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SCRIPT,如您的瀏覽器不支援,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如為IE7或Firefoxy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
twitter line
研究生: 黃文龍
研究生(外文): Huang WEN LUNG
論文名稱: 梵我思想的起源與開展
論文名稱(外文): The Original idea of Atman and its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黃俊威 黃俊威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 Huang jun Wei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華梵大學
系所名稱: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學門: 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 區域研究學類
論文種類: 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1
中文關鍵詞: 梵我 梵我同一 婆羅門 印度教 奧義書 梵書 吠陀 生主 原人歌 台灣佛教 人的宗教 生命價值 德蕾莎
相關次數:
  • 被引用 被引用: 1
  • 點閱 點閱:2419
  • 評分 評分:
  • 下載 下載:69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 書目收藏:3
印度是一個宗教國家,它的宗教哲學史就等於是它的思想文化史,雖然在印度早期文化中印度教與佛教這兩個主要宗教是構成印度早期文化的主要內涵,但是在中世紀以後佛教就被伊斯蘭教所取代了,即使在中世紀以前佛教也不被視為是主流宗教,所以說不論印度歷史如何的演變,印度教文化在印度一直扮演著「主流價值觀」的角色。
印度教是歷經「吠陀時期」、「婆羅門教」、「印度教」等三個階段演變而成的。而在印度歷史上,佛教的興起,是印度剎帝利階層對古代婆羅門教的一種思想革命行為,佛教的勢力在印度興盛了一段時期(西元前250年~西元500年)之後,婆羅門教復興了(西元500年~1000年),又統治了整個印度,這復興的婆羅門教就是今日依然盛行的印度教。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佛教是在印度教的波流中產生,也在印度教的洪流中消失。如此,相對於佛教來說,印度教對於佛教的地位就相形重要了。
本論文以印度思想、文化及宗教、哲學中的中心思潮-「梵我」思想作為整個研究的中心論點,尤其是針對《奧義書》的「梵我同一」思想。並且闡明了本論文希望達到經由對印度宗教哲學思想的中心理論《奧義書》「梵我」思想的瞭解,而能「體認」出《奧義書》對「梵我同一」思想「追尋」的 一個背景、過程及內涵。尤其是《奧義書》思想能「脫離」《梵書》時期形式化的「祭祀主義」及婆羅門以「祭祀誦經圖利」的「腐化」行為,進而達到解放「心靈」的目的,重新建立一個「尊重」生命的「價值觀」的整個進程,來做為本論文的終極目標。
目 錄

封 面
書名頁
授權書
審定書
摘 要……………………………………………………………………………
ABSTRACT………………………………………………………………………
目錄………………………………………………………………………………
一、緒論…………………………………………………………………………
1.1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
1.2前人研究與文獻回顧…………………………………………………….
1.3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說明……………………………………………….
二、印度「梵」、「我」思想發展的源流………………………………………
2.1《吠陀》「神話」「神學」與「宗教」的進程…………………………..
2.2《吠陀》宗教哲學的三階段……………………………………………..
2.3《梨俱吠陀-五讚歌》哲學思辯與「梵」、「我」的關係………………
2.4《梨俱吠陀-五讚歌》的序列關係………………………………………
2.4.1「宇宙創生」的《無有讚歌》(NŒsadŒs´ya Sèkta)………………
2.4.2「萬有之主」的《生主讚歌》(PrŒjŒpatya Sèkta)……………..
2.4.3「祭祀主義」的《造一切讚歌》(Vi§vakarman Sèkta)…………
2.4.4「梵」起源的《祈禱主讚歌》(Brahmaöaspati Sèkta)…………
2.4.5「梵我」觀念的《原人讚歌》(Puru·a Sèkta)…………………..
2.5《梵書》時期「梵我」思想的啟蒙……………………………………..
2.5.1「生主」觀念的起源………………………………………………..
2.5.2「生主」到「梵」的進程…………………………………………..
2.5.2.1「生主」包括「梵」的時期…………………………………...
2.5.2.2「生主」與「梵」同等期……………………………………...
