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这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这一新论断的出现,标志着目前在党的文献中出现了三个“核心”表述,即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党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群众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的制度安排,是对党的十二大党章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作为党的全部经常工作的领导核心的定位的重大发展,把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作为“决策核心”,在党中央层面扩大了党内民主,强化了党中央集体领导制度。2016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形成了党中央既有强有力领导集体,又有强有力领导核心的科学制度安排,最终在2018年12月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形成“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两个维护”规范表述。
一、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制度的历史沿革
党章规定,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委员会执行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领导党的全部工作,对外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规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党的组织体系的大脑和中枢,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涉及全党全国性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只有党中央有权作出决定和解释。这些党内法规明确了党中央(即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拥有对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职能。
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规定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对地方委员会的领导权、中央执行委员会对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监督权,初步建立起全党服从中央的领导制度。从党的二大到四大,党中央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产生中共中央/中央总。党的二大通过的第一部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为本党最高机关,在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中央执行委员会为最高机关。党中央作为最高机关,体现为全党服从中央、下级服从上级、少数绝对服从多数这“三个服从”。1927年召开的党的五大将中央执行委员会更名为中央委员会,将中共中央/中央总改为中央政治局,成立政治局常委会。党的六大以后,由于一些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或者牺牲,或者叛变或者分散在全国各地,政治局会议难以经常召开,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中央书记处负责处理中央政治局日常工作。根据形势的变化,1938年11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规范了中央书记处职责任务,明确了中央书记处代行政治局常委会职责。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后,在中央层面,逐步把权力集中在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一直存续到党的八大),强化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发出《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探索建立党的一元化领导体制。1943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明确在由毛泽东同志、刘少奇同志、任弼时同志组成书记处,书记处主席毛泽东拥有最后决定之权。“应当说明,这里所说的‘最后决定之权’,是书记处处理日常工作的决定之权。政治局决定大政方针,并无哪一个人有最后决定之权的规定。”中央领导机构的调整还有一项内容,即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央组织委员会,作为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的助理机关。1956年9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新的政治局常委会成员,中央书记处作为中央政治局和它的常务委员会的办事机关,书记处的工作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1969年4月召开的中共九大修改党章取消了中央书记处。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关于成立中央书记处的决议》,恢复设立中央书记处。无论党的中央组织如何发展变化,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会后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内的最高权威。各级党组织负责人的权力可以来自上级组织任命或党员大会、党的各级委员会选举产生,但党的各级组织权威统统来自党中央。因为党中央具有最高组织权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方和部门的同志一定要认识到地方和部门的权威都来自党中央权威,地方和部门的工作都是对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在地方和部门工作的同志都是党派去工作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没有天马行空、为所欲为的权力。
党的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是党的领袖,也是党中央实行集体领导制度的重要标志。党章规定,党的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选举。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必须从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中产生。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负责召集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党的一大成立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局,中央局设书记,党的二大、三大则更名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党的四大将委员长更名为总书记,五大则称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党的六届一中全会首次以“主席”称谓党的最高领导人。1934年1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取消“主席”称谓,以后称“负总的责任”或者“总负责”。由于一段时期中央书记处代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职责处理日常工作,故1943年3月中央领导机构调整总书记处产生了“三大书记”,1945年6月七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五大书记”,在毛泽东、周恩来赴重庆谈判之前,中央又增补了陈云、彭真作为候补书记。1956年9月党的八届一中全会选举产生由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组成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党的书记处作为政治局常委会的办事机关,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党中央既有党主席也有总书记。1969年党的九大取消了总书记,只保留了党主席。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恢复了总书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党中央主席和总书记由同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成员担任。党的十二大以来,党内不再设党中央主席、副主席,仅保留总书记,从党中央到任何一级党组织统统恢复集体领导制度。
针对“文革”时期党内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中央组织及其运行规则作出重大调整。对于这次调整,1982年9月13日,胡乔木同志在关于党章修改问题答新华社记者问时指出:“总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召集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很明显,召集和主持的作用不一样。这样,个人过分集权和个人专断现象就很难再发生。”党的十二大党章将党的全部工作的领导核心定位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对此,胡乔木同志专门作了解释:“按照新党章(十一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党全部经常工作的领导核心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所有这些规定,都有利于保证党的集体领导和团结统一。”
二、党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扩大了党内民主
