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推荐
慷慨的鸵鸟  ·  Predict meteor ...·  1 年前    · 
酒量小的石榴  ·  java jxl ...·  1 年前    · 

曾经闪耀在宫廷的景泰蓝技艺又回归中轴线,焕发出新的生机。

金色是铜丝线的金,丝丝缕缕勾勒出线条和轮廓,搭建起整幅画的骨骼和脉络;缤纷的色彩源自不同颜色的珐琅,在点蓝的过程中通过晕染的方式,使画作呈现出独特的肌理质感。再经过定画和晾干等工序,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便展现在人们面前。“勾画浓淡皆相宜,春雨润物细如丝。”“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言语之间,可见古人对掐丝珐琅艺术的喜爱。

掐丝珐琅画的制作工艺源自“铜胎掐丝珐琅”,后者又名景泰蓝。景泰蓝自元代传入中国,清代乾隆年间技艺达到高峰。由于其精美繁复的工艺、华丽鲜艳的色彩和高贵脱俗的气质,景泰蓝自传入之时起便为皇室所独享,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坊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除夕,皇帝设家宴,宴席中只有皇帝一人的餐具是景泰蓝,可见其地位之尊贵。因此,在寻常百姓心中,“景泰蓝”三字便代表着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极为神秘的一项宫廷艺术,只闻其名,不曾见过它的真面目。直到清朝结束,景泰蓝才得以走入民间。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景泰蓝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套景泰蓝的制作包括设计、制胎、烧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多个步骤近百道工序,工艺极为繁琐。掐丝珐琅画则是将掐丝、点蓝等工艺运用在平面之上所形成的“景泰蓝平面画”,它省去了传统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烧制、打磨等工序,也正因如此,掐丝珐琅画保留了珐琅的颗粒质感,也正因如此,掐丝珐琅画保留了珐琅的沙状质感,再经过调和和晕染,呈现出的颜色千变万化,独具魅力。

1982年出生的郭巍是掐丝珐琅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初中课本中的一篇关于景泰蓝的文章,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魅力和它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次,郭巍在画展上看到了一幅用掐丝珐琅工艺表现的工笔人物题材的画作,深受震撼,从此便对掐丝珐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同时拜访、请教掐丝珐琅工艺的传承人,向他们学习制作技艺。郭巍从小学习美术,有多年绘画功底,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相结合,不断摸索创新。郭巍介绍到,过去人们对景泰蓝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物件的造型上,在此基础上添加传统的吉祥纹饰。而掐丝珐琅画虽然利用了掐丝珐琅的工艺,实际上更偏向于绘画,可以应用到油画、水彩等不同的绘画领域,色彩体系也更加现代化。郭巍曾用掐丝珐琅技艺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再创作。“这幅画就是按照水墨画的风格来呈现的。远处的山为‘虚景’,需用‘提丝’法加以表现,而在调配色彩时,要从整体上把握颜色深浅的变化,如此才能自然地呈现山峦的错落感与层次感。”郭巍说。

在郭巍看来,当今时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更应该让它走进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亲手制作,从而拉进非遗技艺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基于这样的想法,2013年,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本然造物”金丝珐琅非遗传习馆。学员在这里可以体验掐丝、点蓝等传统景泰蓝制作的工艺步骤,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每次有新学员来,郭巍还会为他们讲解传统景泰蓝的制作方法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很快,传习馆便吸引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员。郭巍介绍道,来传习馆体验的人群涵盖了从小学生到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更有人坚持了近十年。“刚开馆的时候还是以工笔画和传统图案为主,慢慢地,学员逐渐了解了这项工艺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做一些喜欢的卡通周边或动漫周边,还有些学员想做人物照片,这就需要我们跟学员一起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在郭巍看来,这个过程也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注入了新鲜活力。

郭巍把他的传习馆开在了前门大栅栏街道的杨梅竹斜街上。“来自东南西北的人都能汇聚在这,再者这条街的文化氛围很好,非常适合非遗文化的传播。”曾经闪耀在宫廷的景泰蓝技艺又回归中轴线,走向普通民众的同时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曾经闪耀在宫廷的景泰蓝技艺又回归中轴线,焕发出新的生机。

