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作品有哪些?

李敖刚去世,悼念的不少,谩骂者兼有。有位诗人在微博上大骂,说李敖是个人渣。那一刻,我为诗人感到一丝悲哀。李敖这一生真够本,那些想骂他的人,只有等他进了坟墓,才敢张嘴。

我们要承认一件事:作为一个人,李敖比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有趣。这其实是评价一个人的最高标准。

李敖有学院派的背景。他正经受过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的研究生训练,只是,他太能读书,研究生面试,在座的几位教授,没人愿意发问,最后台大文学院院长沈刚伯先生问了李敖一句:“你现在还穿长衫吗?”然后,大家哈哈一笑,平安无事,皆大欢喜。

所以他怎么能不狂妄!有多少人记得他对自己的评价: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他又真的可以狂,四十年前,香港报纸评价李敖:“李敖很可能是五十岁以下的当代中国人之中,读书最多又最有文才的人。”

李敖作品有哪些?

李敖离开了学院,进入了江湖,虽然本色是书生,但言谈行止,却越来越像个江湖客。入狱、入世,出书、出名。我们年轻时,读了他的书,激动得夤夜难眠,等到他老了,变成一个嬉皮客,四处表演,向人们展示他真的是一个读书多、文章好,但有着恶棍嘴脸的江湖客。陈平原先生一本书的名字,很能用来描述李敖——千古文人侠客梦。

李敖去世后,蔡康永说:“他一个人身上,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他不在,那个江湖就不在了。”

他会在自己家门口竖一块牌子:内有恶犬,但不咬人。

这样的恶棍,真的让我们难以忘怀,我们习惯了看他的表演,猛扎扎在他的书里读到这样一段:“我目击日本军人骑着大马在我面前走过,一个没有日本铁蹄的太平中国、河清中国,对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多么重要!”这时候,我们突然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他。

其实,对一个读书人和写书人,评价并不重要,读他的书才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和纪念,今天,读者读书会和大家一同分享7部李敖的书,或许能从这些书里拼贴出一个您心中的李敖。

1.《传统下的独白》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很多人读李敖的第一本书,都是《传统下的独白》,那本书里,最打动他们的文章就是《老年人与棒子》。

许知远在《那些忧伤的年轻人》里说自己年轻时狂爱李敖,说自己读完李敖的文章后有一种遏制不住的冲动,想对全班的同学们大叫:“你们知道李敖吗……”

潘采夫说自己读李敖的文章,血脉贲张,激动难眠。

他们两人说的,其实都是读了《传统下的独白》这本书后的感受。

《老年人与棒子》,是李敖批判胡秋原、徐复观这些老先生对青年动棒子。李敖要他们把棒子传给青年,而不是用棒子敲打青年。

等到李敖也成了老人,替儿子出头,对韩寒动了棒子,就有很多人失望,说你老了之后,变成你讨厌的老人了。

他们忽略了两点:李敖本质里就有恶棍的气质,他手里始终有着棍子呢;李敖太强调知识、观点应该从读书里来,谈问题、讲观点要有资料,要多谈问题,少谈感受,而韩寒独独是中国这一代青年里最擅长谈感受的。

李敖有自己的执拗,也有自己的不得已。他老了,抡着棒子,想维护知识的传统,这个恶棍竟然有这种情怀。

2.《李敖杂写一》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真正读李敖的人,一定会跟人推荐这本书,书名是杂写,里面收录了李敖读大学时写的札记。

这些札记里留着一个狂狷、不羁,正在过一种“意志的生活”的青年李敖。我们如果只知道一个四处挑起骂战、形类恶棍的李敖,是不公平的,从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那个在大学里穿着长衫,猛攻书山的李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这绝对是李敖的书里最值得读的一部分内容。

大学里,李敖去听胡适、台静农、殷海光的课,与陈鼓应秉烛夜谈,与罗小姐约会。他说:“普通的生活是感觉的生活,是属于声色香味的生活,而不是意志的生活。这种生活需要一种决绝的勇气,只有特立独行的人才能过得了。”

我是在高中时候读到这本书的,这本书里对大学的描写满足了我对大学的所有想象,甚至想象过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穿长衫的书生。

3.《坐牢家爸爸给女儿的80封信》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这是爸爸李敖写给女儿李文的书信集。这个时候,李敖深陷牢狱之中,女儿李文远在美国,跟随前妻和姥姥一起生活,已经七八岁了。一个平日看上去满身刺的父亲,在面对女儿的时候,突然变得温顺、可爱起来。

李敖所有的身份,都不影响他是一个会讲故事的爸爸。

对孩子而言,爸爸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讲故事。有这样一句话:“没时间陪孩子玩,又不会给孩子讲故事,要你这样的爸爸有什么用。”

对孩子而言,听故事是最好的娱乐之一,爸爸要借着讲故事,告诉孩子该如何理解世界。这就不仅仅是讲故事和听故事的意义了,而是两代人价值观的传递,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秩序和孩子内心世界的过程。李文听不到爸爸的睡前故事,于是,父亲的信一封封寄来,变成了睡前的爸爸,这些故事也陪女儿在梦中建立一个美好的世界。

在信里,李敖从英语的习语中扯出线头,讲一个好玩的故事,让女儿既学了英语,也知道了有趣的知识。这种讲故事的信,有一种莫大的好处,父亲想让女儿开心,同时,也让女儿发现,原来,知识可以如此有趣。

有这样一个爸爸是神奇的!他知道足够多的故事,体会过知识的乐趣,从知识的背后扯出丝线,把知识和故事串在一起,变成项链,挂在孩子的脖颈上。所谓的快乐完整的童年,和这样的爸爸一定密不可分。

