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影评——为电影《四海》鸣不平

《四海》影评——为电影《四海》鸣不平

首先说我的感受:电影《四海》可能是我近些年在影院看的电影中最好的一部电影(起码前三)。在许多粗制滥造、剧情单调的青春文艺片的影响下,我是很不喜欢青春类型电影的,非要论的话,《四海》在青春文艺类电影中应该是我心中的第一。

一向来说,我和大众的审美感受几乎都是相同,但这一次很意外,看完电影《四海》,感受颇多,电影后劲十足,让人久久不能平静下来。本来已经躺在床上准备休息了,但翻了翻《四海》的影评,差评一片,在B站平台上许多up甚至几乎是直接开骂,这让我非常意外,电影《四海》真的有那么差吗?


以下内含电影情节深度剧透,还未观影的小伙伴赶紧撤离。。


电影是按阿耀的所见所感来进行的,看起来像一个人在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就像是流水账那样,一直讲,直到故事结束。

阿耀有一个很不合格的父亲,连自己的儿子也能认错,阿耀的奶奶有老年痴呆,阿耀的父亲也没有回来看过,不会生活,做事不着边,不养儿子不管父母的这么一个父亲形象,这么一说,像是个混蛋,但是却怎么也让人讨厌不起来。因为他真实、认真、有温情甚至可爱。

他会认认真真有点憨态地把每一件事记在他的小本子上,他一直记得阿耀的奶奶想看老家的一场雪,一直记得阿耀小时候最喜欢奥特曼,会把陪伴自己多年的手表留给阿耀,他回来的第一时间就兼职了当地外卖配送,通宵达旦地准备着酒吧的开场翻译,他生活得很认真看起来似乎也有些辛苦,会为了2000块的单子回老家,临走时也会给阿耀塞上三万块钱,这是他所表现的温情,他的父爱。

但阿耀的父爱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个父亲深知自己对不起阿耀,也深知自己的失败,可他作为父亲的角色却有苦难言,只能夸张地大声喊着儿子和用很大动作来压制自己的情绪,只留给阿耀一句:别活成我这样。

对于阿耀的父亲这一段,沈腾的演技实在拿捏得太好了,实际上从开始和阿耀见面到最后分别,一直都充斥着忧伤与父亲自责的气氛,沈腾把这种氛围恰到好处地演了出来,再多一分矫情,少一分则乏味。在最后分别时达到了情绪的最高峰,父亲看着天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和阿耀拥抱的那一刻,我想能看懂的人,眼眶应该有泪花了吧。


阿耀,没有见到欢颂之前,摩托车就是他的一切,见到欢颂之后,欢颂就是他的一切。家乡这座小岛实在太小了,小到只能装下一个人和一件事。欢颂很爱阿耀,但又总是拒绝。在隧道时,阿耀已经表白了,欢颂说:“到时候我们谁也别搀扶谁,除非有人摔倒”,这句台词意味深长,并且在电影结尾处又重复一遍,我相信韩寒不可能在电影里随便重复两次台词,那么“谁也别搀扶谁”就像是委婉的拒绝,“除非有人摔倒”似乎像是给阿耀留下可能。这里我不确定是不是过度解读,但作为我的角度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在海边阿耀准备表白,欢颂让他别说出来,这里又是一次拒绝。直到最后,阿耀很认真语气很沉重地说:“明天你的事情就那么重要吗?”

欢颂回:“我约了一个人。”

“约的谁?”

“我不想告诉你。”

这里更是直接表示拒绝。但是欢颂还是很爱阿耀,在阿耀送她项链的时候,她说“钱对于我们来说,有更重要的用途”,她用“我们”,这里我还以为后面的剧情是两个人会同居在一起,共同为了未来奋斗呢,结果又是再次的拒绝——“我们在一起就有四只手四只脚了” “我们还是一个月后再见吧”。最后她也攒了钱给阿耀找回了他最在乎的摩托车,并且也准备去看那场演唱会。

