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
向戌弭兵
经过赵武持之以恒的努力,晋国获得了世人的好感。当宋、鲁、卫力挺晋国,郑、齐、秦也相继归附,赵武信心满满,大胆实施下一步计划。
早在重丘之盟时,赵武便将执政纲领以及理想率先透露给叔孙豹,叔孙豹极力赞同赵武,并向赵武推荐
向戌
,向戌也深表同意。向戌回国向司城
子罕
报告,上卿
乐喜
命向戌向晋国传达宋国愿再当一回和平大使。
向戌如晋见赵武,声称:楚国新任
令尹
子木
与自己交往不错;宋为公国,爵位尊贵;30年前的弭兵尽管是失败之作,但我们已有经验;弭兵是先大夫
华元
的遗愿;诸侯和睦是天下人翘首以盼的。
赵武支持向戌,同意他充当中间人,并命其先前往楚国探探
口风
。
弭兵,关乎国运的大事,赵武要拿到朝会上来与诸卿们一同商讨。第二天,赵武召开国会,提出自己的主张。诸卿都在习惯性沉默,一言不发。
这时,韩宣子首先站出来,力挺赵武:“战争:戕害百姓之凶手,消耗国力之
蛀虫
,诸侯之灾难。既然现在有人提出要停止战争,尽管难度不小,我们一定要答应。我们不答应,楚国人就会答应,他们将会争得更多人的支持。若楚子以
保卫和平
为名,号召众多诸侯。晋国霸权难保!”
魏献子
能文能武,深表赞同;知盈与赵、韩交厚,亦不反对。尽管
中行穆子
、
范献子
等人对这个意见不是很赞同,但上卿已经发话,两位晚辈很知趣的继续沉默。
内阁会议顺利通过!
向戌抵达楚国,面见
楚康王
与令尹子木,提出赵文子之意,楚康王听从子木,答应晋国的要求。
赵武派使臣往齐,递交弭兵之
国书
。齐景公年幼,执政崔武子觉得赵武过于天真,本着一丝争霸的野心和可能,便想拒绝,
田文子
苦口婆心的劝住崔杼,向使臣表示:“愿意追随大国脚步,拥护弭兵。”
晋国使臣入秦,秦景公很干脆就赞同了,并希望巩固秦晋之好。
晋、楚、齐、秦
一致通过
,大局已定。接着赵武差遣向戌,
照会
二三流小国,告知众人:“新一期的
弭兵之盟
将在宋都隆重开幕!”
前546年5月下旬,赵武在叔向的陪伴下先行来到宋国,宋平公在上卿司城乐喜的陪同下,领着右师华阅、
左师
向戌、司马仲江、司徒华臣、
司寇
乐遄
隆重欢迎赵武一行!宋国的盛情相待令赵武雄心勃勃。
晋平公命知悼子前往宋国,协助赵武。正卿不辞劳苦率先亲到抵宋,彰显诚信;
二卿
一
上大夫
赴约,足显重视。不久,郑执政
良霄
,鲁
司徒
叔孙豹、齐次卿庆封及大夫田须无,卫上卿石悼子都如约而至,
邾悼公
、滕成公两位小国诸侯也来到宋都捧场。
原晋国盟友尽皆汇集宋国。楚国方面,
令尹
子木已抵达陈国,慎重起见,命子皙先到宋国确定同盟条款。而后,向戌入陈见子木。经过一番磋商,双方基本达成一致。晋、楚领导人在宋国都城会晤,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双方都在宋都西门外驻扎,为防晋、楚再生不快,乐喜要求双方不挖战壕,互表诚意。赵武、屈建点头称是,只命手下士卒搭起篱墙扎营。
这一夜,大家都彻夜难寐,毕竟睡在隔壁的是血战了近百年的世仇。荀盈半夜在营门口观望了会:楚营似乎有异动。知伯大惊,回报赵武:“楚营杀气腾腾,只怕是要见刀兵!”赵武镇定的回道:“不怕,楚人要是图谋不轨,我们就转向
宋城
,这里是宋国,他们能把我们怎么样?”
当晚双方都只是相互提防。第二晚,子木命楚军将士外穿软衣,内着
甲胄
,积极备战。
伯州犁
听说后立刻阻止子木:“会盟以诚信,您这是干什么?”子木故意调侃:“如果杀死
赵孟
、知伯、羊舌大夫,晋必伤元气,也不失为快事!”伯州犁强烈反对:“我们会盟诸侯,诸侯盼望我们能守约,我们却失信于人。如果这样,我们还如何让诸侯归附?”子木说:“晋、楚争霸,不讲信义是常事。唯利是图而已,信义能有什么用?”
