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上犹生态鱼
的价值倍增之旅
上犹县以上犹江、阳明湖为核心,以生态红线为自律准绳,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和水上秩序整治工作,逐步改善流域水质,形成了一条鱼做活全县产业、绿色生态保障可持续发展,养出的鱼色泽鲜亮、肉质鲜嫩、口感香甜,“上犹生态鱼”的生态价值和品牌效应逐渐凸显。
(一)主要做法
第一,
抓好四
项
工作
。
上犹是赣江源头水源涵养区,上犹江是赣州中心城区重要的饮用水源,阳明湖、南河湖既是旅游的核心景区更是饮用水输送的两座重要的“水塔”。近年来,
上犹
县
扎实推进生态湖泊综合治理
,
在两湖内清理拆除网箱2万多具、搬迁水上餐馆30多家、取缔不达标船只130多艘、关停散小企业17家。
重点开展了四项工作,
一是
指导
环湖所有自然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
,
或者安装单户污水处理设
备,确保生活污水100%
达标处理;
二是改造沿湖低质低效林2700亩
;
三是建设湿地公园3个;
四是
开展
沿
湖13公里岸线护坡改造
,
同时把两湖周边5公里范围全部划为畜禽禁养区,拆除区域内的所有畜禽养殖栏舍。在阳明湖、南河
湖周边,确保做到“不养一头猪、不流进一滴污水、不砍一棵树、不占一寸湖”。
第二,做到三个禁止。
上犹
县
在“三清洁四整治”(清洁家园、田园、水源,整治农村建房及用地秩序、河道秩序、林业秩序、渔业秩序)基础上,提出了“三禁止”的要求和工作思路。
一是禁排
,
所有的工业污水、四湖两岸沿线的生活污水禁止直接排放
,
近年来关停排放不达标
企业137家
;
二是禁养
,
划定了畜禽养殖的禁养区、限养区、可少量养殖区,已经清理整治了禁养区、限养区畜禽规模养殖,拆除区域内所有畜禽养殖栏舍
;
三是禁捕
,
为增强水体自我净化能力,
上犹
县每年在上犹江主要区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在南河湖、阳明湖开展网箱养鱼整治工作,鼓励“人放天养”。严厉打击毒鱼、电鱼、非法网具捕鱼等行为。
第三,推进三项治理。
一是
开展
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
。
完成低质低效林改造6.8万亩,建设生态岸线13公里。成功申报国家水土保持以奖代补试点县,连续三年安排
资金
1000万元,2017年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
;
二是
开展
水体污染治理。
县城、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所有建制镇
均
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农户采取单户式处理模式,建设了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三是
开展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全
面规范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每
个村小组有1名保洁员(全县2449个村民小组,安排了2500名保洁员),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全覆盖,在全省率先通过了省级验收。
(二)主要成效
通过以上“净水”行动,上犹江
流域全线水质得到全方位保护
,
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主要河流断面优质水率均达百分之百,河流水系水质达
到Ⅰ-Ⅱ
类标准,
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先进单位”
。生态环境
质量
的改善提升
了
优质生态产品
的
供给能力,绿水之源
成为当地群众
的收入之源
。
数据显示
,
上犹县
各类水产品价格相比5年前平均提高40%以上,
流域内人放天养
鱼类总价值比池塘养殖高出2632万元
,
2019年
水产品
总产量1
.
6
万
吨,同比增长3.6%;总产值达到5.89亿元,同比增长3.8%。在推
动“
生态鱼
”全链式发展的同时,
上犹江流域全线
又保持
了I类水
的水质
,实现了生
态“高颜值”与产业“高质量”的双
丰收。
(三)案例启示
上犹县
举全县之力打好护山治水“组合拳”,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
,
先后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上犹县倾力打造的
“
一条鱼
”
生态
品牌
越擦越亮
,
生态与品牌的良性互动拓宽了生态产品的增值空间,
最大限度地实现
了
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
。
案例二:
百年茶村变游园
上犹县园村位于国家4A森林公园
——
阳明湖畔,园村四周群山簇拥,茶园风光秀丽,曾获“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江西生态新农村”及“江西省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园村已有几百年的种茶历史,全村把山当田来耕、把茶当稻来种、把茶当花来护,将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资产化,走出一条茶旅融合的新路子,实现了生态美、百姓富、产业兴。
(一)主要做法
一是
建立
“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模式
。
从园村成长起来的本土企业
犹江绿月食品有限公司统一收购村民种植的茶叶,
采
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
形式,
以标准化、平衡化和高效率的方式进行加工,形成了育苗、种茶、制茶、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村民
从卖裸茶到卖干茶,价格提升了近10倍,年产茶叶30万公斤,其中名优茶6万公斤,年产值1320万元,已有254户农户加入到这样的流程化生产中,仅茶叶一项人年均增收
3
300元。
过去分散低效、质量把控难、对市场反应迟缓的小作坊生产,变成了如今育苗、种茶、制茶、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
二是创新
“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模式
。
上犹绿中绿农业有限公司与犹江绿月公司签订“互联网+私人订制茶园”合作协议。把县内高品质生态茶园,由互联网企业作为中间利益保障机构,通过在茶园内安装全程可视系统,建立溯源体系,让客户与茶园业主建立直通直供关系,从而带动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客户通过互联网企业与
茶园业主建立私人订制关系后,通过安装的手机端app平台,可做到对自己私人订制茶园的全程可视化,随时随地了解掌握茶园生产管理实况、生产加工包装流程等,充分体现个性化特色。
三是茶旅融合打造
“茶香之旅”
。
将茶叶由生产资料变为旅
游资源,
依托
园村
得天独厚的
生态
资源,
打造了
茶艺表演中心、茶园游步道和观景台,建起了农耕文化浓郁的非物质文化展示馆
,
组建了客家茶艺
文化
表演
团
队,举办
传统茶艺
节等活动展示传统
制茶、泡茶工
艺,初步形成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膳、茶艺表演为一体的体验性旅游项目
,
游客
可以
采茶做茶品茶、挥竿垂钓、采摘果蔬、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事活动。
(
二
)主要成效
一是品牌效益突出。
园村通过坚持品质建设,打造了有吸引力和传播力的品质项目,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高。通过
积极申报
,园村获“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省级
4A
乡村旅游点”、“江西生态新农村”等称号。
二是社会效益良好。
景区努力维护茶园、溪流、树林、山体、村落等原真环境,并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
把农村河道整治、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改善、面源污染防治等纳入规划建设,实现整体美化提升,擦亮了茶园生态底色。
三是综合效益喜人。
依托园村乡村旅游发展,让周边农民实现
了“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
从事旅游相关服务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乡村民宿迅速发展壮大,
全村已
开办各类民宿
29
家,
床位
近400
张,
年均
接待游客近
11
万人次。
(三)案例启示
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以茶产业为依托,以茶景观为资源,以茶文化为底蕴,打造园村茶叶休闲体验基地,建成茶旅融合旅游线路,通过融入观光、体验、休闲等旅游功能,有效推动茶生产、茶文化、茶商业与旅游休闲产业融合互动,种植收益和景观效益相互叠加,实现了“卖茶叶”向“卖风景”的转变。茶叶作为生态农产品的价值实现过程,既是发挥茶叶的饮用、文化、体验和采摘的功能过程,也是多业态融合、多要素互促、多效益叠加而形成的价值矩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