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记

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展开 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有用+1
0
《大刀记》第一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小说继承并发扬了中国 古典小说 在行动中刻画 人物性格 艺术传统 ,把人物安置在典型的矛盾冲突的漩涡里,着重从人物的言与行两个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及其 精神面貌 。作品以主要人物梁永生等形象的 性格刻画 为中心,展开细腻描绘,使人物形象十分醒目,跃然纸上。
2019年9月23日,《大刀记》入选“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 [1-2]
书    名
大刀记
作    者
郭澄清
出版时间
1975年7月1日
页    数
1462 页
装    帧
平装
ISBN
9787020052660

目录

  1. 1 内容简介
  2. 2 图书目录
  3. 3 作者简介
  4. 4 创作历程
  5. 5 人物原型

内容简介

《大刀记》连环画 封面集 (2张)
然后又通过《大闹黄家镇》、《夜袭龙潭街》、《怒打日本兵》、《血染龙潭》等篇章集中、具体描绘了青年时代的梁永生“ 怕狼怕虎别在山上住 ,怕死就别活着”的农民自发斗争的“愣葱精神”。
同时又在《古庙许亲》、《新婚喜日》、《姓“穷”的人们》、《杨柳青投亲》、《风雪关东路》、《下山找党》等章节中,在更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展现了我 中华民族 文化底蕴 和中华民族的苦难史,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精神。
《大刀记》第二部围绕着梁永生率领的大刀队在冀鲁平原、运河两岸的龙潭、 宁安寨 一带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战斗历程,巧妙地安排情节和生动的斗争画面,做到了故事完整,有头有尾,头绪不繁,首尾照应。

图书目录

第一章 闹元宵
第二章 灵堂栽赃
第三章 闯衙喊冤
第四章 龙潭桥别妻
第五章 德州 内外
第六章 苦上加苦
第七章 难中遇难
第八章 授刀传艺
第九章 大闹 黄家镇
第十章 夜袭龙潭街
第十一章 古庙 许亲
第十三章 姓“穷”的人们
第十四章 “公审”闹剧
第十五章 三条船
第十六章 杨柳青 投亲
第十七章 卖子救夫
第十八章 天津街头
第十九章 怒打日本兵
第二十章 风雪关东路
第二十一章 逼进兴安岭
第二十二章 打虎遇险
第二十三章 下山找党
第二十四章 重返 宁安寨
第二十五章 杨家遭劫
第二十六章 龙潭卖艺
第二十七章 月下磨刀
第二十八章 坟前叙旧
第二十九章 血染龙潭
第三十章 夜奔
第三十一章 村野小店
第三十二章 三岔路口
第三十三章 走延安
后记
第二部(上、下)
第一章 风火燎原
第二章 夜行人
第三章 雪后初晴
第四章 战火中的 支委会
第五章 虎口拔牙
第六章 春天来了
第七章 训敌
第八章 回马枪
第九章 打集
第十章 巷战 奇观
第十一章 我就是八路!
第十二章 再返 宁安寨
第十三章 荒野斗智
第十四章 夺枪
第十五章 龙潭的早晨
第十六章 巧夺 黄家镇
第十七章 夜战水泊洼
第十八章 围困柴胡店
第十九章 刀铣河山
尾声
附录

作者简介

郭澄清同志
郭澄清(1931—1989),原名郭成清,山东 宁津 人,历任《宁津日报》总编辑、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山东省 文艺创作 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文化厅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省政协委员。
195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大刀记》、《龙潭记》、《决斗》、《历史悲壮的回声》, 短篇小说集 《社迷》、《公社的人们》、《小八将》,中短篇小说集《麦苗返青》等。
《大刀记》于1975年出版,后改编成的电影、连环画、评书、话剧,使郭澄清闻名于世。
再版的《大刀记》由原中组部部长 张全景 作序, 朱德发 吴开晋 任孚先 吴义勤 等著名评论家撰写评论文章,他们一致认为, 郭澄清 是山东文坛短篇小说创作的领军人物,是山东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是与 冯德英 刘知侠 齐名的山东 抗战小说 作家,也是继 赵树理 孙犁 之后的又一位杰出的中国短篇小说作家,在 中国文学史 上有重要地位。 [3]

