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销魂的可乐  ·  Notepad++ 中 Analyse ...·  1 年前    · 
打酱油的香槟  ·  C# .net core ...·  1 年前    · 
难过的盒饭  ·  MySQL实战14 ...·  1 年前    · 
酷酷的紫菜  ·  android ...·  1 年前    · 
千年单身的冲锋衣  ·  Python ...·  1 年前    · 

新世纪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增长,国际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科学技术成为国际竞争的决定性力量, “国家科学”,也即国家力量主导科技发展的格局已经形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要求“科技”与国家战略有更好的契合度。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撑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以及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科技期刊的发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也出现了难得的机遇。

为了改变科技期刊不能适应国家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的状态,加快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和引导科技期刊发展的文件及财政支持计划,对我国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科协等 6部委2013年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包括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以及2019年实施的卓越行动计划,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显著改善了我国英文优秀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同时也使一批代表我国前沿学科,或能填补国内英文科技期刊学科空白的高水平英文科技期刊得以顺利创刊。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优化配置出版资源,对创办优秀学术期刊给予了大力支持。2013~2018年6年间获批创刊的科技类期刊达到151种。2019年开始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大了对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的支持力度。

这些新创办科技期刊的经营情况如何、遇到什么问题,有哪些值得注意或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方面,这些都是全社会,特别是行业管理部门、科技管理部门和期刊业内人士关注的问题。 2019年,我们完成了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委托课题,对新创办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开展了专项研究和设计,并运用于2013~2018年新创办科技期刊办刊效果的评估,分析了出现的问题,也提出了相关建议。部分研究结果已经在学术期刊发表,以下的讨论都是基于这项课题研究。

一、新创办科技期刊基本情况

2013~2018年,我国新创办科技期刊151种,平均每年新创办科技期刊27种左右(2018年因出版行政管理机构调整,数据有较大偏离),其中,医药卫生新刊占比34.4%,工业技术新刊占比30.5%,两类新刊合计约占2/3;中文新刊仅占新刊总数的1/3略强,英文期刊则占新创科技期刊的53.6%,其他为多语种和少数民族语种期刊,体现了刊号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导向,也体现了国家期刊出版管理部门对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支持与配合;新创科技期刊以季刊为主,占47.0%,双月刊占32.5%,季刊与双月刊之和约占80%;编辑部配置3~4人的情况最普遍,比例超过一半,达到54.6%;新创科技期刊倾向于组织一支庞大的编委会队伍,编委会人数超过60人的期刊占比达到53.6%,编委会超过100人的期刊的比例也达到了1/5;新刊发文量普遍较少,年发文量低于50篇的期刊比例达到40.7%,低于100篇的期刊比例达到了73.6%。

二、新创办科技期刊的评价

期刊评价是期刊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近 10年来,国内学者年均发表该类研究论文超过200篇,涉及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各类评价指标的作用和关系分析等等。但新创办学术期刊评价则是期刊评价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比较少,具体实践几乎是空白。以往为数不多的研究,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核心期刊遴选。

业内学者一般认为,我国期刊评价工作的目的大体上有三种: 其一,各级管理部门组织的优秀期刊评选,是期刊出版导向、内容质量、出版质量、管理质量的综合评价。其二,核心期刊遴选,确定某学科较集中地刊载原创论文的学术性期刊,主要以文献计量学指标为根据。其三,学术质量评价,以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期刊所建立的学术品牌和学科领域口碑为依据。学术质量评价与核心期刊评价,以及影响因子排序有较强的关联,但并不等同,而更注重品牌的作用和专家口碑,需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

期刊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的使用目的不同,也可以这样划分三类: 第一类,出版管理者视角的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出版管理的辅助手段,这种评价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第二类,文献情报服务者视角的评价,结果作为核心期刊遴选的依据,揭示学科领域论文分布规律;第三类,学术共同体视角的评价,用以辅助学术评价、学科建设和学术行为(如投稿依据、业绩考核和审稿标准的把握)。

对新刊而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都有相当的困难。因创刊时间短,定量评价难以获取足够的文献计量学数据支持;而以同行评议为基础的定性评价因创刊时间短,尚未建立起专家的广泛共识,且受到学科差异、专家个体差异,以及组织工作难度等方面的制约,专家调查方法更难以获得可靠的定性评价结果。

