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甘孜理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争取四川外办、省邮政管理局、四川师范大学等省直部门及有关市区县政企支持,趟出了一条“对外开放”扶贫路。2020年,理塘132个贫困村、4925户贫困户、23380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川甘孜理塘县,平均海拔4300米,有“世界高城”之称,是全国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国家深度贫困县之一。
“世界高城”理塘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王攀摄)
“对外合作”带动产业发展
农业基础薄弱、发展滞后,成为理塘老百姓脱贫路上最大的制约瓶颈。为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理塘县把眼光瞄向了成都、重庆、粤港澳等市场。
2016年,理塘县在海拔3650米、G227沿线规划面积12.3万亩、跨度12公里土地,创建现代农业园区。四川外办、川师大协调数百万资金,率先启动高原高品质果蔬项目。
理塘县现代农业园区萝卜收货图。(林代忠摄)
2019年,园区建成“极地果蔬”产业基地1.2万亩,优质草地8万亩。其中,白萝卜年产量5万吨。高原小番茄、西瓜、夏草莓年产量120万斤,实现农业产值1.2亿元。建立出口蔬菜基地2367亩,是全省“供港澳及东南亚重要的出口蔬菜种植、加工”备案基地,2020年被评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
“目前,园区每年租金200余万元,龙头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固定用工120余人,季节性用工2万余人次,年收益600余万元。覆盖甲洼、濯桑、藏坝3个乡(镇),辐射带动17个乡(镇)29个贫困村,增强了农户自身‘造血’能力。”提及这些数据,向阳不无自豪地说。这位大学毕业就把青春洒在理塘的康定“小伙”,如今已成长为理塘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理塘全县累计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社217个,贫困村发展规模化牦牛养殖集体牧场15个,培育种养大户239户,致富带头人447人,科技示范户660户。探索建立了“党建 龙头企业 基地 农户”的电商发展模式。
除了农牧特色产业,理塘的文旅产业也在“对外合作”的道路上愈发稳健。理塘县通过打造“勒通古镇·千户藏寨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发海拔最高最美越野赛道等重大节庆活动”,带动消费扶贫。
“对外交流”开阔致富视野
2019年5月,香港各界扶贫促进会向理塘县高城镇替然色巴一村和格木乡学说村捐资143万元,用于脱贫攻坚项目。
“我们注重发掘外事资源优势,除了在招商引资、旅游开发等方面为理塘县提供支持,还通过各种活动扩大该县影响力,为当地青年学生争取对外交流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帮助理塘走出去。”四川外办机关党委副书记段小丁说。
2018年7月,理塘县选拨18名师生参加“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与来自美国、加拿大等7个国家共229名华裔青少年开展交流。同年,理塘县选拔2名青年作为少数民族青年代表赴俄罗斯参加第五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
为助力理塘“走出去”,四川外办将理塘县元素植入对外交往中,支持理塘县与尼泊尔在藏毯、手工艺品制作等方面开展交流,利用出访和接待外宾的机会,在《四川外事(港澳)》刊物上推介理塘县,支持理塘县申报无量河国家湿地公园。该办连续三年组织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外媒体负责人、记者、外国使领馆官员参访理塘,讲好理塘新故事,提升理塘世界知名度。
“我们组织理塘县专业人员访问香港,协调越南川渝商会向格木乡贫困户捐赠毛毯等物资并进行交流,协调英国川商联合总会为格木乡发展骑乘马养殖项目等。”段小丁说。
“人才引进”汇聚扶贫力量
“脱贫奔康,在于促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扎下根’。”理塘县委组织部部长郑登明说。
借力国家东西协作扶贫和省内对口帮扶资源,2016年以来,理塘县培养后备干部210名,副高级层次及以上优秀人才126名,高城领军人才35名,成功孵化农牧民集体、个体产业200余个。截至目前,已有549名精英人才进入理塘县人才储备库。
康穆桑梅朵,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后赴伦敦留学。回国后作为“人才引进”一份子,回到家乡理塘干起了自己的产业:成立青稞酒厂,养殖藏香猪、藏香鸡,承包蔬菜大棚,设立电子商务中心、观光农庄,带动近千村民分红增收。
2016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学专业的“80后”林赟,来到理塘县高城镇更登亚批村担任第一书记。她率领村民接受技能培训,用实例向村民证明“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两年选派期结束后,她选择了“继续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