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促成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
签署“汉中密约”
杨信甫(1898—1983),字师古,号果斋,又名百揆,陕西洋县龙亭镇杨家湾人。出生于两代教师家庭,其父亲虚中先生,清末民初曾任县禁烟委员、采访局委员,曾用禁烟抓赌所得钱物修成杨湾砖石桥一座,惠及桑梓,深受乡邻敬重。
杨信甫自幼随父及洋县名儒刘元吉先生就读,学业精,尤以作文、书法见长。1919年开始,教私塾、普通小学十年。1928年秋,杨暂任洋县教育局文牍兼总务时,中共洋县早期党员尚辛友任督学,两人结成密友,杨思想上受到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很大影响。1930年,时任国民党洋县财政局局长的尚辛友,因共产党嫌疑被捕入狱,杨信甫多方奔走营救,终使尚获释。1931年尚辛友在开封牺牲后,杨继续资助尚辛友的儿子读书。
杨信甫家乡洋县龙亭镇杨湾村
1931年,洋县县长秦辅三得知杨信甫书法、文才出众,召他代写本县大旱后请求赈济的公文,呈送到汉中,受到汉中绥靖司令赵寿山的赏识,遂聘任他为上尉书记官,不久晋升为少校军衔。1933年春,杨虎城的第17路军主力38军换防汉中,军长孙蔚如让赵寿山推荐一位熟悉汉中地情、文字见长的秘书人选。赵寿山推荐了杨信甫,遂选调其任38军军部书记官,兼任孙蔚如的私人秘书,同孙部军官较为熟悉。
是年5月,38军少校参谋、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开辟了汉中通往四川巴中的红色交通线,并促成陕军与红四方面军的秘密往来。1933年6月24日,红军特使徐以新(解放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在武志平的陪同下秘密来到汉中,在参议王宗山家里,与孙蔚如等人密谈,密谈内容由杨信甫整理抄写,一式两份,双方签字。最终形成了四条协议文稿。据杨信甫生前回忆,协议文稿的具体内容是:“以巴山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蒋抗日;在陕军阵地前沿设联络站,由武志平常驻,代表陕军处理边界事务;红军可以隐蔽方式来汉中采购物品;陕军馈赠红军一些药品和地图,以表诚意。”杨信甫书写后,双方签字生效,史称“汉中密约”,亦称“巴山协定”。
次日,徐以新在武志平的护送下,携带协议文稿和陕军赠送的17担紧缺物资返回苏区。为何是17担?据杨信甫回忆,寓意是十七路军所赠,以示友好和诚意。
图中戴眼镜长髯执笔者为杨信甫
“汉中密约”对川北红军的发展壮大起了重大的作用,它是杨虎城部厌倦内战的产物,为以后的西安事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也是我军统战史上成功签订的第一个有效协定,是我国抗战史上国共两支武装第一个御侮协定,它引出三年后的“西安事变”,就此揭开了全民抗战的新篇章。
然而杨信甫对他亲身经历“汉中密约”一事却很少谈及,只有赵寿山、孙蔚如、吴永昭(杨信甫学生,汉中著名书法家)等寥寥几人知悉。再后来,随着人事更新,岁月交替,真相更不为人所知。
杨信甫对杨虎城将军的一段回忆