金色是铜丝线的金,丝丝缕缕勾勒出线条和轮廓,搭建起整幅画的骨骼和脉络;缤纷的色彩源自不同颜色的珐琅,在点蓝的过程中通过晕染的方式,使画作呈现出独特的肌理质感。再经过定画和晾干等工序,一幅精美的掐丝珐琅画便展现在人们面前。“勾画浓淡皆相宜,春雨润物细如丝。”“就中绝技高天下,压倒五洲景泰蓝。”言语之间,可见古人对掐丝珐琅艺术的喜爱。

掐丝珐琅画的制作工艺源自“铜胎掐丝珐琅”,后者又名景泰蓝。景泰蓝自元代传入中国,清代乾隆年间技艺达到高峰。由于其精美繁复的工艺、华丽鲜艳的色彩和高贵脱俗的气质,景泰蓝自传入之时起便为皇室所独享,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坊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1780年)除夕,皇帝设家宴,宴席中只有皇帝一人的餐具是景泰蓝,可见其地位之尊贵。因此,在寻常百姓心中,“景泰蓝”三字便代表着位于北京中轴线中心的极为神秘的一项宫廷艺术,只闻其名,不曾见过它的真面目。直到清朝结束,景泰蓝才得以走入民间。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景泰蓝制作技艺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套景泰蓝的制作包括设计、制胎、烧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等多个步骤近百道工序,工艺极为繁琐。掐丝珐琅画则是将掐丝、点蓝等工艺运用在平面之上所形成的“景泰蓝平面画”,它省去了传统景泰蓝制作工艺中的烧制、打磨等工序,也正因如此,掐丝珐琅画保留了珐琅的颗粒质感,也正因如此,掐丝珐琅画保留了珐琅的沙状质感,再经过调和和晕染,呈现出的颜色千变万化,独具魅力。

1982年出生的郭巍是掐丝珐琅工艺的非遗传承人,初中课本中的一篇关于景泰蓝的文章,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魅力和它背后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底蕴。一次,郭巍在画展上看到了一幅用掐丝珐琅工艺表现的工笔人物题材的画作,深受震撼,从此便对掐丝珐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同时拜访、请教掐丝珐琅工艺的传承人,向他们学习制作技艺。郭巍从小学习美术,有多年绘画功底,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美术相结合,不断摸索创新。郭巍介绍到,过去人们对景泰蓝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物件的造型上,在此基础上添加传统的吉祥纹饰。而掐丝珐琅画虽然利用了掐丝珐琅的工艺,实际上更偏向于绘画,可以应用到油画、水彩等不同的绘画领域,色彩体系也更加现代化。郭巍曾用掐丝珐琅技艺对《千里江山图》进行再创作。“这幅画就是按照水墨画的风格来呈现的。远处的山为‘虚景’,需用‘提丝’法加以表现,而在调配色彩时,要从整体上把握颜色深浅的变化,如此才能自然地呈现山峦的错落感与层次感。”郭巍说。

在郭巍看来,当今时代,非遗技艺的传承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更应该让它走进百姓的生活,让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亲手制作,从而拉进非遗技艺与大众之间的距离。基于这样的想法,2013年,他与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本然造物”金丝珐琅非遗传习馆。学员在这里可以体验掐丝、点蓝等传统景泰蓝制作的工艺步骤,在实践中感受非遗文化。每次有新学员来,郭巍还会为他们讲解传统景泰蓝的制作方法和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很快,传习馆便吸引了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员。郭巍介绍道,来传习馆体验的人群涵盖了从小学生到老年人等各个年龄段,更有人坚持了近十年。“刚开馆的时候还是以工笔画和传统图案为主,慢慢地,学员逐渐了解了这项工艺后,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比如做一些喜欢的卡通周边或动漫周边,还有些学员想做人物照片,这就需要我们跟学员一起不断尝试、不断探索。”在郭巍看来,这个过程也让传统的非遗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注入了新鲜活力。

郭巍把他的传习馆开在了前门大栅栏街道的杨梅竹斜街上。“来自东南西北的人都能汇聚在这,再者这条街的文化氛围很好,非常适合非遗文化的传播。”曾经闪耀在宫廷的景泰蓝技艺又回归中轴线,走向普通民众的同时也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未经允许 不得转载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8417416 举报邮箱:lisun@cicg.org.cn

京ICP备 05058837号-2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2546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190008

报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33号 邮政编码:100048

设计制作:中国外文局中东欧与中南亚传播中心(人民画报社)新媒体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