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次海派文化的艺术展--《爱情神话》影评

最后一次海派文化的艺术展--《爱情神话》影评

能感动你的

永远都是你自己的经历


《爱情神话》不仅是一部沪语影片,更融入了许多海派文化的内容。我看了很多影评,感觉都差点意思。作为一个上海人,难得对影片还算有点发言权,我说几句自己的观影感受。



先说说整体

这部电影是花了心思的。任何花心思的事,都值得尊重。故事的内容算不上精彩,亮点在于细节。

上海的文化之所以叫做“海派文化”,是因为历史上,这里租界林立,所以所谓“海派文化”,就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又融合了很多西方的内容。

比如上海话的俚语里,有很多是英语音译而来的。老克勒(colour)、昂三(on sale)、瘪三(beg sir)、赤佬(cheat 佬)、门槛精(Monkey精)、混枪势(混CHANCE)、放乐嗨(嗨”是here的意思)、甚至于发嗲的嗲都是dear的谐音。

可以看到,影片中的插曲,大部分都是英文歌。可能让人感觉有点崇洋媚外,有点“装逼”或者穷讲究,但这确实是徐峥这一代上海人的真实情怀。

我以前英语考试考得不好的时候,爸爸就会对我说:“你爷爷年轻的时候在国际游轮上当服务员,英文是很好的,所以你英文不应该差。”


要想在一部影片中,把这种琐碎的,有点矛盾的文化完全展示出来,实属不易。导演和徐峥尽了很大的努力,也做得很不错了。所以这片子是一部艺术展,展示了很多文化细节。所以对故事内容的要求,没办法更高。

片子的用心之处还在于影片的观众年龄定位,就像前几年大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能感动观众的,永远都是观众自己的经历,这叫作“共鸣”。

现在35-50岁的这部分人,是可以和影片里的情怀产生共鸣的对象。同时也具备了比较高的消费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目前很多片子都把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作为目标人群来写剧本。

再说说人物

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影片,所有的演员都应该是在本色出演,演的是他们自己的真实经历。因为只有本色演出,才能自然、真实,才能有进一步的艺术创作。

徐峥



徐峥从《泰囧》开始,饰演的人物性格,基本上是差不多的。就是理想中的完美上海男人的性格——有品位、有腔调、善良、世俗、细心。

他饰演的男主角,总是会碰到一些比较无奈而又两难的事,比如《泰囧》里和一个愣头青出差,《我不是药神》里做一些违法但是能救人的生意。主人公往往会历经艰辛,在夹缝中顽强地生存。徐峥的角色还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务实,上海话叫实惠。这个特点在马伊琍这个角色的身上也有体现。“务实”也是海派文化很有特点的一部分,为什么上海人务实呢?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大都市,如果不务实,很有可能就不能生存下来了。


看看电影里马伊琍住的小小的屋子,在上个世纪,这种大小的房子是普通百姓生活的常态,要是不能在这样狭窄的空间里打理好生活中的一切,就会被时代所淘汰。

所以,有时候说的好听点是务实,要是务实过头,很容易就变成了小气、精明、甚至冷漠。令人映像深刻的是徐峥那场在马伊琍家里修电灯的戏。对于徐峥那一代上海人来讲,作为一个男性,在家庭里的能修电器是必备技能。因为那个时候,各种电器刚刚进入中国家庭,更换起来成本很高,能通过维修来让损坏的家电恢复正常,绝对是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女性对这种东西肯定是不太懂的,这种小摸小弄也是一种男人能力和价值的体现。所以上世纪的那一代上海男人,男的大部分都会一点电工和木工,小的问题都能自己解决。像影片中小皮匠这样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对是弄堂里的明星人物。


