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锋、李煊、张小芳著《白语方言发声的变异与演化》(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系列)已于2022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下文为孔江平教授为此书所作序言。

《白语方言发声的变异与演化》序

汪锋、李煊和张小芳的这本专著《白语方言发声的变异与演化》是一本利用现代语音学方法对白语发声类型的来源、接触、变异和演化的研究。虽然这本专著的篇幅不大,但在利用现代语音学方法研究语言接触、变异和演化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典范,其研究方法非常值得语音学和语言学的学者阅读和参考。

传统语音学被称为“口耳之学”,主要采用听音和记音的方法对语音的性质进行描写和定义,然后进行语言学的研究。由于传统语音学方法的局限性,对语音微观的区别性特征以及演化的内在规律很难进行深入的探索。1925年,刘复教授在北京大学国文系成立了语音乐律实验室,采用声学和生理学的方法对中国的语言和乐律进行科学的研究。北大语音乐律实验室的成立将科学实证的语音学方法引入中国,标志着现代语音学在中国的开端。刘复教授的《四声实验录》是中国第一本利用科学实证的方法研究汉语声调声学性质的专著。随着大量先进声学和生理仪器的使用,现代语音学飞速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研究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进入到了语音科学的研究阶段。得益于现代语音学研究方法的改进,过去许多无法认识的语音学现象和问题都逐渐被发现,其中语言发声类型就是最重要的一种。

在语言发声类型的研究上,中国学者很早就观测到了语言中存在不同的发声现象。马学良先生在1948年就注意到了彝语中存在紧喉的元音。紧喉元音发声上与正常元音不同,并能区别不同的语言学意义。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语音学家进行了大量的语言发声类型的声学分析和生理分析,发现世界上许多语言都有不同的发声类型。基于言语产生的理论,语音产生分为发音和发声两个部分:发声是指声带振动发出嗓音(voice),声带振动方式的不同能构成有语言学意义的发声类型,可以区别意义;发音是指嗓音经口腔共鸣后产生语音(sound),共鸣腔和共鸣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辅音和元音。随着对语言发声类型认知的深入,中国境内语言的发声类型得到了语音学家的广泛的关注,并涌现了大量研究。然而,这些研究主要是透过语音研究“发声”,汪锋等的这本专著却是借助声门阻抗信号直接分析语言发声,并结合现代语音学的科学实证方法研究语言发声类型,深入阐述和揭示了白语发声类型的来源、接触、变异和演化的内在规律。

这本专著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介绍白语发声类型的来源以及语言接触过程中发声类型的特殊性质,内容主要是共时语言描写和历史语言学的基础研究。第二章阐述了语言发声类型研究的科学方法,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广泛用于不同语言的发声类型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现代语音学和语音科学的实证方法。第三章介绍白语发声类型的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声学和生理参数体现出来,研究内容涉及声学和生理分析。第四章介绍白语发声类型变异的量化研究方法,涉及声学和生理参数的统计分析,并从中探索发声类型演化的微观变异。第五章是发声类型变异的比较研究,涉及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第六章讨论白语发声类型的微观演化及其与声调的关系。第七章总结全书并指出白语声调发声类型的变异实际上是其在语言演化中产生的适应机制。

从以上各章的研究内容可见,研究的总目标是以白语的发声类型为例探讨语言演化的内在规律,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发声类型特性的研究。研究不仅采用了现代语音学中声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还涉及了语言学田野调查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这样以现代语音学学科方法为基础,采用语言学多学科的方法和理论探讨语言的接触、变异和演化是一种研究理念和方法论的进步。这说明现代语音学和语音科学的实证方法完全可用于语言接触、语言变异和语言演化的实证研究。显然,这本专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实证研究语言演化的范例,希望中国的语言学家和语音学家能够推广这些实证的方法和科学的研究理念,推动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发展。

2021年6月20日于北京大学

排版:婧涵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