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3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今年的12月13日我们将迎来第十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一次庄严的纪念,都是一次对记忆的唤醒,对和平的期盼。在这里,我们讲述关于传承者、记录者、研究者、朗诵者、设计者的故事,带你一起回望国家公祭这十年。

“截至目前,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的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12月8日,手机上一条新闻推送,吸引了武汉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一年级博士生郭宁的注意。

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当时还在南京一中读高中的郭宁、霍浩辉担任领诵,和70多名同学在仪式现场,齐声诵读《和平宣言》,向世界发出对和平的呼唤 。“每年的国家公祭日就像一堂历史课,不仅警醒着我,也在学习、生活遇到困难时给予我滋养和能量。我和我的同学,都在不断从中汲取着奋斗前行的力量。”郭宁如是说。

2014年12月13日,青少年代表在国家公祭仪式上朗诵《和平宣言》,白衣者左三、左四为郭宁、霍浩辉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时隔九年,郭宁还能背诵出《和平宣言》里的不少句子。郭宁告诉记者,“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是240字的宣言中,她最喜欢的一句话。“当时,我们站在纪念馆广场上朗诵,视线所及,正前方是‘300000’那一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脚下,一块块鹅卵石象征着遇难者的累累白骨,随着北风的呜咽,仿佛在发出无声的控诉。”

在一遍遍地练习朗诵时,15岁的郭宁脑海中经常会想象出这样的画面:这些遇难者原本和我一样,幸福地生活在南京。可是1937年12月那一天,侵略者来了!家园、亲人、生命都没了,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该是多么恐惧、无助和绝望?“我相信,这种伤痛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所以这段历史也是我们必须去铭记的。”

来自南京一中的青少年代表在国家公祭仪式上的合影

随着对《和平宣言》的熟稔于心,当时还是高一学生的郭宁逐渐理解了这两百多个字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期许。“指导老师告诉我们,冯亦同爷爷撰写的这篇文字内容层次很丰富,前半部分既有对遭遇浩劫前南京古城秀丽风光的赞叹与缅怀,又有对日本侵略者残暴罪行的揭露。后半部分表达了对遇难者的悼念和哀思,同时又有对不屈不挠抵抗压迫、捍卫历史、生命至上的民族精神的歌颂,以及对和平的美好期望,也饱含着对全世界人民的祝福。”

没有国,何来家?九年前的那次沉浸式的“历史课”,在郭宁、霍浩辉心中,深深植下了奋斗报国的种子,也让他们意识到了作为“90后”少年,肩负的责任与担当。在出色完成了首次公祭仪式上的领诵任务后,2015年、2016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两人继续担任《和平宣言》的领诵,一次次在直播镜头下,为三十多万遇难同胞发声。

那一声声清朗激越的诵读,如同成长的BGM,伴随两个少年度过他们生命中异常忙碌而充实的三年高中时光。2017年,郭宁考入南京一所高校读本科,霍浩辉远赴重洋,到英国格拉斯哥留学。霍浩辉告诉记者,这些年来,无论是南京家里的电脑上,还是自己随身携带的移动硬盘里,他一直保存着电影《南京!南京!》。那是2014年刚接到领诵任务时,南京一中朗诵社的老师为了让大家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特意在教室里播放给他们看的。“80多个男女生,看完电影都在哭。不需要老师再解释什么,我们那一刻都明白了,要把朗诵《和平宣言》这件事做好。”

六年的留学生涯,也让霍浩辉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中提到的和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概念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和认知。“民族自豪感更强了。我跟很多外国同学交流时会提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没有殖民、掠夺的历史,完全靠独立自主、改革开放而发展强大。不少外国人告诉我,中国提出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他们非常欣赏。因为这也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说到这里,霍浩辉语气中难掩兴奋与骄傲。

逝者已矣,生者奋进。在国内读大学的郭宁,大四考研时,悄悄把投考专业换成了信息与通信工程。大一大二时,郭宁看到新闻报道我国企业被国外公司制裁。“那时起,才明白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尤其是看到一篇报道,讲我国发展5G技术时,遭遇来自外国公司的种种阻挠时,越发感觉到关键技术是等不来、买不来、要不来的。”于是,想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有所作为的郭宁,跨专业考上了武汉大学的研究生,向着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迈进。

“报国的一腔热血每个人都有,但如何把爱国之心转化为报国之举?我明白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如果大家都能在自己的领域里付出不懈的努力,那么汇聚起来的力量一定是很强大的。”郭宁话语里透着坚毅。

重温昨日的历史耻辱,是为了汲取今日奋进的动力。经历了战争残酷,更能认识到和平的珍贵。“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12月13日,青少年朗诵者饱含深情、铿锵有力的诵读声又将回荡在南京上空,向世界传达亿万国人的共同信念——以史为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樊玉立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举世震惊,九州同悼,雪松纪年,寒梅怒放。

亘古浩劫,文明罹难,百年悲叹,警钟鸣响。

积贫积弱,山河蒙羞,内忧外患,国破家亡。

民族觉醒,独立解放,改革振兴,国运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七十七载,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长。

二零一四,国家公祭,中外人士,齐聚广场。

白花致哀,庄严肃穆,丹忱抒写,和平诗章。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德曰生,和气致祥。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