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虞 去世 后,他的儿子燮父即位,把国号唐改成晋,称晋侯,晋作为国号一直沿用了六百年左右。燮父为什么要改国号呢?班固《汉书》“地理志” 中记载 :“唐有晋水,叔虞子燮为晋侯,是燮(父)以晋水改为晋侯。”班固认为唐的始封地在太原,因为太原有晋水所以燮父改国号为晋,这个理由听起来合理,但 西周时 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还没有超过霍山,更不可能到达太原一带。所以顾炎武等学者认为班固所说的晋水可能指的是晋南的平水、浍水或是涑水。也有人认为改唐为晋是因为今天的紫金山在当时叫绛山,绛古语与晋同音,所以称晋。还有一种说法是改唐称晋是取晋字的本义。东汉许慎 所著 《说文解字》 记载 :“晋,进也,日出万物进。”所以现代汉语中晋升、晋级都有一个晋字,有前进 上升的意思。叔虞晋献嘉禾,受到成王和周公的赞赏,燮父认为这对晋国来说是 至高无上的 荣耀,值得后世永远纪念。出于纪念父亲叔虞向天子进献“嘉禾”的荣宠,燮父 国号改称晋。这种说法得到普遍认可。

由于史料的缺失,燮父的生平事迹已无从考证,大量的史籍中 只有 关于燮父只 片语的记载。其中古本《竹书纪年》中记载:“晋侯(燮父)作宫而美,康王使让之”。说的是叔虞的儿子燮父执政时建造的宫殿已超过了他应有的等级,所以当时的周天子周康王派遣使臣指责他。这件事情从侧面反映了当时晋国的富庶,如果 晋国 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燮父是不可能建造如此豪华的宫殿的。

燮父之后是武侯 宁族 、成侯 服人 、厉侯 、靖侯 宜臼 。在靖侯 前晋国没有确切的纪年,靖侯开始才可以推算年代。这也 从叔虞到晋靖侯这五代都没有年代记载。《史记》“晋世家” 记载 ,晋靖侯十七年,周厉王因昏庸残暴,激起了“国人”反抗,他狼狈 逃到了一个叫彘 今山西省霍县 的地方。大臣们联合处理政务,所以 这一年 “共和”,史称共和元年。 公元前 841年 (共和元年) 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穆侯 继位 第二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子称晋釐侯,釐侯之后是献侯 、穆侯 、文侯 。虽然从武侯到献侯这六代国君统治下的晋国,历史记载很少,但他们坚定的贯彻“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治国方针。晋国初封时,疆域只有“方圆百里”, 相当 一个县的大小; 国际 局势也不乐观,在 晋国 周围星罗棋布着许多诸侯小国和戎狄部落,在当时如果不适时的进行改革、发展经济、强大 国力 ,随时会有被兼并被吞没的危险。这六位国君也 认清这一局势 ,励精图治,居安思危,不仅使晋国站住了脚、扎下了根,还使晋国逐渐走上了强国之路。

发现于1992年的晋侯墓地,早在1986年已经确定这是一处西周时的墓葬,但却不知道晋国早期九代晋君埋葬于此。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我国盗掘古文化遗存、古墓葬之风十分盛行的时 ,晋侯墓地也未能幸免,致使许多珍贵文物流失海外,给国家造成了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虽然当地政府加大了打击力度,但在利益的驱使下,还是有许多不法之徒铤而走险。1992年春天,又一组古墓被盗,考古工作者很快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在一天的发掘工作快要结束时,一件铜鼎露了出来。此时天已快黑了,主持这个墓葬发掘的孙华先生仔细的抹去铜鼎上的泥土,用手触摸,感觉到铜鼎上有文字,几行文字隐隐约约的露了出来,拿出来清理后,其中有三个字清晰可辨---晋侯苏。现场的专家们兴奋的拥抱在一起,猖狂的盗贼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打开的竟然是一扇窥视古晋国之门---晋侯苏晋献侯的墓葬,与这个铜鼎放在一起的除了其他物品外,还有两件较小的编钟。

同年,上海博物馆馆长、中国著名的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生在香港古玩市场内发现了一组残缺的编钟,共14件。他慧眼识珠,认为这肯定是一套难得的青铜器珍品,于是以800万的价格抢救回国。通过对钟上的文字辨认识别,感觉它不是一套完整的编钟,而考古专家在晋侯苏的墓葬里发现的那两枚小钟,经鉴定与上海博物馆收藏编钟共为一套,为两组16个。在编钟上共有铭文355字,完整的记载了在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苏受命讨伐夙夷的全过程,铭文中描写了晋军和夙夷的第一场仗打得非常激烈,晋军斩首夙夷一百二十多人,俘虏几十人,首战告捷士气高涨。然后继续前行到达夙夷的老巢,与周王一同两面夹击夙夷,晋献侯帅晋军奋勇杀敌,首先攻陷了城池,使夙夷仓皇逃窜,晋军紧追不舍又杀敌无数,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彻底胜利,周王对苏进行了嘉奖和赏赐。从铭文中可以判断出晋献侯执政时 晋国 国力强盛,已具备一定的军事实力,从周王只单单的命献侯和自己一道讨伐夙夷这件事来看,周王对献侯很是器重赏识。

晋献侯在位11年,他死后儿子费即位,称为晋穆侯。穆侯在即位后的第四年迎娶了齐国的宗室女子齐姜为妻,两人感情很好,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子嗣。过了三年,就在夫人齐姜怀有身孕时,穆侯却接到了周宣王的命令让他率军随王讨伐条戎、奔戎,条戎在今天的运城南中条山一带,奔戎的活动范围以无从考证。这是晋国有史书可查的第一次对外用兵,没想到却惨遭失败。这一年,齐姜生下了他们的嫡长子,什么叫嫡长子?就是诸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诸侯的爵位和所有的一切都由嫡长子继承,是大宗。其他的兄弟叫别子或者庶子,是小宗,他们可以在朝为官,因为他们与国君有血缘关系,所以又叫公族大夫。这就是西周宗法制中的嫡长继承制。按说夫人生下了太子,穆侯应该很高兴,但是穆侯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出兵战败让他非常恼怒,就给儿子取 一个很特别的名字---“仇”。又过了三年,穆侯率兵出征,和戎狄在千亩一战取得了全胜,千亩在今山西安泽北。这时候夫人又给他添了一个男丁,穆侯因为千亩之战获胜就给第二个儿子取名叫“成师”。《史记》上记载了晋国大夫师服的一段话,说:“君主给孩子取 名字可真奇怪呀!太子叫仇,仇是仇恨的意思,小儿子却叫成师,成师是个大名号,就是成就他的意思。名字是自己命名的,然而,事物却自有规定。现在,嫡长子与庶子的名字正相反,这以后晋国能不乱吗?”名字真的那么重要吗?晋国到底有没有发生内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