楚军的行动传到了赵武的耳朵里(伯州犁,
伯宗
之子),赵武问计于叔向。叔向很冷静:“按时会盟,没什么可怕的!其一:失信者,不足为惧;其二:子木英明,擅动干戈的可能性不大;其三:即便您牺牲了,韩子必为政。宁死不失信,楚必失诸侯。如此晋国霸业就更稳固!为国而死,又有何不可?”
赵武从其言,昂首阔步,与智盈、叔向一并前往西门结盟。
各国代表全部按时聚集于宋国,由乐喜、向戌两位东道主主持。晋楚双方首先设“
方明
”,象征四方安定。其二,
凿坑
。司盟指挥挖一方坑,用以埋藏牺牲、
盟书
;坑的北壁再掏一龛,用来搁置玉币。其三,执
牛耳
。杀牛宰马,并将牲牛的左耳割下,宋、鲁、卫、陈、郑、蔡等与盟者拿着牛耳。赵武、
屈建
共执牛耳。随后取牛血在玉敦里。
当一切程序有条不紊的进行过后,终于到了最重要的环节——歃血结盟。
双方在过去两年坚持不懈的接触,也始终没有就此事达成一致,向戌、赵武、子木都不做了主,大家有意在回避这个敏感的话题。
弭兵之盟盟书明文规定:晋、楚并为霸主,双方都要先于其余诸侯歃血,但是两强谁先谁后,则让人犯难了!关乎国家荣誉,双方不可避免的起争执。
赵武强调:“晋为传统霸主,凡会盟诸侯,晋国向来是第一个歃血!”子木针锋相对:“既然晋、楚相匹敌,如果一直都由晋国先,那岂不是说楚不如晋?晋楚轮流做霸主已为定式,凭什么说晋国是传统霸主?”
晋、楚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就这样僵持不下。看着赵武不愿做出让步,楚军蠢蠢欲动,摆出要向赵武等人拼命的态势。
向戌站出来打圆场。为了不让和平希望破灭,赵武做出了让步:楚国先歃血。就这样,楚国得到了歃血的批准,大会得以继续进行。
子木先一步走上前台歃血,次之为晋,然后是众多与会诸侯。子木的小人得志、赵武的君子风度,形成鲜明对比。春秋士人认为子木与当年出尔反尔的
楚成王
如出一辙。例如
鲁国
的太史就记载:“晋赵武先盟,楚子木次之……子木背信之故!”伯州犁也指责子木:“人以诚信立于天地,今令尹背诚弃信。不出三年必亡!”
晋、楚两国终携手,将盟书载于竹简。向戌作为东道主,宣读弭兵盟约:
1、晋楚为友邦,两国及麾下诸侯不得发动战争;
2、晋、楚并为霸主,地位相当。其余诸侯侍奉晋、楚要以相同的礼仪与标准,不分南北;
3、晋、楚皆有义务保护中、小诸侯的利益、财产、领土、人民;
4、除齐、秦,晋之从国必须朝聘于楚、楚之从国也必须朝聘于晋。
宣读完毕,将盟书人手一份发给与会诸侯代表。一份盟书放置在牺牲之上,填埋
土坑
。至此,弭兵之盟才算圆满完成。
在赵武、屈荡的主持,在向戌、叔孙豹的协助下,第二次弭兵之盟顺利达成。大家如释重负。
赵武
访问郑国
诸侯代表各自回国,赵武一行北上,与
良霄
同路,并顺便去拜访一下郑国。毕竟是郑国是赵武认为最容易出问题的火药桶。郑简公倚重子展,与
公孙舍之
同出(同祖母)的
子西
、伯石、子皙与
七穆
之长的良霄矛盾日益升级。
赵武抵达郑国,郑国君臣纷纷表示欢迎。郑简公设宴款待赵武于
垂陇
,
七穆
(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纷纷前来助兴。
酒宴中,赵武邀请穆氏七宗的宗主一一赋诗活跃宴会气氛,借以考察七穆为人。结果,公孙舍之、公孙夏、
公孙侨
、
游吉
、印段、
公孙段
六人都得到赵武的赞赏。
宴会结束后,赵武向大夫叔讨教:郑乱不远矣!良霄骄奢无礼,恐难善终。穆氏除良氏外,其余六族都可几代为卿。未来的
六卿
必将由罕、驷、国、游、丰、印六家垄断。子产贤能,必能执政。子展位尊而谦,罕氏之祚将最长。
赵武
筑城杞国
前573年,
杞桓公
朝鲁,
季文子
介绍晋悼公给杞桓公,桓公心动,硬将自己的爱女悼姒(姑且这么称呼。杞为
姒姓
,为悼公正妻,先秦女子
用姓
,
居正
室,取其夫谥,称悼姒)嫁给悼公,悼姒得宠于晋,悼公任她为正妻。后悼姒又给悼公添嗣,悼公尊
周礼
,立嗣以嫡,此子即为晋平公。故平公立,悼姒为
国母
。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杞桓公薨,杞孝公立。杞不竞于鲁,孝公便跑到晋国哭诉。在悼姒强烈要求下,晋平公于前544年为舅家修城。
6月,平公委任知悼子为总工程师和大夫女齐负责修缮淳于城为
杞国
的
