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个回答
首先说人物,丰满立体,贴近生活,每一个人都似曾相识甚至他们就在你的身边。给观众以天然的亲近感,黄四毛,一个低至尘埃的底层人物,被生活碾压得体无完肤却不敢反抗、无力反抗;他好吃懒做、小偷小摸,一身毛病,在成人世界被唾弃、被重锤,这样一条“土狗”的身上却又同时具备忠、孝、义三种传统意义上的美德:对虚无缥缈的爱情忠诚;对抚养过自己的远方婆婆孝顺;对忘年之交的水生仗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四毛就是个赤子,现实生活中大善的君子和大恶的歹人都是少数,而占比更多的就是这些有优点有缺点的普通人,所以说黄四毛是真实可信的人物,是演员乐于创作的角色。
而水生作为一个备受同学欺凌的留守儿童就更具有普遍性,从一线都市到边远小城,比比皆是,作者让两个孤独的灵魂在这个夏天不期而遇,又因为化学反应而变得温柔和温暖,故事情节虽不是跌宕起伏,却也娓娓道来,非常动听,影片中演员表演准确到位、情感饱满、生动而细腻、爆发力强、不乏幽默(自夸了哈哈);镜头语言朴实顺畅,画面还能让你领略到江南特有的美,是当代中国电影的一部上乘之作,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电影《不期而遇的夏天》就像夏天最后的一道爽口小菜,气质清新但滋味丰富。
看过之后让人想起作家沈从文当年谈创作《边城》的想法: “这作品原本近于一个小房子的设计,用料少,占地少,希望他既经济而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
《不期而遇的夏天》也是一部“用料少,占地少”但“又不缺少空气和阳光”的电影,看起来简单通透,却隐藏着深水静流的丰富内涵。
国产电影中出现比较多的人物关系是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还有各类冲突激烈的敌我关系,唯独鲜见友情关系,而片中这样的忘年交友情关系更是不多见。
一个乡镇中年混混黄四毛和一个被排挤的小学转校生易水生,在一个夏天不期而遇,竟然成为各自唯一的朋友,其中缘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必然的缘由是孤独。黄四毛和水生虽然年龄不同、社会角色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但他们都是中国农村小镇里被人忽视的孤独个体。
但造成这两个人孤独的原因不同:黄四毛因为缺乏尊重,而水生则缺少陪伴。
这样两个人“不期而遇”后,却在对方身上找到自己缺失的东西。
黄四毛在成年人的世界被看不起,只能在小学生面前逞英雄,他偶然帮了水生,赢得了一直渴望的尊重;而水生因为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只能寄宿在镇上外婆家,回乡还要被伯母呵斥,却在无业游民黄四毛这找到陪伴和依靠。
一个成年男人最看重的东西可能就是尊严,而一个小孩的快乐当然是有个和自己能玩到一块的人,两人都在夏天收获了自己最缺少的东西。
《不期而遇的夏天》中水生是小男孩,而黄四毛的心智也不成熟,是个大男孩。影片中一大一小的两人,一个说“我罩着你”,一个说“我觉得你比镇上所有人都好”,说到根本只是被原生家庭抛弃的两个男孩。
《不期而遇的夏天》不是一部伙伴之情常见的公路片,黄四毛和水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就像片名,他们“不期而遇”。
驱动这个故事前进的动力不是目标也不是远方,而是成长。
电影结尾黄四毛在全镇人面前打服了经常欺负他的殷老板,还烧掉了自己欲望的替代品——两件红色外套,决定再次外出打工争气,这是黄四毛和水生经历这一个夏天后的成长。
水生同样在经历了与黄四毛建立友情、误解和失去后,更好地融入新环境,更加懂事。
总结来说,《不期而遇的夏天》全片有点悲剧色彩,但并不消沉,两个忘年交伙伴的互动幽默又引人思考,结局不悲戚反而重新燃起来。
看电影的过程像时间的自然流淌,故事的娓娓道来,笑点和泪点都自然而然地发生。
虽然整部电影“用料少,占地少”,但就像沈从文的《边城》一样,我们也能从这样清新极简的镜头和故事中挖掘出很多有深意的细节。