在当前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越来越体现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现状、问题、任务和目标,考察新刊在整体上与国家战略的符合度、运行状态、学术影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在可操作性前提下,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导向性与合理性,希望能为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今后更加有效地配置期刊出版资源、强化目标管理提供依据。

三、新创办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研制的评价的指标体系包含 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从过程、结果、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对目标新刊进行综合评价。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办刊队伍、期刊影响力、学术支撑体系和出版服务能力,权重依次为40%、30%、20%、10%。之所以设置出版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多项考察指标,意欲体现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和管理的时代要求,也希望引起从业人员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的重视。这些指标在以往的评价体系中并不突出。

1.办刊队伍

业内普遍认为,人是最关键的要素。我们在四个一级指标中,赋予 “办刊队伍”最高权重,并特别重视主编的“办刊专注度”。主编有名望和学术活跃度还不够,还必须对办刊倾注热情,投入精力,不能只当挂名主编。我们在实地调研中获得了不少主编专注于办刊的实例,最终测评结果表明,这些期刊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科技期刊没有科学家的热情投入是很难办好的。有没有很好的办刊队伍,应当是期刊资源配置需要重点考察的要素之一。

2.学术支撑体系

实践证明,在我国期刊出版管理体制下,主办单位对期刊发展的重视程度和其学术支撑体系对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体现有学术资源注入、人力物力投入、编辑人员待遇和晋升渠道、期刊发展规划等。近年来,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建设正受到一些有实力的期刊主办单位的重视,比如将期刊发展纳入主办单位整体规划、设立期刊发展专项基金、完善期刊出版机构设置、强化刊群建设和期刊平台建设等等。部分高校配合 “双一流”建设设立了期刊发展专项资金,并以经济手段强化校内刊群凝聚力可视为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

3.出版服务能力

网络化时代对科技期刊出版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方面除了传统的审稿质量、编辑规范、出版周期评价等指标之外,还包括采编系统、结构化排版、新媒体营销、文章可见性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指标。

4.期刊影响力

除引证指标之外,还设置了发文密度指标,考察年发文量,以及年均发文量与同学科领域期刊平均发文量的比较,体现既鼓励做强,也鼓励做大的评价导向。

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和各级指标的意义、权重详见课题组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2] )。

四、新创办科技期刊评价结果

根据国际科技与医学出版者协会报告,截至 2018年年中,全世界大约有33100种经学术界同行评审的英语学术期刊(另外还有9400种非英语期刊),每年合计发表超过300万篇文章。在过去的两个多世纪中,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和期刊的数量都稳定增长,分别达到每年约3%和3.5%。但是,近年来,文章的增长率每年达到4%,期刊的增长率超过5%,其原因是研发支出的持续增长。截止2018年底,我国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其中英文期刊333种,按照期刊出版主管部门提供给项目组的数据,近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年均增长27种,年增长比率为5.4‰,增长速度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10强;2013~2018年我国新创办英文科技期刊81种,年均增长13.5种,以300种为基数计算,年均增长率为4.5%,略低于国际期刊平均增长速度。但考虑到2018年度我国SCI论文已占世界份额的20.2%,而英文期刊仅占世界英文期刊总数的1%,英文期刊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学者发表论文的需要,造成大量优秀科研成果流失海外。为了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的需要,强化我国的科技话语权,我国英文期刊的增长速度还需要大大加快。

2.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支持的创刊项目尚需尽快落地

2013-2018年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共批准D类项目90种,不计2018年的批准的20个项目(当年创刊可能性不大),则总数为70种,实际完成创刊的期刊仅55种,完成比例为78.6%,创刊速度还有待于提高。目前对D类项目并没有创刊时间的要求,也没有有效的督促措施。2019年开始,卓越行动计划每年支持30种新刊创刊,如何有效地督促入选项目加快创刊速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科协公共平台增加新刊创刊监控和督促功能,同时,也建议期刊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对这类创刊项目设置绿色通道的可能性,强化卓越行动计划的部门联动,提升计划的实施效果。

3.关于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方向的建议

根据我们的调研情况和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项目的设计思想,我们提出期刊资源配置优先支持方向的建议如下:

1)卓越行动计划支持的期刊集群化建设单位;