新都
。霸主领导,齐、宋、鲁、卫、郑、曹、莒、滕、薛、小邾各派建筑队伍赶来,为三流小国服务。
晋平公把荀盈和各国卿大夫看做
蒙恬
、
张俊
那样的
工程兵
司令。结果,仲孙羯、高止、游吉、公孙段、世叔仪等皆表示抗议,但抗议无效。
平公的意气用事,赵武劝也没用,只能希望多多犒劳诸侯,使大家的不满降到最低,便派出使臣到各国,犒赏大家。在诸侯们的一致努力下,杞国工程顺利竣工。
杞文公
还不依不饶:“鲁国总欺负我们!”平公又命杞国派代表到鲁国,与鲁国结盟。平公母子把鲁国折腾得够呛。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谁叫
他家
亲戚是霸主?只怨季文子多嘴,介绍了这么亲事。
赵武
海纳百川
赵武执政时期,是春秋最风平浪静的时代,大家都喜爱赵武的良性统治。赵武认为国家之治在于人才,要让国家实现强盛,就必须提拔、重用人才。
《
韩非子
》称:赵武执政,为国家举荐了46人担任要务,皆为国之干臣,且无一人被赵武
纳为
家臣,其大公无私,堪称千古之楷模。
赵武任才不避亲疏,如果德行不足,他就以身作则,予以教化。
对于前往晋国投奔的人,赵武也一一妥善安置。作为霸主,用人不分国界,发扬春秋时的“楚才晋用”之传统为“天下之才为晋所用”。于是,不少贵族在内部斗争失败后,都把晋国看作是第一落脚地。在赵武、韩起执政时代,卫孙林父、
石恶
、秦公子针、齐乌余、高竖、高强、
郑羽
颉、公孙侨、丰卷、罕朔、楚国公子比、公子弃疾、许公子止等都把晋国视作第二家园。
赵武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招贤纳士,无疑充实了晋国
人才库
。自此晋国将“客大夫”制度被定为国策。
纳士以为国用,可赵武死后,诸卿依然以广纳贤士,但却各怀心机,将士收于家中,充实私门。而
赵简子
更是将这种广蓄家臣的传统发挥到极致——唯才是举。
赵鞅
继承并“优化”祖父的传统,终使赵氏之强甲于晋国。
“客大夫”制度使得晋国
发展水平
远远领先其他诸侯。我们的先人评价在春秋后期
六卿
之一都足以匹敌齐、秦,实与诸侯无异。事实证明所言非虚:三晋都位居
战国七雄
之列;
魏国
(包括
魏氏
)百年称霸;
赵国
也足以与强化后的秦国扳腕,乃至一争天下。《
战国策
》总结:“三晋合则秦弱;三晋离则秦强”。
尉缭
评价
赵政
统治下的秦国实力尚不及昔日的
知襄子
。
晋国乃至三晋的强盛应该感激于赵武的功德,只不过“歪打正着”,赵武本着加强
君权
、抑制六卿之心,却无意间加速了晋国的分裂与灭亡,令人感慨世间之事真是瞬息万变!
赵武
巩固同盟
前543年,郑良霄被杀,公孙侨执政,
罕虎
当国。罕虎拥护子产,驱逐丰卷,压制子上、子皙。郑乱始定。
为了回报赵武对郑国的关怀,郑简公于前542年在执政子产的陪同下,来到晋国。晋平公和赵武正在处理鲁襄公的丧事,没空招待简公一行,只让他们居住在宾馆里待命。过了许久,依然不见召唤,子产毅然命军士将晋国
驿馆
的墙壁拆除。
晋平公派士文伯责备子产,质问其为何要拆毁馆驿的墙壁。子产回答:“郑,小国,夹于大国之间,大国索聘于郑,不敢怠慢,集珍宝以朝晋国。你们忙碌,我们没法朝见,又未能得令,不知道朝见的日期。不能进献财物,又不能置于露天。要是进献上,那就成了贵国君王府库中的财物,不经过进献的定式,不敢进献。如果把礼物放在
露天里
,又怕日晒雨淋而腐烂生虫,加重敝国的罪过。当年
晋文公
称霸,宫室低小,朴实无华,却把接待宾客的馆舍修得巍峨高大,宾馆像国君的
寝宫
一样。仓库和马棚也修得很好,
司空
按时平整道路,泥水工匠按时粉刷馆舍房间;诸侯的宾客来到,甸人点起庭院中的火把,仆人巡视客舍,存放车马有地方,宾客的随从有代劳的人员,管理车辆的官员给车轴加油,打扫房间的,伺养牲口的,各自照看自己分内的事;各部门的属官要检查招待宾客的物品;文公从不让宾客们多等,从不延误;与宾客同忧共乐,出事巡查,不懂就问,请则必就。如此宾至如归,何来灾祸;宾客居于
官舍
,安全舒适。今晋侯之宫方圆数里,却让宾客居于皂隶之舍,屋小门窄,盗贼横行。我们礼品太多,若不拆毁围墙,
聘礼
无处放置,我们罪大恶极。请问,您对我们有何指示?鲁国国丧,也是郑国的忧伤啊。如果我们早献上礼物,会把围墙修好了再走,这是晋侯之恩惠,我们哪敢害怕辛劳?”