读李敖的这本书,会暂时忘了他凶恶的一面,在他讲的故事里,李文还保留着一个虽然残缺却依然美好的童年。

4.《李敖回忆录》

时代文艺出版社

李敖在一次演讲中引用了陆游的两句诗,还做了点改动: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同样是读诗,每个人都读出自己内心真实的一面,李敖在陆游那里找到了这句,是他的狂生本色。

了解一个人,要读他的著作,如果他还有回忆录和自传,就更要读。很多人不愿意读自传,因为传主难免在书中自我美化,好在对于李敖来说,这种尴尬可以多少避免。他不存在自我美化,他一直在疯狂自我吹嘘。

一直有道德高人在批评李敖,说他刻薄、阴毒,不知道宽容。李敖作为胡适的学生,好像并没有怎么学会乃师的风范。但转过话头来,我们又要问,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批评李敖。

就像很多人批评郭德纲,独有侯耀文说,郭德纲一路走来异常艰险,必然嫉恶如仇。当我们都在象征性要求一个会宽容的李敖时,有谁想过,李敖的时代,给他一个宽容的社会了吗?

这本回忆录谈的其实就是李敖成长的那个时代,以及他到底是怎么和这个时代争锋相对的。

书中谈家人:父亲去世,李敖不披麻戴孝;谈婚姻:几位爱人的恩怨情仇,既有炽烈的爱,也会对簿公堂;谈老师:李敖既感激钱穆先生,感激胡适给他的帮助,又不愿做其门下“走狗”,他要活成自己……

在回忆录中,李敖写道:“姚从吾老师希望我做学者,陶希圣希望我做打手,陈诚希望我做师爷,蒋经国希望我做少保,我希望我做自己。最后,我成功过了。”

5.《北京法源寺》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读这本小说的人有两种:一种冲着李敖读的,一种被骗了,冲着李敖说自己这本书给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读的。关于给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有高人解读过,更像李敖自我吹嘘、宣传的一个把戏。

就小说本身,着实有不少说头。

以写杂文和评论见长的李敖,突然写一本历史小说,围绕着北京,讲的竟然是戊戌变法的事情;从嬉笑怒骂到突然严肃起来,这其中必然有些东西是李敖特别想表达出来的。

李敖的小说中唯一有名的恐怕就是《北京法源寺》了。他太能读书也太会读书,小说里的细节,从街巷到人物的际遇都经得起推敲,这是他读书的本事,但问题也在这里了,所有的细节都照顾到了,他的心思却并不在故事上。

这是讲故事人的大忌。像古代才子写小说,故事是由头,重点在故事中镶嵌的诗词里,李敖写小说,故事是由头,重点在他接着人物想表达的那些想法里,真正借他人之酒,浇自己心中块垒。

所以,想了解一个有点严肃、同时书又读得太好的李敖,《北京法源寺》一定可以读。

6.《胡适评传》

中国社会出版社

胡适自己也说,李敖比胡适本人都了解胡适。传主这样评价评传作者,殊为难得。

胡适跟李敖父子两人都有交往。在北大的时候,胡适是李敖父亲的老师,在台湾,李敖潦倒的时候,胡适主动伸出过援手。

可是,李敖并不泣涕领情。他跟很多人一样,说过“我的朋友胡适之”,但李敖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他跟胡适的交往是道义之交,争真理、论学问,对人情反倒并不是特别纠缠。

所以,以他对胡适的了解,下笔写胡适,力道十足,难得的持中。

读李敖的书,一定不要忘了他是历史学出身,历史书读得好,考据的癖好也一点没少。这本《胡适评传》,正文占一半,注释占另一本,正文里在说胡适,注释里老老实实交代了胡适的那个时代,所以,这本书当胡适传记来读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注解也没有问题。

最大的问题,可能是李敖太想考据详实了,注意力转移,最后交稿的只是一本胡适青少年时期的传记。读完这本评传之后,觉得不过瘾,等了很多年,却再也不见他真正写完一本完整的《胡适评传》。

7.《李敖有话说》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年轻时,就听过一首民谣——《忘了我是谁》。沉醉了很久,觉得词曲是佳配。

那时候已经是李敖的铁粉了,竟然没发现,歌词是李敖写的。后来听说,这首词是李敖写给胡因梦的,有情、有趣、有八卦,大众喜欢这样的肥皂泡八卦故事。

为了这个八卦,李敖在他自己的脱口秀节目《李敖有话说》里专门澄清,说写这个歌词,就是为了跟狱警换两张油乎乎的报纸看,才子佳人的肥皂泡,他亲自戳穿。

我追了很久这档节目,凤凰卫视得有多喜欢李敖,专门给他开了这个节目,我们又多幸运,听了他好几年的故事。等到这档节目的文字都整理出来,成了这套《李敖有话说》,满足了好大一批人的愿望。

李敖是非常会利用媒体的知识人,他了解如何借助媒体来传播自己的观点,炒作自己的声名。这都没问题,有多少人也是如此渴望的,但他们既没有李敖的本事,也没有李敖这份坦率。

追过这档节目,又翻过这套书的人,大体会有这样的感受:李敖太能读书了,也太会读书了,他是搜集资料的高手,也是利用资料的巨星,听他的节目读这套书,有心人一定能跟他学会读书的方法;另外就是,李敖的文字有时候真的就像他吹得那么好,好读的白话文,有尘土气息,通畅浅白,能达意,不做作,气势贯通而下,像长江大河。

写文章像说话一样有味,说话像写文章一样丰富而多彩,李敖离开我们之后,这样的人真的太难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