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是太久没有关注港片了吧,以致朋友发来一张香港影史票房排名的图时,我不禁大吃一惊。
前三名里,居然有两部都是黄子华的电影。
而最高的那部,竟已近亿。
上一次这么吃惊大概还是《那些年》的时候,那一年,《那些年》横空出世,似飓风一般,把周星驰电影在内的所有港片都从票房榜上拉了下来,霸占了冠军的位置。
而之后十年的时间里,不但周星驰没能翻身,港片也没能翻身。
于是听闻
《毒舌律师》
在内地上映,我便毫不犹豫地赶了过去。
无它。
一是看这部创造历史的《毒舌律师》究竟
有几分实力几分虚火
。
二是看在电影界摸爬滚打许久也不得志的黄子华,
是否真的接过了周星驰的枪。
不得不说电影总有这种魔力:
当电影散场,慵懒的观众鱼贯而出时,你总会觉得那不过是一个虚空的梦而已,但回到灯光熄灭的那一刻,那两个小时里,你却会毫无保留地沉浸其中,为之激愤,为之欢呼,为之顿足捶胸热血沸腾。
它拍的是20年前,却与当下,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绪共振。
不过还是得提醒一句。
相比于原版,内地版的《毒舌律师》是有些许改动的,如果只是听普通话配音,你大概率会觉得这只是一部寻常的TVB法庭片而已。
所以,如有可能,请尽量看粤语原声版。
231 个回答
文化的发展与时代脉搏和经济基础息息相关。
香港,从清末民初时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窗口,到新中国以后的富贵表哥,再到97回归之后的游子心态,再到中国崛起后的失意人,其电影也遵循如此脉络。
香港一开始是整个中国优秀文化的缩影,特别有家国情怀。
后来,亚洲四小龙,随着一个个曾经睁眼看世界大师的陨落,香港越来越在乎小市民的生活。
大家唱歌跳舞,柴米油盐,赚钱恋爱,就是不怎么关心国家大事。
这个时期,双周一成开始出名,无论是周星驰还是成龙,都是以小见大的视觉和立场。
当然,此时期,香港电影还有着些许家国情怀。
但与此同时,泥沙俱下,更多的香港电影,其实是打着人文关怀,骨子里却是是黑白不分、善恶不变的“江湖片”,凸显自由主义“浪漫”。
毕竟,金主就是黑社会。
比如古惑仔系列,赌片系列,黑社会等等。
最有意思的就是,那些打打杀杀逼良为娼贩卖毒品的,坏的流脓的混蛋,在香港电影的包装下,以浪漫主义手法,删减春秋,摇头一变,变成了恩怨情仇的江湖故事。
但,假的就是假的。
无论香港电影再怎么卖力鼓吹,四大探长就是英帝国主义用以剥削压迫香港华人的工具,黑社会就是寄生在老百姓身上的吸血虫。
所以后来,或许是大家腻味了,或许是真的假不了,许多讽刺揭露黑社会的电影冒出来了。
好在,那个时候是文化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时代,无论是好莱坞还是香港,在汲取前人艺术养料的基础上,再将其搬到大屏幕,总能让大伙耳目一新。
终究,美国梦是吃了苏联的红利,香港梦是吃了背靠大陆的红利。
无论是借鉴也罢,抄袭也好,现在的香港电影,优秀的大师,总能杂糅中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个时候的香港电影,风靡整个华人文化圈,其根源就在于此。
于是乎,香港电影妄图走向世界。
但阿sir,时代变了。
其实不是香港电影多牛逼,而是华人文化几千年的沉淀底蕴。
无间道,是香港电影最大的辉煌及最后的余晖。
无他,也唯有香港这种夹在中英两个大国之间的现代化都市能拍出无间道来。
其实,你把香港分裂成两块,一个就是刘建明,一个就是陈永仁。
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必然受到社会的影响。
当时香港的矛盾心态在无间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当香港真正想走向世界,一方面没有积极融入中国电影市场,流浪地球的出现表面,中国有着不逊色于好莱坞的电影市场潜力。
另一方面,香港开始固步自封,自命清高。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但香港的利益阶层,是在时代影响下,站在西方现代话语权上俯瞰落后的中国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
现在,中国崛起了,李超人的神话开始没落了。
香港很出名的饮料,鸳鸯奶茶,一半咖啡,一半奶茶,就是中西合璧,这就是香港最大的特点。
但随着大陆的崛起,国人的家国情怀向大国气概转变,这其中,香港却郁闷了。
在中美、中西合作为主题的时代,鸳鸯好喝,但在合作与对抗都成为时代主题的时代。
鸳鸯奶茶,他底子里放不下茶。
因为无茶,鸳鸯奶茶在咖啡里压根竞争不过美式咖啡、卡布奇诺等乱七八糟根正苗红的咖啡。
但鸳鸯奶茶更不想放弃咖啡。
因为过去的经历,他在茶叶那边没底蕴,他能上桌子就是因为加入了咖啡。
于是乎,鸳鸯奶茶精神分裂了,出现了一系列的乱象。
本质上还是鸳鸯奶茶不愿承认自己只不过就是中餐馆和西餐厅博弈下的产物。
他总觉着自己才能代表中餐厅。
既然如此,香港在经历了一系列风波,悄然无奈地将华人文化话语权迫不得已地交给大陆之后,他们又是何种心态?
从毒舌律师中就能得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