士文伯
回去报告了。赵文子说:“惭愧…惭愧!晋不重德,以皂隶之舍待宾客,是我们的失礼了。”
这段颇有趣味的轶事被世人广为传颂,成为弱国外交的典型。历史上,弱国之外交往往委曲求全,子产的大义凛然、慷慨陈词固然让人称道,这番极具政治素养的辞令也是说给明白人听的。明白人自然是赵武,文人有文人的斗争方式,君子有君子的沟通语言。遇到粗人、小人,恐怕还会遭到压迫。例如,
夫差
征百劳于鲁,无论子服回如何辩解,就是无效。
有心之人应该会注意,在宋国举行的
弭兵之会
中有一个新兴的大国没有受到
邀请函
,他就是吴国。
吴国无意于弭兵绝不是路途遥远。楚国参加弭兵之盟,便是要集中力量跟吴国较量;对晋国而言,如果没有吴国的搅局,恐怕楚国也不会干脆的同意合约。但是吴国人不会甘心自己被别人忽略,于前544年派遣公子
季札
北上周游列国,先后后到鲁、齐、郑、卫等国聘问,结交叔孙豹、
晏婴
、公孙侨等贤臣,又受邀到晋聘问。
季札入晋,先居于戚,面见孙林父,后朝见晋平公,并分门拜访
晋国六卿
,并参观他们的封地以及城郭。经过一番考察后,延陵季子忍不住赞赏赵武、韩起、
魏舒
三卿。季札语出惊人,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测:“晋国政权大概要归于赵氏、
韩氏
、魏氏三家!”但是公子季札最喜欢的还是
羊舌肸
,离别时,
延陵季子
还不忘嘱咐羊舌肸说:“您努力吧!晋侯奢侈,公族腐败,卿大夫优秀且富有,政权恐将要归于私家。
您好
直言,望您多考虑使自己免于祸难。”
自弭兵之会,中原诸侯各自相安无事。
国际新秩序
确立,但是这个中原共荣圈又凸显新的问题亟待解决。楚新晋令尹公子围也想在国际上露露头角,宣传知名度,便向赵武提出晋楚携手再盟诸侯。赵武欣然同意。
前541年,赵武在
祁午
、
乐王鲋
的陪同下如约赶往郑之虢邑。
让晋人至今耿耿于怀。会盟前,祁午就此事向赵武献计:“
弭兵会盟
,我们吃了亏。昔楚成王、屈建尚且玩阴,
楚庄王
都不讲理,更不用说这位糙哥。若再吃亏,这可是国家之耻……您已经德昭天下,这次可要作准备啊,楚国人不讲信义是有传统的。”
赵武自然听懂了祁午言下之意: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赵武很不屑:“多谢您的敬告!
宋之盟
,子木有害人之心,我系爱人之意,故楚凌驾于晋。我以信义为本,守信义,方立于不败之地。楚失信于诸侯,无所惧也!”真君子,令人敬仰!
楚国方面,令尹围与幕僚们商议:“上次子木得逞,这回晋人定会有防备。此地比邻晋国,我们不能硬拼。如果让晋国先歃血,我们就划不来了!”
众人正发愁,小人有小人招数,最终令尹围想出一招釜底抽薪……
第二天,郑当国
罕虎
宴请各国领导,晋正卿赵武、楚令尹公子围、宋左师向戌、齐上卿国弱、鲁司马叔孙豹、卫执政齐恶、蔡上卿
公孙归生
、陈公子招以及曹、许代表如约参加。卿大夫们向天祷告,誓死维护中原共荣。最后又到了诸侯歃血的过程,令尹围抢先跳出来:“算了…算了!我们今天又不是来缔结盟约,只是重温旧日盟好。歃血这个东西容易引发争斗,有伤和气。我看还是免了吧!”
