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清华校友邓稼先诞辰100周年。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风雨飘摇的近代中国,从小就树立了科学报国的志向。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深造。1950年,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9天,他毅然回到祖国怀抱。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领导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光荣使命,自此隐姓埋名工作28年。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84年,他领导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取得突破性进展。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邓稼先等23位科技专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将邓稼先等科学家誉为“爱国科学家的典范”。

为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新时代青年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清华大学以邓稼先为主人公创作排演了话剧《马兰花开》,生动讲述了邓稼先为祖国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不平凡人生,讴歌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剧目入选“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首批支持剧目,于2013年4月26日在京首演,迄今已在校园内外、祖国各地演出99场,今年将以第100场演出献礼祖国75周年华诞,致敬邓稼先诞辰百年。《马兰花开》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创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载体,发挥了引导广大青年体认、践行、传播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作用。

《马兰花开》始终坚持“与‘邓稼先’三个字相匹配”的创作理念,力图完整准确地理解邓稼先的思想内核。剧组发起“重访邓稼先之路”主题社会实践,先后实地调研邓稼先曾经生活工作过的青海221基地、新疆马兰基地、四川绵阳九院、安徽怀宁等地,走访邓稼先的亲友和同事,切身体会邓稼先的成长历程和卓越业绩。

剧本创作团队深入查阅历史资料,参考资料80余部,先后共修改形成剧本20多版,力求做到每一个细节都有出处。

十多年来,先后800位非艺术表演专业的师生加入剧组,他们秉持着清华大学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以追求完美的标准自发苦练,深入揣摩人物内心,呈现出专业的演出水准,真正做到将科学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校园原创话剧。邓稼先生前同事金其杰在观演后表示,剧目还原了一个真实、可信的邓稼先。

如今,观看《马兰花开》已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也成为全体师生感悟清华文化、领略科学家精神的窗口。每次演出之后,邓稼先的感人事迹都会激发起强烈的价值共鸣。秀钟书院新生团支部书记陈熠辉在组织同学集体观演后表示:“邓稼先为祖国核事业奋斗的故事,让支部同学深刻体会到何为科研精神,何为中国脊梁。”今年,全校各院系团支部以“我愿以身许国,投身复兴伟业”为主题开展了系列团日活动,引导广大团员深入理解“两弹一星”精神,让科学家精神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受到《马兰花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工物系2021届博士毕业生孙启明在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时表示,自己正是因为两次观看话剧《马兰花开》,决定把对核科学与技术的热爱化作献身祖国核事业的火热实践。

为把邓稼先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清华大学先后多次组织《马兰花开》外出巡演,把高校的优质育人资源向社会公众开放,扩大科学家精神的辐射面。截至目前,巡演足迹已遍及青海、新疆等15个省级行政区,覆盖大中小学师生、科技工作者、部队官兵、社会公众等4万余人次,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2023年国庆期间,剧组首次赴香港、澳门巡演,激发了港澳同胞的浓浓爱国热情。香港理工大学本科生黎嘉敏表示,老一辈科学家在恶劣的环境中拼搏奉献,让她很受鼓舞。十多年来,《马兰花开》在同系列作品中演出场次最多、影响人群最广,受到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全剧同步上线科学家精神“云端剧院”,成为了传承传播科学家精神的一块“金字招牌”。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称他回国任教二十年来,将爱国之情化为报国之行。科学家精神始终在清华园代代相传。新时代新征程,清华大学将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学习和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崇高品质,让科学家精神成为激励广大青年在新时代科技报国、建功立业的强大动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编辑:李华山

2024年06月23日 18: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