2.5.2.3「梵」生世界時期………………………………………………
2.5.3「自(梵)我」(îtman)觀念的起源…………………………………
三、《奧義書》「梵我」思想的起源與演進…………………………………….
3.1《奧義書》的由來及其秘密性…………………………………………...
3.2古「奧義書」的定義……………………………………………………..
3.3來自「剎帝利」的「自(梵)我」觀念…………………………………..
3.4「梵我同一」思想的起源………………………………………………...
3.5「梵我同一」「體」和「質」的關係……………………………………
3.6《奧義書》「自(梵)我」的四位說………………………………………
3.7《奧義書》「梵」的五藏說………………………………………………
3.8《奧義書》輪迴思想中「自(梵)我」的意涵…………………………..
3.9《奧義書》「解脫」思想和修行「四期」說與「自我」的關係………
3.10結語………………………………………………………………………
四、《奧義書》「梵我」的「本體」論述……………………………………….
4.1「梵」、「我」的基本意涵………………………………………………..
4.2「梵我」的「本體」意涵………………………………………………..
4.2.1《奧義書》對「本體」的「否定」說法…………………………..
4.2.2《奧義書》與龍樹的「八不」詮釋………………………………..
4.2.3《奧義書》對「本體」的「積極」說法…………………………..
4.2.3.1《奧義書》對「有」(sat)的認識……………………………
4.2.3.2《奧義書》對「知」(cit)的認識…………………………….
4.2.3.4《奧義書》對「妙樂」(Œnanda)的認識………………………
4.3梵我「本體」和「現象界」的關係…………………………………….
4.3.1「觀念論」的思想…………………………………………………..
4.3.2「萬有神教」的思想………………………………………………..
4.3.3「實在論」的思想…………………………………………………..
五、「梵我」的「生理」和「心理」意涵……………………………………..
5.1「生理」意涵的研究……………………………………………………..
5.1.1「身」(kŒya)與「食」(annam)的觀念……………………………
5.1.2「根」(indriya)的觀念……………………………………………
5.1.3「氣息」(prŒöa)的觀念……………………………………………
5.2「心理」意涵的研究…………………………………………………..
5.2.1「意」(manas)的觀念……………………………………………….
5.2.2「覺」(buddhi)的觀念……………………………………………..
5.2.3「識」(vij–Œna)的觀念…………………………………………….
5.3結語………………………………………………………………………..
六、「梵我同一」的實踐哲學-泰戈爾的「人的宗教」……………………….
6.1緒論………………………………………………………………………..
6.2泰戈爾的「宇宙觀」與「梵我同一」的關係…………………………..
6.3泰戈爾對人的「本質」觀念與「梵我同一」關係……………………..
6.3.1人的有限性…………………………………………………………..
6.3.2人的無限性…………………………………………………………..
6.4泰戈爾超脫「梵我同一」的積極解脫觀………………………………..
6.5泰戈爾的「人的宗教」…………………………………………………..
6.6結語………………………………………………………………………..
七、結論………………………………………………………………………….
7.1《奧義書》多元思想發展原因的研究…………………………………...
7.1.1以「梵我」理想的追求為出發點…………………………………..
7.1.2以《奧義書》「一元論」的釋義為出發點…………………………
7.1.3以《吠陀》哲學思想的「傳承」為出發點………………………..
7.2研究感言-台灣佛教現況與《梵書》時代之比擬………………………
7.3研究心得- 從德蕾莎看生命價值與信仰的關係………………………..
參考書目………………………………………………………………………….
附錄一 《無有歌》梵文(羅馬)及中文譯意…………………………………...
附錄二 《生主歌》梵文(羅馬)及中文譯意…………………………………...
附錄三 《造一切歌(第一篇)》梵文(羅馬)及中文譯意……………………...
附錄四 《祈禱主歌》梵文(羅馬)及中文譯意………………………………...
附錄五 《原人歌》梵文(羅馬)及中文譯意…………………………………...
附錄六 五十《奧義書》中梵音譯對照表…………………………………….
