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330天在贵州省望谟县的支教任务,江西师范大学派出的第11批支教团跑到了第11棒的终点。从2002年开始,每年服务330天的支教队伍已经成了当地重要的教育力量。

6月25日清晨7点,当10名支教团老师准备在望谟二中乘中巴车离开时,二中校门口聚集了近百名师生,有他们教过的学生、有他们资助过的学生,还有一起共事了近一年老师。

出发的时间为此推迟到了8点半多,支教老师的行李箱和背包里塞满了学生们写的信、折的千纸鹤、当地小吃……

发动机启动的那一刻,孩子们围着车,嘴里大声喊着:“一定要回来啊!一定要记得我们!”车上的支教老师杨俏忍不住大哭起来,全车人也开始掉眼泪。

车子渐行渐远,但车里和车外依旧有人不停地挥舞着手臂。

回忆过去的330天,除了教授文化课知识外,10名支教老师做得最多的,是让学生们怀有梦想,并且知道追逐梦想的路径。

他们不希望学生重复父辈们“学不好-退学-离家打工”的老路。

语文老师陈雪婷曾给学生们上过一堂“理想课”,课堂上孩子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里满是渴望。”

“我想当警察!”

“我想考入老师上过的大学!”

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梦想,以前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虚幻”的话题。

这堂“理想课”结束时,陈雪婷偶然发现讲台上有一行字——我爱老师的理想课。一个讲台旁的女同学羞涩地告诉陈雪婷,她写下这行字,是因为她喜欢这堂课。

和过去参加支教团的成员交流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激发学生有自己的梦想是应该做的第一步,同样重要的第二步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追梦。

“得让他们长出追梦的翅膀,朝着梦想努力去飞。”支教团团长余冬青说。

支教队员们发现,对山里娃来说,“长出翅膀”的过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缺乏青春期知识、家庭的压力、缺少亲情关爱都是他们成长路上面临的问题。

支教老师张海含除了承担语文课的教学外,还是学校“心理小屋”的辅导老师,在来支教之前,她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这对学校而言,她已经算是难得的“专家”了。

她所支教的学校里,近六成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而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时常因感到缺少关爱而产生叛逆心理,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是放学后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乱转、感到学业压力大就酗酒甚至引发冲突。

第一个到张海含的“心理小屋”咨询的是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这个学生之前的成绩排在班里前10名,而到小屋咨询的时候,成绩已经滑落到班级中等了。

“说不到两句,他就哭得不行。”张海含记得,学生向她哭诉,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他始终觉得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行,从而导致了心理压力很大,而来自父母的关爱,仅限于从外地打电话来问他钱够不够,久而久之,他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都会不耐烦地说“别烦我”。

张海含说,这样的情况并非是个案。

“学生需要什么?”张海含问自己。

张海含尝试着帮助那名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表,经常打电话询问他的近况,跟他探讨学业和家里的情况,张海含听他一一倾诉,再帮他提点建议。

几个月以后,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情绪好了很多,也找到学习方法,觉得学习轻松了许多,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对未来有了自信。

张海含总结,这些山里的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指导,“不是‘冷冰冰’地讲大道理,而是‘有温度’地理解相伴。”

支教老师宋云翔的工作也是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起,从第一天带“体育特长班”起,宋云翔就发现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很差,“按传统的眼光,这就是差生,别的班老师都不要。”

通过聊天,宋云翔发现,这些学生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没有任何归属感。这些学生经常一起凑钱打球,输的就请其他人吃饭,类似赌博一样打发时间。

不能放任这群孩子这么颓废下去,宋云翔暗下决心。

于是,上课一起训练,下课请学生吃饭、谈心,和学生互换QQ号,线上线下进行交流。渐渐地,宋云翔拉近了和学生关系,学生们也很高兴接受一个大朋友的关心,更愿意把心事和想法告诉他。还有几个孩子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今年的体育特长生考试,宋云翔带的17个学生,有7个人过了贵州省二本线,这样的成绩让宋云翔都有些吃惊。不少人问他,“是什么激发了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走进大学校门?”

