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魂》授权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在中国现代音乐史上,有很多成就卓著、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起点出发,毅然投身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文艺运动,在长期的战争和建设实践中,坚持深入生活、紧贴时代,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展示出音乐家非凡的艺术风采和才华,郑律成同志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郑律成同志离开我们整整四十年了。这四十年既漫长又短促,人们始终没有忘记他。1976年12月7日,郑律成不幸英年早逝,时年58岁。如果他能活到今天,看到神州大地繁荣锦绣该有多好啊。但四十年里,正是郑律成那些昂扬动听的、永远不朽的歌声,时时涌起人们感情的波澜,引起对他深深的怀念之情。
郑律成,1918年8月13日出生在朝鲜全罗南道光州杨林町一个贫苦的家庭。幼年时目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压迫,他按捺不住满腔怒火,民族仇恨像烈火燃烧着他那幼小的心灵。父亲郑海业,是个极富爱国思想的贫农。他的大哥郑孝龙和二哥郑仁济早年投身朝鲜独立革命运动。郑律成幼年就受到父兄的影响,要战斗,要革命的志向时刻激奋着他。
1933年他随一批朝鲜进步青年来到中国。他从上海到南京后,进入在华朝鲜抗日团体创办的“朝鲜革命干部学校”学习。翌年毕业后就在南京参加抗日救国活动。郑律成为求得在音乐事业上的发展,他师从著名外籍教授克利诺娃学习声乐,由于他对音乐有执着的情感.加上他自己有一定的音乐天赋,深得教授的喜爱和赞赏,很快成为克利诺娃教授得意的学生之一。不久,郑律成在上海通过姐夫朴建雄认识了上海妇女救国会领导人杜君慧,杜和她的爱人金奢光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左联盟员。在他们的影响下,郑律成接受了革命思想的启蒙,他懂得了许多革命的道理,和许多进步青年一起,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36年春,郑律成在南京经罗青介绍,加入了进步文艺团体“五月文艺社”。在社团成立大会那天,负责人邹趣涛欢迎郑律成弹一曲随身带来的乐器曼陀铃时,他纵情弹唱了《义勇军进行曲》,大会结束时,他自告奋勇唱了朝鲜著名的民歌《阿里郎》,他用激昂的声调唱道:
“我现在已远离了故乡,横渡鸭绿江,那三千里江山已不在望。阿里郎,阿里郎,噢,阿里郎!我已跨过阿里郎的山岗。”
郑律成在中国短短几年中,开始懂得: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从日寇的铁蹄下彻底解放出来。他从聂耳、冼星海的歌曲产生的作用,深刻认识到音乐是为革命斗争服务的有力武器,他决心尽快掌握运用音乐这个武器。不久,“五月文艺社”的创建人邹趣涛写了一首诗:“五月桃花艳艳天,中华碧血更鲜妍,民族国耻凭谁雪,时代青年勇向前。”郑律成看后如获至宝,他以饱满的激情为这首诗谱了曲,经广大社员传唱后受到大家欢迎,并正式确定为“五月文艺社社歌”。这首歌是郑律成涉足我国乐坛创作的第一首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掀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潮,在强烈要求释放政治犯的声浪中,关押在苏州监狱的救国会“七君子”和罗青获释出狱,郑律成旋即赶到南京中央饭店见到了罗青,经罗青介绍结识了音乐家冼星海,从此,郑律成在音乐事业上喜逢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知音。年方19岁的郑律成,被冼星海刚刚谱完曲的《救国军歌》那雄浑激越的音调所感染,他当即以嘹亮的歌喉当着冼星海唱了这支歌,冼听后赞叹不已。冼星海很喜爱郑律成的音乐才华,约他到上海长期合作,努力创作反映民族心声的作品。
郑律成到上海后,以虚心好学的态度和热情开朗的性格,在文艺界广交朋友,并寻觅好的歌词。他结识了才华出众的女诗人关露,并很快为她写的歌词《战斗妇女歌》谱曲:
“起来,快用我们的血,洗尽民族的恨,不让敌人的旗帜,遮盖我们的头。妇女们,为着自由不怕生死的决斗,现在已是生死存亡之秋……”
这歌声代表了广大妇女战斗的心声,成为上海各界妇女投身抗日洪流的号角。郑律成在上海时期,是他音乐生涯的初创作时期,他开始运用音乐这一武器为抗战服务。他在上海先后创作了《游击战》《战斗妇女歌》等歌曲。
1937年9月,上海战事危急,在全面撤退中,郑律成和姐姐、姐夫、杜君慧等一起到达南京,经商定去向时,郑律成毅然决定去延安。但由于路费困难,设法由杜君慧引荐见到了李公朴先生,李为资助郑律成慨然拿出30块银元作路费,并写了一封给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林伯渠主任的介绍信。郑律成背着他心爱的小提琴和曼陀铃离开南京,于10月间到达延安。他很快进入陕北公学学习,毕业后又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他在那里,与时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重逢后,便进入了一个施展音乐才华的新天地。边区抗日军民沸腾的生活,炎黄子孙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激发他更加旺盛的创作激情,从此,他把自己献给了我国的音乐事业,著名的《延安颂》就是这一时期写成的。