细节1:红外套和红领巾意象
电影中黄四毛一直珍藏的初中暗恋对象的红羽绒服,以及他后来新买的红外套,可以说是全片唯一刻意设计的意象。
这个在全片中非常醒目的红色道具,很明显象征了黄四毛对暗恋对象的欲望。而且他一直把红羽绒服挂在床尾,每天睡醒一睁眼就看到这件衣服,是自己每天生活的动力。
电影最后还有一个小细节,水生误解黄四毛偷了他外婆钱后去找黄四毛,这时黄四毛并没有把新买的红色大衣挂起来,而是收在行李里。
其实这里已经暗示黄四毛又有再次外出打工的意图,但他还是要把象征着袁桂莲的衣服带在身边当作动力。
同样与黄四毛这两件红衣服呼应,水生身上也有一个象征物,就是水生全片几乎都带着红领巾。
如果说红外套是黄四毛对生活的唯一希望,那么红领巾也是水生不走黄四毛老路的唯一希望。
造成黄四毛人物悲剧的原因之一就是他文化程度不高,小时候没好好学习。片中黄四毛不止一次提醒水生要好好读书,才不会沦落成他这样。
水生的红领巾就像黄四毛那两件红衣服,不断提醒水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细节2:父母角色缺位的悲剧
上文提到造成黄四毛人物悲剧的原因之一是辍学,如果再深挖,他和水生两代人的命运相似,都是因为父母的缺位。
只不过黄四毛小时候无父无母是意外,而水生是因为时代和城乡经济结构不平衡。
在黄四毛和水生的互动关系中,虽然黄四毛心智不太成熟,但他陪伴水生的这个夏天实际上扮演了缺位的父亲的角色。
水生被校园霸凌,开家长会等等这些本来是父母的职责,却落在了一个陌生人黄四毛头上。
幸运的是黄四毛是个善良的老实人,而万一水生遇上了一些坏人,后果不堪设想。
而已经成年的黄四毛也有同样的遭遇,把他抚养大的是老家的三婆婆。
而当三婆婆去世后,黄四毛在家乡仿佛没了根,才再次下定决心外出打工挣回真正的颜面,而不是再假装掏出一盒好烟演给乡亲们看。
细节3:殷老板象征社会的毒打
片中除了陈创饰演的黄四毛和小演员郭可轩饰演的水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就是殷老板。
殷老板这个角色除了起到对立角色的作用,其实更多还是一种象征性。
片中李梦饰演的班主任说了一个细节,就是镇上在搞拆迁和建设,殷老板就是搞工程的老板。
在一次殷老板和黄四毛晚上偶遇时有人提到,有个主任在会所等着殷老板,这也说明殷老板在这个地方不仅有钱还有势,是社会上一切比黄四毛强大的力量的代表。
再加上黄四毛之前偷摸拿过殷老板工地上的钢管,所以他见到黄四毛就不爽,见一次打一次。相应的殷老板的儿子也一直欺负水生。
从黄四毛的角度和水生的角度看,他们俩之前因为无依无靠,都很懦弱。所以面对比他们强大的殷老板和殷老板的儿子,就总会遭受社会的毒打。
细节4:黄四毛被误解的晕轮效应
电影中还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桥段,就是黄四毛总被人误解成小偷。
最后连自己的朋友水生也不信任自己,认为他拿了外婆的钱。
这种现象是典型的“晕轮效应”,也就是我们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比如电影《天下无贼》里刘德华那句经典台词“开好车就一定是好人吗?”是一个生动案例,在《不期而遇的夏天》中不断对黄四毛的误解也是同样的道理。
尤其在农村这种人际关系比较简单透明的地方,当一切都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时,很容易产生有钱人就高大上,没钱人就容易干坏事的印象。
这种晕轮效应或称成见效应,在农村小范围内非常可怕,对一个人可能会有毁灭性的打击,人言可畏。
这也是黄四毛一直抬不起头来的原因之一。他不断在躺平、被人看不起、再躺平、越来越被人看不起的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
电影最后水生的妹妹秀秀问黄四毛叔叔不会死吧?
还好,这个夏天黄四毛和水生不期而遇,两人相互治愈,都成长了很多,变得敢于直面生活的打击。
如果没有水生,黄四毛最终能不能鼓起勇气并不好说。
但有了水生这份友情,黄四毛的生活似乎有了新希望,打倒了就再站起来,就像尼采说的:“凡是杀不死我的,必将使我强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