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近两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可谓资本最为关注的赛道。一个显著的现象是,诸多互联网科技头部公司正在躬身入局,或投资产业链,或下场造车等手段构建自身新能源版图。

延伸至上游锂电产业链中,以小米、华为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已经瞄准多家优质企业,形成了从锂电池到锂电材料,再到储光储充检等细分领域的投资布局。

小米:投资十余家电池相关企业

在小米宣布正式造车后,其电池供应商就备受业界关注。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第377批)中出现了两款小米牌纯电动轿车,分别搭载了 磷酸铁锂电池(襄阳弗迪电池)和三元锂离子电池(宁德时代)

在电池技术领域上,小米汽车已经做了大量工作。12月28日,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在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上宣布,小米汽车在电池领域已申请132项专利,已授权65项专利。

同时,小米汽车还发布了行业首创的CTB电芯倒置技术,在极端情况下,快速向下释放能量最大程度保证乘员舱安全。“目前,小米汽车正在漠河做低温测试。低温环境下,小米汽车续航保持率是同级更高,空调升温速度同级更快充电速度同级更快。”雷军表示, 小米汽车要成为冬季电车续航之王。

CTB一体化电池技术小米选择与宁德时代合作。同时,雷军透露称,小米汽车除自研电池外,还有自建电池包生产工厂。

近日,小米也公布了小米汽车SU7电池包枪击实验的视频,视频中电池包遭受了步枪三发子弹的射击,其底护板仍未被击破。

据悉,小米汽车电池包总共14层的硬核物理防护,雷军在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小米汽车SU7的电池包通过了1050项安全测试,即使水冷系统工作,55℃高温下依然无明火、无热蔓延。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自研电池正成为车企潮流。截至目前,自研电池的国产车企已经超过10家。且包括比亚迪、广汽、上汽、吉利、蔚来等在内,多数玩家均选择了从0到1的全产业链布局,开始正式推出自研电池产品。预计后续小米汽车也将持续加大在电池领域的研发投入,而不仅是电池包环节。

提前布局电池赛道,也有利于控制小米的造车成本,因此小米系投资机构对新能源电池的兴趣一直浓厚。

在锂电池领域 ,目前,小米投资了 蜂巢能源、卫蓝新能源、赣锋锂电、中创新航、云山动力 等多家电池生产研发商。

材料领域 ,比如,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和小米产投在2022年5月参与了锂电池材料研发公司法恩莱特;小米产投在2022年8月投资了锂电池正极材料研发公司融通高科;2022年11月,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再度投资新宸新材料,后者是一家锂电池电解质供应商。

此外,除了锂电池,近年来爆火的钠电池赛道也吸引了小米的目光,多次下注。

2023年8月22日, 珈钠能源 获得A轮融资,这是其于2022年8月10日获得天使轮融资、2023年1月11日获得Pre-A轮融资之后的第三次融资。领投机构为春华资本,跟投机构为顺为资本。

顺为资本的机构主体是北京顺为资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

其后9月14日, 零壹肆 先进材料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新增小米旗下小米智造等为股东。官网显示,壹零肆是一家专注于钠离子电池及应用的高科技创新企业。

同时,小米在便携储能、电池热管理、电池回收、光储充、新型能源技术等细分领域创业公司亦有出手。

比如便携储能企业安酷能源、电池热管理企业埃泰斯、锂电池电池回收企业瑞隆科技,新型能源技术企业星环聚能,以及充电领域企业快卜新能源、始途科技等。

从布局轨迹来看,小米在新能源的触角已经延伸到了方方面面,从电池材料,到锂电池、钠电池,再到电池热管理、便携储能产品、电池回收、光储充检等细分领域,均能发现小米作为投资人的身影。

而在小米正式入局造车后,其原先在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布局就不仅仅在于看重投资收益,可以想象,为了满足造车需求,小米未来将持续在产业链上寻求优质的合作伙伴,完善生态链战略布局,缔造出庞大新能源生态帝国。

华为:不造车,也要分一杯羹

多次重申不造车的华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频繁布局。其在电池产业链的布局同样快速跟进。从投资主体来看,华为大部分投资通过旗下的哈勃公司完成。

一方面,华为近年来频频公布锂电池方面专利,既包括材料创新层级,也涉及电池结构、系统方面。

比如,今年1月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华为三项电池相关专利,涉及电池材料及电池性能、安全等问题。其中两个为发明专利,剩余一个为实用新型专利。包括《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与终端设备》、《改性剂及其用途、正极材料的改性方法、电解液、二次电池与终端设备》、《电池及用电设备》。

2023年,华为又先后公布了《电池与车身一体化结构以及电动汽车》、《磷酸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等专利。后者提供了一种压实密度高、低温性能好的磷酸铁锂材料,同时涉及相关制备工艺、电池。

在电池投资领域,华为也同时涉足了锂电池和钠电池两大板块。锂电方面,2022年, 卫蓝新能源 新增股东哈勃投资,投资61.37万元,占股1%。卫蓝新能源成立于2016年,主攻固液混合电池和全固态电池。

钠电方面,2022年4月 中科海钠 新增股东哈勃科技,认缴出资额413万元,股份13.3%,成为中科海钠第三大股东。

同年11月25日,华为联合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申请的新专利公布,提供了一种碳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二次电池和用电设备,以获得高斜坡容量和首周库仑效率的碳基复合材料,可利用低成本碳源前驱体为原料制备该碳基复合材料,有效降低钠离子电池成本。

此外,与华为关系密切的恒信华业投资了 佰思格 。2022年7月,锂电池硬炭负极材料研发商佰思格获得恒信华业与雄韬股份数千万元 A+轮投资。

对比来看,在新能源大势裹挟之下,小米和华为不得不开始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链上下注,两者已合计投资十几家电池产业链企业。相同的是,在电池研发环节,双方均推动向上游电池材料创新层级延伸,固态电池和钠电池是备受关注的赛道;不同的是,躬身入局的小米汽车明显在投资数量和投资领域上更为宽泛,华为投资方向则更集中于半导体芯片环节,这也与其自身定位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