争盟本就是祁午、
乐桓子
下面一干人等布置的,赵武对这虚名没有多少雅兴,便欣然接受了。
就在各国领导人在虢邑举杯同庆之时,却有人使坏,打破了这片祥和的气氛,他就是季武子。
季孙宿
继文子为卿,胁
孟献子
、
叔孙
穆子分鲁军,
三桓
各一;后又与子叔齐子勾结,四分鲁军。季氏、
叔孙氏
、孟氏、子叔氏各领一军,然叔老为季氏之党且不帅民,故季氏实掌二军。自此,叔出季处。
季武子居心叵测,悍然向
莒国
发动进攻。莒国气愤填膺,向在虢邑会盟的各国领导告状:
鲁人
伐我。公子围与赵武依法将叔孙豹逮捕
以正视听
。季氏的误作非为,使叔孙豹当下就被扣押,叔孙豹危在旦夕。
赵武的助手
乐王鲋
找到叔孙豹,向叔孙豹索要贿赂,却被一生正气的叔孙豹断然拒绝。叔孙氏家臣劝说宗主给乐王鲋一些好处来消弭灾难。
叔孙豹说:“参加
诸侯会盟
以卫社稷。若用财货免祸,
鲁国
必然遭到进攻。这将为国家带来灾祸!”君子与小人,真是天壤之别,乐桓子恼羞成怒,暴跳如雷。
赵武听说此事,深为叔孙豹的大义所感动,决定要给叔孙豹平反。乐桓子却跳出来告黑状:“鲁国背盟,若不处死叔孙,难儆效尤”。赵武斥责
乐王鲋
:“临危不忘国家为忠;知难而不弃职守为信;为国而舍生忘死为贞。以忠、信、贞谋事为义。人以忠、信、贞、义,岂可处死?甘于牺牲而谋国家,能不去爱惜吗?臣子爱国家,大国不失权威,小国不被欺凌。若叔孙豹能得善终,足以引导为人臣者之为臣。如此,国家岂会衰败?不救助好人、不处置歹人就是何以正法纪?”见到上司如此明理,乐桓子只得点头称是,不再多言。
赵武在会盟中,向令尹围求情:“鲁虽有罪,然叔孙不逃避惩罚,也可谓畏大国之威,敬大国之命!赦免他,足以勉励各国臣子。如果楚臣在内不避责任,出外不避危难,您还会有什么忧患呢?忧患就是由于不承担责任,拈轻怕重造成的。能如此,则无患也。不安抚如此贤人,又如何向他学习?叔孙豹,可谓贤臣,赦免他,以慰贤人。盟诸侯而赦免有罪、勉励贤人,谁不敬仰楚国?何况国之疆界变化不常,前代的三王、五伯都曾发布政令,划定各国边境,并在那里设置官员守卫,建立标志,并清清楚楚记载在章程法令之上,谁越过边境,就将受到惩罚,即便如此,仍然难以使各国的边界永久固定。
虞之三苗,夏之观、扈,商之姺、邳,周之徐、奄。没有贤能的天子,诸侯竞逐,推举盟主,边境岂会不变?边境上的
城邑
,归属不定,有什么常规?莒、鲁两国争夺郓地,旷日时久。如果对他们国家没有大的妨碍,可以不去管。这样,既避免了麻烦诸侯出兵讨伐,又可以通过赦免了善人,引导别人呀努力向善。希望您慎重考虑一下!”
因赵武的坚决请求下,楚国答应赦免叔孙豹。
赵武
沉沉暮气
4月,虢之会结束。郑简公邀请赵武、叔孙豹到郑国都城参加国宴。宴会之上,罕虎以五献之礼迎接赵武。赵武赋诗《瓠叶》,罕虎一知半解,便去请教叔孙穆叔,叔孙穆叔说:“赵孟尊礼,您还是用
一献之礼
招待他吧!”
罕虎发自内心的对这位贤臣的崇敬,在享礼时,还是命礼仪部门准备五献礼器厚待赵武。赵武坚持不逾制,对子产私论:“我已经向赵氏
家宰
请示过了,只用一献。”为避免场面尴尬,子产劝侄儿不要太为难客人,子皮同意,撤去多余的四献。
礼毕,赵武、叔孙豹与郑国君臣们开怀畅饮。一群贵族在酒宴中以吟诗为乐,不亦乐乎!趁着酒劲,赵武赋《常棣》,对
罕虎
、叔孙豹称兄道弟:“咱们兄弟几个亲密无间,不用去在乎世俗之人如何看待!”一生谨慎的赵武很难得说出这样的话,叔孙豹、罕虎、公孙侨及
曹国
的使臣都举杯下拜:“我们这些小国就是仰仗着您这样的君子才得以免除
战祸
!”