1927年6月1日,在武汉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第三次党章修正案,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部的指导原则。党的七大党章在“总纲”部分写入“民主集中制”,党的八大党章把党的组织原则更名为“民主集中制”,然而,党的八大后党的领袖在表述时有时还习惯使用“民主集中制”。比如,1962年9月27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时讲道:“党内的相互关系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关也是这样。我们叫民主集中制”“民主是为了集中,分级管理是为着集中统一,有个矛盾的主要侧面”。党的九大、十大、十一大通过的党章对民主集中制的定位出现偏差。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把民主集中制定义为“它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1992年7月,邓小平同志在审阅中共十四大报告稿时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制度,我们总有一天要找机会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对比1982年通过的新党章,十年过去了,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越来越完善,为什么邓小平同志会认为对民主集中制还没有表述清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党的十四大党章把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内涵修改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而增加“相结合”三个字具有标志性意义,把过去民主集中制一贯强调集中修改为民主和集中的高度统一,实现了民主集中制表述从字面上放弃“的”到实质上放弃“的”的飞跃,确保实现毛泽东同志1957年夏季在青岛会议上提出的民主集中制目标,确保与党的各级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制度一致起来。从此,立足党的十四大通过的党章,民主集中制的表述和内涵保持了连贯性和稳定性。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没有民主,就没有正确的集中。没有集中,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形成全党的统一意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等,通过这些决策协调议事机构,大大强化了党中央民主决策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能力。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为例,自2014年1月22日第一次会议召开到2016年年底,一共召开了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两百多份改革文件,都涉及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长远福祉的问题。比如,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缓解儿童医疗服务资源短缺问题;全面解决无户口人员登记户口问题;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等等。审议通过的文件由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交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落实,最终变成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性文件。
党的十九大以来,在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过程中,为了实现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目标,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改为委员会,作为决策协调议事机构实现党对重大工作领导的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中央审计委员会,调整优化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领导体制,新组建了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办公室设在教育部综合改革司),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这些决策协调议事机构的出现,使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之外增加一道决策程序,大大扩展了党中央决策的协商、讨论范围,确保了党中央决策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如此看来,由党中央领导核心向党中央决策核心转变,必然在党中央层面扩大党内民主。
三、党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体现了集体领导制度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一定要树立党必须由群众斗争中产生的德才兼备的领袖们实行集体领导的马克思主义观点,禁止任何形式个人崇拜。一定要维护党的领袖人物的威信,同时保证他们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监督之下。这个重大结论和规定,是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经过审慎考虑作出的。
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强调党中央的集体领导,需要一批优秀人物组成领导集体。1920年4月,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书中指出:“在通常情况下,在多数场合,至少在现代的文明国家内,阶级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1921年8月,列宁在《给中国共产党员的一封信》中强调:“造就一批有经验、有极高威望的党的领袖是一件长期的艰难的事情。但是做不到这一点,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的‘统一意志’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中国共产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集体领导制度的最大成果是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必然要求在党内实行集体领导制度,比如党的五大通过的《组织问题决议案》明确指出:“中央应该强毅地实行集体的指导,从中央、省委以至支部”。然而,由于受家长制的影响,党中央在实行集体领导制度建设方面还处于初探和幼年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从党中央到党的各级组织的集体领导制度,同时,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让我们党意识到破坏党中央集体领导制度的严重危害性。长征途中,正是因为坚决执行党中央集体领导制度,我们党做到了坚持真理,不断修正错误;抗战时期,党中央在延安实行集体办公制度,形成面临重大问题即时召开政治局会议或政治局扩大会议进行集体决策的优良传统;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亲自拟定党委工作规则,要求各级党组织建立集体领导制度。党中央在河北西柏坡办公期间,一直坚持集体领导决策、分工负责执行原则,形成了一个民主团结又充满战斗力的强有力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当然,强调党中央实行集体领导,并不能否定党的领袖尤其是伟大领袖的权威,没有领导核心的集体领导也是靠不住的。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各级党组织都实行集体领导制度。1956年9月16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上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在我们党内,从长时期以来,由党的集体而不由个人决定重大的问题,已经形成一个传统。违背集体领导原则的现象虽然在党内经常发生,但是这种现象一经发现,就受到党中央的批判和纠正。中央在一九四八年九月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对于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尤其起了重大的作用。”1959年庐山会议后党内政治生活遭到破坏,随着党内个人崇拜氛围抬头,“文革”时期党中央集体领导制度遭受破坏。1977年10月15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林达光教授时指出:“我们的很多制度都要恢复起来,但中心问题还是党内的集体领导。”1978年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讨论党的集体领导问题。党中央集体领导制度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坚决贯彻执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了党中央的集体领导制度。201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的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是党的领导的决策核心,从2015年开始,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每年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工作汇报,听取中央书记处工作报告。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目的。”在党中央实行集体领导制度的成功探索基础上,2017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加强和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若干规定》,进一步发挥党中央决策核心作用,把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过程变成加强党中央集体领导的过程,比如: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主动将重大问题报请党中央研究,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并及时报告落实的重要进展;要带头执行党的干部政策,结合分管工作负责任地向党中央推荐干部;要对党忠诚老实,自觉同违反党章、破坏党的纪律、危害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团结统一的言行作斗争,认真履行所分管部门、领域或所在地区的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要坚持每年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要严格遵守有关宣传报道的规定。中央书记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国务院党组、全国政协党组、最高人民法院党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每年向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报告工作。2018年3月,中央政治局同志首次向党中央和总书记书面述职。
