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状韧带旁肝左叶低密度假病灶
(简称
镰旁肝假病灶
)
( pseudolesions in the left hepatic
lobe adjacent to the falciform ligament)
和肝内其他部位假病灶
(多位于左叶内侧段后份)
,
最初是在
CTAP(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
图像上遇到的,镰旁肝假病灶表现为左叶
内侧段(方叶)或(和)左叶外侧段前缘镰状韧带旁的局限性门静脉(简称门脉)灌注缺损可能
引起误诊。
镰旁肝假病灶的螺旋
CT
表现镰旁肝假病灶位于肝左叶内侧段或(和)左叶外侧段前缘镰
状韧带旁,
其部位特殊。
本组绝大多数为单发性,
且多位于左叶内侧段,
少部分位于左叶外侧段;
少数(
5%
)有
2
个镰旁肝假病灶,分别位于左叶内侧段和左叶外侧段且呈对称性分布。镰旁肝
假病灶多较小,本组最大径为
2.5cm
;其形状不一,可为不规则形、类圆形或三角形。
镰旁肝假病灶在螺旋
CT
增强扫描门脉期均呈低密度表现,但在平扫和增强扫描肝动脉期、
平衡或延迟期可为等或低密度影。本组病例均作过完整的螺旋
CT
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部分
还有延迟扫描,
这为观察分析镰旁肝假病灶在平扫及动态增强各期图像上的密度及其变化过程提
供了可能。
镰旁肝假病灶的分型在评价其螺旋
CT
表现及解释其形成原因与鉴别诊断时有一定价
值。
镰旁肝假病灶的发生率文献报道不一。在普通
CT
增强扫描仅见于
1%
的患者,而螺旋
CT
增强扫描门脉期则可见于
9-17%
的患者。
发生率高低不等可能与
CT
扫描速度和增强扫描方法
(对比剂量、注药流率和门脉期开始扫描时间)有关,还可能与病例构成有关(如较少发生于肝
硬化患者)。
镰旁肝假病灶的形成原因和机制
:关于镰旁肝假病灶的形成原因,目前认为有以下两种:镰旁
肝局部特殊血供因素、镰旁肝局部脂肪浸润。
①镰旁肝局部特殊血供因素
:
增强扫描(门脉期)所见镰旁肝假病灶与
CTAP
上显示的镰
旁门脉灌注缺损假病灶在部位和大小方面相当一致,提示这些患者该区域没有或较少门脉供血。
按肝血供平衡的一般原则,门脉血供减少,则肝动脉血供要增加,但单层动态
CT
、螺旋
CT
肝
动脉期扫描以及
CTA
并未见到镰旁肝假病灶区域的异常强化表现,
说明这些患者该区域既无
(或
较少)门脉血供,也无(或较少)肝动脉血供,而是可能接受其他来源的血供,其静脉血供可能
来源于附脐静脉。
这种假设可进一步从以下几方面得到支持:
①
在
解剖
上,
部分人附脐静脉
(数
条细小静脉)收集脐周的部分血液,沿着位于肝镰状韧带游离缘的脐静脉索(即肝圆韧带)
走行
并进入肝左叶,
经肝血窦与门脉左支相通,
正常时附脐静脉的血流是向肝性血流;
②文献报道及
本组结果均显示镰旁肝假病灶很少发生在肝硬化患者,
这可能是因肝硬化门脉压力明显增加,
附
脐静脉的向
肝性血流变成了离肝性血流;
③胸廓内动脉造影
CT
发现镰旁肝相应区域有强化;
④能量多普勒
超声发现附脐静脉与镰旁肝假病灶区域相连。这些均反映了附脐静脉的
解剖
和血流动力学表现。
因门脉回流较来源于前腹壁肌肉的附脐静脉回流相对较快,快速团注对比剂后适时地(门脉
期)快速扫描,将提高肝实质与镰旁肝附脐静脉回流区域的强化(密度)差别,从而出现镰旁区
域肝左叶低密度假病灶;
进入平衡期或延迟期后,
动脉和静脉中的对比剂含量达到平衡,
这种强
化差别即消失,
即低密度假病灶又转为等密度而不能分辨。
这可解释占本组绝大多数的
"
型镰旁
肝假病灶在延迟扫描又转为等密度。
②镰旁局部脂肪浸润
:报道
5
例在普通
CT
增强扫描(相当于门脉期)显示为低密度的镰旁
肝假病灶,经手术证实为局部脂肪浸润。
认为
CT
平扫即呈低密度的镰旁肝假病灶可能代表局
部脂肪浸润,也即是说
4
型镰旁肝假病灶可能是因局部脂肪浸润所致。尽管可能导致肝脂肪浸
润的原因很多,
但镰旁肝局部脂肪浸润的
病理
生理机制尚不明确。
镰旁局部特殊血供可能引起局
部肝组织缺氧,
而缺氧可引起局部脂肪浸润。
这样,
镰旁肝局部脂肪浸润的基础可能也是特殊血
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