“最重要的是,我们尽最大努力教会了学生们正确的路该怎么走,同时我们陪着他们一起前行。”宋云翔认真地说,“这让他们有了追梦的翅膀。”

本报记者 白皓 通讯员 黄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7月01日

完成了330天在贵州省望谟县的支教任务,江西师范大学派出的第11批支教团跑到了第11棒的终点。从2002年开始,每年服务330天的支教队伍已经成了当地重要的教育力量。

6月25日清晨7点,当10名支教团老师准备在望谟二中乘中巴车离开时,二中校门口聚集了近百名师生,有他们教过的学生、有他们资助过的学生,还有一起共事了近一年老师。

出发的时间为此推迟到了8点半多,支教老师的行李箱和背包里塞满了学生们写的信、折的千纸鹤、当地小吃……

发动机启动的那一刻,孩子们围着车,嘴里大声喊着:“一定要回来啊!一定要记得我们!”车上的支教老师杨俏忍不住大哭起来,全车人也开始掉眼泪。

车子渐行渐远,但车里和车外依旧有人不停地挥舞着手臂。

回忆过去的330天,除了教授文化课知识外,10名支教老师做得最多的,是让学生们怀有梦想,并且知道追逐梦想的路径。

他们不希望学生重复父辈们“学不好-退学-离家打工”的老路。

语文老师陈雪婷曾给学生们上过一堂“理想课”,课堂上孩子们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眼睛里满是渴望。”

“我想当警察!”

“我想考入老师上过的大学!”

每个人都迫不及待地说出自己的梦想,以前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跟他们一起讨论这个“虚幻”的话题。

这堂“理想课”结束时,陈雪婷偶然发现讲台上有一行字——我爱老师的理想课。一个讲台旁的女同学羞涩地告诉陈雪婷,她写下这行字,是因为她喜欢这堂课。

和过去参加支教团的成员交流后,大家形成了一个共识:激发学生有自己的梦想是应该做的第一步,同样重要的第二步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去追梦。

“得让他们长出追梦的翅膀,朝着梦想努力去飞。”支教团团长余冬青说。

支教队员们发现,对山里娃来说,“长出翅膀”的过程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缺乏青春期知识、家庭的压力、缺少亲情关爱都是他们成长路上面临的问题。

支教老师张海含除了承担语文课的教学外,还是学校“心理小屋”的辅导老师,在来支教之前,她获得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这对学校而言,她已经算是难得的“专家”了。

她所支教的学校里,近六成的学生是留守儿童,而正处在青春期的他们,时常因感到缺少关爱而产生叛逆心理,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是放学后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乱转、感到学业压力大就酗酒甚至引发冲突。

第一个到张海含的“心理小屋”咨询的是一个毕业班的学生,这个学生之前的成绩排在班里前10名,而到小屋咨询的时候,成绩已经滑落到班级中等了。

“说不到两句,他就哭得不行。”张海含记得,学生向她哭诉,因为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他始终觉得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才行,从而导致了心理压力很大,而来自父母的关爱,仅限于从外地打电话来问他钱够不够,久而久之,他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都会不耐烦地说“别烦我”。

张海含说,这样的情况并非是个案。

“学生需要什么?”张海含问自己。

张海含尝试着帮助那名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表,经常打电话询问他的近况,跟他探讨学业和家里的情况,张海含听他一一倾诉,再帮他提点建议。

几个月以后,学生最大的变化是情绪好了很多,也找到学习方法,觉得学习轻松了许多,成绩自然也提高了,对未来有了自信。

张海含总结,这些山里的学生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更多的指导,“不是‘冷冰冰’地讲大道理,而是‘有温度’地理解相伴。”

支教老师宋云翔的工作也是从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起,从第一天带“体育特长班”起,宋云翔就发现他们的文化课成绩很差,“按传统的眼光,这就是差生,别的班老师都不要。”

通过聊天,宋云翔发现,这些学生总觉得自己是被抛弃的,没有任何归属感。这些学生经常一起凑钱打球,输的就请其他人吃饭,类似赌博一样打发时间。

不能放任这群孩子这么颓废下去,宋云翔暗下决心。

于是,上课一起训练,下课请学生吃饭、谈心,和学生互换QQ号,线上线下进行交流。渐渐地,宋云翔拉近了和学生关系,学生们也很高兴接受一个大朋友的关心,更愿意把心事和想法告诉他。还有几个孩子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做客。

今年的体育特长生考试,宋云翔带的17个学生,有7个人过了贵州省二本线,这样的成绩让宋云翔都有些吃惊。不少人问他,“是什么激发了学生们的潜能,让他们能够走进大学校门?”

“最重要的是,我们尽最大努力教会了学生们正确的路该怎么走,同时我们陪着他们一起前行。”宋云翔认真地说,“这让他们有了追梦的翅膀。”

本报记者 白皓 通讯员 黄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