“汉中密约”签订后,双方基本遵守约定。红四方面军解除了腹背受敌之忧,能够腾出手来,集中对付四川军阀。巴山北麓从此无战事。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刘湘奉命出任剿匪总司令,调集川军110个团20万人马,蒋介石派来18架飞机助阵,兵分六路围攻川陕苏区。这就是红四方面军军史上有名的“反六路围攻”。仅有6万人马的红四方面军倾全力抗击,历经10个月,共歼敌8万余,缴枪3万支,取得了空山坝大捷的辉煌胜利。这其中“汉中密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陕军信守密约,只在阵前虚张声势放空枪,挫败了蒋介石南北夹击红军的图谋。
1934年秋,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视察陕南,赵寿山委派杨信甫前往西乡负责接待事务,并掌理文案。杨信甫将一应事务打点得井井有条,给杨虎城留下良好印象。以下是杨信甫本人于1981年2月28日撰写的回忆文章《杨虎城将军出巡西乡》:
记得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农历九月间,陕西省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将军巡视陕南防务,在汉中巡视孙军长蔚如部属已毕,又亲自按临西乡县,检阅绥靖司令赵寿山所领部队,擘划川边巴山通江一带防务。当时公路未通,将军即乘滑竿前来。寿山司令布置后,即亲自率领高级军校,出西门前往迎接,在张爷庙(即张桓侯庙)附近相遇。将军见有迎接官兵,并闻欢迎号音,即下滑竿步行前进。与寿山司令见面礼毕,即入庙谒桓侯遗像,谈论西乡尚有桓侯之庙。据土人云:张飞曾封西乡侯,故有此庙。遂步行入城,见警卫官兵哨岗太密,谓铺陈场面,虚耗兵力,即嘱改正。到县后,驻节汉绥部。当时寿山司令部署执行事宜,派副官长李燮然(蒲城人,是杨的乡亲,亦是部下的老营长)担任警卫事务,派信甫管理文案,并主管每日接待宾客事务。当时信甫是本部的少校秘书,安排将军行程礼仪。
将军在西乡仅驻四日,其琐细事件,值得记忆的有:
自奉简约。司令部特招高级厨师,竭诚制备上等筵席,即当时所谓鱼翅酒席多桌。将军一概不受,斥为奢靡,每次吃饭只要四菜一汤,不准盛设,亦不许多邀陪客。当时在官僚习气盛行之时,将军以身作则,毅然改正奢风,虽寿山司令,素为其所亲爱之人,亦不稍假以辞色。
礼贤下士。驻定之次日,他事无暇,即拜访地方三老。此三老者,一是任华卿先生,二是范鸣岐先生,三是穆阶先生。此所谓三老,年高德劭,是西乡官民素所敬重之人,故将军访之以熟悉民情。虽在戎马倥偬之际,仍不忘敬老尊贤之礼,为父老所称道,谓之良将君子。
勤求民隐。每日规定会客时间,辄无更改,堪称守时守信之表率。嘱信甫注意来宾,通晓来意。在谒见登记簿上,按来宾身份性质分类确定时间,使来宾能畅所欲言,无所隐藏,籍以明了地方情形,使政治有所改进,民生有所裨益。
凡事预定。拟办事件,前数日即行预定,细细筹划。凡要办之事,至日至时,一定办理,决不宽假含糊,使从事者肃然敬畏,不敢有所欺瞒隐蔽,奸贪之人无不惕然。将军在西乡虽数日,军政人员作风严肃,积弊为之一改。
必信必戒。在西乡数日,促使军民联欢,使百零一、百零二两团官兵新剧团联合演戏两日,诚邀地方各界观看。每日夜间,将军自行裁定听戏时间:七时入场,九时退席,时刻不误。第一夜演员稍有迟误,而将军已到,稍嫌延迟,面有不悦。信甫与燮然一面从权招待,一面用电话通知寿山司令,催其速来支应。及至寿山司令来时,而将军已嫌用太师椅子特设座位不合时宜,严令撤去。自行到普通座位上就席观演。又嫌所设之茶点过于豪华隆盛,以手挥之使去,仅只留桔柑及黑卷烟数种聊伴座上。凡事只求普通,不喜特别,亦不喜喧哗。坐定后昂首虎视,在座位上龙盘虎踞,大有睥睨一世之概。到时自行退席,悄无声息,告诉警卫人员,不许惊动其他观众。次夜,我们随从人员甫到,有顷,而将军即来,其守时之严如此。游戏场合且然,其治军之严可知,无怪乎将军素为军卒敬重如此。
