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黄的麦田,饱满的籽粒,掂一掂,是沉甸甸的分量。眼下房山区窦店镇窦店村的麦田犹如一块硕大的地毯平铺在这个小村外,养人又养眼,麦浪里是正在实地测产的专家们。
“别看我们小麦播得晚,但是穗大粒多,今年收成错不了。”还没等专家测出具体数据,种了40多年麦子的窦店村人沙志刚信心满满地说。
“窦店村是全市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田,亩穗数和穗粒数都较高。据对全市监测点统计,今年全市的亩穗数是46万,穗粒数近29粒,分别比去年增加2.7万和0.5粒左右。”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另外,“我们组织中国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相关专家,对在房山区建立的小麦高产攻关田进行现场实收测产。经专家组认定,位于窦店村十二农场5.07亩小麦实收亩产达到746.2公斤,再次创造了北京市小麦单产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在密云区、在顺义区、在怀柔区、在通州区……在京郊约27万亩的麦地上,大规模的机收全面展开。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丰收的喜悦也在京郊大地铺展开来,弥漫在田间地头,洋溢在一个个种粮人的脸上。
去年秋冬种期间,受严重秋汛影响,京郊的冬小麦存在大面积晚播,导致冬前分蘖少、弱苗比例大。面对严峻形势,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通过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播种质量、强化水肥管理、开展“一喷三防”等措施,逐块麦田推进,逐个环节管理,一次又一次的线上培训、答疑、深入田间地头,向着夺取夏粮丰收全力以赴。如今,夏粮喜获丰收,这对“先天不足”的冬小麦来说,显得尤为不易。
政策向好 种粮有奔头
2022年,农资补贴等政策落地田间。3月和5月,中央财政先后下达资金200亿元和1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目前第一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已经拨下去,第二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也即将发放。”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处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这真的是及时雨。”听到这一消息的通州区漷县镇黄厂铺村的张海英掩饰不住地开心。
此外,为了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针对2021年冬小麦大面积晚播导致用种成本增加以及小麦种植效益偏低等不利影响,今年北京市首次实施小麦一次性补贴政策,对在本市范围内种植小麦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每亩100元补贴。
一项项政策精准发力,不但调动粮农的生产积极性,而且让农民种粮可以获得更多更实在的收益,从而打心底里愿种粮,种好粮。
饭碗装中国粮,政策有保障。
技术过硬 种粮有底气
“今年我们这儿产量肯定能比去年多。”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窦店村许生大哥胸有成竹地说。问及原因,许大哥脱口而出:“管理得好啊!”
5月,房山区窦店镇和阎村镇因新冠疫情进行了区域管控,此时小麦正处于中后期管理的关键时期。普安屯村的张冬急坏了,眼瞅着自家580多亩麦子需要防治蚜虫,却无法外出购买农药,植保防治服务队也进不了村,“这可如何是好?”市区两级农业农村部门了解情况后,马上与张冬取得联系,询问具体情况,并帮他联系到附近的农资销售店,从而购买了急需的农药。同时又建议他根据蚜虫轻重程度采用人工防治与无人机快速防治等分类防治相结合的做法。这下张冬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
从播下冬小麦种子后,出苗、越冬、返青、拔节、开花、灌浆、成熟收获……进行苗情监测、印发技术意见、组织专家指导、印发专家卡片、技术服务到田、举办专题培训、开展云端问诊、开办田间课堂……市农业农村局采用多种生产服务的形式,为种植户提供最周全与密实的技术服务。
尤其是在小麦的中后期管理上,专家们更是成了麦田里的常客。“那天,我把小麦的情况拍完传到我们‘北京小麦群’,没想到第二天王俊英副站长就带着专家来了,又过了两天杨立国站长也来了。”想起那次云端问诊的经历,张海英充满感激。从冬小麦播种以来,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多次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在地头开设“田间课堂”,现场诊断苗情、研判问题、开具“药方。”
“专家说5号喷药,20号浇水,只要天气允许,我就在那天开干。”张海英说,“听专家的准没错。”虽然只种了3年的小麦,但是一年比一年的产量高,这让张大姐更信服科学种田。
许生坦言,他种植的小麦亩产每年都在1100斤以上,最高能到1300多斤,秘诀之一就是“在小麦灌浆期的关键时刻,按照专家的建议及时开展小麦中后期‘一喷三防’工作,以防病治虫、防止早衰,增加粒重、提高单产。”
“其实,高产是各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方面需要我们积极给予技术指导,另一方面种植户们也要每一个环节都不折不扣地落实专家的意见,才能把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高产高效。”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补充道。
品种向优 增产又增收
“我们种植的是专家推荐的高产新品种,是作为订单生产小麦籽种的,需要格外用心。比如,在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要严格去劣去杂,收获时后要进行精选、晾晒,水分降到13%以下后入库贮藏,秋播前销售。”虽然历时有些长,但许生却觉得自己做的是个好事儿。“我们窦店村的小麦不但产量高、还能作为籽种销售,并且农田景观也很美,实现了高产高效、景观怡人的完美结合。”
“今年针对部分合作社产量低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推荐了小麦高产品种,引进带动力驱动耙的播种机,强化整地播种质量考核,加之各环节精细化肥水运筹,这些合作社的小麦单产今年都将大幅度提升,有望打破自身的历史高产记录。”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好种产好粮,这一点许生深有感触:“新品种抗倒春寒、抗倒伏,亩产量稳定在1200斤左右。”
