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历经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中华民国时期多次人口大迁徙,南北文化交汇融合,加之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化发展,汇纳四方精粹,形成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南京方言几经变迁。早期金陵属吴地,本土语音为已经初步汉化的中古吴语。晋代中原汉民衣冠南渡,中原雅语和吴语逐渐融合,形成南京的江淮官话。明代定都南京,将以南京音为基础的音系确立为标准国语,形成通行直至近代的南京官话。北洋政府以北京话为基础确立国语,作为汉语官方标准语的南京官话在民国时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南京有10多种历史悠久、各具特色的民间传统曲艺和歌舞。白局源自于明清织锦工人在织机房哼唱的民间俗曲和江南小调,说方言,唱俚语,逐步发展成为曲艺曲种,因演唱者不取报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南京评话和南京白话都是流行于南京市区及周边的民间曲艺。此外,江宁的方山大鼓、高淳的跳五猖、溧水的跳当当和栖霞的龙舞,都是始于明清时代的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传统工艺享誉全国。南京云锦始于六朝,鼎盛于清,因图案花纹典雅、色彩绚丽宛如天上云霞,得名“云锦”,位列中华“三大名锦”之首。明末艺术家胡正言所创的“十竹斋”,以技艺精湛的书画谱、笺谱播誉中外,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金箔工艺、剪纸艺术、金陵刻经、折扇、绒花均为著名的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2009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金陵刻经(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南京剪纸(中国剪纸)3个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京具有独特的美食文化。清明时节,百姓喜食野蔬,将8种食用最多的春蔬野菜并称为“旱八鲜”;而“桂花飘香水八鲜”之说,则指在中秋佳节百姓饭桌常备的8种水生食物。南京人喜好食鸭,南京板鸭、盐水鸭为南京赢得“鸭都”雅号和“金陵鸭馔甲天下”的美誉。此外,夫子庙的金陵风味小吃,也伴着秦淮灯船的桨声灯影,声名远扬,成为秦淮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月秦淮灯会、春游牛首踏青、东郊赏梅、秋游栖霞、重阳登高、朝天宫的古玩市场,处处呈现南京百姓的传统生活风貌。南京国际梅花节、江心洲葡萄节、雨花石艺术节、茉莉花节、灵谷桂花节、高淳螃蟹节、六合龙袍蟹黄汤包节、迎新年听钟声活动……在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又绽放出新的华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