附錄七 德蕾莎的生平事蹟…………………………………………………
參考書目

一、著作
《印度哲學宗教史》高楠順次郎、木村泰賢著,高觀盧譯,臺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9月。
《印度思想文化史》李志夫著,東大圖書公司,84年4月。
《印度哲學史》楊惠南著,東大圖書公司,84年8月。
《印度的佛教》水野弘元著,許洋主譯,法爾出版社,87年5月。
《五十奧義書》(修訂本)上、下冊,徐梵澄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摩奴法典》摩奴一世(SwŒyabhoura Manou)著,迭朗善(法)(A.Loiseleur-Deslongchamps)譯,馬香雪轉譯,臺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0月。
《印度文化十八篇》糜文開著,東大圖書公司,77年11月三版。
《印度三大聖典》糜文開著,東大圖書公司,69年12月新一版。
《印度通史》,摩羯德爾等著,李志夫譯,國立編譯館,民國70年,上冊。
《東方民族的思維方法》中村元著,淑馨出版社,1998年5月。
《印度部派佛教思想觀》演培法師著,天華出版公司,88年9月。
《印度史》吳俊才,三民書局,70年10月。
《印度教導論》摩訶提瓦著,林煌洲譯,東大圖書公司,91年6月。
《無我與輪迴》黃俊威著,圓光出版社,84年1月。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莊崑木譯,商周出版社,2004年12月31日。
《佛學概論》林朝成,郭朝順著,三民書局,2003年11月。
《當代佛教思想展望》楊惠南,東大圖書公司,1991。
《原始佛教》中村元著,釋見憨、陳信憲譯,香光書香出版社,1995年9月。
《西洋哲學三百題》陳志良主編,建宏出版社,2003年1月。
《中國佛教史論集-台灣佛教篇-台灣佛教漫談》林子青。
《中國佛教史論集-台灣佛教篇-臺灣的齋教由來》庭嘉。
《現代心理學》張春興,東華書局,2001年9月。
《木村泰賢全集第一卷印度哲學宗教史》大法輪閣有限会社,昭和56年7月,(日文版)。
《THE EARLY UPANIÝAD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Patrick Olivelle。

一、論文期刊網站
《The Rig Veda》Ralph T.H. Griffith,1896。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rigveda/rvi01.htm
《HYMNS OF THE SAMAVEDA》Ralph T.H. Griffith,1895。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sv.htm
《The Yajur Veda》Arthur Berriedale Keith,1914。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yv/index.htm
《Hymns of the Atharva-Veda》Maurice Bloomfield,1897。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av/index.htm
《The Satapatha Brahmana》translated by Julius Eggeling,1882。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sbr/sbe12/index.htm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sbr/sbe26/index.htm
《The Upanishads》Max Müller,1879。
http://www.sacred-texts.com/hin/sbe01/index.htm
《印度大梵思想的源流研究》盧宥佐
《博伽梵曲之研究》耿振華
《奧義書輪迴思想研究》林煌洲
《薄伽梵歌解脫思想之研究》施倪生
《論部派佛教的輪迴主體觀念-從自我、無我到補特伽羅》黃俊威
《古奧義書與初期佛學關於人的自我概念之比較與評論》林煌洲,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五期(2000.07)。
《古奧義書與初期佛學關於自我沉淪概念之比較與評論》林煌洲,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六期(2001.07)。
《印度文化探討印度佛教的興衰及其與印度教的關係》(上)(下),林煌洲。
《解嚴後台灣新興佛教現象及其特質─以「人間佛教」為主的一個考察》,楊惠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民93,第35卷第一期。
《印度文化史對照中國年表》,林煌洲。
《中時晚報》2002,11,30。
《從解脫與救贖的宗教觀論民族關係與民族發展》劉阿榮,中大社會文化學報,第15期,2002年12月。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楊郁文,中華佛學學報第二期,1998.10。
《現代印度人生哲學》朱明忠,南亞研究,1986年2期。
《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南懷謹。
《史懷哲之印度思想研究初探》林志穎,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民93,第35卷第一期。

二、工具書
《梵漢大辭典》上、下冊,林光明、林怡馨,嘉豐出版社,2005年4月。
《大正新脩大藏經》大藏出版株式會社。