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喝醉的烤面包  ·  error code ...·  1 年前    · 
奔放的四季豆  ·  Swift - ...·  1 年前    · 

在我国古代,一直有一个思想,叫做“事生如事死”,也就是说,人离世之后会去到阴间,而阴间与阳间本是一体两面,二者之间并没有太多不同。故去之人在阴间依然需要吃穿用度,所以生与死其实相差不是很大的。


而为了满足离世之人在阴间的衣食住行,下葬之时就会在其墓葬之中放入大量的金银器皿,让其到了阴间之后依然能够尽量生活得好些。甚至还会将其的妻子、侍妾、下属等等人士无论死活都尽皆葬入墓地之中,让死者在阴间依然能够得到陪伴,有人伺候。

比如秦始皇死前就命令70余万人修建秦始皇陵,在里面基本上将秦朝各种文化用具都得以体现。譬如秦始皇铜车马,秦始皇兵马俑等等,都是为了秦始皇到了“下面”之后还能继续领兵征伐,从而保持自己皇帝的位置。


而当时秦始皇的一众侍妾就被埋入了秦始皇陵之中。同时,为了让秦始皇陵不会被后世之人盗掘,秦二世胡亥在秦始皇陵完工之时,还将当时负责设计、修建的工匠也一并封入了皇陵之中,就这样将之活埋了。

我们都知道,人只要3天不喝水,就很有可能会因为脱水而死亡,两周以上不吃饭,就可能会活活被饿死。而秦始皇陵里头被关着的工匠,在皇陵内部无水可饮,无食可食,唯一剩下的只有各种铜器和兵马俑,还有在秦始皇陵里环绕的水银之河,而当他们实在忍受不了夺命的饥渴之时,就干脆捧上一抷水银喝下,这样反而能走得痛快些。


因此,秦始皇陵内部被封锁的活人们,大多就能活个三五天就会离世,而这种残忍而恐怖的丧葬制度,就被称之为“殉葬制度”或者“人殉制度”。

这种古代陋习,在7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鼎盛。在安阳武官村殷墟之中,发现的墓葬之内整整殉葬了超过5000人!这些人主要是一些奴隶,而后就是死者的妻妾宠妃,只是这些人大多是被残杀之后再葬入墓地之中,不用忍受活活被渴死饿死的痛苦。


根据墨子所言,人殉之中会跟随死者陪葬进墓地的人的数量是不固定的,一般王侯将相多达几百,少则几十,而大夫高官,通常也会有十几到几十人之众,可见在先秦时期,人殉制度其实是一种十分“流行”的丧葬制度。

后来随着儒家思想在人们心中越发深入,“仁”的理念出现之后,人殉制度也慢慢变得衰微起来,从汉朝一直到宋朝的千年时间里,基本上人殉制度都已经十分少见。

公元648年,唐太宗率军攻灭了西域古国——龟兹国的时候,龟兹王被俘虏进入了长安。李世民很赏识龟兹王,还将之委以重任。龟兹王为了感谢唐太宗的恩情,还向唐太宗请求,等到唐太宗百年之后,他希望能够以身殉葬,到“下面”继续为唐太宗效忠,而这个请求还被唐太宗拒绝了。


1187年,宋高宗赵构死后,也仅仅只让2个才人跟着自己下葬,此前会先让二人饮下毒酒,死后才被埋入了宋高宗赵构的墓中,而且她们的家人也得到了朝廷的善待,足见唐宋时期,殉葬制度已经不流行了。

可是殉葬制度在元明清时期又死灰复燃。首先,元朝的统治者蒙古族,本身就是北方蛮族,没有被中原同化之时,还依然保留着野蛮的人殉制度,毕竟在他们眼里,女人和奴隶都是一种所有品,自己死后自然要其带下去。


而朱元璋更是变本加厉。朱元璋早年当过放牛郎,做过小乞丐,这种低微的出身让朱元璋的守业之心极其极端,这也就是为何朱元璋晚年屠戮功臣的原因之一。而朱元璋死后,就让整整46名嫔妃跟着自己走了。

老子开了先河,子孙们就纷纷效仿,明宣宗朱瞻基下葬时也用很多妃嫔陪葬,直到明英宗的时候才算废除。而清朝时候虽然取消了人殉制度,但是却在思想上鼓励人殉,那些在夫君死后甘愿随夫而去的女子,会被认为是“忠贞烈女”,还会修书、立牌坊,用以表彰其贞节之名,因此在清朝时期,还是存在“自愿”的人殉。


最后人殉制度,还是在清末民国时期才真正开始废止,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殉制度的已经被正式立法废止,从此成为了历史。而这种极其残忍丧葬方式,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