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框架;到2035年,大湾区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上个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提出了这样的美好愿景和发展目标。
全国两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成为热点话题之一。
如何抓住这一重要历史机遇,实现《纲要》提出的愿景和发展目标?3月10日,在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和长平经济论坛共同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系列学术研讨会”上,相关专家和学者围绕大湾区协同创新这个关键词展开了热议。
以下内容由
腾云
编辑整理发布。
协同发展推动大湾区
从地理概念变成经济、社会概念
-------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研究会会长
湾区首先是一个地理概念,
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把它从一个地理概念变成一个经济概念、一个社会概念,就是靠区域的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来达到这个目标。
粤港澳大湾区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为改革开放创造可复制的经验等各个方面具有特殊意义。
香港社会对大湾区的讨论还是比较多的,对商业的关注度尤其高。湾区建设需要解决香港现在面临的一些迫切问题,尤其是青年人的问题,需要让人民心灵契合,这方面工作还是要多下一些工夫。
重中之重是
协同推进科技创新
-------
国研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纲要》是很好的战略构想,下一步关键是怎么落实。我觉得我们需要考虑几个方面: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定位的深刻内涵
。
也就是需要思考《纲要》提出的五个定位的内涵。
第二,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粤港澳大湾区的鲜明特征:
人口最多,规模很大,协调难度大;发展空间很大;大湾区里有三个大城市——广州、深圳、香港,它们的地位能级差不多。
基于这样的特征,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中央政府统筹布局下的区域合作,是在规划和市场共同作用下实现内部深度分工合作。一方面要发挥市场作用,另一方面规划也起到引领甚至是推动作用。
第三,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中之重:协同推进科技创新。
我们要抓住机遇,战胜挑战,占领更多制高点,让全球科技革命的科技成果最广泛、尽快地拥有产业发展的能力。
第四,落实《纲要》政策设计和机制建设。
除了制定高质量的合作政策、细致化政策,还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协同发展机制
。
大湾区突破捷径:
嵌入硅谷科技创新产业链
-------
广东省社会科学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建设最关键的工作是什么?
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科技创新;在科技创新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世界最前沿的技术。
从经济规模和现在创新资源环境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有能力来承接下一波的科技创新。
我在硅谷时接触到一些创新企业,很多人都说,原来对深圳不了解,现在却离不开深圳。比如在深圳做样品的时间和成本是硅谷的1/15;第二个吸引力是庞大的中国市场;另外就是技术人才的数量和成本优势。就此而言,“硅谷创新,深圳孵化”的格局已经形成,但是“硅谷发明,深圳转化”的这个苗头到现在还没有出现。
接下来,粤港澳大湾区
一定要咬住前沿技术,特别
是颠覆性的前沿技术,把“硅谷创新,深圳孵化”的局面做大做强。
找准抓手,
探索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智库研究与信息部部长
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大家要特别注意几个关键词:第一个是“全球”,以开放式创新聚集国际创新资源;第二个是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协同”;第三个是“原创”。大湾区特别是深圳创新能力很强,但在原始创新、在基础研究方面是非常不足的,需要新兴技术的原创能力。
而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发挥深圳作用与深港协同,
就是要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
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关键任务是建立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创新要素自由流动,主要的抓手就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核心支撑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希望它成为继北京、上海、合肥之后的全国第四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的关键突破点,一个是深港科技创新特别合作区,一个是深圳光明科学城
。
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
●
最迫切的问题,就是破解创新要素便捷流动的障碍。做到科研体制创新、跨境政策突破,创造出新经济的制度供给。
●
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
最基础的问题,是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
创新要素流动关键突破口
——物流融合
-------
暨南大学教授、广东亚太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整合经济的概念,是区域协调合作的重要升级版。在大湾区范围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互补也有短板,城市的国际化程度也非常不均衡,所以
,要素流动的背后要解决的就是不均衡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
创新要素的流动很重要的一块就是物流融合,特别是关检的互联互通。
从国际国内实践来看,关检的互联互通是经贸融合最重要的手段,比如欧盟就实现了关检的互联互通。
大湾区为什么要成为科技创新中心以牵引这个时代的发展?原因是要在全球价值链当中
去重塑我们的价值链条。
经济中心,不一定是制造中心,但一定是流通中心、金融中心;金融中心一定会派生出商业中心、生活中心、服务中心。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城市正是以流通为中心,带动全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飞速转动,执全球经济之牛耳。所以,现在是供应链竞争的时代、全球价值链重塑的时代,而不是简单的物流。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物流融合的创新路径之一,
