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业院校
- 复旦大学
- 职 业
- 中国影视编剧、作家
- 代表作品
- 《天若有情》 、 《看自行车的女人》 、 《慈母情深》 、 《雪神》 、 《死神》 、 《白桦树皮灯罩》
- 主要成就
-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 籍 贯
- 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 [26]
- 党 派
- 中国民主同盟
人物经历
梁晓声
(5张)
1977年从复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他开始正式从事文学创作。知青生活经历,是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
今夜有暴风雪
》《
雪城
》《师恩难忘》《
年轮
》等等。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4]
2002年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2009年8月参加了
人民日报
总编室和
人民网
联合举办的文化讲坛。就“透视当代文化生态”进行了主题演讲:“我们有8亿多农民,这三分之二中国人的生活是与‘发达国家’四个字形成巨大反差的。我觉得我们还应该低调一些,我们还是
发展中国家
,甚至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可能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
[7]
2011年10月出席了历史小说《天下知音——欧阳修》在杭州举行研讨会。
[8]
2023年4月15日,参加在河南郑州举行的“2023当代文学论坛暨颁奖盛典”。
[43]
人物轶事
梁晓声指着放在床上的厚厚一叠文稿说:“这些事情就不是我愿意干的。”他说的是校对文稿。一家出版社策划出了一个“点子”,把一些名家所写的与这个“点子”相关的文章收录起来,包装成一套新的文集,其中有梁晓声一本。梁晓声说,这样一拼凑,那样一拼凑,左结一个集子,右结一个集子,这样出来的书,我不喜欢。尽管梁晓声并不乐意这样的结集方式,每每看到这样出来的书也是少有满意的。但每当面对一些关系不错的出版社或者编辑,梁晓声便有些不忍心,“都不容易,答应了算了”。
至2007年
,
梁晓声创作了400万字的长篇小说,200多万字的中短篇小说,200多万字的杂文,200多万字的影视作品。1000多万字的创作量,让他成为当代作家中少有人能比的高产作家。对于他的书,他给予的评价是“有影响的,但不是畅销的书”。“我是可以写出畅销书的,我写了这么长时间,太知道加入什么元素、怎么操作就会畅销了,但我不愿意这么干。”
[13]
依他看来,大一大二,是普遍之中文学子需要在大学里进行“中文”热身的两年。因为他们成长的文化背景是特别多元亦特别芜杂,且以娱乐性为最大吸引力,而大学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大抵是要叩问意义和价值的那一种。在中国,倘大学中文课堂上讲授的文学,居然是兴趣阅读的那些,则未免令人悲哀。故他常对他的学生们这么要求——“不要强调自己喜欢读哪类作品,喜欢看哪类电影,而要明白自己必须读哪类作品,必须看哪类电影!因为你们不是别的什么专业的学生,而是中文专业的学生。中文既是一个专业,便有专业之教学宗旨。”
一名高三学生倘从初一开始便孜孜不倦读了许多文学作品,那么他很可能在高考竞争中失利败北;而他居然坐在中文课堂上了,则往往意味着他从初中到高中并没读过多少课外的文学作品。所以大一大二,他们也要补读些大学中文学子起码应该读过的文学书籍才好。到了大四,任何一个专业的学子,面临考研冲刺和择业压力,心思已都难稳定——那最是中文课成效甚微之时。故他明智地将“欣赏与创作”课开在大三。至于带研究生,他想,喜欢中文而又果真具有中文评创潜质的学生会不会成为他的研究生,乃是由缘分来决定的,非他自己所能选择,于是不存妄念。
[14]
习总书记对梁晓声说的第一句话是:“晓声,我跟你笔下写的那些知识青年是不一样的。”“我这个人是要求自己压力越大,意志要越强。”
[15]
站在梁晓声旁边的
王安忆
说:“晓声也是那样的人。”总书记就笑了。梁晓声就说:“我认为您是有两个故乡的人,书籍是您的第二故乡。”然后,总书记就说了那句话:“希望文艺家要使我们更多的青年也都有精神上的故乡。”这话其实是包括文学在内的全部人类文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16]
主要作品
时间
|
作品
|
备注
|
2014年
|
老家 第一季
|
刘阳
|
2012年
|
北京记忆
|
袁子勇、吴群
|
播出时间 | 节目名称 |
---|---|
2023 [39] | 开场白第二季 |
时间
|
作品
|
备注
|
2022年
|
八月桂花开
[34]
|
编剧
|
2022年
|
人世间
|
编剧 - 原著作者
|
2022年
|
国家情怀
|
编剧
|
2022年
|
我和我的命
|
编剧
|
2020年
|
桑丘的故事
|
编剧
|
2014年
|
返城年代
|
编剧
|
2012年
|
知青
|
编剧
|
2011年
|
北大荒
|
编剧
|
2008年
|
知青
|
编剧
|
2007年
|
公仆
|
编剧
|
2000年
|
布老虎
|
编剧
|
2000年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编剧
|
1998年
|
快乐老家
|
编剧
|
1994年
|
吾家有女
|
编剧
|
1992年
|
年轮
|
编剧
|
1989年
|
女贼
|
编剧
|
出版图书
-
-
人活着 [46]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23-10
-
《人活着》是2023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
-
-
父母岁月 [45]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23-9
-
《父母岁月》是2023年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
-
-
-
那时我在山间歌唱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作品时间 2023-4
-
每一个困顿、迷茫、挣扎的时刻,都是生命长歌的起承转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七十四年人间穿行录。献给每一位曲折前行的生命歌者。[41]