除了在党中央层面坚持集体领导制度,习近平总书记也特别强调各级党组织都要实行集体领导。2017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只有党中央有权威、只有向党中央看齐,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都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向党中央看齐。这个逻辑不能层层推下去。层层提权威、要看齐,这在政治上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2018年12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中央各项决策都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都注重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都是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进行反复讨论而形成的。要把我们这样一个大党大国治理好,就要掌握方方面面的情况,这就要靠发扬党内民主而来,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听取民声、汇聚民意而来。领导干部要把民主素养作为一种领导能力来培养,作为一门领导艺术来掌握。要有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有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力争把各方面的真实意见掌握全、掌握准,进行反复研究、反复比较、择善而从。
四、党中央是党的领导决策核心确保做到“两个维护”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必须产生一个领导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难以形成合力,关键时刻还会迷失方向。恩格斯在《论权威》一文中指出:“能最清楚地说明需要权威,而且是需要专断的权威的,要算是在汪洋大海上航行的船了。那里,在危急关头,大家的生命能否得救,就要看所有的人能否立即绝对服从一个人的意志。”巴黎公社的失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有能力的领导集体,更没有形成领导核心;而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在革命中形成了一个领导集体和像列宁这样的领导核心,关键时刻能把航掌舵,正确谋断。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看,什么时候,党中央拥有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党的事业就容易取得胜利;什么时候党中央缺乏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或二者中缺乏一个,党的事业就容易遭受挫折甚至失败,这是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最可宝贵的历史经验。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党的领袖核心是在伟大斗争中自然形成的。彭德怀同志在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的发言中就指出:“领袖的培养是在坚决斗争中锻炼出来的,是由正确的领导取得的,领袖不能委任,领袖不是抢来的,领袖是长期斗争经验的总结,是长期斗争中产生的。”
对于这条经验,邓小平同志看得特别清楚。邓小平同志在1962年2月6日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特别强调树立核心;后来,核心大体上树立了,就特别强调如何当好‘班长’。这就是说,一定要树立核心。不建立核心,处于涣散的状况,这个党委的工作是做不好的。”1964年11月,邓小平同志在《党一定要有领导核心》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党是有高度统一意志的革命的党、战斗的党,党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党一定要有领袖,有领导核心。”“没有领袖和核心,就要培养领袖和核心。要革命的话,就应该建立这样的党。就是工人运动、农民运动,没有领袖行吗?领袖就是团结的核心,他本身就是力量。中国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有了毛泽东这样的领袖。领袖与集体领导是不矛盾的。”1989年6月16日,他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同志再次指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最关紧要的是有一个团结的领导核心。这样保持五十年,六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将是不可战胜的。”邓小平同志的讲话精神写进了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决定:“党的历史表明,必须有一个在实践中形成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个领导集体中必须有一个核心。如果没有这样的领导集体和核心,党的事业就不能胜利。这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一个重大问题。”
党内团结的唯一中心是党中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明确规定:“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两个维护”)遵循了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历史规律,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大问题,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其中,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是根本和关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前提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把“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两个确立”)写入百年大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必将推进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实现钢铁般的团结,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由此,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中形成了“三心合一”新格局。其中,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对人民群众、党的事业、外部组织而言的;党中央的决策核心,是指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的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委会,在全体党员和各级组织中处于最高领导地位;领袖核心,是党的威信最高而集中的体现,是党内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有机统一的最高而集中的体现,是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的集中体现。在三个“核心”互动关系中,党中央作为决策核心,有效克服了领袖核心、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即党中央权威和各级党组织权威)之间可能出现的张力。而且,把党中央作为决策核心有利于在党中央层面建立集体领导制度,让做到“两个维护”不是搞个人崇拜、做到“两个维护”并没有否定党内民主、做到“两个维护”党的领袖核心也要遵守党中央集体领导制度、做到“两个维护”并不意味着党的领袖拥有无限权力和任性决策等要求,真正变成制度实践,让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制度走向成熟定型;在三个“核心”的互动关系中,领袖、党中央、党的各级组织、人民群众之间必然会形成以领袖为圆点的不同层次的党群关系同心圆。中国共产党只要遵循“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通过千百条线索和人民群众联系起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找到并实现人民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党联系群众必须贯通“最后一公里”、坚持同心圆收缩凝聚力量和同心圆扩张实现靶向治理等基本规律,就一定能把党内外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形成磅礴力量,从而成功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考验,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不可逆转。
主办:于都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于都县大数据中心 赣ICP备05080828号
赣公网安备 36073102000011号
电话:0797-6232278
地址:江西省于都县渡江大道566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607310011 邮箱:yd6213398@163.com 邮编:34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