就是要打造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心,推动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高度融合。
为粤港澳大湾区
打造“智慧生活圈”
-------
腾讯
微信公关总监
粤港澳大湾区互联网产业发达,互联网与各行各业融合基础好,社会数字化程度高,大湾区信息网络空间、虚拟网络空间和交通网络空间已形成叠加集成。
在这一背景下,腾讯提出了“大湾区智慧生活圈”的概念。
我会从出行、办事、消费、办公几个方面来说。
出行是微信支付2018年增长最快的行业。
目前,广东2400条高速公路收费车道已支持微信支付、MTC扫码支付和车牌无感支付。在广深两地,全部公交线路和全线地铁闸机已经100%支持使用微信支付。跨境通行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一小时生活圈”已经基本成型,从广东到港澳的所有交通方式,都实现了微信支付的覆盖。在港澳使用微信支付乘坐的士出行也逐渐成为常态。
政务方面,
粤省事小程序开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专题,包括了各类车辆业务
(商务车、公务车、租赁车、货车)
的办理和各类进度查询。出入境办理方面,截至2019年2月末,微信城市服务中广东省使用过出入境业务服务的累计用户数超过1300万人。
跨境消费方面,
我们在世界各地推出了“智慧生活0时差”的概念,而在粤港澳,我们达成了“无缝、无感”。不需要换港币,内地用户通过微信支付就可以享受和内地一样的便捷体验。
办公方面,
截至2019年2月,在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地区有近20万人在使用企业微信办公。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
●
微信上各种服务正不断促进粤港澳三地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展,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条件下的粤港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湾区智慧生活圈,孕育大湾区新生活形态,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新名片。
●
更多的智慧生活方式与形态正不断加入到“智慧生活圈”之中,加速湾区内的互联互通,推动湾区融合发展。
●
以微信跨境服务为代表的科技应用推进了粤港澳三地生活方式的快速融合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正成为智慧生活走出去的“样板间”,向世界输出独有的中国智慧。
把科技创新放到首位
-------
长平经济论坛秘书长
这是我们第二次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有关大湾区建设的学术研讨会,我谈三点体会
:
▌
第一,自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发生了变化。2016年,我国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意味着我们过去的贸易和商品的竞争模式已经转向了创新模式。创新模式就是从物的流动变成人的流动。人的流动里,智力竞争是特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里最大的核心就是把科技创新放到首位。
实际上这个湾区起的作用,就是有助于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提升。
▌
第二,还有一个特点,就是
港澳融入内地的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提出和腾讯的推动,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事情。内地和港澳的人民有很好的愿景以后,分歧和抱怨少了。据我自己的观察,大家在展望未来、共同做事情的时候,原来的分歧可以搁置、淡化。当然中央的定位——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也是非常重要的。
▌
第三,去年十九大提出的发展的变化,就是高质量增长。其实高质量增长后面意味着我们的市场体系也需要一个升级——高标准的市场体系。在《纲要》里有这么一句话: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市场规则体系。我觉得非常重要,这句话比“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在意义上更具体,它实际上意味着
我们的市场体系标准要向国际学习,在市场体系和规则的建立上要向香港学习,
我觉得这非常让人振奋。《纲要》发布当天股市喜气洋洋,所以我们更看好未来。
调动三地人才,追求科技创新
-------
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总监
从2017年到今年,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
已经连续三年提出有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人大代表建议。围绕这些建议,我们每年都会做一些研讨性的工作。腾讯是在湾区成长起来的一家企业,所以对粤港澳地区有独特的感情和自己的责任。
为什么腾讯这么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第一,腾讯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受益者;第二,若想把大湾区建设成一个国际性的以创意、创新为引领的湾区,这个地方的一些优势非常大。
2017年,在腾讯主办的第一次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周其仁老师提出了著名的“煲汤论”。他说,大湾区经济发展就像煲一锅汤一样,里面要放各种材料,需温火慢炖。
腾讯连接着用户、企业、机构,这种连接可能在整个湾区中发挥一些独特的作用。《纲要》发布以后,“天时”有了;而“地利”方面,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有;
腾讯希望能够在推动“人和”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跟大家讲一下腾讯未来的打算,比如说在推动人才的流动上,过去我们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青年的文化融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未来我们会把这部分常态化,拉动湾区更多的企业,特别是广东地区更多的企业,吸引更多的港澳青年来感受广东和深圳创业的氛围。
另外,我们也在一些实质方面做了推动,比如证件的电子化、移动支付。现在香港和广东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我们也有一些建议,比如有没有可能设立湾区开发银行、建设新型体制的湾区大学,希望真正把三地的人才都调动起来,往科技创新的方向去努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