为确保今秋小麦供种质优量足,充分发挥良种增产作用,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关于做好2022年北京市小麦留种保种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市区农业农村局种子管理部门将开展供需监测,对秋季小麦生产用种数量、品种提前做好预判,进一步促进本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
同时,本市将持续开展田间质量检查,采取繁种企业自查、区种子管理部门普查、市种子管理站抽查的形式,层层把关,确保原种繁种田纯度达到99.9%、大田用种繁种田纯度达到99.0%。为保证种子产量质量,相关部门将督促繁种企业做好种子田后期管理,持续加强病虫害监测调查,做好小麦生长后期的“一喷三防”工作,确保颗粒归仓。此外,市农业综合执法部门将加大种子执法力度,严格检查生产经营资质、经营品种、种子真实性和质量等。
“稳产增产的同时,通过选育推广优良品种,不断扩大良种的覆盖率,为农民增收打下基础,为粮食安全‘种’筑基石。”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种业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农机到位 归仓有保证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顺义区赵全营镇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10台联合收割机整装待发。“1万多亩地,10台机器一字排开,现代农机装备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一亩地还减少了40多斤损耗。”赵全营镇去碑营村的王毅介绍道。
连日来,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三夏”机收质量,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农机管理处联合市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在加强农机统筹调度、跨区作业、机手进京保障、油料保供、农机技术服务指导、机手减损等方方面面提前谋划,逐一落实,精准施策。“为确保农机及时到达田间地头,我们实行农机生产作业日报告制度,及时掌握农机作业进度,加强机具调度。今年,北京市约投入400台联合收割机参与夏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我们通过督导,调查摸底、机具统筹调度,公布了16家有余力提供机收服务的农机服务组织名单;为确保跨区作业机具顺利进京,与市公安局、市交通委联系对接跨区作业机具进京和办理跨区作业证等事宜。因小麦收获期比较集中,如此才能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帮助粮农节本增效。” 农机管理处和农机试验鉴定推广站的相关负责人同时介绍道。
“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丢。选准机收时机是关键。”在去碑营村的大田里,忙着收获的粮农王毅说。
为了保障夏粮颗粒归仓,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赵卫东的日常便是检修、保养、调试,确保机械达到最佳状态。“我们农机队每天也是如此。”窦店村的强锐晶直言。
而在密云河南寨农机合作社农机手高大辛的日程表里,每天不变的也是机器检修、保养、调试,变化的是他近20年来烂熟于心的技艺与日臻成熟的作业水平,“每年机收减损技术、跨区作业调度、农机安全等培训,加之大田收割经验,让我们会针对地块、品种、倒伏等收获时的不同情况采取对应作业方式,争取每一粒粮食都捞净。”
据了解,今年“三夏”期间全市投入各类农机具约1万台套,其中小麦收割机约400台(含已联系好的跨区作业机具),玉米播种机约600台,拖拉机约2000台,其他机械约7000台;培训农机人员1400余人。
除了政策放心丸、田间管理技术实、农资供应有保障、农机作业保障与安全保障外,北京市进一步抓紧抓实夏种夏管,建立24小时带班制度,及时处理突发情况,加强与气象、粮食储备、供销等部门协作,强化天气预报预警,落实小麦收购政策,抓好农资应急保供,保障“三夏”生产顺利;加强农情调度,坚持“三夏”生产双日调度,确保夏收夏种进度,真正做到颗粒归仓,打牢秋粮丰收基础。以上,对夯实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对保供稳价防通胀、稳住经济大盘意义重大。
千重麦浪,粒粒归仓,夏粮又丰收了!怀着丰收的喜悦,我们因地制宜、如火如荼、满怀希望,种下一颗又一颗夏天的种子,静待秋收。
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
农业农村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中国-欧洲联盟农业技术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农业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农业行业分会)
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
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农村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中国农民体育协会
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药检定所(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秘书处)
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
全国畜牧总站
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农业农村部屠宰技术中心)
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
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
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农业农村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
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
农业农村部渔政保障中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
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559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