老乌





老乌是野芒老师演的,大家可能不太知道这个人,但是您一定知道《成长的烦恼》里的老爸,就是他的配音。




还有老版《水浒传》里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是他演的。




乌在上海话里是大便的意思,叫他老乌,是一种调侃。同时,也和白相对,说明了两个人的黑白配关系。



老乌给老白起了一个艺术展的名字,叫《白辛苦不辛苦》。要是我要办艺术展,谁给我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我一定会怀疑他脑子是不是被大便堵住了。老乌刚出场,我以为是一个配角,过来就是搞笑的。后来才发现,老乌才是真正的男一号。和老白不同,老乌的人物性格里,有着一些上海男人的缺点:自命不凡、爱显摆(霍胖、扔榔头)、斤斤计较、小家子气、被拆穿后恼羞成怒,等等。应该说,老乌的性格更加接近于一个真实的上海老绅士(老克勒)的形象。



优秀的演员都会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白,老乌的亮点无疑就是他最后的那个心情故事。

一段长镜头,由近及远、再从远到近,一镜到底,接近5分钟的时间里,上百句的台词。这是一个平凡男人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卸下了平时的伪装与自负,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精彩程度堪比黄秋生在《无间道2》开头时候的那段独白。




马伊琍




和徐峥一样,马伊琍身上体现的是上海女性的优点:温柔、洋气、有品位、有腔调、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但优点太多,也会导致这个角色有点不真实,她可以和刚见面的相亲对象一夜情,在谈恋爱的时候又特别扭捏。她的能量大到可以租下一个展览馆,自己却又只能和老母亲挤在一间小房子里。


导演把太多的性格捏合在她一个人的身上,以至于有点把控不住。就像把法拉利的轮轴和宝马的发动机组装在一起,车子还真不一定能开得很快。整部片子让人映像深刻的台词是那句:“下坡路呀,哪有走不顺的。”语气很伤感,但是逻辑有些问题,下坡路为啥就一定很顺利呢?

人在逆境的时候,生活是很艰难的。可能这句台词只是想表达角色的豁达和乐观吧。其实我觉得马伊琍的这个角色,不说话的时候,比说话的时候要更好一些。因为这个角色承载的性格太多了,所以无论说什么,都会显得不太和谐。就像为什么佛祖永远不会说话一样,因为一旦说话,就会出错。


倪虹洁




倪虹洁和老乌一样,性格里有一些缺点,比如:轻浮、虚荣、贪图享受、游戏人生。正因为这个角色的不完美,演绎起来才可以更加犀利。

她在影片中,有一段台词令人印象深刻:“白老师,你是个好人。但是一个女人不会因为一个男人是个好人就爱上他。我很危险,你不要爱上我。”说话的内容平淡无奇,但是每个字都透着一种务实,看透一切的务实,只有经历过很多波折才能有的务实。


倪虹洁演得真不错,对应本文前面的那句话,好的演员都是本色演出,倪虹洁的一颦一笑都让人能感觉到:这些年,她吃了不少苦,受了很多委屈。让我们这个年纪的观众深切感到,那个天真无邪的“无双”长大了。

尾声:

艺术展是一种逐渐消逝的东西,终究敌不过时代的变迁。比如一个普通人多久会去看一次艺术展呢?可能一辈子也就几次。随着徐峥那一代人的老去,海派文化必然会慢慢消失。

我们这代80后的上海人,已经没有了太明显的风格,很多方言俚语只是能听懂,自己不太说了。相信不仅仅是上海,其他地方也有相似的问题,一般只有普通话里有的词语,才用得多。

影片中徐峥的儿子,是一位浙江小鲜肉演的,基本不太会说上海话。遗憾的是:我们能找到说会沪语的混血小女孩,能找到会说沪语的意大利青年,却找不到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00后演员去饰演男主角的儿子。

历史的车轮总是会不断前进,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海派文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花开花谢,我觉得没有必要惋惜或者挽救。只要大家以后看到这部作品,能想起来,曾经有那么一代人在某个地方这样生活过就可以了。


发布于 2022-02-20 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