1938年后,郑律成在抗大政治部宣传科任音乐指导时,和诗人公木像兄弟一样和睦相处,他从公木的诗篇中寻觅创作题材,很快为《子夜颂》谱了曲。翌年初,郑律成在抗大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组织和同志们的关怀下,在抗大广大学员团结紧张的战斗生活影响下,郑律成在音乐创作上,也进入了一个朝气蓬勃的旺盛时期。
同年夏,他和公木商议合作创作《八路军大合唱》,公木首先写出了《八路军军歌》和《八路军进行曲》歌词,继而又写出了《骑兵歌》和《炮兵歌》。郑律成于10月间将这些歌词谱完曲后,很快在陕甘宁边区军民中传唱。郑律成作为抗大的音乐教员,经常活跃在抗大各个大队。他热情地、不知疲倦地教唱《国际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他自己谱曲的《延安颂》等革命歌曲。特别是他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进行曲》,气势磅礴,旋律雄壮,生动刻画了人民子弟兵的英雄形象,表现出八路军勇往直前、无坚不摧、克敌制胜的英雄气慨,深受广大军民的喜爱。这支歌的成功,饱含着郑律成对党对人民子弟兵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在那血与火的战争年代,英勇善战的八路军指战员就是高唱着“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敌人的后方”的战歌,英勇杀敌,前仆后继,取得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建立一个又一个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在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解放祖国大地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支歌在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建国后,又被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郑律成在延安还先后创作了抒情独唱曲《新山歌》《延水谣》,群众歌曲《发动游击战》;合唱曲《准备反攻》;大合唱《抗日骑兵队》等30余首歌曲,在实践中显露出他作为一个优秀的作曲家的艺术天才。延安时期是他音乐生涯的旺盛时期,这与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的根本转变和日益成熟是分不开的。
1942年5月,郑律成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他为实践毛主席提出的文艺方向,不顾身患肺结核病的情况,毅然向党组织提出到战火纷飞的敌后战场上去的请求。离开延安前夕,他深情地对刚结婚不久的丁雪松说:“病魔不能动摇我抗日的决心,就是死,我也要死在战场上。”党组织批准了他的请求,不久,他背起行装,跟随武亭等同志来到晋东南八路军总部。当时,正是日寇大举向太行山“扫荡”中,战斗异常频繁,他日夜随军爬山涉水,生活极端艰苦,在太行崇山峻岭、险峰隘关和清漳河畔,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他的歌声。他无论在八路军总部或129师,他走到哪里,战士们都欢迎他唱《延安颂》和《八路军进行曲》,前方的抗日将士为能目睹这位年轻的音乐家而欢欣鼓舞,郑律成在烽火弥漫的敌后战场积累了丰厚的创作素材。
1943年,郑律成曾一度参加过武工队的战斗生活。他转战在河北元氏、赞皇一带,曾冒着生命危险机敏地越过敌人的封锁线进入敌后,用石灰在墙上写抗日标语,教儿童唱抗日歌曲。当时生活极端困苦,吃的是玉米黑豆掺野菜,没有食盐,也没有油,什么困难也吓不倒他。直到1944年,他才从前方回到延安。
抗战胜利后,郑律成和在延安许多朝鲜同志一道,要回到朝鲜从事建设事业。1945年9月初,他同爱人丁雪松和两岁女儿郑小提披星戴月,昼夜兼程离开延安东渡黄河,途经晋西北、张家口、承德抵达沈阳,于12月才回到朝鲜平壤。郑律成在长途跋涉中不顾劳累,酝酿着《朝鲜解放进行曲》和《三・一进行曲》等歌词的旋律,作为献给自己祖国的礼物。他到朝鲜后,更加勤奋创作,以歌颂祖国解放,歌颂军队为己任 ,他的红色歌曲,很快响彻朝鲜大地,深受朝鲜军民的喜爱。
郑律成曾任黄海道委宣传部长,1947年又出任过平壤朝鲜人民军俱乐部部长等职。他还亲手筹建了人民军协奏团并兼任团长,经常率团到各地去巡回演出。由于他在音乐事业上的突出贡献,他曾多次荣获“模范劳动者”光荣称号和奖励。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9月,丁雪松奉调回到中国。正当平壤撤退之际,在中国驻朝鲜使馆关照下,郑律成已80高龄的母亲于10月间来到北京。11月,郑律成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他同刘白羽、魏巍、华山、李庄等从平壤抵达汉江前线,先后深入到志愿军第50军和38军进行战地采访,为歌唱志愿军将士的英雄事迹,先后为刘白羽作词的《歌唱白云山》、欧阳山尊作词的《志愿军十赞》和凌子风作词的《汉江小唱》等谱曲。这些旋律欢快、音调昂扬、节奏轻捷、充满战斗激情的歌,成为激励志愿军指战员克敌制胜的精神力量。1951年郑律成在朝鲜前线坑道里的一张照片背面记有一句话:“听着响得很近的机枪声,把写好的曲子自己哼一遍。”音乐家就是在战斗紧张、生活严酷的环境里,在敌人枪炮声的伴奏下,写出了这些不朽的旋律。