酒宴之中,大家都喝得兴起,赵武借故逃席而出,又似乎换了个人,诺诺私语:“我永远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快乐了!”
赵武
天子劳之
听说会盟圆满结束并在郑国罕氏那里住下,周天子便派
刘定公
去慰劳赵武,并邀请赵武在洛水边小住。
刘
子夏
赞美赵武:“大
禹
之功绩千古传颂,如果不是他,我们的先人恐怕都葬身鱼腹了你我穿戴礼帽、礼服,治理百姓,协调诸侯,这也都是大禹的功劳!你为何不远承大禹之功而护佑百姓呢?”赵武恭敬的回道:“只恐犯下罪孽,岂敢有他图?我们这些人苟安于世,朝不虑夕,哪有什么长远计划啊?”刘定公默然……
刘定公回到周都,面见
周景王
,说起赵武:“人越老就越会精明,赵武却不一样,他倒是在犯糊涂!作为
正卿
,代表晋侯主持会盟,却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忙碌于行伍之人。这是主动抛弃神明与百姓。神明不保佑,百姓不拥戴,怎么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我看,赵孟活不过今年!”
赵武
贤臣驾鹤
年仅50岁左右,赵武却显得异常精力交瘁,
身心疲惫
,着实令人担忧。叔孙豹、刘子夏、赵针的“
乌鸦嘴
”,给赵武的生命蒙上了阴影。
赵武还是如日常办理公务,主持朝政,尽管有韩起、魏舒的全力辅佐,却难以改变现状。平公的荒诞、公室的腐朽、卿大夫世家的强横都令赵武厌倦。此时的赵武逐渐怀旧,思念起英年早亡的晋悼公,怀念起士燮的谆谆教诲,回忆起韩厥的句句嘱托。曾经的赵武,立志要做一个振兴国家的贤臣,然而现实让他失望,原来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此时的他无比希望再逢悼公,面对众多棘手的
社会矛盾
,体会到曾经的范文子何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乃至忧愤而亡。
前541年冬天,当一切农务已经结束,晋平公领诸卿大夫举行祭祀(烝祭,祭祀后稷)。后平公领诸姬大臣祭祀
唐叔虞
、
曲沃桓叔
等先贤。而赵武离开喧嚣的晋宗庙,带着寥寥的几个嬴姓族人往南阳(今河南
获嘉县
境),祭拜伯益、
造父
。
男丁的稀缺更使赵武回忆起曾经那个家盛族大的赵氏,勾起幼年那惨不忍睹的往事,回忆起楼婴被驱逐;母亲赵姬的构陷;原同、屏括的被杀;族人几被残杀殆尽,封地被剥夺……这些年呕心沥血的赵文子为晋国的稳定与强盛付出了太多,然而平公的少不更事;晋国的潜在危机;郑、卫、宋等的繁杂事务,一系列的政务几乎熬干了他的精力。赵武辞世。讣告传来,举国哀悼,晋平公亲为这位一心为国的
正卿
发丧,郑简公听说赵文子去世,也亲往晋国参加丧礼。赵武之子
赵成
在韩起的协助下,继承父亲之卿位,统帅赵氏。至此,悼公朝的精英只剩韩起,韩起升为正卿,缅怀赵武,任命赵成佐中军,以图巩固诸卿和睦,赵氏与韩氏完成了权利的交接。晋国的霸权再度削弱,堕落的韩起最终与其余诸卿沆瀣一气,对晋国一切资源进行瓜分。潜移默化中,晋国的分裂在赵武死后大大加速了。
赵武为政期间的作为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声望、赞誉和威信,
赵氏
也藉以提高了其影响力,这对赵氏的发展和壮大来说可谓遇到了良机。可以看出赵武的为政之路与其祖赵盾不同,他一反其祖之专制、狠辣、凌厉,表现出来的是温和、忠信、礼义、谨慎,除了其性格原因,不得不说这与赵氏曾经的中衰有关,赵武作为赵氏唯一的幸存者,他经历了很多的苦难,也承担了太多的责任,因此表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面。赵氏之后
世族
人将赵武的一生总结为:“昔先主文子少衅于难,从姬氏于公宫,有孝德以出在公族,有恭德以升在位,有武德以羞为正卿,有温德以成其名誉,失赵氏之典刑,而去其师保,基于其身,以克复其所。
天津师范大学
白国红
教授也认为:“赵武时期是赵氏家族韬光养晦的时期。”正是如此。而赵武的韬光养晦也使得赵氏最终又傲然屹立于
晋国
,并再次成为与其余五大卿族平起平坐、甚至有超越。
赵武
招待后子
渡过洛水、黄河,赵武一行踏上了晋国的国土,这次会盟可谓功勋卓越。赵武回国继续主持朝政。
5月,秦公子针率车千乘前来投奔。自
秦桓公
死后,集诸多尊崇于一身的次子针遭到了兄长嫉恨,眼看秦景公将要对胞弟下手,后子惧怕而逃奔晋国。
晋平公有感于秦晋之好,接纳这位流亡公子,
并封
于裴乡。晋待后子为上宾,后子决定去拜访一下自己的远方本家。赵武热情招待这位同宗族叔,并向他打听秦国的国情。
赵武:“您何时能回秦?”