2)“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期刊平台需求;

3)国家级学会、协会会刊(随着学科分支的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这类创刊需求也会持续存在);

4)国防科技部门(如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等)过去因保密原因有一大批期刊只能内部发行,在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下,积累了强烈的创刊需求,这些内刊基础条件好、领域重要性突出、单位人力物力支撑条件良好,建议给予更多的支持;

5)国家战略发展方向。

4.建议进行主动性配置期刊资源的尝试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的增长,我国开始从过去的积极参与到现在的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 2018年3月14日,国务院下发了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指出“牵头组织大科学计划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增强科技创新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具有积极深远意义。”要“集聚国内外优秀科技力量,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全面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这个方案的制订,对我国积极探索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模式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大科学工程、大科学装置、大科学中心有望成为聚集全球优势科技资源的高端平台、将会持续产生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但遗憾的是,我们对如何将这些科研成果留在国内,建立成果发布和利用的话语权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没有看到相应的期刊平台的布局。如果产生的重要成果大部分流向国外期刊,我们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的目标就难以落地。

为此,我们强烈建议国家期刊出版管理部门进行主动性配置资源的尝试,独立或联合相关部委考虑通过项目招标、项目委托和定向支持的方式促进大科学工程配套期刊平台的建设。这种方式也适用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创新中心,以及缺门学科的期刊布局。

5.探讨通过资源配置促进集群建设的措施

期刊集群建设落后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各类期刊主办单位在集群建设方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高校期刊普遍分散在院系及附属单位,很难形成统一的经营主体和统一的运营平台。部分高校配合 “双一流”建设设立了期刊发展专项资金,以经济手段加强刊群凝聚,情况有所好转,但距离真正意义上的“集群”还有相当距离。

有些实力雄厚的研究单位和医疗机构主办多种期刊,但期刊编辑部的整合还不尽如人意,存在各自为战的情况,难以形成合力。

除了少数几家大型出版单位之外,出版企业对期刊建设的重视程度和人力物力投入普遍不足,期刊经营对大多数出版企业而言目前还是一种负担。由于缺乏必要的抓手,出版企业对旗下期刊大都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期刊集群建设议论了多年,但限于历史原因和体制机制制约,效果一直不佳。如何通过资源配置促进集群建设而不是加剧小散弱的状态,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建议在创刊论证材料中补充这方面的论证材料,这样至少可以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6.期刊资源配置区域不均衡加剧的问题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问题,北京地区由于中央单位集中,科技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以属地统计,期刊数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统计,截至 2005年,北京地区占全国科技期刊数目的比例为29.6%。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上升至31.6%。2013~2018年北京地区新创办期刊数占总数的64.2%,接近2/3,反映出北京地区期刊集中度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实际上体现了中央在京单位科技力量的优势和对期刊资源的高度重视。从产业发展规律看,产业集中度提升是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具体到现阶段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我们并没有看到科技期刊产业集中度的实质性提升。

在我国实施国家科学中心布局的背景下,如何在产业集中度提升与强化重点区域期刊资源配置之间求得平衡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1] 胡升华,朱蔚,周洲,王志欣,彭斌.新创办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设计及其应用[J].科技与出版,2021(01):137-144.

[2] 朱蔚,胡升华,周洲,王志欣,彭斌.2013—2018年我国新创办科技期刊统计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20,31(05):598-604.

[3] 佘诗刚,马峥,许晓阳.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实施效果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4):313-320.

[4] 赵新力,潘云涛, ,等.我国科技新刊创办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06):814-817.

[5] 叶继元,臧莉娟.新创学术期刊评价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6(02):4-12+125.

[6] 耿海英.新刊评价:挑战与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02):131-140+144.

[7] 马兰.基于影响要素的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提升对策[J].编辑学报,2017,29(06):559-561.

[8] 周小玲,侯春梅,黄爱华,等.我国百强中文科技期刊XML/HTML出版现状调研与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01):40-45.

[9]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9).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10]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 2018 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简报[J].中国科技期刊究,2020,31(1):88-98.

作者简介: 胡升华,博士,编审,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期刊出版中心主任;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编辑学报》编委; “新闻出版资源配置情况分类问效评估(科技期刊类)”课题负责人。

来源 | 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 科技期刊项目服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