再则,每日夜间,电台送电报来,或有军旅之事,虽在酣睡之时,侍从人员必定唤醒,按其缓急将电报处理后,再行就寝。夜夜如此,绝不稍懈,其自律苛己之严至此。
将军在检阅部队中,给官兵精诚训话,凡生活及操练,细密周到。日间,依次召见各带兵人员,详加训勉,嘱托殷殷。对于寿山司令,面授机宜,嘱其爱抚军民,保全地方,不得骚扰黎元。各项部署已毕,即行离去,不准盛大欢送,滋扰百姓。地方军民,无不爱戴有加。
迄今已半百年,将军之英明气慨,儒雅神韵,恰似昨日,历历如在。每一念及,不堪回首想当年也。
杨信甫拙笔
一九八一年二月二十八日
一生酷爱书法,自成一系
1935年春,中共洋县地下党组织遭受破坏,共产党员王道(伯慈)等人被敌逮捕,押于汉中监狱。他利用与孙蔚如的关系,极力开脱,营救王出狱。同年,陕南师专(现陕西理工大学)爱国学生不满蒋介石消极抗日、执意发动内战,上街组织游行集会,向民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抨击蒋介石的错误政策,遭到了国民党汉中当局逮捕关押。当时负责中共陕南特委工作的
地下党白耀亭,与杨信甫有一面之缘,请求杨信甫出面斡旋。杨信甫费尽周折,终以取保候审名义把近三百进步学生营救出狱。
1937年秋,杨信甫结束军旅生涯,籍口为其祖父奔丧返乡。1939年,洋县财务委员会成立,他被推任财委委员兼审核主任,后又任田赋稽征处主任等职,反对重赋苛敛于民,见有不合理之捐税条例,即行废除,为县府愤忌,旋辞归乡里治学。1942年,石泉县长任向午,久闻杨信甫工于学术,聘任他为石泉县政府主任秘书兼续修县志局总编纂。他身兼两职,力尽其责,除处理好政务外,深入考察县情,于1947年完成《石泉县志》总纂工作。1949年夏,见局势日坏,对国民党失望至极,从石泉县辞归。
杨信甫中低身材,目光有神,作风朴素而平易近人。平素办事公道,以礼待人,乡亲邻里称其“杨善人”。据见过他的人回忆,杨信甫说话神态温文尔雅,语气抑扬顿挫。口中数枚牙齿脱落,须发如霜染,精神矍铄。解放后,杨信甫被推选为洋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并曾短期主政洋县(两个月),配合洋县军政委员会做了很多维护一方安宁的事情。
1950年夏,受陕西省人民政府函请,杨信甫出任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特邀代表;在同年国庆节的庆祝宴会上,时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主任的彭德怀为赵寿山(时任陕西省长)斟酒,因赵寿山患胃病无法饮酒,由杨信甫代饮。杨倍感喜悦尊荣,引以为傲,在不同场合谈到此事,亦曾对他人表示,共产党和新中国深得民心,自己也得到新生,愿竭诚以所学服务人民。其在代表任上亦颇有作为。
杨信甫手书真迹
杨信甫一生酷爱书法艺术,常钻研名家字帖、理论,撷众家之长,采精取华,苦练不懈,形成颜、魏、隶体糅合的独特笔锋。他的字体方中带圆,柔中见刚,落落大方,清晰秀丽。晚年,他根据自己多年体会,撰写出《写字法程》《书法管见》,在汉中书法界自成一系,颇有影响。曾收藏李鸿章、曾国藩条幅和于右任手书《总理遗嘱》及对联等多幅。
1983年,应邀抱病参加汉中地区老年书法家会议,竞技献艺,书写浑厚老成,落笔四座皆惊,被公誉为汉中书法界最优秀者。是年4月,病故于龙亭吴家山家中。
杨信甫育有四子,子辈均已亡故。幼子孙辈仍在洋县杨家湾村生活,其余孙辈、重孙辈分居全国各处。
来源:各
界杂志2023年第10期
监制:刘小龙
审核:刘 菁
责编:李 旌
编辑:史 音
制图:贾 怡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