权与市场感染力之高,而这也使很多合资新能源厂商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比如说江铃集团新能源就是其中的一位。
江铃集团新能源官网消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为中外合资车企,其中法国雷诺集团投资占股50%,公司的愿景是致力于打造技术成熟、品牌严格的产品以及符合消费者美好体验的出行方式。
实际上,江铃集团新能源原本为江铃集团独资成立的子公司,先后推出过江铃E160、江铃E100B、江铃E200N、江铃E200L、易至EX5以及易至EV3等车型,但当前也仅有最后两款车型在售。2019年7月,雷诺集团宣布正式增资10亿元人民币,成为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股东,拥有50%的股权,至此雷诺江铃集团登上历史舞台。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实际上,所谓合作,不过是我看上了你的资源,你看上了我的资金,江铃与雷诺集团二者同样不能免俗。
成立于2015年的江铃集团新能源在2016年底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2017年9月份又在工信部获得纯电动乘用车生产准入资质,成为拥有“双资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商,对于新能源汽车厂商而言,这两证缺一不可,能拿到双资质的新能源厂商并不多,比如蔚来仍在以代工的模式生产车辆,因此江玲集团新能源的资质有一定吸引力。
看中了中国新能源市场潜力的雷诺自然不想错失机会,加之雷诺集团号称是欧洲电动车市场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在江玲看来,雷诺多少有些技术与资源储备,同时,雷诺本身也称的上是百年大厂,具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在互相吸引中,二者选择联手。
江铃与雷诺有合作意向时,应该是踌躇满志,并且展望过未来宏伟的发展蓝图,只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差距。
2021年9月,雷诺江铃首款车型羿正式上市,定位为A+级轿车,新车推出6个配置,售价13.98-19.58万元。官方在新车上市发布会上对其描述可谓是极尽溢美之词,但新车市场反响一般。根据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羿上市后的三个月内销量未过百辆,当年4个月的累积销量356辆,当然,也有数据称其全年销量达827辆,但无论前者还是后者,并没有本质区别。另外,进入到2022年,羿的销量同样没有起色,1-4月的累计销量仅为533台,过去的4月份,销量仅为192台。
零售不行自家网约车大订单来凑
或许这并不意外,其一,江铃汽车在乘用车领域的表现并不高,原本属于江铃控股的陆风汽车已经销声匿迹,江铃品牌下的驭胜系列也鲜为人知;其二,江铃集团新能源从成立到与雷诺合资之前推出了6款产品,其中4款已停产,还有一款找不到销量数据,因此,江铃集团新能源尽管拥有双资质,但不代表产品和品牌是受认可的。
再有,雷诺虽然有一定品牌影响力,但在国内,法系品牌的境遇均相当难堪,东风雷诺更是在2020年黯然离场,雷诺在国内实际上基本无品牌影响力可言,即使雷诺有新能源技术输出,但在品牌不受认可的情况下也无济于事,则江玲与雷诺的结合更像是抱团取暖,而不是强强联合,其产品的市场反响自然也就可以预见。
但雷诺与江铃或许也早有谋划,早在2021年1月,雷诺集团便对外发布了“Renaulution”战略规划,该规划中提到雷诺新成立的 Mobilize品牌将采用由中国制造的车型,今年3月,“羿”欧洲版本——Mobilize Limo已经出口,虽然听起来很有排面,但与蔚来、比亚迪等产品的出口不同,原因在于Mobilize是雷诺集团针对欧洲城市及城镇推出的出行解决方案,“羿”是以网约车用途出口到欧洲的,但若是其它公司采购,那么其实也说明其具备一定实力,但关键问题在于Mobilize隶属于雷诺集团。
该场景实际上有些似曾相识,在2017年年底的“品牌战略发布会”中,江铃新能源提出“到2020年实现占国内电动车市场份额超过10%,销量达到100000辆”的目标,2019年,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公司董事长邱天高表示:“江铃集团顺势而为,四年累计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万辆“。
而背后其实是2018年年底江铃汽车集团、江铃新能源等8家法人企业共同创立了易至出行,其车辆提供者自然是江铃集团新能源。这种左手倒右手的戏码不仅能够带来漂亮的销量数据,同时还能享受新能源补贴,可谓一石二鸟。
电动EV:激烈竞争下如何突围?
不否认新能源是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在这个重要的十字路口,能否转型成功很重要,并且一者,竞争相当激烈;二者,越来越多自主汽车品牌正慢慢获得消费者认可,合资厂商的生存空间被挤压严重,则江铃集团新能源以当前的状况又该如何突围?
声明:
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