-
-
-
读是一种幸福: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 [42]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23-4
-
《读是一种幸福:梁晓声谈读书与人生》是一本20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觉醒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20-8
-
《觉醒》是2020年8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22
-
2022年,梁晓声又再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中文桃李》[33]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17-3
-
《此心未歇最关情》是2017年3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6-6-17
-
《做立体的中国人》是2016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5-01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是2015年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09-09
-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是2009年9月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本书通过一个红卫兵自己的自白,从一定程度上再现了那一段伤心,痛苦,荒唐的历史。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3-06
-
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再到《忐忑的中国人》这部全新、最新作品,著名作家梁晓声再次“发声”,深刻力陈社会根本性问题!另类观点透视中国发展中的困惑,中国人为什么而“郁闷”,为什么而“忐忑”,中国人中为什么充斥着那么多迷惘的青年和无聊的“看客”?作者直陈社会中种种矛盾和纠葛,挖...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3-6-1
-
《与大师面对面精品丛书:普通人(插图赏析版)》是“与大师面对面精品丛书”其中一册。全书收录了《初恋杂感》;《16路公共汽车咏叹调》;《家,一类“合资单位”》;《我的发小——大小的故事》;《我的发小——二小的故事》;《烛的泪》;《女娲和夏娃》;《爱的快餐》;《普通人》;《代沟》等故事。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2-6-1
-
《知青》是梁晓声写的一部小说。此书由青岛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
-
《返城年代》是一部由梁晓声所著长篇作品,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小说作品
-
《人世间》是当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长篇小说,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人世间》分上中下三卷,以平民子弟周秉昆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围绕春节欢宴、家庭聚会、重大事件布局全篇,展示近五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荣与梦想”,也直面了改革开放进程的艰难和复杂。《人世间》...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20-12-1
-
《我和我的命》是202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是80后,出生在贵州山区,因是女孩儿被父母遗弃,不料却因祸得福,从农家到了知识分子家庭。原生家庭的改变,让她的命运走向变得复杂起来。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小说作品作品时间 2022
-
《母亲》是2022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本书以作者自己童年的真实经历为底本,记叙了母亲在当时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善良纯正的品格,勤劳节俭,以身作则,在做人、做事方面给儿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47]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7-01
-
《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一部解剖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与国民性!一部充满人文理性的社会观察实录。现代出版社出版,作者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12-3-1
-
《郁闷的中国人》是2012年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
-
《中国生存启示录》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
-
《恰同学少年》是一部由梁晓声所著散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2007-5
-
《泯灭》是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本书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时期青少年的成长故事。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05-5-1
-
