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笔记
十四篇历史特写。
第一篇,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讲一五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太平洋的发现。麦哲伦是第一个给太平洋命名的欧洲人,然而第一个发现的却不是他,是那个趁着淘金热而负债累累逃上船钻进木桶里的普通士兵巴尔沃亚。
第二篇,攻克拜占庭。一四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君士坦丁堡终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随后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更名伊斯坦布尔。而拜占庭最后被攻破竟因一道被疏忽的小门,叫作凯尔卡门。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继续存在将近一千年的东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历史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第三篇,亨德尔的复活。清唱剧《弥赛亚》一七四一年八月二十一日被亨德尔创造,也是他心灵和事业的复活。亨德尔在一七三七年四月十三日突患中风,右半身瘫痪,是年八月底进行温泉治疗,奇迹般地恢复了健康,之后事业也低靡。直到看到《弥赛亚》的脚本歌词,他的心灵复活了。
第四篇,一夜之间的天才。一七九二年四月二十五日,法国国歌《马赛曲》被法军工兵上尉鲁热·德·利勒在一夜之间创作。歌的原来名字叫做《莱茵军战歌》,创作背景是法国向普、奥宣战。这名创作者却并未因此而成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位不出名的创作者才被安葬在巴黎荣军院里。
第五篇,滑铁卢的一分钟。一八一五年六月十八日,在滑铁卢拿破仑第二次被反法同盟击败,被流放在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直至病逝。导致这一失败的关键就在于优柔寡断的格鲁希犹豫的一分钟,他没有支援正面战场,而是抱着追踪普鲁士军队不放的命令,殊不知逃跑的普鲁士军队已经迂回的转向正面战场,帮助反法同盟击败了拿破仑的最后攻击,可见命运的转变都在一瞬间,英雄都会审时度势,抓住机遇。
第六篇,玛丽恩巴德悲歌。一八二三年九月五日从卡尔斯巴德到魏玛途中的歌德受到爱情的打击,因为他向十九岁的少女乌尔丽克求婚,被委婉拖延拒绝,心生悲伤,创作出玛丽恩巴德悲歌,这首诗歌也使歌德内心从激动回归了平静。我们可以把那一天称为纪念日,因为从此以后在德语诗歌中,再也没有把情欲冲动的时刻描写的如此出色,像歌德那样把最亢奋的感情倾注进如此酣畅淋漓的长诗。
第七篇,黄金国的发现。一 八四八年一月,约翰·奥古斯特·苏特尔 发现了黄金。一八四九年在加利福尼亚掀起的世界性淘金热广为人知,然而,恐怕并不是人人都知道,这一片土地当时是属于私人的,它的主人就是苏特尔。苏特尔当时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一个新赫尔维奇的小国家,而且运行的也很好,直到黄金的发现,各地的人们纷纷来淘金,破坏了这个小国家,之后,苏特尔打官司要回了这些被破坏的的财产,但是却激怒了破坏者,他们又再一次洗劫了这个小国。之后苏特尔一直抱希望于法律,但直到死去,也没有等来正义。黄金的发现并没有给这位主人带来幸福,而是使他家破人亡,自己沦为乞丐。
第八篇,英雄的瞬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一八四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在圣彼得堡谢苗诺夫斯基校场因反政而被执行枪决,就在以为自己快要死了的时候,又有士兵带着撤销死刑,改为流放的命令而来拯救了他。九年的苦役和军营生活改变了他,他摒弃社会主义的信念,代之以用宗教精神解释民众的理想,提倡弃绝个人欲望,宣扬人人都有罪孽,罪犯就是不幸的人等观点,并试图用道德化来代替反对专制制度的斗争。
第九篇,越过大西洋的第一次通话。塞勒斯·韦斯特·菲尔德一八五八年七月二十八日,这位美国实业家,以经营造纸为业,后集资铺设第一条横越大西洋,连接欧美两洲的海底电报电缆,经过两次失败,第三次的铺设迎得了短暂的成功,但不久又沉寂于海底,事隔六年,菲尔德,再次尝试,终获成功,于一八六六年取得最后胜利,通过海底电缆从美洲向欧洲传来清晰的电报讯号。
第十篇,逃向苍天。为列夫托尔斯泰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八十三岁的列夫托尔斯终于按照自己的内心离家出走,他和妻子的矛盾也告诉我们不要依赖别人的信仰而活,找寻自己的信仰。
第十一篇,南极探险的斗争。斯科特队长,南纬九十度,一九一二年一月十六日。设立在南极南纬九十度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斯科特是第二个到达南极点的,但他的付出打动了我们。
第十二篇,封闭的列车。列宁,一九一七年四月九日回国,列宁自一九零七年起就被流放,直到在瑞士的一家鞋匠铺听到俄国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到了国内,作为与当时与俄国交战的德国交换战俘的条件回到了俄国,几个月就爆发了十月革命。
第十三篇,西塞罗。大家都知道凯撒大帝,但凯撒是一位独裁专制的政治统治者,而西塞罗,这位比凯撒大六岁,甚至曾作为凯撒老师的古罗马共和维护者,也有着令人叹服的精神。在凯撒被刺后,罗马混乱,这位演说家,辩论者,法律的守护者毅然坚持寻求人民的自由,内心的自由,最后被安东尼的手下迫害时,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永远不死。
第十四篇,威尔逊的梦想与失败。华盛顿到巴黎,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一九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条原则,他亲自参加当时的巴黎合约会议,他主张把国际会议放在阳光下,追求和平的国际秩序,然而同盟国却着急瓜分一战后的财产。最后威尔逊不得不屈服,虽然十四条原则没有实施在当时,但是威尔逊的梦想不愧对诺贝尔和平奖的称号!
本书作者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犹太人,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看尽了满面疮痍的战争场面,不堪忍受黑暗,在一九四二年与第二任妻子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一个小镇的府邸双双自杀。
这本书旨在揭示:第一,讴歌人性。第二,以良知对抗暴力。第三,赞美坚韧不拔。第四,反思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