建国后的50年代至1964年,郑律成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就,而是更加勤奋努力,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广收博取。他先后写出了各种形式多种体裁的音乐作品200余首(部),这些活泼、清新、充满生活气息的歌,至今仍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这一时期,他还由歌曲转向大型歌剧创作,尤其对我国新歌剧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1957年,他为完成歌剧《望夫云》的创作,曾多次奔赴云南,深入到白族人民中收集民歌民谣和曲调,终于把《望夫云》搬上舞台,受到各界好评。1961年,郑律成对流传在我国民间孟姜女的故事发生深厚的兴趣,约路工一起三下江南,到苏州民间去体验生活,当路工赶写出《孟姜女》脚本后,又深入到民间去听民歌,听评弹,看苏剧,但后来由于“左”倾错误干扰,而未能完成这部歌剧作品。
郑律成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正当他准备创作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五十周年等作品时,突患脑溢血症,于1976年12月7日在北京逝世。
称他为一个伟大的国际主义忠诚战士,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音乐家,是当之无愧的。他四十年音乐生涯如一日,创作了各种题材音乐作品300余首,为我国音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对党忠心耿耿,无私无畏,无论在白色恐怖的上海,在革命圣地的延安,在太行山上;无论战争环境多艰险,生活如何困难,他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始终坚持创作。特别是他在延安时期的突出贡献,奠定了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
今天,当祖国大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革时期,我们来纪念他逝世四十周年,回顾他的生平和创作生涯,缅怀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以及为朝鲜解放战争创立的不朽业绩,这对于死者是慰藉,对今天广大音乐工作者也是一种激励。虽说历史的进程已发生变化,但郑律成毕生创作大量无愧于时代的歌曲和他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的精神风采,对今天广大音乐词曲作家,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郑律成是继聂耳、冼星海之后又一位杰出的音乐家。在近四十年的音乐生涯中,他的作品,突出表现在淳朴、奔放洒脱、简洁凝练,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他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和平易率直的作风,特别是他关于吸取民间音调,形成作品新而不俗的特色,在中国革命歌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用那大量的优美的旋律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实际行动是最好的纪念,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发展,更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作品。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去完成郑律成同志毕生未竟的大业,努力把郑律成最可宝贵的精神,特别是他为人民军队高歌的精神加以发扬吧!
人民永远怀念他,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长篇连载《长征记》
重温长征故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习仲勋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几段往事
陈云长征路上“失踪”之谜
毛泽东的黄河之行
将帅奇才――徐向前传奇
(责编:杨文全、谢磊)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263 举报邮箱:
jubao@people.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1-2006013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72号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京)-非经营性-2016-009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京网文[2020]5494-107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京)字258号
京ICP证000006号
京公网安备110000020000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