《父亲》是2005年5月1日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小说,作者是梁晓声。该书讲述了作者梁晓声的父亲的一生。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06-6-1
-
《浮城》是2006年6月1日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本书主要讲述了一座城市在一夜之间从陆地上断裂后,各阶层的人面对社会巨变的不同反应。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
-
《雪城》是现代作家梁晓声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86—1988年连载于《十月》杂志。《雪城》讲述了一群经历了疯狂的上山下乡运动的知青们在返城后面临的来自精神、物质等多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并描写了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历经的各种艰辛。 《雪城》 的主旨是深刻的,又具有悲壮的英雄主义色调和诗的品格。...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07-2-1
-
《年轮》是2007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时间 2008-8-1
-
《今夜有暴风雪》是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梁晓声著
-
-
-
作者名称 梁晓声作品类别 散文作品时间 1997-12
-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是于1997年12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作者是梁晓声。该书主要对中国社会各个阶层进行分析。
-
[27-31]
作品风格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
《知青》
表现了悲壮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特点,充满激情是这个阶段的创作风格。他的的小说《知青》展示了特殊年代的年轻人特有的痛苦中的困惑、困惑中的思索、思索后对自身及过去经历的肯定,梁晓声因此也是“青春无悔”型知青文学的典型代表。
梁晓声
(2张)
当中国走上现代化建设之路,社会开始转型的时候,精英文学逐渐走向边缘,世俗化的文学日益兴起,梁晓声的作品在关注知青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的同时,开始将目光投向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生活。与其他作家寻找平民身上的劣根性不同,梁晓声更多的是从平民立场出发,去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表现他们在艰苦的社会环境中所具有的正直和善良本性,将人们心灵光辉的一面展现出来。在《
人间烟火
》《父亲》中,表现出的是梁晓声平和的平民化创作风格。
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引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大潮冲击着固有的价值观。而梁晓声则以他的社会责任感,对人民灼热的情感,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依然勤奋地在文学园地里笔耕不辍,接连创作出大量紧扣时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与深刻反响的小说、散文等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的作品。《
浮城
》这部作品犹可感受到梁晓声本人的内在精神品格的提炼与追求、脉搏的热烈跳动,这时的梁晓声运用寓言式的描写对社会及人性的丑恶进行无情的剖析,表现出了冷峻的创作风格。
[19]
成就荣誉
2006年梁晓声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
[3]
2011年4月12日上午,北京首届阅读季正式启动,聘请梁晓声担任北京读书形象大使。
[3]
“2013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活动梁晓声《龙!龙、龙》获得一等奖。
[22]
2019年5月15日,第一届吕梁文学季“吕梁文学奖”,梁晓声的新作《人世间》获年度小说奖。
[23]
2022年12月,获评“2022年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大杰出贡献人物”。
[37]
2023年1月,获评2022年度文化人物。
[38]
2023年3月,荣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一等奖)。
[40]
2024年4月,荣获2023年度人民文学奖特别奖。
[48]
人物评价
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
[3]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是一位关爱学生的教授。
[20]
(文学评论家
张颐武
)
作为中国文坛的作家。梁晓声一直被当作是平民的代言人,通过他的作品人们看到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 物的酸甜苦辣,他们的追求及幻灭,他们的执着与无奈,他们的默默无闻所孕育的愤怒和反抗。
[25]
梁晓声辛辣讽刺了那些社会转型时期,利用社会背景、职位、权力谋取私利暴富起来的一批“新贵们”,既揭露了他们致富手段的卑鄙,也揭示了他们精神生活的苍白。相反,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虽然终日为生计所奔波,但却享受着精神生活上的充实。在这种层面上,反映了梁晓声在“灵与肉”“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对立中的抗争与回归,主张回归质朴、知足、正义的人性,摒弃那冷冰冰的理性,那装饰得漂亮的诺言。
[25]
《21世纪你应关注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