创作历程

一间不到8平方米的农家土屋,一张摇摇欲坠的 八仙桌 和一盏煤油灯,一个自制的简易书架,这就是郭澄清创作《大刀记》的地方。
长篇小说《大刀记》描述了 鲁北 人民在 旧社会 受尽了封建欺压和日本 帝国主义 侵略的血泪历史,塑造了广大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反抗封建欺压、推翻黑暗的旧社会,消灭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而不怕流血牺牲的 抗日英雄 的光辉形象。小说出版后即风靡全国,成为影响7亿人的 文学经典
郭澄清,1931年生于 山东 宁津 县郭皋村一个贫苦 农民家庭 ,他从小受尽了旧社会的苦难,亲眼目睹了日寇侵略者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1947年他参加革命工作,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宁津日报》总编辑兼 广播站 站长,山东省文化局创作办公室主任, 山东省文化厅 党组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副主席。自1955年开始, 郭澄清 便开始 公开发表 作品。
1971年的春天,郭澄清放弃了 济南 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回到宁津县 时集镇 郭皋村开始了长篇小说《大刀记》的创作。
刚刚回到老家的郭澄清,没有房子,为了创作,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修房子。“回来以后,也没有房,他个人琢磨着修了三间房,俺们村有个 顺口溜 就是,‘澄清修房土打墙,没砖没瓦也没梁,睡觉两头顶着墙’。”时集镇郭皋村村民郭金忠说。
剧本大都取材于当地真实故事
“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当年父亲创作长篇小说《大刀记》的素材,主要是他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和他早年从一些知情经历者那里获得的。” 郭澄清 之子郭洪林介绍说,“老八路”阎成和 他家 住一个院里,“父亲有时间除了和阎成下两盘棋,更多的是有意地与阎成这个‘老八路’谈论一些当年抗战时期的事情。阎成在抗战时期经历过很多艰难险阻,在他身上也发生过许多险奇的故事,父亲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创作长篇小说 《大刀记》时,将阎成当年亲身经历的‘死里逃生’真实的险奇故事,经过艺术加工创作成为《大刀记》第二卷中的《重返宁安寨》一章。《大刀记》第三卷中《夺枪》一章,是参考 宁津 抗战时期发生的八路军战士崔景生夺枪的真实故事。”
郭澄清 回家创作《大刀记》期间,对每个乡亲都礼貌相待,从没有因为文学创作艰辛而对周围的人乱发脾气,正因为如此,他在村里的人缘极好,白天上门拜访的客人络绎不绝。每当家中来客人,郭澄清无论将《大刀记》写到哪个环节,都会停下手中的笔,热情地出来迎接客人,和乡亲们聊天交流。郭澄清为创作《大刀记》经常骑自行车到处采访,每次采访回村时,他在离郭皋村500米的邻村推着自行车,看见人就热情地打招呼,在村民面前从来都是笑呵呵的。
历时4年多带病坚持创作完成
郭澄清专注于创作,但忽略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当时他回家的时候,身体已经有 慢性阑尾炎 肺结核 陈旧性心肌梗塞 等多种疾病,但就是在这种状态下, 郭澄清 仍然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并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大刀记》的创作。”73岁的郭治明曾是郭澄清的保健医生,曾与郭澄清前后邻居。1961年,郭治明在国家“巡回医疗”的号召下,当起了郭皋村的“ 赤脚医生 ”,负责村里600多人的身体健康,回家创作《大刀记》的郭澄清就在其中,他每天去郭澄清家两次为他做 健康检查
郭澄清忍受着时常发作的病痛,不分昼夜地进行文学创作,病情发作时,就服急救药品,然后又投入到创作中去。他经常通宵达旦搞创作,困了就用喝茶、吃 辣椒 、冷水浇头的办法来刺激自己打起精神。
经过四年多的艰苦文学创作,1975年秋天,长达120万字的三部长篇小说《大刀记》由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与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同期出版。长篇小说《大刀记》的成功问世,轰动了全国各地,并且得到了广泛好评,而且很快被 上海电影制片厂 摄制成《大刀记》电影公映,山东人民广播电视台也推出了《大刀记》评书节目,各地还演出了《大刀记》话剧,出版了许多《大刀记》连环画等。其中小说先后发行400万套,连环画发行3000多万套,评书也在全国20多家省级电台连播,影响了几代人,至今依然在影响着我们。

人物原型

1944年3月, 宁津 八区 副区队长阎成因病住在程庄,被双碓据点敌探获悉,由伪军队长带30名伪军前往搜捕。面对敌人的突然搜捕,阎成毫不畏惧,机智沉着抵抗。经周旋激战,30多名伪军所剩无几。敌人又向 大柳 据点告急求援,100多援救之敌轮番围攻近3个小时,仍无法得手。又急报县城伪军大队长李振彪,李振彪率兵包围了程庄,并指令首批伪军向阎成居住的庭院发起攻击。激战中,阎成右臂负伤。此时,两名伪军乘机冲进屋内,欲将阎成抓获。阎成手疾眼快,左手持枪将两名伪军击毙,并缴获大枪、匣枪各一支。在双方对峙僵持之下,敌人被迫改变强攻战术,一方面在院中堆柴点火,妄图火烧阎成;一方面由李振彪爬到房顶上喊话劝降。此时,阎成 乘敌不备 ,将一枚 手榴弹 抛上房顶,炸伤了李振彪。此时已日渐偏西,气急败坏的敌人又不情愿地向县城日军急报求援。日军听说只有一个八路,大骂李振彪无能,拒不派兵增援。 夜幕降临 ,阎成乘机突出重围。经过此次突围战,阎成 名声大振 ,被 日伪军 称为“活阎王”。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