阿耀与欢颂的感情一开始就写好了结局,注定是一个悲剧。“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点”,见面的初始,就唱出了结局。海边,阿耀第一次想表白,欢颂说:“还是不要说出口的好,我不能答应你,因为我还有很坚定的目标没有完成”。欢颂很多次想过离开家乡,而阿耀从来没有想过,这也对应了故事的最后。太多的细节表示,阿耀和欢颂的世界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我觉得欢颂这个角色是很成功的,她从来没有主动依靠过阿耀,甚至是一直在拒绝阿耀的给予,并不是常规的女主傻白甜角色,她聪明、善良、独立,有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大概她心里知道——她想要的一切,阿耀根本给不了。


欢歌,一个最富有激情,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人,花了所有的心血维持着一支从未赢过比赛的车队,点一支烟就能将阿耀视为己出,友情、梦想这些都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青春气息、很浪漫。但从现实角度来讲,他给阿耀带来了什么?就凭一句,“我真的特别喜欢你”,就让阿耀背负几十万贷款,给阿耀带来的两个伙伴,其中一个还是出卖阿耀,自己当协警,让阿耀被迫流浪的人物。那只烟没有点燃,韩寒又想说什么呢?

浪漫与现实。其实电影已经点题,借黄晓明饰演的showta哥之口说的很清楚——“人脉,不过是互相能带来利益” “看风景就要买门票” “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交情”。两肋插刀的友情、不顾一切的梦想很美好,但再美好也只是理想的浪漫主义,现实中只有利益。太残酷了,但青春片点出这样的主旨,却不会让人觉得扎眼,因为韩寒并没有直接否定浪漫主义,只不过showta哥作为分割线将浪漫与现实隔开,观众是选择相信青春浪漫主义还是认清社会现实主义则完全交给观众的主观态度。



到这三条故事线基本结束了,电影包含了亲情、友情、爱情,三条线十分清晰,且全是悲剧中饱含温情的结尾,汇聚在一起,电影最大的主旨大概就是人生,而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的港湾。电影叫“四海”,万梓良说:“我年轻时闯荡四海,现在四海为家”。陈小春饰演的车手也说出了作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外面的世界并没有你想象得那么简单”。


三毛在《我的青春谁做主》中写道: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这与电影的主旨不谋而合。阿耀从始至终都是很孤独的,但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港湾,最后摩托车上的“耀”改成了“颂”就是最好的诠释。孤独但不寂寞,缺憾中充满温情,现实又不缺少浪漫,失挫却不忘初心,这不正是青春么?而这又何尝不是整个人生。


电影差评如潮,我没细看,最多的一条是说:春节档上这么悲伤的电影,很不合理。但这就算是错(我认为没错,谁说春节档必须是合家欢?《长津湖》《你好,李焕英》就是佐证),这也和电影本身无关,电影一开始“无法离地的飞行”这首歌就给电影定了基调,如果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给电影内容这显然是欲加之罪。

其次多的是关于演员的问题,这个我本来都不想写在我的文章里,这种问题反驳起来都显得有些降智。我不太关注娱乐圈的事情,我觉得这个现象离谱得甚至显得有趣,很多人把电影质量不好归咎到演员刘浩存父母的为人上面,紧接着有些人开始从批判电影质量到对韩寒人身攻击。我一度怀疑是不是有人故意组织的这么一场舆论,因为这实在不符合常理逻辑。

还有这么一条,抨击电影没有给最后的结局,我的观点正好与之相反。电影开放式的结尾恰到好处,让我想到了沈从文的《边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

最后说说为什么这部电影在我心中的有这么高的评价吧。 一部伟大的电影都会有更深层次的内核。三条故事线包括还有和乔杉的那条小故事线,电影其实都有在讨论“人生而孤独”这种更深层次的话题,类似于佛家说的众生皆苦。阿耀和父亲有爱但是之间有隔阂,和欢歌欢颂,和乔杉红尘等等也更是如此,包括故事中的家乡是一座岛。其实这个主题不需要再多分析了,我相信我把这个主题说出来,能懂这个人生哲理的人,心里已经很明朗了。这种思想在很多作品都有,我比较熟悉的,有金庸的《天龙八部》,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和电影也有相似之处,对应电影名only fools rush in——傻瓜才会陷进去,就像智者不入爱河。再借用《边城》式的结尾,那么整部电影的最终主题就是:

每个人都像一座孤岛,生而孤独,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心中属于自己的港湾,也许它永远不会出现,也许明天出现。

编辑于 2022-02-15 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