公子针:“我被迫出奔,只能等到新君登基,我才能回去!”
赵武:“秦伯如何?”
公子针:“无道之君!”
赵武:“秦可能因此灭亡吗?”
公子针:“怎么可能灭亡?一代国主无道,嬴姓尚不至于绝嗣!没有几代人的挥霍,不足以灭亡。”
赵武:“天命在秦吗?”
公子针:“有可能……”
赵武:“上天能眷顾他们多久?”
公子针:“我听说:‘国无道而粮食丰收,就是上天的眷顾。’应该不少于五年!”
赵武(看看日影):“早上等不到晚上,谁还能等上五年啊?”
后子告辞,出来后便对别人说:“赵孟快死了!为民做主,玩忽岁月又急不可待,他还能活得了多久?”
这段对白令人费解:赵武问
秦政
,盼秦衰落,当听说秦国要至少等五年才会衰败,居然一脸沮丧,难道赵武想伐秦?令人一头雾水。
赵武
平公染病
自年幼登基以来,受荀偃、范匄、赵武三代能臣辅佐,加之悼公留下的雄厚国力,平公垂拱而治可保太平。然而平公的碌碌无为是晋国衰败的因素之一,正是他的穷奢极欲上行下效,使得公室腐败不堪。赵武为贤臣,不可能行废立来整肃朝纲。
平公谥平,平庸之故,好女色却不别姓氏。不理政事,沉溺酒色,纵欲过度,以致
肾亏
,时常出现精气不足。前541年,平公又病了,霸主生病牵动着诸侯的心。郑简公闻讯,派公孙侨前往晋国慰问。叔向将病情转告子产,子产很含蓄:“古之
贤君
早上听取政事;白天咨询调查;晚上建立政令;夜里修身养性。劳逸结合,才能身体健康!”话里露出对平公纵欲的不赞同,只是没有明言,而是教平公要如何做一个贤君。
平公又向秦国求医,秦景公让医和去晋国看病。毫无政治经验的医和自然没有子产的圆滑,他直言不讳:“这个病治不了,亲近女色所致,与鬼神、饮食都没关系。可惜贵国的贤臣将会代你而死,皇天不佑啊!”平公问:“不能再近女色吗?”医和答曰:“要节制。”于是乎,医和讲了一大串为人之主的道理。
医生从寝宫出来。赵武急忙向医和询问病情。医和很无奈的说:“晋侯之疾实纵欲所致,生命无虞,只恐要一位良臣代其一死啊!”赵武问:“良臣是谁?”医和感叹:“良臣自然是您啦!您执政八年,国家太平,诸侯和睦,这便是良臣。晋侯贪恋女色以致疾病缠身,恐怕上天将会移祸于您。”
君之贤昏在此一判:医和说到要节欲,并提到贤臣之死。孰轻孰重?平公关心的是女人,根本不问良臣死活。瞧瞧晋平公的
政治觉悟
,且不论比其父如何,还不及一个医生。这真是太傅叔向的失职啊——“
教不严,师之惰
”!
赵武赠与医和以礼物并送他归秦。晋平公听从了医生的嘱咐,坚持了一段时间,病情果然好转。
《
左传
》上并无
屠岸贾
其人,造就赵孤的元凶是赵武的母亲、赵朔的遗孀庄姬。庄姬与赵朔的叔叔赵婴齐私通,赵婴齐被赵同、赵括驱逐到了齐国。前583年,下宫之难,赵庄姬、栾氏(栾书)、郤氏(郤锜)诬陷赵同、赵括谋反,一起被害。韩厥为了报答赵衰之恩,向晋景公推荐赵庄姬与赵朔的儿子赵武承袭赵氏家族。
赵朔、赵婴齐没有被杀。
《史记·赵世家》是根据战国时期赵国的史料写成,古今很多学者认为这些史料不真实,是赵国君王避讳祖先的污点,《
左传
》的记载才能反映事情的真相。一个
旁证
是赵同、
赵括
在前597年—前583年之间都有活动的记载,所以他们应该死于前583年,即《史记·赵世家》记载的赵武复仇之年。赵武,又称赵文子(前598年-前541年)、赵氏孤儿。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
晋成公
之女,晋景公的姐姐,史称
赵庄姬
(《史记·赵世家》记载为晋成公之姐,并非事实,属
司马迁
之误)。
世人尊称赵孟,春秋时代晋国的执政大夫。赵氏为晋国
世族
,其曾祖赵衰为晋文公时大夫,曾辅佐文公成就霸业。其祖父赵盾,作为晋国的执政大臣,历事襄公、灵公、成公三朝。其父赵朔在晋景公时,继任大夫之职。其子
赵成
,字景叔,谥赵景子,其孙赵鞅。
晋景公三年(前597),担任司寇的晋国大夫屠岸贾,图谋作乱以控制晋国政权,决计首先消灭赵氏势力。于是就借口
赵穿
(赵盾的族弟)曾刺杀
晋灵公
,其责任在于赵盾,便背着晋景公擅自发兵攻打赵氏于下宫,诛杀了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灭了赵氏全族。
赵朔的妻子是晋景公妹妹的,当时怀有身孕,逃进王宫躲避。过了不久,生下一男孩,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赵氏孤儿赵武。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当时,屠岸贾曾进宫搜索孤儿,赵朔妻把孤儿藏进裤档里,祝告说:“赵家灭乎,若号;即不灭,若无声。”果然在搜索的过程中,孤儿就没有出声。后来,孤儿终于被赵朔的
门客
公孙杵臼和赵朔的朋友程婴辗转救出宫来。公孙杵臼为此献出了生命,程婴带孤儿藏匿到山中。(今山西
盂县
有
藏山
,相传即为当时程婴藏孤之处;今山西
忻州
市西郊和
垣曲县
中条山
也各有一处藏山。按:灵公、景公尚都于绛,即今山西
翼城县
,藏孤之处不宜距国都过远,当在今
晋南
境内,故似应是垣曲县中条山的藏山)。
15岁时,在年高望重的晋大夫韩厥等人的努力下,
晋悼公
为赵氏昭雪,平反了冤狱,发兵攻灭屠岸贾,并尽灭其族,立赵武为大夫,恢复了赵氏的土地封邑。晋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担任正卿,主持晋国国政,代表晋国到宋国的国都
商丘
出席了
弭兵大会
。这次弭兵的建议是由宋国大夫向戌提出,而实际上体现了赵武偃武修文的政策。他一贯主张减轻各
诸侯国
对霸主的贡纳,加强礼仪方面的要求,各国都循礼行事,即可维持一个和平的局面。早在晋平公十年(前548),他耖。说过:“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若敬行其礼,道之以文辞,以靖诸侯,兵可以弭。”所以,向戌提出弭兵建议,晋国首先响应。在会盟中,赵武处处表现出息事宁人的态度,重信义,崇礼让,使弭兵活动取得了实际成效。弭兵大会由晋、楚两国联合发起,共有晋、楚、鲁、宋、蔡、卫、陈、郑、曹十国代表出席。大会约定晋、楚两国息兵停战,共作霸主。
主持晋楚弭兵大会,是赵武平生所参加的一次重大政治外交活动。这次活动不仅扩大了赵武在诸侯国之间的影响,也增强了赵氏在国内的
政治地位
。晋平公十三年(前545),吴国的延陵季子出使晋国。经过一番对当时晋国政治形势的考察和研究,
延陵季子
得出了一个结论,他说,“晋国之政卒归于赵武子、韩宣子、
魏献子
之后矣!”后来事实证明,延陵季子的论断完全切合实际。
赵武执政期间,在内政外交上都奉行稳妥平和的政治路线,虽然没有十分突出的建树,但保存了晋国的实力,维持住晋国的霸主地位,在与楚国抗衡中并未明显处于下风,还是有值得称道之处。故晋大夫祁午曾对赵武说:“师徒不顿,国家不罢(疲),民无谤言,诸侯无怨,天无大灾,子之力也。”
为了维护弭兵的成果,赵武曾“再合诸侯,三合大夫”,多次会盟。就在他去世那年(晋平公十七年),还与楚、齐、宋、卫、陈、蔡、郑,许、曹等国在虢(
东虢
,在今河南
郑州市
北
古荥镇
)地会盟,重温宋国会盟时达成的协议,维护各诸侯国之间的休战状态。
可能是与早年的颠沛流离有关,赵武晚年总觉得心身俱衰,委顿之色溢于言表,如对周王室使者
刘定公
说:“吾侪偷食(苟且偷生),朝不谋夕。”对秦国公子后子说:“朝夕不相及,谁能待五(年)?”自感劳瘁,倦于勤政,应答宾客之际,流露出天年不永的症兆。这和他婴儿时期的传奇经历相映成趣,增加了他一生的
戏剧性
,为史书大书特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